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倭寇的野望

金州中左所人心惶惶,不只是此地,整個金州都是,人們擔憂倭寇哪天又來悄悄偷襲。

可怎麼辦呢。

防備的了一時,如何防備的了一世。

旅順口的碼頭,已經月餘沒來船隻,孫巖在碼頭上隔海相望,老將的眼神有些狠氣。

“自從登萊的一隻補給船在海面被倭寇搶了,山東就停了海運。

也因為補給船之事,吸引了更多的倭寇,有了抱團的趨勢.”

孫巖恨恨道。

最終還是王府出手,在天津組織了十幾艘大船,為金州中左所送來需要的物資。

隨船來的除了幾百名軍士,還有帶隊的金忠。

“人心怎麼樣?”

金忠和孫巖騎上馬,在路上交談,一下子就問出了關鍵。

只要人心還在,辦法總是有的,可如果人心消失,那再多的辦法也無用。

“還能戰.”

孫巖不爽的說道。

“這戰打的太窩囊,被倭寇牽著鼻子走,一點辦法也沒有.”

金忠安撫了幾句,然後提出了建議。

“俗話說程咬金三板斧,可管他是不是老招,只要好用就行,還是沿岸設烽火臺吧.”

烽火臺是防範敵人來襲,通知後方極為古老的戰術,從西周時期就開始運用。

在中國已經流傳了幾千年。

孫巖有些不服氣,罵道:“這些倭寇太賊了,從來不正面對抗,只會摸黑上岸,趁人不備偷襲.”

金忠好笑了起來:“你是老將,軍事上的事比我懂,這有什麼好氣的.”

想了想,寬慰道:“這夥倭寇,其實也是日本的敗兵,雖是敗軍之將,可非戰之罪,本領並不弱.”

“唉.”

孫巖嘆了口氣,又罵道:“這夥人行事殘暴,殘害我國百姓,老子恨不得生啖其肉.”

金忠頗為冷靜,沒有受孫巖的影響。

“按照小王爺的謀劃,遲早能滅其國絕其民,不要輕易動怒嘛.”

“就怕見不到那天.”

孫巖有些失落,他人老了,年齡大了,不知道還能活幾年。

過了幾日。

等金忠走後,孫巖靜下心來,最終決定採取金忠的建議,從旅順口開始,往北逐漸修烽火臺。

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頭,總共設立了七處。

因為金州中左所各項事宜穩定下來,孫巖抽出時間,帶領幾名親兵,巡視各處的地形。

從青雲河口,一直走到一處高地。

遼東境內的山脈是長白山延伸的餘脈,猶如一道棍子深入遼東隔成兩端。

山脈的北部是瀋陽,遼陽,海州等當下主要地區,遼王,沈王,韓王的藩地,都在北部。

南部是鎮江,寬甸,鳳城等,目前人口不多,而金州在遼東半島,正是山脈的尾巴處。

可以說孫巖負責的金州中左所,和管理的罪民,已經是南部最大的勢力。

“這裡叫什麼?”

“不知道,要不要找個當地百姓來問問.”

親兵說道。

孫巖點了點頭,親兵很快就去尋找當地百姓。

沒多久。

親兵帶回來兩名神色緊張的百姓。

孫巖雖然脾氣不太好,可也不會在百姓身上甩威風,什麼樣的頭,就有什麼樣的下屬。

整個北平諸衛,燕王府的帶領下上行下效,多年來,讓各衛風氣整齊保持的不錯。

“老鄉,這裡叫什麼?”

“望海堝.”

一名年長的百姓主動說道。

“望海堝!”孫巖跟著唸了一遍,又眺望了周圍一帶。

這裡的地形好啊。

處於山脈邊,地勢高,往南方向一覽無餘,可以看清大海上的動靜,而且北邊是山,可以藏兵不被發現。

“將軍是來打倭寇的嗎?”年長百姓好奇的問道。

孫巖沒有否認,直言肯定。

“這是我們千戶,領的抗倭差事,打的就是倭寇.”

親兵笑道,“可惜倭寇來無影去無蹤,每次都被倭寇溜了.”

年長百姓面色平靜,年輕的百姓有些畏懼。

“將軍可以在此處打倭寇.”

年長百姓說道:“倭寇每次來搶掠,這裡是必經之地.”

孫巖怔了怔,仔細的打量起眼前的老者,看到了老者手上的繭子。

當兵手上的繭子,和農戶手上的繭子是不同的。

“你確定?”

“人頭擔保.”

年長百姓淡淡說道。

孫巖深深的看了眼這位老者,沒有追問此人的來歷。

國家建立二十餘年,從戰火中興起,多少草莽遁入了民間。

別的不提。

二十幾年前,紅巾軍北征,從國內打到遼東,從遼東打到奴兒干,又從奴兒干打到高麗。

可以說去年李成桂能推翻高麗,就是因為當年紅巾軍打敗了高麗,讓高麗王威信全無,實力大損,否則李成桂沒機會推翻高麗王。

此人的年齡,以及他的見識,多半是紅巾軍餘孽,孫巖不想細問,否則真要是問出來,他也就只能動刀子。

自己當做不知,才是對此人的保護。

“你很好.”

孫巖帶著人走了。

看著他們走遠,年輕的百姓才擔憂道:“爹,伱不是說過不透漏麼,我看那將軍肯定猜到了.”

年長百姓一臉的平和。

他不指望落葉歸根了,打了半輩子仗,現在有個地方可以安穩種地,他很滿意。

可是倭寇令他不滿,既然偶然撞見了明朝的將軍,那就是天意。

“沒事.”

老者無所畏懼的返回去了家中。

過了幾日。

從金州中左所方向來了一批人,帶著斧頭,錘子等工具,在望海堝修建了一處瞭望塔。

木頭搭建,比較簡陋,也不高,因為這裡地形本來就高,然後又搭建了幾間營房。

又過了月餘。

在一天和往常一樣的傍晚,瞭望塔上的哨兵發現海面閃動了一下亮光。

哨兵是孫巖專門派來的精兵,經驗豐富,立馬猜到海面有船,通知了同袍,自己騎上馬飛奔去金州中左所。

此時。

天色已黑,衛所士兵都已歸營歇息。

“確認是倭寇嗎?”孫巖問道。

“天色太暗,海面又遠,看不清蹤跡,但是海面有火光,一定有人,大概是倭寇.”

“你確定?”孫巖必須要問清楚。

“直覺.”

那名精兵不好意思的說道

“命令下去,各部集結.”

孫巖不再猶豫,乾脆的下達命令。

金州中左所有一千二百名步兵,幾十名騎兵,發配此地的罪民中,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丁有三千餘人。

有將領上前提出建議。

“如果真要是倭寇,幾百兵可以拖住對方,大部隊立馬前往支援,如果不是倭寇,也不至於影響全軍士氣.”

此人的建議獲得不少人的支援。

敵情不明。

是倭寇還好,如果不是倭寇,可一不可二。

這次如果無功而返,兩三次下來,會對士氣造成很大的打擊,所以採取持重之策。

孫巖拒絕了。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既然決定出擊,要麼盡全功,要麼無功而返,幾百人全殲不了倭寇,說不定給倭寇可趁之機.”

說來說去,他了解自己的兵,信任親手挑選的兵帶回來的訊息,以及士兵的判斷。

簡而言之,將熟悉自己的兵。

這個道理經久不衰。

哪怕在明末,幾支能打的軍隊,是文官自己組建起來的軍隊,自然熟悉軍中的兵將。

這幾位名臣,換了新的軍隊,同樣也就不能打了,反而吃了大敗仗。

一千二百衛所兵,在王府的支援下兵甲俱全,湊起來的三千餘男丁,也發了些武器。

整支隊伍合計不到五千人,往望海堝方向前去。

在半路上,遇到來通報軍情的哨兵,正是望海堝留下的幾名哨兵,打來了重要的訊息。

“是倭寇,在沙河海口棄舟登岸.”

“好.”

孫巖大喜。

眾將也露出笑容。

打仗還真不怕,怕的就是讓倭寇溜了。

孫巖當即下令,衛所精兵跟隨他,帶領男丁兩千人,合計三千餘人,直撲登陸的倭寇。

剩餘的人則去往沙河海口,趁機佔據倭寇的船隻,不給登陸倭寇逃跑的機會。

……

大海上,三十一艘舟船,滿載倭寇,有的只披草衣,有的赤膊穿戴竹甲。

手裡的武器也五花八門,有持刀的,有持弓的,有持旗的。

而有旗幟說明了雖然雜亂,卻仍然保持了軍事組織。

這些頭頂光禿,只周圍披頭散髮奇怪的人,在海上的生涯,各個暴曬的像個黑鬼。

但是手上的老繭,說明了他們都是打了多年仗的老兵。

從馬坨子出發抵達遼左,眾人沒有發出聲音,動作嫻熟,追求的就是速度。

用最短的時間搶劫一把,趁著明軍主力到達前坐船離開。

多年來都是這麼做的,戰術一直沒有改變,雖然老套,但是好用就行。

前番搶劫了一艘補給船,讓倭寇們手舞足蹈,也促使倭寇們膽子大了起來。

過兩個月他們就要回國,帶回大量的戰利品養活家人,明年重新出來,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倭寇們登陸後,在首領的帶領下成一字形,魚貫而行,各個士氣飽滿。

他們鼓足了勇氣,希望今日能滿載而歸。

多搶一點東西,家裡的妻兒就多了一口吃的,說不定家裡還能多生養一個兒子。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靠網購物資:殺穿整個古代

壞蛋是怎樣煉成的

我在大明想統一

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