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利用先知投機取巧

郭銘和朱棣屬於同輩,但在遼東的郭家,和燕王府的交際並不深,兩家的根基來自不同的“山頭”。

因緣際會,特別是藍玉大案,導致在大明屬於次等階梯勳貴的郭家,突然成為遼東地方實權派中關鍵人物,也就是“節點”。

朱棣本身沒有這方面的想法,沒有想這麼遠,他可不知道自己會領兵出遼。

他的視線,一直在北方。

也正是因為這次出遼的經歷,讓朱棣的視線落到了郭家的身上,為多年後,已經造反成功當了皇帝的朱棣,下令郭家女成為太子側妃奠定了基礎。

可見兩人在遼東的經歷,讓兩人給對方的印象都不錯,至少在朱棣的心中,郭銘此人是不錯的。

現在經過朱高熾的翅膀,兩家提前產生了交集,並且誕生了聯姻的訴求。

因此在遼東,郭銘當然不讓的支援朱棣,給予了許多的方便,例如製造“理由”留在遼東。

沒有“坐地虎”郭家的幫助,朱棣作為“客軍”,可不敢“光明正大”行這般舉動。

至於遼王,此人連王宮都還沒有修建好,還是剛就藩的少年人,身邊無人可用,只一些從應天府帶來的太監,有什麼資格敢跟年齡大近二十歲的四哥作對。

在他的心中,舉目無親,千里之外的“蠻荒”地方,親人四哥還是他的依靠呢。

郭銘的性子,是個內斂的人,一言不發,換做別的性子,早就忍不住開口。

朱棣拍了拍郭銘的肩膀,親近道:“王妃很喜歡你家的姑娘,去年送別後,一直念念不忘.”

“小女能得王妃的厚愛,是她的福氣.”

郭銘沉聲說道。

朱棣點了點頭,對郭銘的態度很滿意。

此人性格沉穩,做事有度,是個能擔大事的人才。

這就是中年人和少年人的區別。

人生的經歷,導致多了些社會上的見識,換做是年輕的遼王,心中哪裡有什麼主意。

“寡人已經再次上疏父皇,力求促成你我兩家的姻親.”

朱棣安撫說道:“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哪怕終被拒,寡人將從小戶中挑選世子妃,世子側妃仍然是你郭家的.”

世子側妃當然不如世子妃,一字之差猶如雲泥之別,可朱棣說世子妃會從小戶中挑選,令郭銘再也沒有顧慮。

雖然明初的名分大義不可為,可當時的人中,還有不少人沒有這麼認為,覺得是大有可為的。

例如秦王。

秦王的正妃是蒙古貴族之女,側妃是開國勳貴之女,秦王自然更看重側妃孃家的權勢。

雖然鄧家因為牽連兩場大案,導致當家人死了兩波,可軍中派系的關係還在。

所以秦王的心思傳的沸沸揚揚,嚮應天府上表的世子人選,就是側妃鄧家之女。

燕王向郭銘的承諾,等於隱晦的表明了某種心思,面對這種誘惑,加上兩人多日的交情,郭銘立馬錶態,唯燕王馬首是瞻。

雙方一拍即合。

而朱棣節制北平兵權,又奉旨出遼,加上金州以及郭銘的協助,在遼東的威望越來越“下沉”。

現在還沒到離開遼東的時候,比起大獲全勝的秦王,還有才能雖不足,但努力做事追趕的晉王,朱棣要更加的耐得住性子。

秦王已經回到了陝西,晉王也回到了山西,而留在北平的朱高熾,收到了父親的來信,告知還要留在遼東。

至於歸期,因為亂未平,所以歸期未定。

朱高熾有些看不懂朱棣的心思。

像秦王的心思就很好猜,他肯定是不服氣的,天下人皆知,也有很多人認為秦王有這個實力。

實力不光是包含了軍權,還有名望和名器等等。

秦王的身份,讓他是靠近名器的第一人,哪怕已經定了皇太孫,可皇太孫年少,皇帝年老啊。

主少國疑,千年來都是如此。

反倒是朱棣,別看朱棣對兵權掌控了不少,可還真沒多少人認為朱棣比秦王更具備威脅。

朱棣對國家的威脅,還不如晉王呢。

朱高熾數次被朱棣“敲打”,他原以為朱棣是沒有那個心思的,是後來的局勢逼出來的。

可現在朱棣的一些舉動,令朱高熾遲疑起來,自己好像猜錯了。

“有種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意味啊.”

朱高熾放下手中的書信,突然這麼想到。

對人性也有了更深的認知。

朱棣知道大勢不可為,所以在某些方面的心思,不如秦王和晉王那麼明顯。

但是作為才能卓越的雄主,朱棣在有些方面做的是真不錯。

例如軍權和人心上。

“看來任何事物的結果,都是有脈絡可循的,不是突兀的發生,朱棣的成功是偶然,也是某種必然關係.”

無論朱棣的心思真實意味如何,他現在的行為,對朱高熾的計劃是有利的。

人的心思最難猜,朱高熾無法得知朱棣的心思,也無法得知葛誠的心思,更無法得知朱元璋的心思。

如果葛誠是錦衣衛的探子,那麼自己在北平的工業發展,可以說從最初就展現在朱元璋的眼皮子下。

要說朱元璋是反對的,那麼朱元璋並沒有打壓,可要說他是支援的,他也沒有給出優待。

那自己的心思,會不會被朱元璋猜到呢,這位老人家的謀算,對人心的瞭然,朱高熾可不敢小覷。

猜來猜去,沒有半絲的頭緒,朱高熾放棄了。

自己的優勢在對工業,對時代發展的脈絡上,捨近求遠才是愚笨的行為。

朱高熾放棄了和這些人物較量心思,轉頭全力發展工業。

“這種投入叫做資本的運作,而資本的運作,需要底層的支撐,否則就是空中樓閣,遲早會引來崩塌,造成經濟危機,一種毀滅的行為.”

朱高熾召開了內部會議,關於鐵道建設商會事宜的準備工作。

十幾位掌櫃,有財務部部長,糧票銀行的行長,他們認真聽取小王爺的講解。

“礦區產鐵,鐵廠產鐵軌,鐵道鋪設鐵軌,而鐵道初期的收益,無法維持這種運作.”

“而且鐵道的建設,又需要大量的投入,在北平境內,可以透過調控手段,利用中華重工體系來吸收,可在陝西和山西,中華重工無法主導兩地,更談不上調控,那麼需要一種新的模式.”

大明發展工業的一切事物,在朱高熾的心中,都是有跡可循的,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英國1740年,鐵產量是一萬七千噸,四十年後是七萬噸,可在後來的十年中,直接翻倍變為二十六萬噸。

一萬七千噸是三千四百萬斤,是英國剛開始工業發展之初。

北平人口近三百萬,一年的鐵產量只有五六百萬斤,透過三四年的時間,朱高熾提升到了兩千萬斤。

這項成就,比起後世用二十年走完西方數百年的成就,遠遠不能相提並論。

要知道在當下的大明,大明同樣具備後世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大明能碾壓周邊,有極為寬鬆的外部環境。

更不提朱高熾手中掌握的各種大勢和知識,既有中央調控的優勢,又不需要走彎路,避開了各種阻礙。

十幾位中華重工的頂層管理者,仔細記著筆跡,他們都是聰明人和實幹家。

在理論上,無人不服氣小王爺,只有跟得上小王爺經濟理論,並嚴格按照此理論做事的人,做出了成果,才能走到今日的地位。

“那麼以鐵道未來收益,以及礦區未來收益,以此來抵消,充分消化資本.”

兩百萬兩銀子,等於四百萬石糧食,這還是第一期的融資,朱高熾可承擔不了。

中華重工打造的糧票體系,也是承接不了的,也就無法內部吸收調控。

而鐵道的建設,在陝西和山西兩地,沒有中華重工這種調配社會模式的樞紐存在,那就必須要大量的資本。

猶如美國修建鐵道的成就,採用未來的收益,吸收了天量的資本,才達成了計劃。

“現在唯一的難題,是和秦王府的協商,在鐵道的建設上,必須以商團為主.”

論資本的運作,大明哪個商團比得過中華重工,在鐵道建設商團,中華重工體系下構建的商會,自然主導了鐵道建設商團。

雖然名義上沒有燕王府的影子,可實際上仍受朱高熾的控制,這是他不會放棄的。

否則他費這麼大精力發展陝西幹嘛?

如果不能在靖難之役中為他出力,那還不如調轉力氣去別的地方,等到全國一盤棋時再來治理。

這成了無解的問題。

會議結束後,朱高熾叫來了周世豐,悄悄的說道:“可以誘惑下秦王.”

小王爺的吩咐,讓周世豐不明其意。

秦王最高光的時刻到了。

可他活不長。

真的沒有多少時日。

既然如此,朱高熾認為可以誘惑下,讓他以為自己能控制鐵道建設商團。

“讓人告訴秦王,只要鐵道建設商團進入了陝西,在秦王的地盤上,還不是任由其揉捏,沒必要在名頭上糾纏.”

周世豐不可思議,反問道:“這也是屬下們擔憂至今的麻煩,小王爺難道另有主意?”

“咱讓父王寫封信給二伯,到底是親兄弟,終歸給三分薄面.”

朱高熾隨便給了個理由。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寒門天婿:穿越後我是女帝剋星

揮發中的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