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兩邊的差距

燕王府寢宮左側,是書堂,在前寢宮與書堂之間,有座花廳,在花廳的庭中。

左邊搭建了一處茅亭,兩隻雪袂玄裳的仙鶴,正在那裡刷翎理翩,右邊一隻大綠瓷缸,滿滿的清宸,養著一對玉身紅眼的小龜,也在那裡呷波嘍藻。

朱棣投餵了食物,轉身拍了拍手,朱高熾才走上前,解釋鐵道幫助官府運遞公文之事。

“中華重工的體量,不向官府繳稅,其實是不對的.”

朱高熾的話,令朱棣刮目相看,一臉側目,並不信任老大會這麼大度。

見到朱棣的神色,朱高熾不好意思的笑了起來。

本想唱個高調,可惜瞞不住朱棣。

也不裝了,直言說道:“繳稅給官府,咱不願意,但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咱是願意的.”

向官府繳稅,間接給朝廷送錢,加強朝廷的實力,以後朝廷用中華重工的稅收來打自己,朱高熾瘋了才會這麼做。

“用鐵道幫助官府替代部分驛站功能,算是變相的繳稅,不過這種方式,等於把稅賦花在了北平行省,即獲得了好名聲,又減輕了百姓們的負擔.”

朱棣很瞭解自己的長子,直接問道:“你認為百姓服徭役不對?”

朱高熾搖了搖頭。

“不能說不對,在農業社會環境下,這種方式以最小的代價,推動國家的建設.”

“不過兒子有更好的方式,自然就要逐漸改變社會模式.”

朱高熾謹慎的說道。

“說說看.”

朱棣不置可否。

朱高熾沉吟片刻,整理清自己的思路,今日本來沒準備說這些,不過誰讓朱棣突然派人來喚他。

朱棣最近對自己的理論產生了興趣,想到了什麼,立馬就會找自己求證。

可謂進步神速,不過朱高熾並不擔心教會了徒弟餓死了老子。

後世國家的經驗,豈是短時間就能讓朱棣看明白的。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夕,用了一兩百年才完成的市場發醛和市場創造過程,在中國被大大壓縮,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

正是因為對鄉村經濟的大力支援。

很多國家想要學習西方的經驗,在城市集中化生產,大多都失敗了,而中國大力支援農村經濟,正是因為建立在對農村的重視上。

在農業人口為主的國家,不先解決農村問題,那麼其餘所有的問題都是空中樓閣。

後世從建國起,就重視農村力量,靠著農村的力量,重新統一了國家。

同樣,在工業化過程中,靠著大力支援農村經濟,最後有利的支援工業化。

這就是後世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市場的原因,兩個字,農村。

“百姓服徭役,雖然讓朝廷和地方的開支減少,但其實對經濟迴圈是不利的.”

“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例如地方上組織民夫修葺道路,道路對運輸是有利的,百姓們自帶糧食,免費做工,看起來官府什麼都沒有付出,除了得到一條道路,經濟上其實是虧本的.”

“應該放鬆對百姓的管制,支援百姓大力生產,引導他們從農村走出來.”

朱高熾一套接著一套,比起以前的道理,今日說的越發深奧起來,朱棣聽得半懂不懂。

“仔細說清楚些.”

朱棣細問。

“中華重工廠區有了一片新的集市,打個比方,有個賣紅棗的商販,他是農戶出身.”

“不少百姓家裡有紅棗,但運送到城市中售賣的意願不大,是有錢不願意掙嗎?”

朱高熾丟擲一個問題,見朱棣瞪了眼,只能連忙主動解釋。

看來朱棣不是個好學生,可又不能不教。

“人很難脫離習慣了的環境,對陌生的環境有畏懼,一輩子未離開故土的老百姓,更是不願意輕易的嘗試.”

“然後家裡的紅棗,在老百姓看來沒人會願意賣,而且進城零散的賣些,賺的錢並不能引起老百姓的滿意,所以不願意浪費這個力氣.”

就跟後世進城賣荷花的道理一樣。

荷花在農村多得是,可只有極少部分人,才願意把荷花帶去城中販賣。

除了自身性格的原因,更多的是這個利潤太小,吸引不了農民的興趣。

“可如果有人專門來做,以此為生,形勢截然不同.”

“這個人從百姓們手中購買紅棗,運入城市販賣,用更低的價格,也能獲得利潤.”

“最後這個人賺到了錢,有了自己的生計,城市的人有價格低廉的紅棗,吸引了更多的人購買,而百姓家中的紅棗被收購,得到的錢也補貼了家用.”

“這個經濟效益,不是一加一等於二,而是一加一大於二,隨著這種經濟模式的大量增加,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數倍的遞增模式.”

“投入這個經濟迴圈的人越多,帶來的效益越大.”

農村的物產不只是農作物,還有大量的野產和其他物產,後世人口爆發的情況下,農村土地仍然能提供大量的其他產物。

例如鱔魚,螃蟹,魚蝦,野物,蓮蓬,菱角,皂角等等五花八門,種類繁多。

“這些農村經濟,體量小,規模小,利潤小,沒有大的經濟成本,容易掉頭,且靈活多變.”

“更重要的是涵蓋的人數多,參與的人多,以最小的代價,就能撬動更多的人進城.”

中華重工每名工人的代價可不小,以及面臨的市場問題,排程問題,分配問題等等。

可發展的農村經濟不一樣,對王府和官府沒有負擔。

只需要支援農村經濟,就能自發的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後世工業化道路的不二法門。

為了支援鄉鎮經濟,城市街道兩旁佈滿了商店和供銷社,所有機關單位臨街道的辦公樓下都成了商鋪。

二十一世紀的糧食總產量,是八十年代的一點五倍。

但是人們的收入,翻了百倍不止,這就是促進生產力,工業商品增加帶來的經濟效益。

“服役對老百姓的負擔太大了,例如老百姓到驛站服役,太過影響勞動生產,而且打壓了經濟活力.”

朱高熾知道大明北方經濟不如江淮。

江淮一帶的百姓,寧願多出錢,也不願意服徭役,因為服徭役帶來的損失大於多繳稅,促進了一條鞭法的誕生。

而北方的百姓無法接受,因為大明北方相比江淮,普遍要窮困些,所以承擔不起一條鞭法。

那麼是江淮產金產銀嗎?自然不是。

相反北方地廣人稀,如果根據經濟理論,應該才是最需要一條鞭法的地區。

原因就是經濟,江淮的經濟發展的好,而北方的經濟發展的不好。

如果以糧食產量來等價經濟產量,那麼明中期湖廣得到開發,誕生了湖廣熟天下足,湖廣理應要比江淮更富裕才對。

而北平行省人口才兩百六十萬,糧食等價經濟的話,就更應該要富裕。

而北平終明一朝,都不是大明的經濟中心。

朱棣彷彿聽懂了,又彷彿什麼都沒聽懂。

朱高熾沒有繼續灌輸經濟理論。

後世諸多學者各個能講的頭頭是道,因為有實物在眼前,誰也可以清楚的認知。

但是朱棣沒有看見,全憑腦海想象,難度幾何倍增加,想不穿才是正常的。

朱棣也沒有鑽牛角尖,想不通的事情,暫時先放下,突然開口說道,“布政司應該會出手打壓下王府,此事你不要插手.”

朱高熾愣了愣。

“兒子跟布政使送了大禮,跟他前番的見面,交流的也不錯,難道是敷衍咱的?”

朱棣嘴角翹起。

還是玩政治的好,玩政治老大終歸年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多。

終於有了當老子的爽感。

朱棣淡淡的說道:“人家來北平,對付王府才是正道,要是和王府交好,恐怕睡不著的人就多了.”

朱高熾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道道。

朱棣見老大一點就通,心裡極為滿意,不過又透漏了一件事。

“倭寇悄悄登陸了金州,燒了幾個村子,孫巖趕去的時候,倭寇已經離開.”

這個訊息倒是第一次得知,朱高熾內心壓抑。

“你現在懂了為何沒人願意承擔抗倭之事了吧.”

朱棣不滿的說道。

金州中左所屬於山東。

老大用抗倭的名義控制了金州中左所,山東一點反對也沒有,反而樂的很,有人主動要分擔責任還不好。

“咱的想法沒有變,抗倭是國事,不能因為畏懼責任就避之不及,我是宗親,更沒有避的道理.”

朱高熾堅持說道。

“而且兒子對金忠和孫巖有信心,咱相信他們,給他們一些時間,他們一定能殲滅倭寇.”

朱棣見到朱高熾的態度,沒有再說話。

一個面對困難能堅持的人,比容易妥協的人要強十倍,朱棣不再追究此事。

沒多久。

山東果然上疏推諉,倭寇登陸燒殺搶掠,責任在金州中左所,而金州中左所不歸山東管。

朱元璋看了這份奏疏,又看了北平的密疏。

“哼.”

朱元璋冷哼一聲,丟開了山東的奏疏,他要的不是下面的人推卸責任,而是勇於任事消滅倭寇。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簽到系統,我躺平了十年!

陪女孩看一場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