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聰明人”

供銷社。

“可以用這買東西嗎?”一位面色黝黑,滿是老紋,猶如枯樹皮般的老漢,手裡捏著一張糧票,唯唯諾諾的問道。

“可以.”

櫃檯的工作人員掃了眼老漢手中的糧票,簡短的回了句。

在供銷社門口拐彎的地方,有個投訴箱,雖然幾次投訴帶不了多大的麻煩,但是總歸有層約束。

老漢鬆了口氣,他路上一直擔心上當受騙,看來這東西真可以當錢使用。

供銷社的商品,比市場上要便宜,有些商品便宜一兩成,有的甚至便宜一半。

例如鏡子、煤油、煤油燈、玻璃、化肥等,包括水泥這些都有的販賣。

只要是市面上有的,供銷社都有,市面上難以看見的,供銷社也有,算得上小號的貿易中心。

當然。

地段不一樣,供應的商品種類肯定也不一樣。

像北平城,大興縣,東北臺村,團建房區等處的供銷社,自然是最大規模的,其餘地方,規模稍微次一等,越小的地區,規模也越小。

月末盤點。

供銷社的掌櫃,看完了這個月的銷售情況,然後在書桌上,寫需要提交給上級部門的報表。

報表,已經成為中華重工重要的聯通渠道。

但是對報表的要求,並不複雜,不過出現為難人的事情,只要求如實寫出當月的工作情況,以便了解基層的實際情況。

例如供銷社。

哪些商品這個月銷的多,哪些商品這個月仍然沒有動銷,有表性慾強的掌櫃,甚至主動會在報表中提出,建議撤檔此商品。

財務部的蔡文,臨時找來世子府,見到了朱高熾,滿臉的沉重,雙手遞上一份調查表。

朱高熾開啟一看,原來是關於功效社的,開頭是:“關於糧票突然大增,和供銷社銷量激增的調查事宜.”

這是好事啊。

“什麼情況?”朱高熾邊看邊問了句。

蔡文解釋道“因為多個供銷社的掌櫃的報表中,有提起多了許多看上去不像是工人的顧客,也不是軍戶.”

“供銷社的銷量,雖然每個月都在上漲,可最近三個月的銷售量,高的離譜,所以引起了懷疑.”

“所以我請了調研司去調查一番,調查的結果,根子原來出在糧票上.”

朱高熾看完了,臉色複雜。

人口多,代表了聰明人也多,無論什麼時代都是如此。

糧票可以兌換等價的錢幣或者糧食,有中華重工體系兜底,許久下來,已經有了一定的公信力。

然後為了鼓勵人們使用糧票,所以有了供銷社的興起。

這個原理並不複雜。

例如售樓部,房產公司不但自己賣房,還外包給銷售公司賣房,渠道有很多種。

保險行業也是如此,外包出去不少銷售,包括信貸部門,同樣有外包出去的渠道。

中華重工的商品對外流通,並不妨礙建立自己的直銷部門,無論是自己生產的商品,還是統購的商品,成本要低於普通商人。

加上推廣糧票本身就有利益,所以供銷社的售價非常低,外面普通商人學不了。

但是任何事物都經不起聰明人的推敲。

不知道是哪個聰明人,首先想到,用稍高於糧票的錢幣,從工人們手中收購糧票。

然後轉手賣給普通人,這些普通人拿著過了一到手的糧票,去供銷社買商品。

結局是三方獲利。

工人們獲利了,聰明人也獲利了,普通人同樣獲利了。

“這些人敗壞糧票系統,靠著資訊差來欺騙無知的百姓,理應嚴厲打擊.”

蔡文生氣的說道。

糧票本身可以兌換,哪怕是普通百姓,可以直接去糧票銀行兌換糧票,然後去供銷社購買。

但是許多的老百姓不知道,給了這些騙子可趁之機。

朱高熾搖了搖頭,“這不是人家的錯,他們做的也沒有錯,錯的是糧票銀行.”

蔡文反應不過來,愣神的看著小王爺。

雖然知道小王爺的思想,有時候和凡人不一樣,但這句話太令他錯愕了。

“這……這……糧票銀行錯在哪裡?”蔡文語無倫次的問道。

他可不想和糧票銀行發生矛盾,別最後傳出去,是他在小王爺面前,告糧票銀行的狀。

朱高熾笑道:“為何這些“聰明人”能主動的找到這麼多有需求的老百姓,而糧票銀行卻找不到呢.”

“糧票銀行習慣了老百姓上門找他們,而那些“聰明人”卻能主動上門百姓家,創造百姓們的需求,這是兩者的差別.”

靠資訊差賺錢的人,在後世也是不可計數。

例如人們習以為常的信用卡,從大城市轉移到小城市,許多小城市沒有商業銀行的網店。

但是不少人有這方面的需求,但是他們不瞭解辦理的渠道,甚至以為是很難的事情。

所以誕生了不少利用資訊差來賺錢的行當。

最離譜的時候,辦一張浦發銀行萬用金,收取十幾二十幾個而點手續費的事情。

是他們神通廣大,能打通銀行內部的審信部門嗎?

自然不是。

他們不過是按照銀行的流程,為那些不知道銀行流程的人,遞交上申請而已。

這叫做利用資訊差賺錢。

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速度,讓資訊傳遞的速度成倍增加,導致利用資訊差賺錢的生存週期急速縮短。

以往能維持一兩年,或者兩三年的渠道,縮短到了半年,甚至兩三個月,逐漸讓門檻低的渠道變得無利可圖。

聽完小王爺的說法,蔡文好像覺得的確如此,可又覺得不太對,那豈不是說還真是糧票銀行的問題?

朱高熾看來,這件事和中介利用資訊差辦信用卡,從人們身上獲利的性質是不一樣的。

兩者雖然做的同樣的事,但是有區別。

“老百姓從這些人手中兌換糧票,而不從糧票銀行兌換糧票,他們仍然還是獲得了利益,用便宜的價格,從供銷社獲得了想要的商品.”

“而糧票銀行要反思,為何老百姓不從他們手中兌換糧票,因為他們做事的方法要改,不能在習慣等待.”

朱高熾認為糧票銀行很難改,至少短時間內如此。

別看糧票銀行背景強大,那些“聰明人”勢單力孤,多的是手段對付他們。

可“聰明人”是聰明人啊。

糧票銀行要對付的是一幫聰明人,哪怕糧票銀行去學這些人,也不一定在業務水平上打得過這些人。

以大明的資訊傳播速度,短時間內必然如此。

沒有行政打擊。

糧票販子們各顯神通。

有的開始在中華重工門口駐點,明目張膽的收購工人們手中的糧票。

更有人一步登天,直接掛靠了一家商行,以商行的名義在糧票銀行兌換大額糧票。

“噹噹噹.”

中華重工的鐘樓,傳出了悠遠的鐘聲,採用宋朝發明的自鳴鐘原理,機器的部件和齒輪,顯得複雜而又神奇。

在人流中的趙宏,明日又是單休的日子。

“聽說了嗎,總部要改休息日.”

趙宏的同伴,和他一樣年輕,這些工二代,更加的活躍。

“怎麼個改法?”關乎自己的利益,趙宏好奇的問道。

“主要是軍籍工人,由一個月四天假改為八天假,多出來的四天,上午半天操練,下午半天放假.”

“這麼好.”

趙宏露出羨慕,說道:“軍籍工人每早要操練,上工時間比我們短,休息時間比我們長,工錢也高一等.”

趙宏最後忍不住說道:“要不要我們也轉成軍籍?”

同伴有些心動,可還有些猶豫,“恐怕你媽不會同意.”

“收糧票咯.”

經過一處棚子,有人在工人人流中,賣力的四處叫喊,沒有絲毫怯場。

趙宏的糧票自然不會給他,他很早就習慣了使用糧票,不過不是每個工人都能像他一樣。

對新事物,許多工人有些不敢嘗試,所以寧願把糧票和這些人換成錢幣。

不過這種人越來越少了,畢竟誰也不是傻子,見多了也就習慣。

門口這類棚子越來越少,可見一斑。

“明天休息,我們去看戲吧,聽說出了場新戲,好多看過的人都說好.”

“什麼戲?”

“《工人精神》.”

“行.”

趙宏答應的乾脆,他年輕,又還沒有成家,雖然每個月的工錢都會交給母親,他自己仍然留了不少零花錢。

而且他母親也在大劇院工作呢。

北平大劇院離中華重工廠區不遠,走路要半個時辰,十來里路的樣子。

兩人沒有乘坐馬車鐵道,感覺不太划算,看完了戲再乘坐鐵道馬車回家。

在工程隊新修的道路上,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多了些乞丐向人們乞討。

“這些人真可憐,聽說河南等地遭了水災,流落到北平求生.”

同伴的父親是外櫃的管事,見多識廣。

“聽說官府有救災啊,怎麼還有這麼多災民.”

趙宏好奇的說道。

“救災是救災,不過這些人可不傻,想要過好日子,自然不願意留在當地.”

“他們來到此地,想要進中華重工,現在還沒有機會進來,又無以為生,只能乞討度日.”

趙宏猶豫了一番,還是施捨了點糧票。

糧票是好東西,乞討的災民們知道此物,比錢幣還好使,連忙帶著家小鞠躬道謝。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我孟獲不想被七擒七縱

糊糊味的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