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鐵道運兵的新時代

北鎮。

明初的時候,是遼東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隨著明朝的發展,中期時逐漸被遼陽取代,到了明末時期,瀋陽的規模開始趕超遼陽。

所以後金反叛後,在征服遼東時,遷都瀋陽當做都城,用淪為奴隸的漢人血肉,短短時日造成了金碧輝煌的後金宮殿。

相比較下來,遼王宮至今未修好,因為朱元璋顧慮民力消耗太重,所以工期停了又停。

現在朱棣出遼,以北鎮為大後方,坐鎮此地。

朱棣的眼中,遼東和北平彷彿是兩個世界。

準確的形容,是工業發展之後的北平,在長子推動工業發展之前,遼東和十餘年前的北平一樣。

那時候的北平和現在的遼東一樣,人口稀少,民生凋零,水利荒蕪,不過經過朝廷幾十年的治理和移民,北平早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又經歷幾年的工業發展,龐然大物的中華重工體系的帶動下,許多的變化,朱棣嘴上雖然不怎麼提起,心裡還是記著的。

“西陽哈此人,為非作歹,實為可惡,如果不是父皇的旨意,孤早就派兵去圍了他的老家.”

案臺後,朱棣氣憤的說道。

朱元璋的心胸很寬廣,對任何民族,只要居於中國,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下旨天下昭告過。

因此對於邊疆的政策是以和平吸收為主。

例如對奴兒干土地上的各族,朱元璋不主張在奴兒干地區動用大軍。

他對臣子說:“元都既下,有勸朕即取遼陽者,朕謂力不施於所緩,威不加於所畏,遼地雖遠,不必用兵,天下平定,彼當自歸.”

朱元璋的政策並沒有錯。

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王化,奴兒干各族主動選擇歸順大明,斷了隔壁朝鮮圖謀奴兒干的野心。

在明初的時候,朝鮮還是很有振奮精神的,力求開拓,的確有不少的成效。

咸鏡道和平安道,自古是中國土地。

因為元末明初的歷史遺留原因,明朝建立後,雖然沒有派兵奪回,卻也沒有認可,屬於爭議地區。

朝鮮實佔兩地,但是不被明朝官方認可。

最後被清朝初期統治者認可,派官員劃分了邊疆,確定了歸屬權,因此在法理上,兩地徹底屬於了朝鮮。

因此在當下的奴兒干,朝鮮是有實力對這片地區產生妄想。

直到這些地區各族歸順了大明,舉起了大明的旗幟,才讓朝鮮打消了企圖。

在後世,卻被一些人故意歪曲,否認朱元璋的政策,認定因為沒有派大軍征服過,所以不算明地。

朱棣的身側是遼王,下方左側是郭銘,右側是周興,以及從三萬衛趕來的莊德。

“西陽哈不過是小賊罷了,末將領兵前往他的老家,斷了他的後路,此賊自當乖服.”

八年前,也就是洪武二十年,在奴兒干設立的三萬衛,當下的將領莊德大聲的說道。

聞言,朱棣沉吟,一旁的遼王好奇的看向四哥。

郭銘此時開口了。

“動兵戈容易,卻不為聖人所喜,奴兒干各族總體上,還是心向大明的,沒必要為了一顆老鼠屎,就壞了一鍋粥.”

朱元璋的開疆喜歡以王化服之,意思是讓別人從文化上服從中國,而不是純粹的動用軍事手段。

這種態度不只是用在北方和東北,在南方也是如此。

例如雲南的邊地。

雲南的儒教,就是在明朝時候達到最興盛的時期,有很多土司終明一朝都心向中原。

例如鼎鼎大名的麗江王,實力最強盛的時期,仍然高舉大明旗幟,建有云南最大的藏書閣,子弟都要在此讀書。

連出名的徐霞客,也遊歷過麗江,留下了大量的筆跡,兩人結下身後的友誼。

所以郭銘的理由,令莊德無法反擊,無奈的閉上嘴巴,看向了默不作聲的周興。

周興因為李學顏的事,去過北平向朱棣請罪過,獲得朱棣大度原諒,因此無論他現在的真心是什麼,在明面上無法反對朱棣,否則會讓人懷疑他的品性。

至於年輕的遼王,他不知道四哥是真的聽父皇的話,還是有別的圖謀,故意找理由逗留東北。

可現在文武雙方的首腦都沒有出聲反對,初來乍到的遼王,選擇了低調。

朱棣在東北呆的時間越久,他在東北的威望越深,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現在他賴在東北不走,除了應天府的皇帝,就沒有人能催著他離開。

眾人離開的時候,莊德追上了周興,問責道:“剛才你為何不支援我?”

莊德的品級要低於周興,但是莊德性急且烈,打仗更是一把好手,可以說是明朝光復奴兒干的急先鋒。

周興沒有怪罪莊德的無禮,小聲向他解釋,“多言無用,你早日捉拿到西陽哈此人,比我說一萬句話都管用.”

莊德看了眼周興,“有你這句話就行.”

周興瞧著莊德憤怒離去的背影,無奈的搖了搖頭,遼東這片土地上,也只有此人不懼燕王的威勢了。

第二日,有人來稟告朱棣,說莊德回去了三萬衛,不久後,傳來軍情,莊德帶領三萬衛軍隊,以及吉林船廠建造的舟船,順著腦溫江下忽剌溫戳盧口,去尋蹤圍攻西陽哈他們了。

聽到這個訊息,朱棣臉色很難看,莊德的舉動,無異於甩臉給他看,多年來沒有人在他面前敢這麼做。

心中一股被冒犯的怒火,讓他差點要讓人捉回莊德,不過很快他又忍住了。

朱棣到底是朱棣,冷冷道:“此人擅自行動,誤孤大事,派人去告訴他,要是捉回了西陽哈,仍然算他大功,要是放走了西陽哈,數罪併罰嚴懲不貸.”

此時。

北平府那邊送來了公文,關於北平諸衛操練事宜,在世子的組織下,由都司協助,依然照常進行。

“何其急也.”

朱棣放下公文,臉上盡顯不置可否之態,感到有些灰心,想著是否回北平算了。

郭銘很恭敬,接過朱棣讓人遞給他的公文,看了眼就明白了燕王的不滿。

遼東有人反對燕王,看燕王的樣子,世子決定閱兵北平的主意,好像沒有告知過燕王?

“世子終歸年少,但是心意還是好的,哪家少年郎,不想做出成績,燕王不必憂慮.”

郭銘為自己的準女婿說話了。

朱棣忍不住露出笑容,幸虧有此人在遼東為他謀劃,否則朱棣還真在遼東逗留不下去。

周興此人不提,下面的莊德等人,對他可不太喜歡。

他朱棣也是要臉的。

好好的北平,比遼東富強多了倍,求他還不來呢。

朱棣是大明的燕王,和朱高熾的想法終歸是不一樣的,兩人的出發點不同。

遼東能拉出數萬精兵,朱棣沒有打過這方面的主意,朝廷是絕對不會允許的。

大寧因為脫胎於北平,朝廷對燕王在大寧的行事,只要朱棣不是太過分,所以多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遼東不同。

遼東隸屬於山東布政司,和北平沒有半絲關係,朱棣謀劃遼東,等於踩了紅線。

這也是先有周興,後有莊德,接連敢違抗朱棣的原因所在。

如果在北平,哪怕是太子朱標未病逝之前,燕山左護衛的張玉,也不敢明面上違抗燕王。

北平諸衛的常例春夏操演,說是按常進行,這個按常,不是人們想的按常,而是按照常例春夏操演,但是操演的方式,改的完全變了樣子。

開平諸衛。

草原上,十幾支騎兵隊伍,往一個方向開動,匯聚成一支洪流,數千精騎的身後,揚起了滾滾塵土,遮雲密佈般,勢不可擋。

經過開平諸衛將領的商議,去往北平參加演武的,以全騎兵為陣,不需要乘坐鐵道馬車。

密雲衛和密雲後衛,得到了開平諸衛的通知,樂得如此,他們省力了不少。

“上面一張嘴,下面跑斷腿.”

一名老兵把碗口銃放到地面上,抱怨的說道。

他們從衛所集合,才聽說此次要去北平操練。

如果大軍正常行軍,一般是一日三十里地,除非有別的要求或者因素,才會超過這個變化。

從密雲到北平,合計一百五十里左右的路程,也就是要行軍五天,往返下來更是高達十天。

旗官安慰道:“現在多練,日後上了戰場才不會出意外.”

對旗官的話,軍士們不以為然。

大道理誰不會說。

旗官笑道:“這回行軍改乘坐鐵道馬車,和以往是不一樣的,你們不要再抱怨,要是被上面的人聽到,我可保不了你們.”

旗官雖然帶了個官字,在鄉親們面前,還真擺不起譜來,否則會被戳脊梁骨的。

而且旗官還要靠鄉親們為他賣命,在戰場上保他的命呢。

“怕個甚逑,好端端的在衛所操練,突然要改去北平,還不讓我們說.”

無論上面的說的多麼好,總之在士兵們看來,他們無緣無故要走好幾日的路,辛苦的可是他們。

“聽說是小王爺的主意,小王爺對我們還是不錯的,看在小王爺的面子上,大家就算了吧.”

有訊息靈通的人插話道。

總之。

各衛士兵對新的變化,特別是要讓他們更辛苦,總體上抱著抗拒的態度。

雖然不敢反抗,可士氣有很大的波動。

駐守密雲要地的石匣營,在丘福的率領下,第一個在密雲鐵道站登上了鐵道馬車。

六馬的鐵道馬車,有三列車廂。

平地上。

一匹馱馬在普通道路上,長途運輸載重量為兩三百斤,在土路上拉運貨車的載重量,為千餘斤。

那麼透過鐵道運輸的方式,一匹馬的長途運輸載重量,可以達到八噸。

六匹馬雖然不至於四十八噸,但載重量也遠遠超過了三十噸。

三千人,加上盔甲武器裝備旗幟等軍備物資,總共用了九輛六馬鐵道馬車。

站臺上。

九輛鐵道馬車,每輛鐵道馬車三個車廂,車廂中撤掉了桌椅,車廂兩邊是開放式的。

不光保留了軍士們在車廂內的視線,也能讓軍士們可以做到快上快下。

每節車廂乘坐一百一十二人,正好一個百戶隊。

車廂上懸掛了旗幟,車廂上也刷了油漆,標明瞭一號、二號、三號、四號……

每個百戶隊,在抵達站臺時,領取了各隊對應的車廂號,只需要登上相應號碼的車廂即可。

人們在百戶的帶領下,好奇的爬上車廂,伸著脖子向外看去,多數人是第一次乘坐鐵道馬車。

“六匹馬就能拉我們這麼多人?”

“拉不動的呀.”

“應該拉得動吧,這可是跑在鐵上啊,而且要是拉不動,豈不是鬧出天大的笑話.”

士兵們交頭接耳,好奇的打量這新玩意。

各百戶向千戶上報,各千戶向丘福上報,等確認完畢後,丘福帶著剩餘的人登上了鐵道馬車。

幾名站臺的旗手打起了旗幟。

竹哨聲響起。

“叮鈴鈴.”

“叮鈴鈴.”

……

然後是鈴鐺聲,最後是敲擊銅鑼的聲音,整個站臺都是各種器具發出的聲音。

“卡擦,卡.擦.”

“卡擦……卡擦”

最前面的鐵道馬車動了起來,三名車伕,兩名學徒,分別在車頭,車廂銜接出,車尾工作。

鐵道馬車的速度越來越快,鐵輪和鐵軌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大,兩旁的景物開始了倒退。

“真動起來了.”

“好涼快呀.”

跑動起來的風從兩旁灌入車廂中,讓剛才還覺得擁擠計程車兵們,毛孔舒爽了起來。

“嘿,以後都這麼行軍,可不用在吃苦了.”

有老軍戶的臉上,充滿了笑容。

趕路是真辛苦。

聽說要行軍到北平,衛所計程車兵們怨聲載道,認為上面的人不體量下面的勞苦。

“不得了,不得了.”

“以後要變了.”

石匣營從密雲站早上出發,傍晚抵達,在站臺上整理好佇列,然後往已經準備好的兵營行軍。

許多人都感覺到了鐵道的威力。

行軍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語,更重要的是士兵的體力和士氣等,都得到了保留。

從密雲到北平,只用了一個白天,然後大軍下車後既能投入戰鬥,這個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

這代表了什麼?

代表了全新的時代啊,正如宋朝改造了火器,間接改變了戰爭模式的里程碑。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萬事記錄

尼龍紮帶

軍閥:開局臭巡捕,打造最強帝國

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