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七千萬斤生鐵

黃淮地區河道密集,四通八達,在河流上,時不時有船隻通行,有客船、商船、漕船、花船。

高效的運輸方式,為江淮地區的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因此打造出了中國經商氛圍最濃厚的優勢。

一艘小舟穿峽過水,天空微雨,時而一點兩點,像是半空中落下,往遠處看去,又像是看不到了。

船頭,坐著一名穿著蓑衣,頭戴蓑帽的讀書人,饒有興趣的探究天象。

良久。

“不期雲生西北,霧鎖東南啊.”

讀書人長嘆一聲。

船尾行船的老翁,聽不懂讀書人在說什麼,只是知道請他這趟出船的人,是大有來頭的,慎重的請求老翁照顧好讀書人。

一路上,讀書人都沒有下船,只有在江河上無過往船隻的時候,才會從船棚中出來透透氣。

應天府,聽雨軒。

這處不知名的庭院,竟然同時出現幾名身份顯赫的人,人們彷彿在等著誰。

“估摸路程,應該是今日到,這都已經下午了,會不會路上耽誤了行程?”

齊泰來來回回的踱步,忍不住自言自語。

黃子澄正要開口,餘光掃到了茹瑺,見到這位“敵人”,黃子澄扭過了頭不願意說話。

因此庭院閣臺,雖然有五六人,但卻顯得很寂靜。

“我覺得希直還是不應該來,萬一被錦衣衛發現他悄悄來了京城,那他多年在地方的養望就毀於一旦了.”

有名中年人見無人說話,忍不住回道。

“可朝廷如今的局勢,人心已經散了,許多觀望的官員開始遲疑起來,所以需要希直來穩定人心.”

燕王領兵出遼,晉王領兵出塞,秦王更是復出,開始領兵平亂,三王的勢力發展,令應天府部分官員感受到了威脅。

“來了.”

“希直先生來了.”

門口,管家進來通傳,人們連忙去迎接。

方孝孺在眾人面前,一副平靜如常之態,面露微笑,剛見到方孝孺的樣子,人們突然覺得安心了起來。

哪怕是勢如水火的黃子澄和茹瑺兩人,在方孝孺面前,都剋制了許多,能笑著說兩句話。

第二日,京城皇太孫德孝美名,傳播的越發廣泛,連市井之間都知道皇太孫是很有德範的人。

並且有指責秦王昏聵,在前線作戰不利之說。

秦王的名聲,在應天府已經臭不可聞,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秦王是不孝子。

一夜之間,京城的輿論彷彿統一了陣線。

而此時,來自燕王的奏疏抵達了應天府。

在燕王的奏疏中,先講述了出遼的成績,然後在過程中對實際情況的瞭解,然後依託三道防線的戰略思想,提出了擴邊開平的建議。

此事當然遇到了大臣的反對,認為當下民力不足,應該暫緩擴邊之事。

也有人支援,多了一絲的變數,讓應天府複雜的局勢,變得越發詭異起來。

……

陝西。

“呴嘶.”

“呴嘶.”

一名羊倌趕著羊,在黃土地上,羊群們跑著小短腿,時不時低頭嚼口草根。

躺在一塊土坡上,羊倌半閉著眼睛,羊群們則乖乖的待著周圍小範圍的走動。

遠處,是一座蜂窩煤作坊,正好看見一輛騾車,拉著滿滿一車的蜂窩煤。

“這好大的一車,可以賣完嗎.”

羊倌好奇的想到。

於是一整日,羊倌都呆在附近,到了傍晚時分,才看見拉煤的車返回,車上已經空了。

“真是奇了怪了,以往只有南方人才來做生意,沒想到北方人也能跑這麼遠做生意了.”

羊倌望了一眼,若有所思的離去。

“呴嘶.”

“咩咩咩.”

第二日。

幾名技術探測人員,在土地上探測。

陝西的煤有很多,雖然不如山西那邊,可也算不錯的地方了,水資源是南多北少的話,那麼煤資源正好調換了,屬於北多南少。

根據中華重工技術報的地形推測,草原的煤資源如果是第一,那麼山西是第二,陝西則是第三。

在煤礦區。

蒸汽機“咔嘁”“咔嘁”日夜不停的抽地下水,老煤礦井則招收了大量的礦工。

比起北平的工業,由中華重工主導,那麼陝西和山西這邊,發展的比較獨特。

因為合股的原因,參與的勢力眾多,導致商業行為佔上風。

所以礦工的工錢少,工作環境差,下礦時間長,不光是如此,包括蜂窩煤商會的用工也是如此。

稍微好一點的是蒸汽機工廠,與焦炭煉製廠,兩座工廠算是模仿北平的制度。

不少陝西的本地商人,有聰明人看到了商機,可是面對本錢雄厚,掌握先進技術和技術人員,以及部分熟練工人的來自北平的商團,雙方的實力完全不符。

猶如被碾壓的螞蟻,商業競爭方面,不是北平商團的一招之合。

簡而言之。

陝西、山西的煤炭行業,蜂窩煤行業,焦炭煉製行業,都控制在了北平商團的手中。

而無論是秦王府還是晉王府,都有參股北平商團,所以從官方上,北平商團也不懼本地商人。

一座座煤礦被北平商團拿下,並且不停的探測新井,猶如洪流一般勢不可擋。

比起缺林木的北平府,在此資源上,那麼陝西可以說是貧乏,因此對蜂窩煤的需求要更旺盛。

煤場周圍的居民,會主動去煤場拉煤。

蜂窩煤引入陝西后,蜂窩煤便一統天下。

陝西的老百姓生火,要先燒柴火,趁火旺,將煤塊加上去,這時候,便有一條煙龍騰起,扶搖直上。

誰家生火,一條巷子都是嗆人的煙火味。

也可借別人家爐子上的熱炭“過火”,那就省事多了。

但要在人家不急於用火之時瞅個眼頭,這也算舊日鄰里間的照應之舉。

但一定要記得還人家一塊新炭,否則人家就記在心裡了。

鄰里之間的失和,皆因忽略這些生活中的瑣屑碎末而引發,蜂窩煤的便利,改變了百姓一些生活上的方式。

“葛長史病逝了?”

此訊息傳開,不少人面面相覷。

“此人死的好啊,是陝西最難打交道之人,沒有了他,我們的機會更多了.”

“死的真不是時候,秦王領兵平亂在外,正是需要此人在後方維持的時候,怎麼就死了呢.”

不過死了就是死了,這麼大年齡,並沒有讓人們很難接受。

……

北平府。

蜂窩煤商會的新會長郭松,煤炭行業協會會長張德輝,中華重工在山西與陝西的負責人高長芳。

還有大掌櫃周世峰等人,跟隨小王爺爬山,加上隨行的侍衛,浩浩蕩蕩近百人。

在半山腰一塊平地,有座搭建好的涼亭,朱高熾氣喘吁吁的坐下,笑著說道:“看來諸位走南闖北,比我的體力要強些.”

“不敢比小王爺.”

眾人連連笑道。

朱高熾不以為意,和眾人笑談一番,然後收斂笑容,“王府最近忙著開平擴衛事宜,所以在陝西和山西的開拓,靠諸位的齊心協力,才有今日之功.”

高長芳從人群中走出來,彙報年餘來,諸事在北平的成績。

“山西因為更靠近北平府,所以在山西的投入,要比在陝西的投入要大.”

“加上陝西的煤礦品質非常好,有不少可以直接用來煉焦的煤,導致吸引了更多的投資.”

朱高熾點點頭。

有北平發展工業的經驗,北平商團在兩地發展的很快,勢頭不如當初北平的速度慢。

唯一的缺點是急功近利,沒有中華重工的人文環境,導致工人的環境要差很多。

幸虧中華重工的影響力,在商團中有一定的地位,還算是商團顧忌了一二,沒有真正的放開手腳,把人當牲畜使用。

“錢是掙不完的,一代人掙一代人的錢.”

朱高熾開口,眼前的人們豎起耳朵。

“掌櫃們掙了錢,工人們獲得了工錢,雙方各得其利,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如果只掌櫃們掙了錢,而工人們連飯都吃不飽,養活不了家人,還要日夜苦幹,這種行為是走不長遠的.”

朱高熾指點道。

人心永遠是最重要的,否則哪怕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一個工業國家,也打不過非洲的封建農業國家,還被打敗了兩次。

“小王爺指點的對,我等必定反思,一切按照小王爺的心意照章辦事.”

幾名徽商主動上前討好道。

他們知道小王爺說的是他們,中華重工的人,在這方面做的很好,也多次向他們建議過。

可誰願意放著白花花的銀子不掙,還灑出去給窮人呢。

在一些商人們的眼中,明明可以掙得更多,卻因為種種限制掙的少了,就是把銀子送給了別人,令許多商人按耐不住。

“南方商人有很多好的規矩,例如標會這些互助組織,強調出門在外皆朋友,五湖四海皆兄弟.”

“正是因為靠著優良的傳統,所以部分地區的商人,走的要比其餘地方的商人要長遠,也更經久不衰.”

朱高熾沒有直接指責這些商人們,一味的強硬並不能服人,特別是在需要這些人幫助的情況下。

陝西和山西的工業,現在雖然沒有徹底進入中華重工的體系內,但未來一定是要融入的。

那麼現在,朱高熾竭盡所能的要求,提高這些商人們的道德水平,也是符合傳統風氣。

“小王爺說的極是,北平的工業環境成果有目共睹,我等應該照著北平的規矩來做事.”

徽商丁家兄弟的老大丁英永主動出頭,支援小王爺的言論,無論是否真心,態度表明了出來。

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商人,保證回去後提高工人們的待遇。

朱高熾對他們的行為,給予了讚揚,非常的高興,這才提出關於修建北平-山西-陝西鐵路的計劃。

從北平城到太原城,從太原城到西安城,長達近三千里的鐵道,需要大概七千萬斤的生鐵。

北平府未發展工業化之前,全年的鐵產量在五六百萬斤,所以這條鐵道的用鐵量,翻了十倍不止。

去年一年。

北平府的鐵產量,達到歷史新高,突破了兩千萬斤,全部投入使用,也達不到一半的需求,何況北平自身還要使用不少。

至於陝西和山西的鐵產量,當下還指望不少,就算增加產量,也不容易受到控制,無法做出計劃。

“鐵道本身的利處,相信諸位看在眼中,而一條長達近三千里的鐵道,貫穿北平,陝西,山西,其中意味著什麼呢.”

朱高熾微笑的大量眾人,聽完後的商人們,露出了沉重的呼吸,不少人面色激動起來。

北平許多的工程,控制在中華重工的手上,商人們插不上手,不代表他們沒有動心。

只七千萬斤的生鐵需求,代表了什麼?價值數千萬兩銀子。

當然不能這麼算。

中華重工有自己的鐵礦區,屬於內部分配模式,不能以市場價來衡量。

例如大明服役制度下,一艘船的造價才百餘兩,可真要是純粹的透過商業手段,造價起碼要翻幾翻。

現在的困境,不是錢財,而是工人。

密雲鐵礦雖然多次大招工,可工人的數量還是遠遠不夠,那麼哪裡才有多餘的人呢?

南方。

南方有不可計數的人力資源,而中華重工鞭長莫及,也無力從南方去招工。

可南方商人們不同,他們可以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自然也可以把南方的人運到北方當工人。

“不知小王爺有什麼章程,我等有什麼可以為小王爺效力的.”

大鹽商杜松,努力保持平靜,語氣輕鬆的問道。

朱高熾沒有打官腔。

在陝西和山西的工業計劃,早就是內部制定好了的,現在讓出去的利益,以後可以再收回來。

儘快的發展工業才是關鍵。

“密雲鐵礦之利已經不用解釋,為了成倍提高密雲鐵礦的鐵產量,所以中華重工決定放開密雲礦區的限制.”

許多人眼睛一亮,如果能在密雲開礦,那是白花花的銀子。

朱高熾笑道:“准許各家在密雲鐵礦開礦,至於工人,則禁止在北平當地招募,需要各家從南方招募人手.”

不等眾人開心,朱高熾又強調道:“但是管理需要有密雲分割槽負責,諸位需要按照密雲分割槽的制度來進行.”

這和後世陝西開放石油,任由私人開鑽,但是生產和銷售,都受政府管理類似的道理。

白天工作忙,晚上又加班了一個小時,今天的更新只有四千字。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國大混子,篡改扶蘇老爹勸諫書

椰子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