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咱真的錯了嗎

《工人精神》出自文書趙勝,衛所的舍人子弟。

在健全圖書館制度,從全國收集的工作,以及在工廠的生活中,誕生的靈感。

這部新戲樸實無華,講述的是鍊鐵廠一名鍊鐵工人的日常生活。

在炙熱的高爐前,用細長的釺子是不時勾動底部的鐵漿,不但需要一定的技術,還要有力氣。

同時也是最危險的工作之一,有很多規章制度。

趙宏和他的朋友,兩人坐在觀眾席上,整個大劇院一千六百座椅坐的滿滿當當。

朱高熾也看過這場戲,在他看來並不好看,可在娛樂匱乏的大明,讓工人們看得津津有味。

而且年代不同,人們的需求也不同。

在現代化以前,全世界的文學都是偏實型,講述的人們的實際生活中遇到的事。

因為時代的生產力,本身就是悲苦的,人們需要這種從痛苦中,尋找力量的文學作品。

《工人精神》中。

主角鍊鐵工來自軍戶,家中的兄妹多,除了能吃飯外,生活屬於貧困。

後來加入了中華重工,成為一名工人,改善了家裡的生活條件。

供養弟弟讀書,補貼妹夫一家,和老父親對話,說做為家中長子,理應扛起家中大梁,讓老父親安心。

後來在工廠找到一名女工結成夫妻,養兒育女,雖然沒有積蓄,但一家人和和美美。

工人和妻子省吃儉用,維持了一家人的生活,提高了子女的教育環境,照顧了家人的困境。

後來在操練中受傷,人生陷入了低潮。

家人們都來幫助他,子女懂事用心讀書,工廠給予照顧,衛所幫助承擔衛田,渡過了人生中的難關。

結局是工人唱著歌,在紅布打造的火爐前,高舉手裡的長釺子,重回工作崗位。

“嘩啦啦.”

觀眾們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好.”

“太好看了.”

人們站了起來,用力的鼓著掌,大聲的叫好,聲音讓大劇院外都能聽見。

外面等候下一場的人們,恨不得馬上進場。

趙宏雖然從小失去了父親,卻感動的熱淚盈眶,他覺得自己父親就是這樣的人。

自己以後也要成為這樣的人。

“我一定要成為這樣的人,不,我就是這樣的人.”

趙宏毫不猶豫的向好朋友大聲說道。

“我也是.”

他的朋友,同樣堅持說道。

《工人精神》的大火,超乎了朱高熾的意料,他完全沒有想到,這部新戲會帶來這麼大的影響力。

許多工人向大劇院寫信,希望能繼續拍《工人精神》的戲,希望看到主角一家後來的樣子。

而演主角的演員,成為了中華重工最受歡迎的人,走到哪裡都被工友們圍起來,喊他演的名字。

同樣。

演他妻子的那名女演員,也成為工友們追捧的物件,甚至有人寫了幾千字的求婚書,希望能娶到她。

“你會順應人心,寫續集嗎?”朱高熾好奇的問道。

趙勝回道:“沒必要畫蛇添足,這樣已經很好了,希望讓工友們能一直記住他們.”

朱高熾點點頭。

大劇院追求的不光是利益,這就是和市場經濟化的區別,如果放在後世,早就出多少部續集了,反而毀了現在的成果。

“只是可惜了.”

趙勝惋惜道。

“怎麼?”

“這部戲在中華重工內部很受歡迎,但是在普通百姓中,雖然也喜歡看,但是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朱高熾笑了笑,不以為意。

“這部戲能引起工人們的共鳴,因為貼合工人們的環境,可中華重工畢竟力有所殆.”

理論是理論,可想要達到理論中的規模,需要長遠的時間,讓社會生產力提高到很高的水平。

別看中華重工發展的速度,猶如八匹馬的馬拉火車一樣勢不可擋,可大明的體量太大了。

就算是後世的大帆船貿易,幾億兩白銀流入中國,可對比大明國內的貿易體量,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

把江淮地區的經濟環境水平,單獨拉出來放在世界來看,那是世界之冠。

可平攤到大明就完全不夠看了,帶動不起來。

“許多人仍然活在貧困線上,他們為生活忙碌,哪裡顧得上精神追求.”

朱高熾安慰道:“只有滿足了生活需求,才會開始需要精神上的共鳴.”

趙勝很喜歡和小王爺對話,因為透過和小王爺的對話,他能汲取道許多的知識。

這些新的知識,令他對許多問題茅塞頓開。

不久,趙勝寫了一篇新的文章,關於介紹《工人精神》的大火前因後果。

“人們都說《工人精神》拍的好,所以這部戲大火是應該的,但是於我而言,這部戲的大火,離不開中華重工.”

“因為中華重工創造了大批的工人,本身有數萬工人,間接帶動的礦工,蜂窩煤等下游工人,合起來的數量至今沒有統計.”

“正因為這些群體的存在,才打造了《工人精神》火熱的基礎,有了一批能看懂的人們.”

“所以我還是要老話重談,壯哉!我大中華重工!願中華重工蒸蒸日上,帶動更多的人富裕安寧起來!”

如果說總部在大興縣的中華重工是工人最密集的地區,那麼密雲分割槽則是工人第二密集的地區。

其實去除工程部和鐵道工程部的工人,那麼密雲分割槽的工人數量,可以說早就超過了總部廠區。

和總部廠區不同,密雲分割槽吸收了大量的民戶,不但有漢人,還有不少的蒙古人。

原本民間對鐵器的需求是大頭,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許多行業都急需鐵器,例如工程部。

而鐵道的大發展,更是讓鐵器的需求達到了巔峰。

彷彿沒有上限似的,每回擴招了工人,加大了密雲礦區的產量,結果仍然是供不應求。

密雲鐵礦作為全國產量最高,露天礦最多,開採技術最容易的礦區之一,為北平和大寧的工業化,以及山西陝西的發展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北平貿易中心。

南方的商人們,不光是帶來不可計數的糧食,還帶來了大量的瓷器,絲綢錦緞,書籍玩物等商品。

從北平運回去廉價的農具,草紙等,以及熱銷的玻璃,鏡子,座鐘等商品。

而中華重工又透過豐富的商品,從大寧,開平,乃至大漠內,利用軍戶經濟合作社,獲得了不可計數的牲畜。

光密雲礦區使用的騾車就有上千輛之多。

在數百米,乃至近千米的礦坑中,密密麻麻彎彎繞繞的小道上,需要這些輕便的騾車驢車。

巨大的礦坑中,每隔一長段有一塊平地,是指揮中心,也為馬車提供休整。

工人們吃飯住宿都會在這裡。

以及堆積如山的礦石,也會從此處拉出去,留下賬冊最後統計,全部由中華重工統一排程。

結算方式自然採用的是糧票。

密雲礦區是最大的糧票沉澱地區之一,海量的糧票,本來是件很苦惱的事情,因為花不出去。

直到最近糧票事情發生,幾個月之間,糧票變得受歡迎起來。

有南方的商人找到密雲鐵礦的負責人,新上任的高珍。

高珍知道這些“中介”的存在,雙方一拍即合,南方商人以糧食和布匹,部分白銀三種方式,用市場價兌換密雲鐵礦的糧票。

這個過程中,南方商人獲得了三個好處。

一個是商品有了銷路,二個是獲得了利益,三個是透過糧票,在北平貿易中心採買大宗打折的商品,運回南方又一次獲得了利益。

密雲鐵礦成為了“狗大戶”。

每季的採購計劃,像撒錢一樣的往外撒,大到各種工程,例如團建房工程,水塔工程等,小到成噸的購買草紙等。

密雲鐵礦的工人們,待遇也是最好的地方之一,甚至在廠區的廁所,有提供免費使用的草紙。

……

“壯哉!我大中華重工!”

應天府皇宮。

朱元璋的案臺上,擺開一份從北平送來的密疏,還是以前的筆跡,出自同一個人。

可朱元璋已經看不清字了,哪怕湊到眼前也很模糊。

在他的眼睛裡,彷彿蓋上了一層“紗”,看所有的東西,都隔了一層,只能看到影子。

他最小的女兒,長大了兩歲,幫父皇念奏疏已經很熟練,再拗口的字,她也認得出來。

“真這麼厲害麼,不是下面的人拍馬屁?”朱元璋斜躺在椅子上,他已經沒有力氣保持以往的坐姿。

“父皇,好像不是.”

小女兒如此說道。

朱元璋彷彿睡著了,明明剛才還睜著眼睛,小女兒懂事的沒有發聲,緊張的看著父親,生怕父親打瞌睡,萬一沒有留神磕了碰了。

大殿內很安靜。

這位皇帝很蒼老了,可他的威望仍然半絲不減。

不光是因為他對國家的功勞,還有他在外面的兒子們,讓他的權勢,沒有因為他的衰老而減輕。

他發出的聲音,仍然可以離開京城,傳播到很遠的地方,沒有人能推諉。

“難道咱真錯了麼.”

突然。

朱元璋又睜開了眼睛,渾濁的眼角,看上去像迷茫的樣子。

“父皇怎麼會錯呢.”

小女兒安撫道。

“咱又不是神仙,自然會出錯.”

朱元璋思考著經濟之道。

可很多東西,他至今沒有想通,不得不懷疑,是不是年齡大了,跟不上年輕人的思維。

這是很難得的事情。

一位從乞丐到大一統皇帝,只用了十六年時間的豪傑,他的堅韌和成功,讓他習慣了向別人傳播他的理念。

任何事情他覺得只要他來做,必定是做的最好的。

所以在修建皇宮時,哪怕是廁所的修建,他都要忍不住指點一二,如今能懷疑自身的理念,的確是令人震驚。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戰爭之路:我有移動武器庫

北方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