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學問大復興

兩門攻戎炮,每門重達九千斤。

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被人們運送到了撒馬爾罕,隨同而來的還有幾名學者,他們向朱棣求到了旨意,前來保護撒馬爾罕城的偉大文明。

“阿拉伯人在五百年前,發起了一場重要的文化運動,他們有專門的官員,從世界各地收集書籍,並且進行翻譯,這項運動長達上百年.”

學者激動的說道。

“阿拉伯的文明,雖然被蒙古人毀滅了,但是帖木兒此人曾經說過,要把撒馬爾罕打造為世界上最宏偉的城市,各國的工匠都被抓捕到了此城,聽說還收集了不少阿拉伯的書籍.”

“這些都是文明的財富,千萬不能被戰火損傷,一本都不行.”

看著激動的學者們,朱高煦萬分頭疼。

“我們大明計程車兵,軍紀方面倒好說,可各部落的土兵,他們的軍紀都不好約束了,總不能明軍吃獨食,不讓他們進城吧.”

“郡王殿下.”

學者大聲的說道,“我們絕對不能充當文明毀滅的劊子手.”

朱高煦也不敢得罪學者們。

學者們就是讀書人。

讀書人地位本來就高,加上大哥十年如一日的優待,學者們已經成為了社會最受尊重的群體,已經成為了許多團體的共識。

“好,我想想辦法.”

朱高煦只能如此說道。

等到了大炮,明軍也不再耽擱時間,這一天,所有人都來了,十萬明軍和土兵,把撒馬爾罕都城圍的水洩不通,猶如螞蟻一般。

各部的首領們都在觀望。

他們打定了主意,絕對不會幫明軍去攻城。

明軍越文明,越能講道理,雖然讓他們放心,不再特意防備明軍,可有些方面,卻也有許多的影響。

朱能等人並沒有在意首領們的態度。

因為他們有更好的東西。

“轟隆!”

突然。

在場的人們,聽到了出生以來,最巨大的聲音,人們不約而同的捂住耳朵,眼神迷茫而恐懼,剛才發生了什麼?

先是看到一團巨大的火光,然後傳來的聲音,以及腳底的麻木。

土兵們的戰馬驚慌失措。

不少的戰馬掙開了主人的手,引起了軍隊的慌亂。

“地震?”

“地震了嗎.”

不光牲畜受驚,許多的土兵紛紛詢問身旁的人,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

“你們看.”

一名士兵目瞪口呆的指向城牆。

寬大堅固的城牆,竟然被轟開了裂紋,搖搖欲墜,“這是什麼法術.”

首領喃喃道,他實在無法把這樣的東西,與他熟知的火器聯絡在一起。

“轟隆!”

兩門攻戎炮發射的很慢,可每一炮的動靜巨大。

朱能舉著單筒望遠鏡。

撒馬爾罕都城,城頭上計程車兵們慌亂了起來,其他處計程車兵們,在軍官的組織下,正在重新佈陣,看來對方並沒有完全失去秩序。

“讓其他炮也開火.”

朱能吩咐。

令兵立刻去傳軍令,過了一刻鐘,騎兵們自己所帶的虎蹲炮,被炮兵們推向前方,射程大大的短於攻戎炮,同時避開攻戎炮的射角。

虎蹲炮是拋物射擊的方式,炮兵們學習過角度和拋物線知識,根據量尺測量好角度,舉起拳頭示意準備完畢,當十餘門虎蹲炮的炮兵們皆舉起拳頭,下達開炮的軍令就發出了。

“轟隆隆.”

炮彈射到最高的角度,然後又向下落去,有些落到了城頭上,有些落到了城牆後,發出耀眼的火光,給予了守軍士兵大量的殺傷。

隨著虎蹲炮的射擊,城頭的守軍們已經失去了秩序,沒有人敢呆在上面,到處都不安全。

“嘩啦啦.”

城牆倒塌了。

朱能看了幾眼,認為並不夠,所以攻戎炮繼續開炮。

撒馬爾罕都城,毫無還手之力,任由明軍的火炮發威,被動的捱打,當城牆倒塌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內心跟著緊張了起來。

他們最大的依靠就是城池。

都城外。

首領們內心複雜。

這座毫無疑問,帖木兒汗國最宏偉的城池,數萬裡內最偉大的城市,人們內心裡頭,或畏懼,或羨慕,或感嘆,無論往日何種的念頭。

無疑。

這座城市的神話,數十年來最穩定的地區,看來要被打破了。

“滴滴滴滴~”

城牆徹底崩塌。

那一段的守軍們也狼藉不已。

衝鋒的號角聲響起。

部落的首領們不再猶豫,帶領自己的土兵們,要拿下這座中亞西亞最富裕的城市,明軍的騎兵緊隨其後,哪裡抵抗的最頑強,他們就帶去虎蹲炮。

沒有一處的抵抗力量可以抗住炮擊,虎蹲炮到了哪裡,那裡頑守的,最堅韌的戰士,也無法用血肉之軀抵抗炮彈。

以往的作戰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巷戰是最激烈,傷亡也是最大的。

但是看起來,帖木兒都城的守軍,並沒有發起巷戰的組織力,擊敗了各軍後,軍士們大多數潰散,並沒有躲入巷道里繼續反抗。

撒馬爾罕都城太大了。

主街有六條。

兀魯伯天文臺,目前還沒有修建,但是已經有了地基。

撒馬爾罕歷史博物館。

以前被蒙古軍隊摧毀,但是這些年本地突厥化,人們逐漸開始恢復,大明的學者在士兵們的保護下,最先來到了此地。

猶如尋寶一樣的,翻看每一處的文物,他們興奮的手舞足蹈。

只壁畫。

這裡的壁畫描繪了來自中國,突厥,甚至朝鮮,世界各地,許多聽都沒有聽過的國家,他們的使者形象等,還有衣物穿著,可謂是稀世珍品。

更不提無數的書籍。

“你們看這句話.”

一名學者興奮的吼道。

“什麼?”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哈哈.”

“真想不到啊,是誰說的?”

“上面寫的是穆罕默德.”

“啊,是他?”

“他是誰?”

“他在阿拉伯的地位,相當於我們中國孔子.”

“聖賢啊.”

學者們感嘆道。

學者們猶如進入了寶藏的樂園,越是這般,學者們極力的告訴朱高煦,要求朱高煦保護這座城池,否則就是文明的罪人。

這樣的帽子,朱高煦可戴不起。

只能下令明軍士兵們,約束土兵,遵守大明的規矩。

朱能張輔等人也笑的合不攏嘴。

整個中原西亞的財富,都被帖木兒搬到了撒馬爾罕都城,堆積了諸多的財寶和盔甲,更有許多的糧食,解決了大軍積蓄的糧草問題。

財寶可以分一部分給首領們,甚至包括部分的盔甲,但是糧食不行,糧食必須歸大明。

既然如此。

首領們要求肅清城內的反抗勢力,明軍也只能答應。

不過明軍在各個街頭,以當地文字和大明文字寫了告示,告示中說明軍弔民伐罪,對百姓秋毫不犯,要求各部土兵,也遵守大明軍令。

最後。

明軍在指定的地區,設立了保護區,任何受到威脅的百姓,都可以去保護區避難,尋求大明士兵的保護。

阿拉伯最偉大的聖賢。

如此崇拜中國的知識,而蒙古大軍又帶去了宋朝大量的知識和技術。

無數的中華寶典被尋找了出來,包括各國的書籍,學者們每日的工作就是尋找和保護這些書籍和文物,乃至和當地的學者們交流。

後世有人說蒙古國最重視工匠,因為凡是工匠,蒙古士兵就不會屠殺,會成為他們的奴隸集中管理起來,所以蒙古國文明和科技十分的發達。

這樣的邏輯,可謂是讓人感嘆。

總之。

各國的工匠們,第一時間被送去了大明,他們的自由,將會在大明的都城得到正式下發。

一車一車的書籍和文物,由受到大明士兵們保護的百姓參與,和大明的民夫們一起運回大明,反倒是金銀珠寶這些留在了當地。

比起路途上的消耗,現在有限的運力,主要用來保護文明。

西征軍的捷報,源源不斷的傳回國內。

從哈實哈兒地區開始。

阿拉伯是世界的中轉站,上百年的文化運動,收容了全世界的書籍。

異國他鄉的人們,還有工匠和學者們,走在陌生的土地上,內心忐忑,如果不是明軍的和善,他們會更加的恐懼。

大明的學者,一路上安撫他們,並與其他的學者進行學術上的交流。

“這是來自印度地區的數字,一種記載方式.”

“啊,印度數字.”

中國的學者並不陌生。

印度數字傳入阿拉伯,由阿拉伯傳入西方,西方以為是阿拉伯的,所以稱為阿拉伯數字,成為世界通用的稱謂。

如此巨大的錯誤,因為西方掌握了世界的話語權,仍然沒有改正過來,可見話語權的重要性。

“我的老家啊,是馬什哈德,後來被帖木兒征服,此人大開殺戒,我和一些人也成為了奴隸.”

一名學者落寞的說道。

他的家鄉早已經被毀滅。

如果不是明軍的解救,當他死亡後,他的學識也就消失了吧。

“你放心,我們大明最重視讀書人,這是真的.”

見對方不相信,大明學者努力的保證說道:“你去了我們大明就知道了.”

大明的民夫,和撒馬爾罕都城的百姓,辛苦的文明財富回國。

學者和工匠們得到最妥善的優待。

隨行的還有大夫。

這些結束奴隸身份的人們,得到了很好的待遇,臉上的笑容逐漸浮現,早期的忐忑也越來越少,只是對大明的陌生,讓他們保持了警惕。

他們先是在俺的幹見到了大明的皇帝。

大明皇帝非常的和善,給予了他們許多的安撫和承諾。

“你們去大明看一看,去大明的都城,見見朕的兒子,大明的國家,由朕的兒子監管,你們還可以在都城,與大明的學者們交流.”

“至於未來,等大明打敗了帖木兒,光復了你們的家鄉,你們願意回去的,大明願意承擔你們的路費和生活費,保證你們的自由.”

既然如此,眾人連連拜謝大明皇帝。

朱棣得知拿下了撒馬爾罕,並且獲得了大量的糧草,同樣笑的合不攏嘴。

接見了一批又一批的中亞西亞地區的學者們,然後啟程前往撒馬爾罕地區,靠著當地的糧草,大明計程車兵們,可以很長一段時間不用考慮物資。

後方的民夫們,可以集中全力的運輸軍事物資,然後再運輸糧草,局面對現在的大明,非常的有利。

從俺的幹到委魯母。

一路上建立了兵站和糧點,維持後勤運輸線的安全和補給。

人們放眼望去,並不覺得有什麼區別。

不少人內心失望。

大明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麼偉大。

“這樣的大明,如何支撐的呢?”一名馬什哈德的學者,不可思議的說道。

“讓人困惑.”

大明的學者們笑了笑,並沒有解釋。

現在不解釋的效果更好。

人們一路翻越山丘。

地方的貧瘠,讓眾人的心氣越來越低,失望導致人們失去了興趣。

一直到委魯母。

也就是後世的烏魯木齊。

大明鐵道的終點,亦力把裡行省的省府。

這裡有了鐵道,有了蒸汽機火車,有了吊機,還有無數的商品,站臺周邊有竹子當做鋼筋修建的兩層或三層的水泥樓房。

全新的世界,在他們的眼前開啟。

“這裡是一座大門.”

大明的學者,神秘的笑道。

人們矇蔽的乘坐上火車。

撒馬爾罕都城的百姓們,再也不用辛苦的運輸物資,書籍和文物們被小心翼翼的搬運上火車,車站派出了專門看顧的工作人員。

“嗚嗚嗚~”

“咔嚓~咔嚓~”

火車緩緩的開道。

“這”

學者和工匠們目瞪口呆,他們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大明的學者們忍不住笑了起來。

“那是蒸汽.”

“裡面燒的開水?”

通譯們不斷的翻譯,大明的學者們,也會和對方進行手勢上的交流,聰明的人學什麼都快,包括語言也是如此,已經有些學者可以不用通譯就能交流。

聰明的工匠和學者們,下了火車的時候,就會圍著蒸汽機火車頭討論,很快就搞明白了理論上的東西。

終於蒸汽機裡頭的部件,他們就不得而知。

當火車進入嘉峪關,入眼的黃色越來越少,逐漸多起了翠綠色,這樣的變化,讓他們內心忍不住顫抖,原來還有這樣的世界。

綠色的世界。

到處都是草木,密佈的植物,是他們一輩子也沒有見過的景象,如此的生機勃勃,看得他們雙眼發愣。

十幾層樓高的大廈,進入了他們的眼簾。

從遠處的鐵道,眺望到了西安城的城郭影子,那裡的建築景象,已經讓他們說不出話來。

“真想去城裡看一看啊.”

“我們不能隨意下車.”

工匠無奈道。

他們的火車要抵達大明的都城。

中午。

食物被送了上來,有魚湯和魚糕,以及饅頭和鹹菜,走的越遠,他們的伙食水平也越來越好,每個人的臉色開始有了紅潤。

“世界是圓的?”

“可定是圓的.”

一名中東的學者,極力的肯定道。

“你倒是和我們馬蓬瀛先生的想法不謀而合,相信你們肯定有共同的話題.”

“是嗎?”

“他是怎麼說的?”

“馬蓬瀛先生是一名女士.”

“我們春秋時期的先民,楚國的甘德與魏國的石申天文學家,寫的《甘石星經》,觀測了金木水火土的執行軌跡,發現了五個行星出沒的規律,還發現了木星的伴隨星,八百顆太陽的名字,測定了一百二十顆恆星的方位,創造了天文學.”

“留下了赤道與黃道的軌跡,內外度數,也就是甘德理論,與石申理論.”

“根據甘德理論與石申理論,我國一位姓黃的學者,提出了他的黃氏理論,定下天文宇宙觀,黃與赤線.”

“在甘德與石申發明的赤道儀的幫助下,馬蓬瀛夫人與這位黃先生一起證明了大地是圓形,圍繞太陽轉的理論,稱為馬黃宇宙概念.”

“並且改進了牽星術,制定了新的牽星測量板,推動了大明的航海,天文,地理大發展.”

那名中東的學者猶如聽到了神蹟。

對於中國學者所言的甘德和石申,以及他們創造的學問,乃至發明的赤道儀等,問的非常詳細。

得知兩人近兩千年前的古人,那人滿臉的不可思議。

“難怪我們最偉大的先知說學問在中國.”

“如此富裕的社會,發達的人口,難怪有如此興盛的文明,我們來對了地方啊.”

學者們開始有了面聖的心態,對於目的地大明都城,越發的期盼起來。

——

“沒有找到亞里士多德署名的書籍.”

學者們見到了朱高熾,臉上雖然有些遺憾,卻忍不住的興奮,此行的收穫太大了。

聽到學者們的說法,朱高熾也沒有懷疑。

說實話。

朱高熾對亞里士多德此人的功績,他的著作是抱有疑問的。

先不說著作的質量。

此人在十三世紀以前,所有世界各地的史書上是沒有出現過的,西方人說是從阿拉伯找到的翻譯本,三百萬字的翻譯本,阿拉伯的史書應該有記載吧?

對不起,沒有。

原本失傳了,透過阿拉伯的翻譯本重見天日,那阿拉伯的翻譯本呢?對不起,也失傳了。

我國的孔子,不光是中國大量記載,包括周邊各國也有記載。

包括阿拉伯的先知,他們自己同樣是大量的史料和記載。

唯獨西方的沒有。

西方歷史書上還說,古埃及的農工區主要是在尼羅河的三角洲,這尼羅河三角洲也承載了大部分的古埃及文明。

然而地質學家門鑽孔分析表明,兩千年前那是一片海。

尼羅河三角洲是衝擊平原,處於三角洲邊緣的亞歷山大城兩千年前根本不存在,所以西方拿著《荷馬史詩》當正史,就好像中國拿著《封神演義》當歷史一樣可笑

重要的是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高達一千萬字,流傳下來的有三分之一,也就是三百多萬字,古希臘沒有紙張,只有羊皮卷。

不提一千萬字,三百多萬字是什麼概念?

那麼這部書流傳到阿拉伯,說明有大量的印刷吧?不然如何流入阿拉伯?。

估算這部書就複製了一百部在市面流傳好了。

三億字啊。

需要多少頭羊?

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一個連十進位制的數學基本都沒有的文明,都說數學是一切的根基,談什麼史無前例的文明成果?

西方後世學者自己也說了。

只有充足的人口,才能提供大量的非農人口,其中才有少量的工匠和學者,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能誕生出發達的文明,那麼與西方古希臘豈不是相違背?

其實跟古人一樣的邏輯。

自己發達了,必定要跟自己找個牛逼的祖宗,清朝可是流行編族譜的,只要給錢,編的有模有樣,根本看不出真假。

亞里士多德這個人,大機率是存在的,包括此人也有不少的成就。

但是阿拉伯兩個世紀的翻譯運動,收集各國的書籍,人家最偉大的先知,也明確說了,學問在中國,說明了當地絕對有中國的書籍,並且不少。

結果西方卻對中國的知識避開不談,剛好十二世紀以後,因為十字軍東征,以及地中海貿易,包括西歐人從阿拉伯人手裡重新奪回西班牙。

西歐人發現了許多阿拉伯的書籍,各種說是古希臘的版本,唯獨沒有中國的,這無疑是不可能的。

不提阿拉伯國家和中國貿易的興盛,以及有史以來的交道,包括蒙古帶去大量的工具和宋朝知識,註定了阿拉伯地區,會有大量的中國知識。

可這些並沒有。

那麼翻譯的中國古書去哪裡了?

很大的可能,是後世西方人,把諸多的成果,直接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名字。

當然。

也有可能,什麼邏輯都無所謂了,就是有亞里士多德這樣,如此牛逼的人物存在,朱高熾也很服氣,的確是文明之光。

質疑嘛。

不是說鼓勵質疑麼。

大膽質疑。

小心求證。

方為科學。

簡而言之,朱高熾派去的學者們,並沒有找到三百萬字的翻譯本,別說三百萬字,超過十萬字的書籍都沒有幾本,相反,找到了大量中國古書籍翻譯本。

各種數學方面的,還有天文學種種。

“有個叫做花拉子模的人,他寫了不少的著作,有《花拉子模算術》,介紹了印度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和以此為基礎的算術知識.”

“還有一部《們爾熱巴拉和阿爾穆卡巴拉》,意為還原與對消,暗示方程的兩端的移項和合並同類項,讓人大開眼界,值得研究學習.”

“他還參與了測量地球圓周的計劃,又監督七十位地理學家為哈里發馬蒙製作世界地圖.”

大明學者激動的說道。

“不著急.”

朱高熾安撫道。

看起來此行的收穫,超乎了他們的想象。

這就很好。

文明需要交流,而不是固步自封。

中華文明雖偉大,但也需要牢記古人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

所以哪怕是野蠻人,也需要研究和學習,萬世萬物都可研。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召喚之:狂戰血帝

錦夜白霜

閒話兩晉南北朝

史後師

持刀行

萬千繁華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