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家家乾淨

要在大明搞工業革命,朱高熾非常的清楚,自己離不開朱棣的支援,這是核心關鍵。

很多事情,他既要埋頭實幹,也需要把道理跟朱棣講通透。

否則朱棣都不能理解,怎麼會支援自己呢。

“鐵道上,試執行的馬拉貨車,一輛兩匹馬拉動的貨車,運量達到三萬斤.”

朱高熾列舉前段時間已經眾所周知的事。

朱棣沉默。

“北平全年年產五百餘萬斤鐵,全年的產量,以鐵道的運輸量,只需要不到兩百趟就能運往.”

“上個月,西山房山,又新增了兩家礦井,從蒸汽機出現以來,合計新增了九家礦井,而煤炭仍然供不應求.”

“不算作坊和工廠的需求,只民間每年十九萬萬斤木柴的市場需求,換算成煤炭,一年就是十三萬萬斤.”

十三萬萬斤很多嗎?

真的不多。

不過是六十五萬噸煤而已。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誕生的六十年前,國內人口五百餘萬,年產煤三百萬噸。

因為英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不但自身消耗,還會部分供應法國,義大利各國。

北平人口百萬。

有了紐可門蒸汽機,同樣也有豐富的煤炭資源。

臨近的山東有近六百萬人口,山西有近五百萬人口。

朱高熾不但要讓北平的煤炭產業儘快突破六十五萬噸,還要突破兩百萬,三百萬,四百萬……

為工業革命打下堅定的根基。

但是在環境上,北平又一樣不如英國。

英國豐富的河運,可以支撐起煤炭的運輸,而北平的河運不如英國,可以透過河流供應國內,以及透過海峽供應國外。

所以朱高熾才要急著興建鐵道。

煤炭一直是他放在第一位的事情,任何計劃都是圍繞煤炭而運作。

因為工業革命能發生在英國,正是因為英國有極其豐富的煤炭資源環境。

資本主義比英國要發達的荷蘭,科學技術比英國要發達的法國,文藝復興的義大利。

那時候的義大利人口突破千萬,法國人口突破兩千萬。

無論怎麼比。

按道理工業革命應該發生在後面的幾個國家。

可偏偏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其餘的國家反而要學習英國的生產方式。

因為英國豐富的煤炭資源,讓英國能誕生工業革命。

新興燃料的崛起,讓英國的地主們都在這個行業獲得了利潤,各行各業有了便宜和量大的燃料,解決了生產的瓶頸。

根據這個經驗,後世的美國,同樣要壟斷油氣時代的石油能源,為此發動了無數的戰爭。

誰動搖石油,誰就是在動搖美國的霸權,必定迎來任何手段,包括能把洗衣粉指鹿為馬。

“這跟你說的不提倡節儉有什麼關係?”朱棣好奇道。

朱高熾解釋道:“高產的煤炭,高效的運輸,將會帶來最低廉的燃料.”

“染坊有了便宜的燃料,布匹的價格會下降,釀酒作坊有了便宜的燃料,酒水的價格會下降,磚瓦廠有了便宜的燃料,磚瓦的價格會下降……”

“父王應當知道,木柴有多麼難得,又多麼不容易再生.”

“只民間用木柴一事,就能奪取所有行業的燃料,皆受困於此.”

“煤炭的興起,是一股讓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跟著發生無形變革的產業.”

“而鐵道能加速這一局面,兒子敢保證,幾個月以後,市面上的商品會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宜.”

“如果繼續提倡節儉,這些商品誰來購買呢?”

朱棣低下頭。

他有些無法理解,這和他常年來的三觀,太過背道而馳。

朱高熾對朱棣有信心。

非常人自然有非常之大局觀。

透過許久的接觸,他知道朱棣不是固執的人。

歷史上也是如此。

不知變通,也不會有他的成就。

和朱元璋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朱棣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要更加的優越。

“當社會上商品不豐富的時候,價格高昂,人們對商品失去興趣,而家裡又有了多餘的糧食,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婚嫁生孩子的事情上”

“等商品豐富起來,且價格低廉,百姓們能買的起多種多樣的商品,他們就會開始把精力放在如何購買全這些商品上面.”

“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家中,有了林瀾滿目的商品,家裡沒有的百姓會想著如何掙錢來採買這些商品.”

“社會的風氣和需求,會立馬的轉變.”

朱棣搖了搖手。

“你說慢點,咱琢磨琢磨.”

朱棣有些轉不過彎。

朱高熾一臉的自信。

這都是後世發生過的事情,事物就是這麼發展的。

“可老百姓最後家家乾淨,豈不是怨聲載道?”

“那也比生七八十幾個孩子,兩代人連飯也吃不飽要強吧.”

朱高熾笑道。

而且事情肯定不是這樣的,朱棣只看到了缺點。

“父王可還記得,兒子說的土地兼併之事?”

朱棣點點頭。

老大前番那些話,他一直記在心裡,每晚都會琢磨,越想越覺得有道理。

“當商品豐富了,老百姓們會從豐富的商品中,享受到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同樣豐富的商品,也會讓年輕人們更加的歡樂.”

朱高熾怕朱棣不懂,說起白天的事。

“今天的出遊,結束的時候,所有人意猶未盡,都盼著下一次.”

“人們會把興趣,轉移到購買商品上面,享受物質的樂趣.”

“當人們越追求物質,那麼花費越高,社會的商品越多,不但能讓老百姓減少生育的興趣,還會刺激地主們把錢拿出來投入商業,而不是隻用來買土地.”

“比起商業的利潤,土地帶來的收效,百分之一都及不上,這種以利引導人的手段,比所有的手段都要強.”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自古就是如此.”

“用這種方法,可以延緩土地兼併,也可以延緩老百姓們多生孩子,又能促進社會的財富,還能讓官府獲得更多的稅收.”

讓老百姓少生孩子,朱棣實在有些接受不了。

“你皇爺爺一輩子都在為提升人口努力,結果伱這麼說,豈不是背道而行.”

這就是認知的問題。

農業社會人口越多,帶來的問題也越多,當超過土地的負荷,不但不是國力的增長,反而是國力的消耗。

但是這種舊有的觀念,古今都是如此。

例如投入更多的人到土地上,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回報,結果迎來了很大的教訓。

“父王,你認為是一個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國家要強大,還是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物產豐富的國家要強大?”

如果眼前的人是朱元璋,朱高熾不認為自己能說服他。

一個是對朱元璋的不夠了解,二個是朱元璋從底層出身,鑄造了堅硬的思想。

他巨大的成功,讓他不會認為自己是錯的。

根據歷史的記載,朱元璋最喜歡說教,無論是對糧長,官員,太監,武將,勳貴,藩王都是如此。

這麼喜歡說教,說明了他對自己的見解,有非常高的自信,所以認為人們都應該接受他的經驗。

但是朱棣不同。

朱棣本身沒有朱元璋這種喜歡說教的行為,而且後世也是提出要讓百姓小康的君主。

所以朱高熾從此入手。

果然。

朱棣毫不猶豫的回答,很簡短的說道:“國強民富.”

朱高熾立馬接道。

“實現父王的理想,其實非常的簡單,那就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

……

朱棣無言以對。

這話聽上去很順口,可卻非常荒謬。

怎麼又跟生孩子扯上關係了。

按照人們世俗的想法,家裡多幾個勞動力才是最好的,多子多福啊,家裡兒子不多,算什麼回事。

“老大,你不瞭解百姓,農村男丁多,才能做完農活.”

“農活很苦,臼米就是一項.”

朱高熾舉例,證明自己不是不懂農活。

“農婦們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臼米,深受其苦,因為用的農具不行,大多使用石臼,好一些就是用碓.”

“不是沒有更好的農具,可老百姓們用不起.”

“以後鐵犁頭,鐵齒耙,鐵耨等等農具,都可以讓老百姓們用得起.”

朱高熾慎重的說道。

“只要給咱幾年的時間,咱一定讓北平府所有的農戶,家家都有十八件農具.”

朱棣呼吸加重了幾分。

長子的宏圖大志,頗為廣大。

說起話來一套一套,又卻很能激奮人心,連自己都為之動容,不過朱棣還摒得住,沒有過多的表現。

“翻土的,挖土的,除草的,臼米的,犁地的,撒種的,割谷的,曬穀的等等.”

“有了齊備的工具,百姓們就能精耕細作,不但能緩解種地的一二成辛苦,又能提高土地的產量.”

“更好的農具能解決許多的問題,以後家家都用的起鐵,會造就更多的富餘勞動力的.”

至少想法是好的。

而且說得有些道理,看上去也有那麼一絲的可能,只是匪夷所思,與世俗觀念不同,很難令人接受。

朱棣想了又想,還未尋出破綻。

難道真能這樣嗎?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致太平

心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