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第一次意外

秦王被害身亡的訊息傳回了京城,逐漸傳遍天下,許多的人得知後感到錯愕。

有種滑天下之大稽的驚訝,讓人無法置信,太荒唐了,不光指事情,還包括秦王這個人。

作為大明第一個藩王,還被封的是秦王。

秦王這個稱號,縱觀歷史可謂如雷貫耳,很多皇帝都是秦王出身,最出名的莫過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之所以能夠屢屢登上皇位,是因為從漢末開始,就採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名來給親王定名。

其中以秦、晉、齊、楚四大封號最為尊貴,又因為秦國最終統一了六國,所以秦王的封號為最高。

那些被封為秦王的皇子,要麼是除了太子之外最年長的,要麼就是比其他大多數皇子都優秀。

“在聖人的設想中,秦王應該成為北境之首,防衛大明北疆的核心人物。

加上當年,聖人有遷都西安的想法,所以聖人對秦王屏藩西安,是給予了厚望.”

葛誠放下了最近以來的謹慎,被突然收到的訊息所震撼,忍不住和人們攀談起來。

不光是葛誠,沒有人忍得住,都在急切的說著自己的看法,因為秦王被害身亡的訊息,實在是太過荒誕了。

“恐怕聖人的怒火之下,此次大案要牽連不少人,不知道多少人會家破人亡.”

金忠滿臉的感慨,但面色並不慌,此次大案,無論怎麼牽扯,也牽扯不到他這裡。

“西安那邊的官員們不知道現在是個什麼光景.”

“還能什麼光景,等死罷了.”

長史府中。

所有人都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忍不住交談此事,明朝立國二十八年有餘。

藩王被害身亡的訊息,實在是太震撼了,沒有人不心生感慨。

這可是把皇家的臉面直接踩到了腳底下,以朱元璋這麼注重名分的性子,恐怕鬧出的動靜絕對要超出以往。

現在,連八萬大軍在北平演武的大事都受到了影響,雖然朱高熾極力的維護,可沒有人能心中不起波瀾。

“父王何時歸北平?”

朱高熾問道。

“收到王爺的書信後,按照啟程的時間推算,估摸還有四五日.”

金忠站出來回答。

朱高熾掃了眼眾人,心中無奈。

這麼大的事情,必定要影響許多事,雖然在他的計劃之中,但此案的影響力,還是有點小覷了。

“在父王回來前,諸事一切照舊,唯獨北平演武之事,雖然已接近尾聲,但有始有終,不得出差錯.”

眾藩臣拱手領命。

在朱棣回來之前,八萬大軍抵達北平操練三日,第四日諸軍返回各衛。

朱高熾以王府的名義,賞賜各軍士布匹錢糧不等,都是按照常例,每年都會做的。

比如洪武二十四年,朱棣帶領大軍出塞大勝而歸,在第二個年頭,朱元璋從應天府發了幾十萬的布匹糧食到北平,由朱棣賞賜諸將士。

操練結束後,各軍同樣乘坐鐵道馬車。

比起前幾日的表現,現在士兵們不再抗拒,反而饒有興趣,唯獨不滿的是車廂太擁擠。

後世的火車車廂,乘座標準是一百一十人左右,北平的鐵道馬車車廂,肯定比火車車廂要短不少。

但是去除了桌椅後,還是能容納這麼多人的。

車廂雖然去掉了桌椅,人們席地而坐,但仍然人擠人,如果不是兩邊敞開,在鐵道馬車跑動的情況下,時不時有風灌入車廂內,那麼環境一定會很悶,讓人無法適應。

不過比起走路的辛苦,士兵們更願意乘坐鐵道馬車。

人群中,有兩名士兵艱難的往外穿梭,在罵聲中,兩名士兵扶著車廂邊往外放水。

“他孃的,不能滋遠點,都他媽的被風吹回來了,濺到老子臉上了.”

有士兵破口大罵。

周圍的人聽到,紛紛笑了起來。

“老周頭不行啊,尿不遠.”

“你才不行.”

那人提著褲子,回頭反罵,整個車廂都歡快了不少,車廂裡的百戶也笑呵呵的。

“哎喲,老周頭掉下去了.”

有人驚呼。

百戶連忙站了起來,往那個方向擠過去,連連大喊:“誰掉下去了,快停車,快停車.”

一時間,車廂中亂了起來。

車頭。

車伕長的五大三粗,二十八九的模樣,正是經驗和力氣最巔峰的年齡段。

駕馭鐵道馬車是要求很高的技術活,比一般的車伕要難不少倍,不光是技術上的,還有身體上的。

更因為當下鐵道運輸方式的技術限制,安全性全掌握在車伕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預判能力。

所以鐵道車伕的工錢很高,地位在鐵道系統中也很高,能當著站長面罵人,站長還不敢吭聲的那種。

“師傅,後面的車廂,有士兵掉下去了,能不能停?”有學徒從車頂爬了過來,大聲的喊道。

“停個錘子.”

車伕罵道:“後面跟著好幾輛鐵道馬車,怎麼停!”

學徒被罵了也不敢生氣,又原路爬了回去。

好幾輛鐵道馬車,每輛相隔甚遠,作為位置在前列的此列鐵道馬車,車伕不願意冒著風險停車。

萬一他後面的同行犯迷糊了呢。

在長期培訓的過程中,所有的車伕都要把一件事當做首位,也關乎他們的前程。

安全是第一位,任何意外發生,都要優先保證行駛中鐵道馬車的安全。

只有把這條條例當做了本能的車伕,才能正式上崗。

鐵道上遇到的事情千千萬萬,在車伕看來,現在的情況,別說只是掉下去一個人,就算要撞死人他都不會停車。

後面的同行可不知道他停了下來,而鐵道馬車制動能力雖然改進了又改進,但仍然需要很長的制動距離。

萬一沒控制住撞了上來,主要責任肯定不是在後面的車伕預判能力不行。

而是根據條例中明確規定,不能透過高盼別人的能力,作出避免危機的判斷標準。

鐵道發展了數年,對車伕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繁瑣化。

出師的標準,提高了又提高。

以前培訓幾個月就能上手,現在改為了學徒制,從半年上路經驗改成了一年。

也就是因為鐵道馬車日益增多,對車伕供不應求,否則聽說要改為三年。

鐵道運兵,發生了第一次意外受傷事件。

索性跌落鐵道馬車計程車兵被當地的百姓發現,抬回家中救了他一命。

摔斷了腿,驚動了車站,由當地的車站去請了有名的老中醫,為士兵正了骨頭。

然後車站送回他的衛所,養了幾個月恢復,沒有留下殘疾。

因為這次的事件,運兵車廂的車廂邊,被安裝上了扶手,提供士兵抓握,避免掉下去的危險。

畢竟人有三急,而鐵道馬車不能隨時停,在車廂上往外解決是個好方法。

最重要的是通暢了許多,考驗了北平鐵道系統的運輸能力,達到了朱高熾想要的地步。

朱能,徐寧等人,帶著最近的整理的文書,來到了世子府,呈交給朱高熾。

“還是那句老話,不怕出錯,出了錯不算什麼,只要能及時改進,那麼犯錯還是一件好事.”

朱高熾進行了表揚。

中華重工的地位不斷在提高,但總體上,車站系統對造成士兵受傷的事件,還是很重視的。

特別是在涉及新事物的前提下,許多鐵道系統的管事很憂慮。

包括那名士兵的治療到運送,車站給予了“過分”的待遇,可見當下的風氣。

“在我這裡,不會有出了錯就一刀切禁了的做法,也絕對不允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更不允許因為犯了錯,就以此為由否定事物的風氣,不光是中華重工也如此,長史府和北平諸衛都要如此.”

中國歷史太久,其實世界所有民族歷史都久。

可中國文字出現的早,更重要是很成熟,因此流傳下來無數的書籍,讓中國的文明脈絡非常的清晰。

幾千年來,細化到了每個月都能找出當月的文字記錄。

以史為鑑是好事,可萬事有度,過之不及。

無論是當下還是後世。

總有些人過分的追求以史為鑑,特別是在古代,風氣有許多需要扭轉的地方。

“此次的鐵道運兵,是第一次嘗試,不但磨合了秩序,為日後留下了經驗,也證明了鐵道運兵的優勢.”

徐寧把各站關於此次鐵道運兵的流程匯總,其中一些很好的建議,被他保留了下來。

朱能也笑道:“有些同僚也提出了他們的想法,營所可以遷移到車站附近,不但控制鐵道,也能第一時間透過鐵道排程.”

案臺上,朱高熾翻看這些文書。

這也是他的目的之一。

新的軍事問世,需要有善於適應變化,從中脫穎而出的人才,這些有想法的人才,都是值得培養的。

記下了這些人的名字,許多名字是熟悉的,不少來自於燕山衛,畢竟燕山衛和王府實為一體。

而中華重工的總部又在北平城隔壁,鐵道的建設最早也是在北平一帶。

所以燕山衛的將領們,對鐵道的熟悉,要比其餘衛所的將領更要了解,也更早的適應了鐵道。

因此對名單中的人,多數來自於燕山諸衛,朱高熾並沒有覺得意外,這才是符合常理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崇禎:開局繫結神豪兌換系統

浮夜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