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鑄造廠

尋常的一天。

燕王府大門前,穿著工工整整武袍的老將,看上去年近六十,但精神飽滿。

幾名侍衛見到此人,都不認識他,上前詢問。

“老夫孫巖.”

老將大方的說道,眾侍衛還在盤查腰牌,從門房中小跑出來一名門官。

“你們連他也不認識,長眼睛沒有.”

斥責了幾名侍衛,那門官笑臉相迎。

“孫老千戶,快請快請,王爺可是專門吩咐過.”

“有些日子沒見王爺了.”

老將感嘆道。

一代新人換舊人,以前誰不認識他。

“鐵打的王府流水的兵,二十幾年都是如此,不過王爺一直記得你呢.”

兩人從側門進入王府,留下幾名面面相覷的年輕侍衛。

千戶有什麼了不起。

指揮使在王府面前都得低頭。

朱高熾已經想起了孫巖這個人,同樣是靖難之役的功臣,但是有些區別。

他是唯一一位致仕的武官,已經脫離旋渦多時,本可以頤養天年,在得知燕王造反,主動重新出山,為朱棣打仗的老將。

並且為朱棣打下了不少的勝戰,起了不小的功勞。

更可謂是忠心耿耿。

把遼東之事託付給他,朱高熾心裡鬆了口氣,此人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

“王爺!”

孫巖聲音如雷,上前就要磕頭,被朱棣一把攔住。

“孫師傅,孤想念你啊.”

朱棣以晚輩自居。

朱棣就藩北平之初,年輕的時候舉手無措,孫巖為他前後奔走保駕護航。

“熾兒,上前拜見孫師傅.”

朱高熾恭敬的拱手行禮。

“使不得使不得.”

孫巖讓過一邊,不敢受朱高熾的禮。

“大公子聲名鵲起,北平內外都誇大公子仁德,老夫身居鄉間也常聽聞.”

孫巖向朱棣誇道。

朱棣笑得合不攏口。

幾人落座後,出乎朱高熾的意料,朱棣直接把目的告訴了孫巖,請他重新出山,奔赴金州。

“父皇下旨,讓孤監管流放罪民.”

“而金州蠻荒之地,本不該勞動孫師傅,可思來想去,只有把此地託付給孫師傅,孤心裡才安定.”

孫巖知道此事沒有這麼簡單,不會像燕王說的這麼輕易,可他沒有多問。

“王爺既然有召,老夫必定相隨.”

“哈哈哈.”

朱棣大笑。

並沒有多餘的解釋,過多的解釋,才是怠慢了孫巖。

“金州屯田不難,難得是如何防範倭寇.”

朱高熾趁機說道。

“伱有什麼想法?”

聽到朱棣的詢問,孫巖對大公子的看法又提高了不少。

燕山衛都在傳,王爺信任大公子,諸事託付大公子處理,看來傳言不虛。

“皇爺爺下海禁,禁的是遠洋船隻,對遠洋船隻做出了規範,限制有商人貪圖海貿之利,把我朝的糧食金銀流出.”

“實際上,真正受到打擊的,是當地的漁業,及國內的沿海貿易.”

朱高熾指出。

朱棣否決。

“你不懂大海,大海極為兇險,而漁民漁網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鮮魚也不易儲存,極易腐爛,即使沒有海禁,出海捕魚的人也不多,主要還是內陸江河以水為生.”

“但是技術會進步呀,中華重工的成立,年餘來就有眾多的新技術.”

“大海資源豐富,以當前的技術的確帶來不了大利,可等技術進步後,光大海不可技術的魚,能提供多少糧食.”

朱高熾解釋道。

孫巖安靜的看著燕王父子。

大公子的確與眾不同,旁的人可不會和燕王爭論,頂多是勸服。

朱棣覺得朱高熾有些異想天開。

對於大海,朱棣不認為長子比他更懂,於是仔細的說道。

“漁業本不豐,而倭寇從前朝就已猖獗,屢禁不止,因為倭寇有利,而我中國無利.”

“所以你皇爺爺禁止出海,杜絕倭寇獲利,加上軍事打擊,雙管齊下,我朝才逐漸消弭倭寇.”

“倭寇本已平息,不知為何今年又起.”

“如果不加以禁海,海上無法防備,倭寇從沿海屢次獲利,嚐到了甜頭,哪怕軍事打敗倭寇,也禁絕不了,反帶來大患.”

“至於海貿之事,你更不懂.”

朱棣自通道。

“從舊漢西域通商,到故宋海上與波斯等國通商,此遠洋之利,早已隨著和蒙古人的戰爭,蒙古人征服了花剌子模,中斷了貿易.”

“而我朝並不禁沿海貿易,與南蠻諸國的通商仍在進行,但要防備商人走私帖木兒,所以禁止民間通商.”

朱高熾瞭然。

不愧是下詔七下南洋的主,的確對海上貿易有一定的認知,看法並沒有錯。

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漢朝陸地上的絲綢貿易逐漸示弱。

唐宋的海上貿易,主要物件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是中西方的中轉站。

把東方的商品,不光是留在本土販賣,也運到西方去賣,中國的商人主要在東南亞,後世印度一帶。

到了元朝,蒙古人征服了阿拉伯,因為戰爭,自然也就終止了與西方的貿易。

明朝建立。

雖然推翻了元朝,但是蒙古人在阿拉伯,印度的勢力並未消退,所以海上遠洋貿易是行不通的。

一直要到十五六世紀,蒙古在世界的舞臺衰落下去,西方人才突破了這個枷鎖,來到了東方。

但是東方北部的草原,是蒙古人的發源地,可沒有西方這個便利,一直糾纏了兩三百年。

所以在西方人到來之前,大明的海上勢力,主要停留在東南亞。

總之。

明初的世界形勢,不要想著遠洋貿易。

因為世界都陷入了黑暗。

阿拉伯等地區不提,西方還處於愚昧的中世紀,互相征伐之中,自己都養不活,沒有商品沒有金銀。

能摸得著的只有南洋極少特產地區的貿易,例如香料,是大明需要的。

日本還處於戰國,朝鮮剛剛結束內亂。

但是朱高熾看重的是漁業。

“渤海是不同的.”

“渤海風平浪靜,漁源豐富,非常適合發展漁業.”

朱高熾向朱棣強調。

朱棣搖了搖頭。

“你怎麼解決倭寇?不解決倭寇,發展沿海捕魚,豈不是為倭寇提供了利益.”

打到日本。

朱高熾把這句話壓下了心裡,這個想法不合時宜,以目前的生產力,太不成熟。

而不能從根上解決倭寇的來源,看起來的確只有禁海之策。

“那就誘之,再狠狠的消滅他們.”

孫巖突然說道。

朱棣和朱高熾不約而同望了過去。

“把他們誘惑到陸地上,一舉殲滅他們,讓倭寇不敢來犯.”

孫巖沉聲說道。

這是個笨方法。

雖然如此,可也只能如此。

因為永樂年間,金州就是用的這個方法,用空城計把倭寇誘惑到陸上,全殲了數千倭寇,保證了遼東數百年的海上太平。

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建立海軍。

用大量的戰艦,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去倭寇捉迷藏,透過時間來逐漸壓縮倭寇,一艘艘的消滅倭寇。

這個法子也是笨方法。

朱棣來了興趣,和孫巖談起如何把倭寇誘惑到海上,軍略之事,朱高熾閉口不談,側耳旁聽。

他是希望能把倭寇儘快消滅的,不然他在金州建林場,礦場,船廠的計劃就無法展開。

目前來看,只能指望朱棣和孫巖。

不久後。

老將孫巖赴任金州中左所擔任千戶,等待朝廷流放到遼東的第一批罪民。

朱棣安頓好了孫巖的事,正準備叫來長子,何他談談心,讓他收斂些,卻得知長子離開了北平。

“比咱都要忙啊.”

朱棣忍不住咋舌。

有點父皇的影子。

想到此處,朱棣內心得意,也就暫時放下了此事。

從密雲到北平,途徑懷柔,順義各縣,長達一百六十餘里,支線五十餘里的鐵道,率先通車了。

打仗的事交給朱棣,能不能把倭寇一舉殲滅,朱高熾也指望著朱棣,他離開了北平北上密雲,成為了這段鐵道第一個客人。

“咔嚓咔嚓.”

馬車伕各個都是人才。

身高體壯,控馬技術嫻熟,一般人勝任不了。

兩節鐵道馬車,平穩的在鐵道上迅速行駛,上面乘坐了朱高熾和二十餘中華重工的頭頭腦腦。

中華重工已經不是普通的工廠,而是一座含軍戶和民戶的,軍商結合組織壟斷集團。

“打通了運輸通道,密雲鐵礦和密雲鐵廠,即將迎來市場的爆發,下一步就是徹底挖掘出潛力.”

朱高熾的桌前,坐著周世豐等人。

隔壁的桌子,坐著朱能,丘福等武官,都等著彙報工作。

周世豐翻著厚厚的計劃書。

冶鐵廠主要是把鐵礦煉城鐵料,鑄造廠是把鐵或者鋼鑄造成想要的鐵器或者其它形狀。

後者可以看做民間的鐵匠鋪。

例如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進城,在城中的鐵匠鋪過夜,鐵匠把鐵料燒紅不停鍛打成形。

例如前年朝廷下詔,運十萬斤至陝西給與各衛,速造兵器,以備去年北征之用。

“小王爺是想我們自己建造鑄造廠嗎?”周世豐邊問邊合上計劃書。

“還在猶豫中.”

朱高熾笑道。

自己辦鑄造廠,和促進民間鑄造廠各有利弊,一時間很難下決定。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鉅貪縣令,震驚朱重

墨刀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