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做些不方面的事

“要我說,就不該文縐縐的.”

在蹴鞠賽上,正津津有味觀看賽事的王真,不停的向同僚們抱怨,認為蹴鞠踢的太文了。

王真個頭高,長得壯,孔武有力。

“你力氣大,自然喜歡野蠻些,誰打的過你啊.”

同僚笑罵道。

王真不以為然,大聲說道:“軍中漢子,不比力氣比什麼?”

“規矩啊,無規矩不成方圓,你力氣再大,還能打三個不成?”同僚不服氣的反駁。

王真冷哼一聲,“我打十個.”

“呵呵.”

同僚跟著冷笑,不再理會王真,全神貫注的看著賽場,幾人很快重新被吸引。

蹴鞠隊的戰術比較原始,人們還沒有那麼多花樣,多的是橫衝直撞,比拼力氣。

技巧和戰術不成型。

不過如今的觀眾,還多了些權貴和官吏,朱高煦帶著三弟朱高燧,身邊跟著幾名王府護衛,也在觀看,兩兄弟大呼小叫。

“咱要跟大哥說,要加入蹴鞠隊.”

朱高煦興奮的說道。

“咱也要.”

朱高燧也說道。

“二公子,三公子,伱們年歲還小,可經不起衝撞.”

一旁的侍衛笑道。

朱高煦揚了揚自己的胳膊,不滿的說道:“咱的力氣大著呢,比大人力氣要大.”

侍衛沒有反駁,二公子是大力士,已經是人們的共識。

大公子名聲遠揚,二公子這兩年進步也不小,馬術,弓術,武藝樣樣嫻熟。

只是大公子的本事太大了,讓二公子的名聲不顯,他們這些身邊人,可是看在眼裡。

“咱力氣跟二哥一樣大.”

朱高燧自信的說道,“只是咱比二哥年齡小,長大了就一樣了.”

“放屁,咱在你的年齡,力氣就比你大.”

朱高煦生氣的說道。

朱高燧一臉的委屈。

“看,要進球了.”

侍衛指向了球場,朱高煦和朱高燧立馬忘記了爭執。

場上。

一名軍漢腳上踢著球往前直衝,對方來了一人,不知所錯忘記了攔球,眼裡只看到了衝過來的人。

兩人都不避讓,也不怕受傷。

如今,誰也不把獎金放在心裡,只裝著榮譽,這麼多人看著呢,誰也不想輸。

兩人狠狠的撞到了一起,有輸有贏,輸的那個人被撞倒在地上,贏的人踉蹌幾步,站穩重心後,重新追著球往前踢。

“好.”

“好勇士.”

“攔住他.”

……

“攔球啊,傻子啊.”

很快,周圍的人們各個伸長了脖子,有人忍不住踮起腳尖,嘶聲烈吼的大叫。

朱高煦和朱高燧沒有立場,誰踢球就為誰喊。

眼看著自家隊伍要輸的人們,拍胸頓足的歇斯底里,有的破口大罵,早知道就自己去踢,還不如自己呢。

“媽了個巴子,眼睛是瞎的,往那邊撲呢.”

“好球.”

“進了,進了.”

“幹你孃的.”

……

當球進了球門,被漁網攔住,球場氣氛抵達了巔峰。

上午踢一場,下午踢一場。

王真和同僚返回衛所吃了飯,剛準備出發去球場,來了名侍衛找到他,告知小王爺要見他。

燕山右護衛百戶王真,只能戀戀不捨的跟著去了王府。

蹴鞠畢竟是娛樂,小王爺找他,那可是大事。

世子府。

有人講述球場的情況,認為蹴鞠賽的發展不止於此,可因為場地的限制,已經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

“總決賽那天,咱請一些人親自去觀看,至於球場的興建,讓工程部出個方案.”

朱高熾吩咐道。

體育對國民的精神氣有大作用,是他用來撬動大明傳統風氣的核心手段之一。

西方在工業革命完成後,人們富裕起來,有了豐富的生活環境,體育從權貴擴充套件到了下層。

東方的工業革命發生在新中國,所以古代沒有擴充套件到下層,近代屬於拔苗助長,並沒有發揮大作用。

體育是需要全民參與的,才能發揮出該有的作用,強迫人們的身體,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而不是小部分人的參與。

可發展體育,離不開寬鬆的環境。

中華重工有寬鬆的環境,有高於平均水平的工錢,有穩定的待遇,所以體育精神是有土壤的。

朱高熾要做的是引導大明的風氣,走上正確發展的方向,而不是與大明的風氣對抗。

先提高人們的經濟水平,才能談其他,否則沒有經濟基礎,一切都是鏡中花,屬於空談。

“小王爺,王真到了.”

“請他進來.”

王真向出去的人點頭打了招呼,雖然不認得對方,進去後,看見小王爺坐在案几後。

他連忙上前行禮,一臉的恭敬。

“王百戶,今日請你來,是有一件重要的差事,不知道你願不願意承擔.”

朱高熾很熱情。

眼前的小百戶,可是未來的都指揮使,並且在算功勞中,在靖難功臣排名第七。

足以看見此人的本事,不過此人的運道不好。

在建文四年,也就是朱棣造反成功當年,因援兵不繼而被困重傷,大呼“我義不死敵手”,遂自殺。

而且此人十分奮武,敢戰,是王府可靠的戰士。

朱高熾覺得可以提前培養下他,並且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自己也放心。

“只要是王府的命令,屬下堅決執行.”

王真乾脆的說道。

他不比朱能。

小王爺很早就認識了朱能,那時候他跟隨燕王於塞外作戰,在軍中擔任小旗官。

因為獲得了戰功,提拔為百戶。

無功而返的朱能卻因禍得福。

雖然受傷返回北平未建寸功,但是受到了小王爺的看重,不少人羨慕朱能。

王真雖然不怎麼羨慕,倒也暗歎朱能的運道。

朱高熾沒有懷疑,直接告知:“你願意去遼東嗎?”

“遼東?”

王真一頭霧水。

“燕山衛的孫老將軍,如今擔任金州衛指揮使,並且調撥軍戶到金州,從一千戶所,補足五千戶所.”

“只是可能要委屈你.”

朱高熾神情慎重。

北平不如順天府繁華,可到底是省府,而金州則是貧瘠之地,生活極其樸素。

“王府和金州的關係,因為朝廷所以有些複雜,如今不好插手其中的人事調動,所以你去金州,用的將是中華重工的名義.”

王真聞言,因為不懂小王爺的安排,有些遲疑了起來。

倒不是怕辛苦,主要是關乎自己的前程,而小王爺畢竟不是王爺,他有些怕小王爺是隨手之舉,毀了自己終生。

見到王真的神色,朱高熾沒有不滿,這是人之常情。

“咱準備在金州建立一個林廠,向北平提供木料,隨後還會建一個船廠,需要能信任的人,燕山衛中,思來想去,咱想到了你.”

“你不但是王府值得信任的人,也是有才能的人,此事交給你,咱才放心.”

朱高熾笑道。

王真臉色緩和起來,沒想到小王爺是這麼看他。

“可是屬下對林廠,船廠一竅不通,只會打仗,會不會耽誤小王爺的差事?”

聽到王真鬆口,朱高熾笑得更加開心。

升官發財誰都願意,但是能為王府的差事,而不顧自己的利益,具備大局觀的人,屬實難得。

“林廠,船廠,會有專門的掌櫃和匠戶,你要做的是負責軍事組織,配合孫老將軍,做他明面上不好出面做的事.”

朱高熾沒有隱瞞王真。

要做事手下就要有人,那麼事情就瞞不住這些人。

如果王真這種“根正苗紅”的人都不顧自己的利益出賣王府,那該反思的是不會是王真,而是王府。

是管的太鬆,還是管的太嚴。

朱棣的手段,未來已經證明,不但沒有人出賣他,反而布政司的官員向他通風報信。

這是朱棣的人格魅力的體現,建立於他的才能之上。

“既然如此,屬下願意與金州.”

王真不再推辭,想了想,提出了疑慮:“不過金州衛初建,恐怕沒有人力可用,從北平招人嗎?”

“一部分人從山東招人,由外櫃的管事們負責這塊,一部分從遼東招野民.”

大明的隱戶問題,從立國之初到終結之時,不但從未解決,反而倍增。

特別是衛所,是隱戶的重災區。

衛所是軍事組織,諸事保密,其中人員的名冊更是機密,地方官府無法知曉。

為了防範外人控制兵權,諸多規矩下,連兵部對衛所的一些事情都不知道。

而衛所又是封閉式組織,軍官世襲罔替。

所以軍戶的實際管理人數,全國沒有統計過,也就無從得知,像遼東在明末是隱戶重災區,所以有些文字記載。

主要內容就是衛所周邊有隱戶,不再官府民冊中,但是受衛所管理。

朱高熾要解決這個問題。

衛所是要透明的。

軍籍上是多少人就是多少人。

衛所周邊的隱戶,給武將們創造了攬財的條件,提供了腐化的溫床,必須要解決掉。

正如後世,最偉大的總設計師,力排眾議,頂著巨大的壓力,杜絕了軍隊經商一個道理,保持了軍隊的純粹性。

透過把這些野民吸收到管理秩序中,即解決了衛所的問題,又滿足了用工問題。

“你明日去一趟中華重工,咱已經交代了文書房,你去看些資料,做好準備.”

“喏.”

王真應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血戰龍山

龍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