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秦王薨了

越來越多的軍隊,抵達了北平。

北平的鐵道站,一時之間成為了兵站,而在北平,突然冒出了許多士兵的身影。

承運殿。

數十位將領齊聚一堂,坐在臺上的,則是朱高熾。

“此次軍隊透過鐵道改變行軍方式,順利抵達北平,離不開諸位的指揮得當之功.”

“但是鐵道的厲害,想必諸位也看見了.”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諸位,當鐵道出現後,以後的戰爭,必定是圍繞鐵路發生的,諸位作為領兵大將,要做好心理上的改變!”

朱高熾堅定的說道。

不提後世。

近代時,比如直皖戰爭,直奉戰爭就是津浦鐵路、京漢鐵路、京奉鐵路大戰。

乃至日寇入侵中華,主要進攻路線,基本上都是沿著鐵路線。

國外的戰爭同樣如此,德俄戰爭,二十多天的時間裡就用鐵路運送了三百萬軍隊上前線,另外還有八十六萬匹戰馬和大量物資。

宋朝對火器技術的改進,讓戰爭從冷兵器中加入了熱兵器,那麼鐵道,則促進了大軍團作戰模式。

聽完小王爺的話,諸將神情複雜。

任何新事物的誕生,從抗拒到接受都有一個過程,但是在朱高熾的推動下,許多人無論是什麼態度,都無奈的乘坐了鐵道。

那麼,在親眼見證下,哪怕是老派將領丘福,也不得不被鐵道的優勢所折服。

眾將對鐵道的看法,各自發表看法,提出心中的見識和認知,許多人的言論,在朱高熾看起來還很可笑。

但是朱高熾沒有打擊他們的信心,畢竟是第一次投入軍事功能使用,當使用次數多了,遲早會習以為常,有更正確的認知。

無法習慣和進步的,自然會被淘汰。

北平數十衛所,有朱棣的威望,不缺實戰經驗的將領,反倒是南方,因為藍玉大案的牽連,失去了許多具備實戰經驗的將領。

而這批將領中,因為朱高熾的出手,不少人被吸收到了金州衛之中。

“如果能把此物修到大漠,或者是奴兒干,許多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

張玉感慨的說道。

他的說法,獲得了不少人的認可,甚至有人提議,認為小王爺應該上述朝廷,現在就開始修鐵道。

“鐵道的建成,不是一日之功,而發揮出鐵道的功效,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對於在大漠和奴兒干修鐵道,是遲早的事情,現在諸位的心思,要收攏到演武之事上.”

朱高熾不置可否。

他現在絲毫不怕鐵道運兵的訊息和厲害,被應天府那幫人得知,所以才推動這次的行動。

訊息一來一回要幾個月吧,商量來商量去要時間吧,準備資金和技術,以及籌備物資也要時間吧。

等應天府那幫人上馬鐵道工程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到時候只有兩個結果。

要麼是朱棣靖難之役成功,那麼他們真要是模仿,學習後打下的基礎,只會便宜了自己。

要麼是歷史發生了變化,朱棣沒有造反成功,那麼這些自己推動出來的東西,仍然在大明保留了下來。

但是朱高熾希望歷史的結果不要發生變化。

因為作為國家舵手,朱高熾認為自己能做的更好,還有更多的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資源分配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回頭,每個人都要寫一篇關於運用鐵道的心得交給我.”

朱高熾強調道。

年少的世子絲毫不客氣,但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對的。

都不是和小王爺剛打交道,眾人已經習慣了小王爺的指派作風。

朱高熾也沒有故意擺出客氣的態度。

他出面做事多年,不是政治小白,具備一定的威望,所以有底氣發號施令。

資歷這種東西,有和沒有,區別會很大。

正好朱高熾具備這份資歷。

金忠和葛誠等官員,沒有前來承運殿,八萬士兵的人吃馬嚼,吃喝拉撒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應對。

他們這些官員,早就忙的馬不停蹄,日夜不休了。

猶如一架機器,每個部件都在發揮作用。

加上王妃在內府操辦分封禮儀,還有嫁女迎娶之事,可以說整個燕王府無閒人。

事情碰到了一起去。

正如誰也沒有想到,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會一口氣封那麼多世子、公主,並賜下許多的婚事。

本來是很濃重的事情,變得有些潦草起來,特別是燕王府,王爺不在北平,世子又忙著操演之事。

八萬大軍,分為無數的方陣。

各色五花八門的旗幟招展。

四周有角旗,各色雜旗,每營有營旗,營中又有各色令旗。

營將旗,千戶旗,百戶旗。

在高臺上,杆高一丈九尺,旗長三尺,闊一尺五寸,尾帶五色,二十五條,長二尺五寸,燕王旗幟最為耀眼。

然後是方五尺旗的營將旗幟,五方五色旗,三方三色旗,紅心紅邊黃帶旗。

……

放眼望去,猶如旗幟的海洋。

這就是軍隊技術的發展,從追求將領個人武勇的時代,逐漸演變為陣勢嚴密的時代。

特別是在明朝軍隊中,火器使用率極高的情況下,對軍勢的要求,也開始有了極致的追求。

“去年一年,我大明製作弓三萬五千張,而矢就造了一百七十二萬枝.”

“哪怕十矢只射中一人,也能射傷亡十七萬人,這只是一年的產量.”

“我覺得可以稱之為遠端打擊,隨著火器的發展,以後遠端打擊將成為軍事較量的主流.”

負責操持號令的,自然不是朱高熾。

朱高熾和諸位大將,在閱兵臺上,看著下方紅色的海洋,發出威武的軍號聲,整齊劃一的波動,忍不住興奮的說道。

“小王爺的想法獨到,但也讓人耳目一新,細思下來,果然是如此.”

陳亨滿臉的笑容。

“必定會這麼發展.”

朱高熾臉色很堅定。

“去年一年,我大明製造甲冑類一萬三千餘副,弓矢破甲不易,訓練成本高昂,可火器能破甲,只需要訓練三個月.”

“我大明現在以碗口銃為主,射程短,威力小,但是更好的火銃已經有了,射程長,威力大,只需要一發鉛彈就能讓人失去行動能力.”

朱高熾的話,令在場的人神色動容。

小王爺的心思,好像不光是要改變軍隊行軍方式,難道還有對軍器的改變嗎?

“中了箭矢計程車兵,勇猛的人還能繼續作戰,甚至能鼓舞周圍計程車氣,可中了鉛彈就不一樣了.”

朱高熾趁著士兵演武過程中,休息的空檔,向眾將解釋起來。

“鉛彈射入人體後,以高速的旋轉,猶如通紅的烙鐵,並且會在人體內炸開。

這種疼痛人是無法忍受的,超過了生理上忍耐的極限,會讓人失去行動力。

明朝軍隊的火器使用率很高,眾人對火器造成的傷害並不陌生,所以小王爺的話,眾人也沒有反對。

但是火器的缺點也很明顯。

至於小王爺說有更好的火器,他們沒見過,等見過了之後再說,總之,無人不開眼現在當眾反駁朱高熾。

從大寧調回來的陳亨,心中驚訝無比。

王爺有這份威信是毋庸置疑的,陳亨從來沒有懷疑過,沒想到的是,小王爺竟然也不差,對北平的局勢有了更清楚的認知。

景山不是自然形成的。

金朝開鑿建造宮殿,在此地堆積成了小丘,元朝時又添了把土,變成了山。

到了永樂朝遷都後,景山又擴大了,王宮擴建的建築也抵達了此處,沒有多餘的位置。

現在的景山,經過工程部的修改,凸起的地方改建成了閱兵臺,中間的空地被平整成了平地。

士兵方陣根據前方的旗幟,和銅鑼聲,以及喇叭聲,進行進退左右,以及方陣變化的操練。

根據旗令維持運作的,是前線的百戶,軍戶們看不懂旗幟,他們只需要看自家的百戶。

自家的百戶怎麼做,他們就跟著做。

百戶進,他們進;百戶退,他們跟著退;百戶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

到了明中後期,營兵制的興起後,取代百戶作用的就是各隊的隊長了。

看著八萬士兵演武,氣勢之宏偉,朱高熾滿心的得意,正如刀在手,殺心起。

難怪啊。

朱高熾心思複雜。

大閱兵之後,他要在北平全軍推廣鳥銃和三眼火銃了,會面對什麼阻力他不得而知。

但是望著眼前,從北平諸衛調來的八萬精兵,朱高熾只覺得天下大可去得。

只要這八萬精銳士兵能聽他的號令。

這可不是簡單的事。

畢竟他們是大明的軍隊,有人想要帶他們造反,一般人還真帶動不了。

藍玉當初可是連朱棣都不放在眼裡的人,結果一點水花也帶不起來。

朱棣此人有這份本事,能帶動起當中不少軍隊,而自己能不能如此,朱高熾信心不是很足。

此時。

演武的末尾時分,匆忙趕來了一人,臉色慌亂,湊到朱高熾耳旁,聲音極小。

“秦王薨了.”

朱高熾神色不變,令周圍的將領們看不出來發生了大事還是小事,但肯定有事發生。

“沒事,演武照常進行!”

朱高熾平靜的說道。

秦王還是如歷史那樣的死了,看來自己不去接觸秦王是對的,蝴蝶的翅膀,扇不到他那裡。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美人,別走

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