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聽話的孩子有好處

遼東。

燕王從北平帶來的軍隊並不多,從北平帶了幾千兵馬,半路上大寧抽調了幾千兵馬,然後加上遼東萬餘兵馬,合計才兩萬餘人。

在廣寧的營寨。

朱棣拉著十八歲的遼王朱植之手,“想不到會這麼簡陋,委屈了你,十五弟.”

他的身後,還跟著十七歲的寧王朱權。

青年的朱權,臉上還有些許的稚氣,單薄的個子,看上去更顯年輕,讓人看上去不太放心。

“不委屈,四哥要來遼東,弟弟日盼夜盼,終於盼到了四哥.”

遼王朱值顯得恭謹。

雖然都是天家子弟,但是實力有云泥之別。

二哥,三個,四哥,三位哥哥出頭的最早,實力也是最深的,不光是實力,威望也大。

其次是五哥周王朱橚。

這幾位哥哥是馬皇后所出,他們這些弟弟們比不了,很早他們就認清了現實。

“十五哥.”

寧王朱權在朱棣身後,小聲的喊道。

朱權看了眼朱棣,朱棣微微側過身,朱權才敢開口,對著朱權笑道:“十七弟,想不到我們這麼快又見面了.”

兩人年歲接近,一起在應天府讀書,都是剛就藩沒多久,關係要比和幾位年長的兄長要熟絡些。

就和太子五兄弟小時候一樣,五兄弟再怎麼發生矛盾,可洪武朝上,五兄弟的身影占了一半以上。

然後就是各地的衛所將領上前拜見幾位王爺。

有原來來自北平的將領,也有外地調來的將領,還有幾位蒙古族和女真各族的將領。

以孫巖為首的北平將領,在朱棣面前異常的恭敬,態度有些尊敬的有些過分。

朱棣不以為然,知道他們是故意如此,在外人面前,抬高自己的地位,凸出燕王為首的意味。

至於劉真,無論他打的什麼心思,年關去王府負荊請罪,而燕王的確熱情招待了他。

於情於理都不好抗拒,連劉真都服服帖帖,其餘的將領更是不提。

進入大營後,朱棣當仁不讓的坐了主位。

父皇命他節制諸軍出遼,當他進入營中,坐下的那一刻,臉色一沉,陡然充滿肅殺之氣。

遼王和寧王嚇了一跳,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情不自禁的站了起來,其餘的將領也是心中一驚。

只有朱棣從北平帶來的將領,以及大寧和遼東從北平一系調出的將領,才習慣朱棣的做法。

遼東的幾位將領不太習慣,不知道燕王為何突然變色。

“本王帶兵以來,一向軍紀嚴明,不循私情,無論是何人,功必賞,過必罰.”

朱棣眼神掃過大帳中的眾人,遼王和寧王嚇得氣都不敢喘,第一次見這樣的四哥。

“軍命大過天,誰敢違背本王之命,必以人頭祭旗,爾等須知,並牢記在心.”

“諾!”

孫巖等將領,拱手大聲應諾,隨後,其餘的將領們連忙跟著應聲,連遼王和寧王都拱手。

樹立了威望,朱棣才緩緩說道:“奴兒干一直受朝鮮困苦,直到我天軍抵臨,才讓朝鮮不敢再犯.”

“我大明在奴兒干分治各衛,各司其職,設吉林水師運轉物資,聖人曾有言,凡中國所居之人,皆一視同仁,為我國子民.”

“因此在奴兒干,受我朝廷之資助,各族修生養息,獲得安寧,可總有宵小自己不事生產,專四處燒殺搶掠,各族不堪其苦.”

“今,我天軍受萬民所願,大軍開入,不平賊寇誓不還,定要還奴兒干之和諧安寧.”

奴兒干之大,無邊無際。

深山老林,菏澤遍佈,人跡無蹤。

在民國時期,匪寇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不是因為軍事原因,而是因為尋不到蹤跡。

如今朱棣抽調北平,大寧,遼東,加上奴兒干的三萬衛,精銳騎兵七千,步兵一萬,其餘軍數千,也才只有兩萬出頭。

比起往年出塞的規模要小不少。

可規模雖小,仍然需要朱棣親自出面,因為奴兒干的地形,比大漠還要複雜。

朱棣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遼東這幾年的生產,就是為此做的準備。

而奴兒干的形勢其實很簡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眾多的部落,以漁獵為主,生活困苦,沒有發展出文明,許多部落連文字都沒有。

越是靠近大明的部落,發展的越快,越是離大明遠的部落,發展始終無寸進。

這就導致了貧富差距。

那些生活困苦,缺乏生產物資的部落,就會搶劫富裕的部落,而為什麼富裕的部落不反擊呢。

因為利。

富裕的部落沒有動力去打仗,就算打敗了那些貧窮的部落,他們也得不到好處。

沒有農耕文明的支援,漁獵的生態環境,支援不了更多的人口。

所以貧窮的部落,天然的比富裕的部落,更具有想打仗的意圖,無論是為了物資還是為了人心。

也就是小混混要比上班族要兇的原因。

總之。

如今的局勢,大多數的各族,是支援明朝,願意受明朝統治,獲得良好的生活環境。

包括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兒。

現在的猛哥帖木兒,為了避免禍亂,帶領幾千族人,從遠處遷移到了圖門江下游斡木河一帶,也就是後世朝鮮最東北的城市,中俄交界處—會寧。

不過此人已經和明朝接觸上了,是很聽話的孩子。

乃至日後朱棣時期。

不但多次赴京面聖,並且奉召帶族人加入明軍,與韃靼部阿魯臺等部打仗。

正是因為良好的表現,獲得了朝廷的信任,允許其遷移更靠內,接近遼東的地區。

這次的內遷,歷史評價是此人最大的功績,為其族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並多次提拔職位,最後成為右都督僉事,獲得協助明廷管束楊木答兀的人馬的權利。

這些事雖然還沒有發生,但猛哥帖木兒一部,因為乖順的表現,並不在打擊的名單中。

現在朱棣的重點是西陽哈。

此人流竄作案,成為了流寇,令各部受其苦,對明廷的威望也是不小的打擊。

朱棣按照輿圖,分派各將任務,搜尋每處區域,務必要找出西陽哈的蹤跡。

用以殺雞儆猴,以此告誡不少未開化的部落,讓他們不敢再從事搶劫。

這個任務可不不小。

兩萬人雖然不少,可用在奴兒干,猶如胡椒撒面,碰到了才叫做不合理。

同時。

駐守開平的盛熙,見到了金忠和朱高煦兩人,一時間摸不透他們的來意。

金忠在盛熙面前,姿態擺放的很低,讓朱高煦也要禮讓其人。

“強化軍戶經濟合作社?”

盛熙莫名其妙,在他看來,中華重工的軍戶經濟合作社,已經收攏了不少人心,還要繼續強化?

“難道王府還不滿足嗎?”盛熙直接問道。

朱高煦嚇了一跳,此話指何意!

金忠笑道:“對開平是好事啊,王府準備上奏,開擴衛開平,不知盛通知如何看待.”

如果說常遇春是光復開平城的人,那麼盛熙是籌建開平衛的主要將領。

此人為中軍都督同知,調山海衛五所官軍往開平立衛,併發北平都司屬衛軍士。

駐守開平衛計程車兵,來源是從山海衛,以及北平都司所屬諸衛的官軍中抽調組成。

在完成設立開平衛、修建衛城的任務後,盛熙又將北平等都司軍馬分別安置在開平衛各地進行屯守,於農隙期間訓練操備。

以前在開平衛,盛熙和燕王的威望平分秋色。

一個靠的是籌建開平之功,一個靠的是開平衛軍士“孃家人”的身份。

後來谷王奉命來節制開平,在谷王重視盛熙的情況下,讓盛熙的威望強過了朱棣。

當前兩年穀王調回,形勢又發生了變化。

恐怕無論是盛熙,還是朱棣,兩人誰都不太確定,在開平衛誰說話要管用些。

但縣官不如現管。

明面上,盛熙的命令,在開平諸衛無人敢違背,所以盛熙更具有優勢。

隨著開平和大寧的開拓,北平已經屬於後方,朱高熾沒有理由擴衛,唯一的兩處,一處是大寧,一處是開平,一處是金州。

金州是意外的產物,可遇不可求,悶聲發大財才是上策,否則鬧出聲響吸引了人們的視線,導致恢復舊制,重回山東才叫做哭都來不及。

大寧終歸屬於寧王的封地,哪怕王府欺負別人年輕,實際上插手了其兵權,但事情做的不能太過分。

所以看上去有選擇,其實沒有,唯一的突破口只有開平。

如今的開平,不是誰的封地,雖然還沒有新的劃分,但是王府能以舊制的理由,提出開平歸屬於北平都司。

那麼燕王節制北平兵權,就有理管控開平,這種模糊不清的官司,其實很難分清楚。

所以能不能讓開平重新倒向燕王府,盛熙此人是關鍵。

如果他鬆口,那麼一切都好說,如果此人不鬆口,那官司就有的打,擴衛的事情也會面臨流產。

因為責任太過重大,金忠不敢在盛熙面前信口開河,而被兄長耳提面命的朱高煦,更是不敢亂說話。

“擴衛?難道朝廷有要擴衛的想法嗎.”

盛熙好奇的問道。

“是王府的主意.”

金忠解釋道:“開平發展至今,可以向外開拓了,北平府能承擔的起.”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地獄下的鋼鐵

世井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