第106章天下第一強軍

工業革命的環境,離不開大一統穩定的社會,也需要穩定的農業。

大明就是大一統的社會。

而大明的農業技術,是世界之冠。

可沒有後世對工業革命的分析和經驗,人們是很難改變傳統觀念的。

例如把更多的人口,投入到農田上,會帶來更加安寧的風俗,和豐富的產出。

可正如中國科技史中所言,中國在宋朝就已經達到了技術的巔峰狀態。

換句話說。

在古代農業社會,農耕技術已經走到了頭了。

而大明在適合農耕土地的面積上,也走到了頭了。

所以還用傳統的思想,自然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的。

需要的是工業。

工業帶來兩個好處。

低廉豐富的工具,讓百姓們可以精耕細作,提高田畝的產量。

各行各業的繁榮,則能吸收農戶多餘的人口。

比如去年山東流民之事,沒有土地可種,或者家中田畝不夠分,養活不了人。

怎麼辦?

自然進城打工。

後世不就是如此。

大量的農民工,為各行各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可沒有工業發展,城市又如何提供就業崗位呢,農民就算進城,又能獲得什麼就業機會呢。

從十五六個小時,只能填飽肚子,一年下來兩手空空。

到十二個小時,十個小時,年收入達到小康水平。

這就是工業進步後,帶來的變化。

但是時代不一樣。

後世的國家,先烈們面對的是被西方瓜分殆盡的世界,他們壟斷了能源,虎視眈眈大有要保留在華利益的局勢下,只能從最艱難的地步做起。

而明朝有世界先進的鹽業,冶鐵業,瓷器業,木業,紡織業,而西方還未起步。

面對的外部環境要好了不知多少倍。

可這些不夠。

以經濟的角度來看,不能解決燃料問題,以薪柴當做燃料,則永遠無法突破。

薪柴在十五世紀已經成為了稀缺資源。

量雖然很大,可連民間生活所需都無法滿足,又如何滿足工業的需求呢。

而蒸汽機解決這個問題。

英國煤炭業的幾何倍增長,就是在抽水用蒸汽機廣泛運用的基礎上達成的。

所以在工業革命三樣核心技術的排名上,大多認為是蒸汽機,焦炭,珍妮機。

和法國,義大利,荷蘭都沒有發生工業革命一樣的大明,解決了蒸汽機的問題,就是解決了燃料問題。

那麼各行各行得到蓬勃發展,各行各業的技術,自然也會得到突破。

對技術上的事,朱高熾不擔心。

他擔心的是統治階級。

唯一能阻礙他的,也只有統治階級。

例如眼前的朱棣,和應天府的朱元璋。

朱元璋遠在千里之外。

近在眼前的是朱棣,所以他做了許多的準備,每件新生事物,都要先說服朱棣,獲得他的認可。

朱棣在細思。

朱高熾沒有打斷他。

在明朝,他有機會。

例如西方在宋朝火門槍的基礎上,進步到突火槍。

在十五世紀,西方從消減整個西方三分之一人口的黑死病的影響中,徹底走了出來,也就是一場鼠疫後。

西方的人均糧食產量反而獲得了新生,為社會提供了充足的活躍力。

在這個背景下。

東西方火器的技術持平,雙方使用的都是突火槍技術。

到了十六世紀,西方在突火槍的技術上,製作出了火繩槍。

而大明卻因為“馬爾薩斯陷阱”,國家陷入了貧困之中,社會的活力開始減弱。

不少有見識的官員,開始努力改革,想要扭轉這種現象。

例如嘉靖時期各種小規模的變法,到了萬曆時期的張居正變法,可最後都失敗了。

農業社會,人口近兩億,已經超過了土地的負荷。

從經濟上來看,什麼手段也是無用的。

但是大明並不排擠外部的技術和思想。

例如西方征服者出現在東方,和大明的戰爭中,繳獲了西方不少的武器。

其中就有火繩槍。

在萬曆時期,被改制成鳥銃,在南方軍隊獲得普及,還有弗朗機等等。

也有不少官員主動學習西方的書籍。

但是到了清朝就不同了,清朝是排擠技術的,從繼承明末的火器,在清初各方戰場大放光彩,到清中期禁止火器,可見一斑。

以史為鑑。

在這種風氣下,朱高熾覺得自己能說服朱棣。

而且朱棣可是組織七下西洋的君主,一生中收復安南,設定三宣六慰,設立奴兒干都司。

其範圍西起斡難河(今鄂嫩河),北至外興安嶺,東抵大海,南接圖們江,東北越海而有庫頁島。

中南半島的緬甸、泰國、寮國等國大部分地區,越南和馬來西亞小部分割槽域,幾乎把整個中南半島也就是今天的半個東盟囊括在內。

“宣”是指的是宣撫司、“慰”是宣慰司,各設土司、土王為尊,但都受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承認大明天子的宗主權。

一生都在征伐。

這麼有開拓精神的人,對新事物自然不會太過抗拒。

果然。

朱棣沒有反駁。

朱高熾見狀,連忙繼續說道:“所以多餘的勞動力怎麼辦?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會淪為流民.”

流民的危險有多大,朱高熾不用解釋。

“而且日後農戶家的孩子越多,長大了怎麼分地?怎麼娶媳婦?”

面對這種問題。

勳貴們的解決辦法就是嫡長制度。

但是百姓們做不到,他們沒有這麼大的利益動力,反而要想辦法把每個兒子都照顧到。

朱高熾一一細數道:“一戶五口之家,田畝三十畝,每年輪作,屬於小康之家.”

“如果兩個兒子成年,田畝會變成人均十五畝,直接降為平戶之家.”

“如果有五個兒子成年,田畝會變成人均六畝,連穿衣都成了問題.”

“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國強民富的國家就會陷入貧困,任何方法都無法改變.”

朱棣沉吟片刻,抬起頭說道:“你這演算法不對,有些誇大其詞.”

朱高熾沒有辯解,承認的點點頭。

“事情當然不是這麼算的,我朝也有商業,會吸收不少的人口,但是也只是延緩而已.”

“還有誕生的窮人,自然也娶不起媳婦,絕了後也算是一種消除貧困人口的方式,不過總體上是如此.”

“而工業不同,工業會不但促進社會的繁榮,還會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

“百姓們不用只死守田畝,富餘的人口,他們離開土地也能生存.”

“像去年流民的事情,是不合理的,以我朝的土地和國土,哪怕人口繁衍至一萬萬,也能保持平和的社會形勢.”

“之所以誕生流民,是因為部分地區多餘的勞動力,失去了田地,他們沒有其餘的生路.”

“而工業的發展,商品的興盛,會導致需要無數的勞動力,就能解決這種事情.”

“如果達成了兒子的計劃,我大明就算人口繁衍到兩萬萬,也是能繼續保持社會平和的”

如果有了番薯,土豆等,就可以擴大到四萬萬。

不是清末那種極度貧困的社會形勢。

如果再加上大航海,那就又是另外一個說法。

不過番薯,土豆可不好獲得,朱高熾也無法跟朱棣解釋,所以沒有提及。

兩萬萬。

朱棣聞之動容。

大明朝人口繁榮到兩萬萬,又按照老大的說法,延緩了人口的繁衍速度。

雙管齊下下來,豈不是延長了國運?

只是老大說的能成嗎?

這些都是他自個想出來的,道理聽上去沒錯,可誰知道是不是真會如此呢。

朱棣有些不敢相信。

可老大自從推行工業發展以來,好像還的確沒有說過錯過,反倒是他漲了不少的見識。

原來事情還能這樣做。

一種別樣的知識,讓他即新奇,也畏懼。

因為陌生,而感到警惕。

可好處也是實打實的。

至少兩千軍戶的問題就簡單的解決了,一點波折都沒有。

還有銀子。

今年是燕王府這些年最寬鬆的一年。

朱高熾不會認為自己能輕易的說服朱棣,所以舉例北平城發生的事情。

“漢朝之所以軍隊強大,因為有良家子.”

“我北平地處軍事重地,武風強盛,有十幾萬軍戶,只要讓他們過上富裕的生活,家傳的打仗本領,讀書識字,那就是十幾萬,幾十萬的良家子.”

“可父王應當知道,北平各衛的軍戶,已經出現了貧困戶,兒子招工的兩千軍戶就是明證.”

“窮人是成不了良家子的,他們連飯都吃不飽,怎麼會有動力呢,反而會成為隱患.”

“所以兒子一定要發展工業.”

朱高熾堅定的說道:“工業的發展,不但是經濟的繁榮,也會讓物質幾何倍的增長.”

“兵精甲堅,箭矢無數,火器海量,豈不是無堅不摧,無陣不破,天下第一強!”

朱棣瞅了眼朱高熾。

老大,有時候和姚廣孝很像。

兩人的想法,總是想要讓燕王府多掌握兵權。

燕王府。

要天下第一強軍,想幹什麼?

“老大,雖然你大伯病逝了,但是你還有二伯,三伯.”

朱棣直接告誡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箱子裡的大秦,嬴政拜我為上仙

東冬冷凍鏘

吾之願:康平盛世

宇寒

明末最強鳳凰男

天湘省的江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