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密探原來是他

秦王府的左長史病逝,秦王在外領兵平亂,一時之間,整個秦王府群龍無首。

陝西彷彿只隔了一夜,多出了一個名字叫做“鐵道建設商會”的組織。

不光有本地的商人參加,還有大量的南方商人,最有錢的鹽商,涉及省份最多的徽商,甚至還有福建閩商。

以及有大量的勳貴,例如威望最高的徐家,秦王府,燕王府,晉王府都有參與。

如果說南方的土地上,是鄉紳勢力最強,那麼在明初北境,土地勢力最強的是衛所。

至於民戶,因為許多是從外地遷來,本身也有不少從南方遷移來的地主,導致鄉紳勢力還很薄弱。

各家合股,由北平的鐵道工程隊出技術,招募各地的百姓,甚至衛所中的軍戶充當工人。

如果說前兩年,合股三十萬兩的商團讓人動容外,那麼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融資達到兩百萬兩的鐵道建設商團,則是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

北平。

葛誠看著手裡新的一期技術報,面色複雜。

“自從鐵道建設以來,在各行各業的用鐵之外,對鐵的需求以成倍的速度遞增。

帶動了經濟的騰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有利的保障工業化建設.”

“為了鼓勵陝西,山西鐵道建設事宜,鐵道建設商會,全面進入密雲鐵礦,山西鐵礦,陝西鐵礦行業.”

“因地制宜,每省的措施做出了相應的改變,例如北平密雲鐵礦區,商人出本,礦場負責管理和生產,遵照密雲分割槽制度.”

“那麼在陝西和山西,則由中華重工出技術和工人,與商人共同管理和生產.”

“這是一場偉大的工業計劃,以五年為期,當工業計劃完成後,達到了目標,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傳統的官員,葛誠可以說從無到有,從旁觀看,工業化道路是如何誕生乃至發展的。

按道理來說,任何事物的興起乃至發展,都有個過程,其中會經歷不少的反覆。

可北平的工業發展,在小王爺的手中,變的井然有序,諸事銜接無縫,速度彷彿在順水中行舟一般。

更令葛誠感慨的是,對走完每一步之後的變化,以及後續的措施,小王爺彷彿早就看到了,提前做出了支援性的準備。

北平有今日,葛誠並不太算吃驚,工業化的威力,他已經有些通透,而令他吃驚的是,能發展的這麼快,才幾年的時間而已。

如果說以十年為期,二十年,乃至三十年達到今日的成果,葛誠還不算驚訝。

所以他找到了朱高熾,面對這位從小看到大的“晚輩”,葛誠滿臉的複雜。

朱高熾同樣神色異常。

王府的高層中,一定有錦衣衛的探子,這是負責機密事務的姚廣孝,前年得出的推斷。

正是因為姚廣孝的原因,也是金忠這位白身,能迅速竄起的原因之一。

不只是金忠是姚廣孝的熟人原因,歷史上,金忠此人也正是姚廣孝向朱棣推薦的。

朱高熾原以為,姚廣孝推薦金忠,只是兩人是老相識的原因,後來朱高熾才覺得原因沒這麼簡單。

兩個人早年從無交際,在北平就算認識,可金忠身份太低,又如何能獲得姚廣孝這麼深厚的友誼呢。

朱棣需要一位能信任的親信,掌管長史府,而可以信任的金忠,具備了這個條件。

至於原來的親信中,誰是錦衣衛的探子,朱棣並沒有詳查,但是許多機密的事情,不再和他們商談。

“誠叔,父王知道你的真實身份嗎?”朱高熾很為難,不知道如何處理葛誠。

葛誠搖了搖頭,“王爺有懷疑,但是還沒有懷疑到我的頭上.”

“那誠叔為何要告訴我?”

朱高熾有些好奇的看著葛誠,不明白葛誠的心思。

“因為我看到了小王爺如何發展工業的,令我心中折服.”

“就這麼簡單?”

“就這麼簡單.”

葛誠平靜的說道。

他不怕王府處置他,因為他的身份,王府不會處置他,相反,如果敗露的訊息傳出去,應天府那邊才不會放過他。

這個理由,朱高熾沒有懷疑。

因為這個道理站得住腳。

低階文明心慕高階文明,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壬辰倭亂,日本入侵朝鮮,和大明軍隊作戰,就有日本大將主動向聯軍反正。

後金入侵遼東,後金高層將領,同樣有人主動向大明反正。

這種例子數不勝數。

人們嚮往美好的事物,這是人的天性。

朱高熾的冷靜,反而讓葛誠有些措手不及,他已經做好了小王爺不信的準備。

也想到了小王爺表面雖然信,但實際上不信,但他從小看朱高熾長大,從朱高熾臉上的神情,看出朱高熾是真信了,他反而有些不信了。

不信自己的判斷,難道自己老了?

“你真信了?”

“為什麼不信?”

葛誠手腳無處安放,朱高熾則一臉的笑意。

他選擇的並不是相信葛誠的為人,而是選擇了相信人性。

遊牧文明和漁獵文明屬於第一級,農耕文明屬於第二級,而在農耕文明上發展出來的工業文明,自然算是第三級。

農業社會的聰明人,嚮往工業社會的例子,同樣也是數不勝數,因為聰明人看得出高等文明是必然的趨勢。

就像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哪怕入主了中原,最後也會自我改革,變成農耕文明的治理方式。

在大遼和金國建立的時候,都主動發生了變革,甚至更早時期,只要進入內地的勢力,都會發生改革自我的傳統模式。

不是儒家文化一定被外來的統治者接受,而是因為脫胎於農耕文明的儒家,是遊牧和漁獵民族必須要改變自身的手段。

猶如忽必烈為什麼不受許多人的承認,他明明已經打敗了他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也向他投降了。

更深層的原因,是他的改革措施。

詔令天下,以農桑立國;嚴禁改農田為牧場,實行屯田;建立行政機構,完善法規,把農業興廢作為賞罰官員的依據;頒佈《農桑輯要》,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

這個改革完全更改了原來蒙古帝國的社會模式,比如摧毀農田恢復草場,以遊牧為本,新的要求自然不被許多人接受。

甚至有人反對說:種地的蒙古人還是蒙古人嗎。

拿古代來說,凡是想種地的,潤到農耕區的人已經是漢人了,而不是草原人了。

古代民族轉化就是這麼簡單。

古代草原人到了中原去種地,那麼後代都是漢人了而不是草原人了。

同樣跑去草原放牧的漢人,最終也變成了草原人。

葛誠一時無言,朱高熾也沒有想好如何安置葛誠,兩人都不想把事情鬧大,選擇了先按部就班。

說出了心中的秘密,葛誠鬆了口氣。

至於什麼原因促成葛誠主動透露,朱高熾沒有去猜,等葛誠哪天親口告訴自己,那才是真正接納此人的時候。

鐵道建設商會的名字中雖然有鐵道二字,但是大商人都很聰明,知道目前投資什麼回本是最有利的。

準確的形容,應該叫做密雲鐵礦商會。

但是許多人還在觀望,銀本和工人並沒有到位,給出各種託詞,屬於不見兔子不撒鷹。

都在等待三府商談鐵道之事的結果,等塵埃落定的那一刻,才會親自下場。

燕王府出面的自然是金忠,秦王府那邊,負責此事的是莫長史,也是拖延至今的關鍵人物。

此人做事老派,胃口又大,圖謀他成為主事人。

至於晉王府,則比較配合,畢竟作為老三的晉王,從小做事風格已經形成,不像二哥秦王那麼激進。

所以莫長史的病逝,令事情發生了轉機,不知道新的長史會是誰,又會採取什麼態度。

而秦王府新長史人選,要由在外的秦王指定。

此時。

秦王成功平亂,大勝而歸,威望一時無兩,其又是當今皇帝,存活的年齡最大的嫡子,同樣是馬皇后所生。

恢復了兵權的秦王,勢頭一下子超過了晉王和燕王。

晉王出塞,沒有什麼戰績,但是在塞外建立了許多的屯所,沒有功勞但有苦勞。

至於燕王,讓人出乎意外的是,一向戰功赫赫的燕王,至今還“困足”於奴兒干。

人們原認為,燕王親自出馬,馬到成功,可能是第一個建功之人,沒想到反而是最沒有成效的。

負責遼王府的郭銘,陪在朱棣身後,兩人逛著北鎮外的大黑山,在大黑山的山腰上,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小黑山。

大小黑山本來無甚名頭,不過因為後世紅樓夢中寧國府外面的莊子在黑山村。

不少言論指出,黑山村的原型,應該是北鎮外,鎮遠堡一帶的大小黑山,正是這兩座山。

“寡人本想和你成為親家,可是很多人反對呀,也不知道父皇能不能同意.”

朱棣收回了眺望的視線,望向這位在遼東“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

國家的道路猶如一張網,預示著國家行政管理的延伸,同樣的道理,密密麻麻的人情網,在網路上會有一些節點,控制了這些“節點”,代表了掌握了此處的網路。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李世民:逆子,快來登基

流浪哥哥

美食之靠小吃在六國之間反覆橫跳

山河四巔

華夏盛典,開局頒發十大帝王獎

御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