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為所欲為的海外基地

“轟隆”。

大興縣郊區,發生了爆炸聲音,火藥司的技術人員,又開始了新的實驗。

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中華重工難道開始涉及火器了嗎?”

“沒有聽說呀.”

“此舉不太合適,要不要去勸勸小王爺?”沈展志向蘇觀提議道,蘇觀沒有反對,第二日就登門世子府。

朱高熾同意了蘇觀的說法,不再讓中華重工鬧出這麼大動靜。

可火藥不同其他,爆炸聲傳的遠,幾里地都能聽到,瞞不住人,所以朱高熾去了一趟火藥司。

火藥司是危險地區,閒人勿進,不得生明火。

小王爺要來巡視是大事,沒有人敢怠慢,生怕出意外,嚴令工匠們停止幹活。

倉庫封存,避免能想到的所有意外。

火藥司來自於技術研發司的下級部門,所以小九親自作陪,一行人參觀了研發基地。

“火器的原理,來自於火藥的爆炸,火藥爆炸威力越大,那麼需要更好材料的銃管,發射的彈藥威力也越大.”

小九解釋道。

朱高熾瞭然,對火器的認知,他並不比小九要差,甚至說在某方面要強過小九。

但是小九在技術上的探索天賦,肯定是吊打朱高熾的,朱高熾有自知之明。

古人稱謂的火藥,是指硝石、硫磺、木炭的混合物.最初是由煉丹家配製出來的。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已經出現“伏火硫磺法”。

這時原始的火藥配方,還不能同軍用火藥相比。

宋朝的《武經總要》(1044)中記載了三種火藥配方,已是經過實戰的經驗配方。

三種成分的比例在實踐中也逐漸發生變化。

明朝初期,手銃的發射火藥就比元朝手銃發射火藥中硝的含量明顯增多。

到明末時候,軍用火藥品種已達到近百種之多,對火藥配方與效能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而現在是明初,火藥研發司的方向,主要是收集宋朝先民遺留下來的技術,加以總結匯總和實驗。

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對**提純的問題。

古人很早對提純就有了認知,能發明出一百多種軍用火藥,在659年成書的《唐本草》中,就有提純硝石的記載。

“我們對火藥嘗試了許多種方式,但仍然沒有大的突破.”

小九有些沮喪。

朱高熾能理解,實驗是很枯燥的,最能消磨人的信心,因此安慰了一番。

“如果新技術的誕生這麼容易,哪裡還輪的著我們,你也沒必要灰心.”

聞言,小九打起精神,勉強笑道。

“傳統的提方法是****,將**放入鍋內加水加熱使其熔化,中火熬製待熔液底部出現晶體時,將鍋內混合物用布過濾,濾過的液體就是硝了.”

“將過濾的溶液裝入缽內冷卻,用清水噴洗,再用草灰吸盡餘水,就得到比較純的成品.”

“我們一直想在三種材料上下功夫,想到的方法就是,可始終找不到好的方子.”

朱高熾懂了。

配方中,******在中國的儲蓄量不高,而且質量很差。

那麼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提x。

這個問題不只是大明遇到,西方也遇到了這個問題,面對這個問題,中西給出了兩種解決方法。

大明想到的方法,是加入廉價的胡蘿蔔來提純,記錄於明末《火攻挈要》一書。

而西方想到的方法,則是加入昂貴的蛋清來提純,記錄於明末記載西方軍事技術的《西法神機》。

“我有一個法子.”

朱高熾沒有掖著藏著,直接把《火攻挈要》的知識拿了出來。

用蛋清來提純,朱高熾沒這麼奢侈,但也向小九提了一嘴,擴充下他的思路。

“胡蘿蔔?”

小九不可思議。

胡蘿蔔帶個胡字,自然是先民從國外引入的農作物,相傳是漢朝引進,也有說法是宋元引進。

朱高熾偏向於是漢朝引進,或者是宋朝引進,如果是元朝引進,應該不會帶個胡字。

“我在宋朝一本孤本上看到的記載,提***用胡蘿蔔汁,每硝十觸,用胡蘿蔔五個或十個。

視*質之清垢如何,以為加減,不必拘數。

預備有耳大新鐵廣鍋二口,先用一口,量可容**若干,大約以平鋪半鍋為度。

將胡蘿蔔汁入內,用手極力揉搓拌勻.”

“漸加以水,傾入彼鍋,以水浮**面一拳為度。

然後發火煎熬,以大木匙常川攪勻。

俟大滾數沸,垢沫漂浮,用細密竹笊籬撈去,再攪再煎,不可太老,亦不可太嫩,以草棍蘸硝水,滴於指甲之上,即成突起圓珠,便是火候。

用有釉新磁缸一口,以夏布二層,將缸口我定,以鍋內硝水傾入,濾過,俟三五日後,硝已成牙。

將浮水另揮磁缸之內,取硝曬乾,研細,以細絹羅篩過篩,聽候配合。

其水……”

“這本書在哪?”小九激動的問道。

朱高熾聳了聳肩,“以前看到過,王府有那麼多本書,當時我也沒有留意,已經找不到了.”

“太可惜了.”

小九有些埋怨,但沒有懷疑朱高熾的說法。

“那本書還講過,如何提純硫磺.”

仍然是《火攻挈要》的內容,硫磺是中國古代很早就使用的一種非金屬元素,天然硫磺都含有雜質,須將硫中的雜質除去,才能製造火藥。

也就是提磺用炭諸法的內容。

書中不但介紹了方法,還給出瞭解釋和原理。

不同於中方,西方在硫磺的使用早期歷史比較模糊,缺少文字記載,無跡可尋。

而因為《西法神機》中有提及提純方法,導致後世有人說提純法是利瑪竇、湯若望傳授。

此理論已經被證明是假的,因為中國出土了實物和技術書籍,中國是最早純化硫磺的國家,已經獲得了學術界的公認。

最後經過中西方現代學者的爭論,最後妥協的說法是:中西方提純硫磺的不同方法是曾經交流過,還是各自發展出相似的方法,尚待深入研究。

也就是說不否認中國是最早使用提純法的,但也不否定西方發明提純法的說法,雖然兩者的提純法相似,明顯出自一個手法,反正就是無頭公案了。

小九和其餘的工匠們,聽得仔細,生怕遺漏一個字,朱高熾則一口氣把記得的知識全部講了出來。

包括《火攻挈要》《西法神機》中,各有的二十多個**配方,配料、碾細法,炭的選取法等等。

這都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有自身的,也有學習西方的,並不是閉門造車。

只不過東方的地域比較封閉,而在西方文藝復興前,值得中國學習的技術真的沒有多少。

反倒是工業革命之前,東方的技術多流傳於阿拉伯和西方。

然後就是顆粒火藥的製作方法。

明萬曆年間,《***》中有“上粗大者不用,下細者不用,止取如粟米一般者人銃。

其大、小者再如法制造”

說明當時對**的顆粒有嚴格要求。

到了明朝末期,《****》不但記載了不同火器的火藥顆粒大小不一樣,還說明了為何要把火藥篩成顆粒狀的原因。

如果不是顆粒狀而是細面狀,火藥攜帶運輸中經過顛簸震動,三種成分會混合不均,出現分層現象:炭質輕浮在上面,*質重沉在下面,發射時威力減弱,還容易炸膛。

另外,如果炮管很長,裝藥的時候細面火藥容易粘在炮管上,藥沒有全部裝入藥室,也會影響發射威力。

“**既篩成珠,或用細席或竹筐.鋪藥於上。

略用樹蔭日色照千,萬不可用暴日,夏日曬之,恐日中生火,猝難救耳。

"小幻“中,二十經過以上幾道工序,**便製成了.”

朱高熾說完了,接下來就看小九他們的探索能力,最終能製作到何種地步。

正如小九所言。

有了威力更大的火藥,自然就會要求更高標準的銃管,只要新火藥誕生,那麼鳥銃,也就是火繩槍的問世也就不遠了。

畢竟明朝嘉靖時期問世的五鍊鋼,九鍊鋼技術,在鐵廠已經制作出來了。

至於更高階的自生火銃,受限於國內劣質火石原材料的限制,以朱高熾現在的實力,也無力去海外獲取。

所以還未擺上他的短期計劃之中。

但是前番蘇觀的諫言,中華重工不適合觸碰軍工,容易引起官員的彈劾。

所以不久後。

火藥司搬去了金州,乘坐海船出海。

在隔海相望的旅順,由金州挾制交通,讓旅順成為封閉地區,在此地做什麼,外界都不得而知。

衛所本身就是軍事基地,外人不得擅闖,加上孤懸海外,真是為所欲為。

的確是為所欲為。

幾具奴隸工的屍體,被帶著白袖章的奴隸工抬著,埋入了亂葬崗裡頭。

對於來自日本的閹工,林場的管理日漸鬆懈。

實在是這些人太好使用了,一副逆來順受之態,沒有絲毫的反抗精神。

時間久了,難免就鬆懈了些。

“不可麻痺大意啊.”

林場的管事,忍不住告訴了王真。

王真剛從北鎮見了王爺回來。

王爺在北鎮立鎮,大有在東北大幹一場的態勢,令王真和孫巖很受鼓舞。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美人,別走

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