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一萬里外的大明府學

左右兩軍的匯合,每個士兵都非常的激動。

太稀罕了。

王大炳親切的抱著不認識的袍澤,恨不得往對方的臉上親兩口,在如此遙遠的異國他鄉,一路的艱難,不是在行走,就是在睡覺,然後就是防備,打仗的時間很少。

能見到來自一個國家的兄弟,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高興的事情。

全軍計程車氣,達到了巔峰。

張輔和朱高煦等人也很高興,既有朱能的左路軍到來,還有他帶來了不少的友軍,連朱高煦都不得不感嘆,此人不但拿了首功,一路的境遇也不可思議。

“那些人聽你的嗎?”

張輔關心的問道。

朱能先是點了點頭,然後又搖了搖頭。

“啥意思?”

眾人好奇。

朱能謹慎的說道:“聽不聽,也要看利益,各種緣由,不是簡單就可以說清的,如果想要讓他們賣命攻城,我看,他們也不是傻子.”

“攻城向來是最難得,何況這撒馬爾罕,本身就是大城,帖木兒又加固了幾十年,恐怕就算硬逼著他們上,不但無法攻下此城,還會導致他們離心.”

“那要他們有何用.”

朱高煦不滿了起來,豈不是冤大頭,明軍在前頭打仗,他們在後頭佔便宜。

朱能沒有生氣,仔細的解釋。

此人十分沉得住。

“郡王.”

“想要儘快的穩定地方,最快的手段,無異於拉攏地方的勢力一起打仗,既斷絕了他們和帖木兒的關係,讓他們成為了仇敵,我們又能互相瞭解,建立更多的關係.”

原來的歷史上,永樂二年,朱高煦被封為漢王,如今朱棣才登基,仍然是洪武三十六年的年號,所以人們稱呼為郡王。

“怎麼看,我們大明都最吃虧.”

朱高煦不爽的說道。

一路來耗費了無數的物資,將士們也爬山涉水,歷經艱辛,到頭來就得到幾片無用的土地,在他看來,大明想要治理好亦力把裡,至少也要數十年。

無他。

沒有人口。

根據朱高煦的瞭解,撒馬爾罕地區還算是富裕些,土地勉強肥沃,越往西走越貧瘠,充滿了沙漠和山丘,硬地,很少見到肥沃的土地。

一直要經過木鹿,才能有一些平原的地區,最終要翻越幾座山脈,才能開拓起來,開始有了平原,也是遊牧民族搶劫的最好的地區。

也只有願意遷移去那裡的遊牧民族,並建立國家,反倒是能長久的存在。

不過帖木兒卻故土難離,選擇了回自己的家鄉,而不是留在當地認真治理,否則靠著當地土地的肥沃,說不定能恢復生產,得到養活大軍的物資,結束以戰養戰的困境。

撒馬爾罕地區,也就是後世的烏茲別克。

是中亞五國人口最多的國家,高達三千六百餘萬,然後是北部的金帳汗國地區,後世的哈薩克,人口近兩千萬,其餘的三國從幾百萬到一千萬不等。

木鹿地區就是後世的土庫曼,國土面積是中亞五國最大的,才五百餘萬人口,卻在中亞五國墊底,可見土地的貧瘠。

“已經很好了.”

張輔為朱能說話。

其實也就是大陸國家的思維,與西班牙的大航海,和英國的大殖民模式並不能同日而語,雙方所處的環境,和麵對的局勢都不同。

“城裡聽說也有大明的商人,規模還不小,能不能指望他們裡應外合?”

“碰運氣.”

“還是要靠大炮.”

張輔不把運氣交給別人。

“重炮艱難,恐怕還要等一個月,難道大軍平白消耗糧草?更何況朱總兵帶來的好幾萬聯軍,我們可供應不起.”

自從大哥推動農業,發展工業化,他和父親在國內周邊一帶打戰,從來沒有操心過糧草,哪裡像現在,什麼都需要精打細算,讓人苦惱。

“糧草方面,不需要我們提供.”

朱能笑道。

一路來,舊地取糧。

有些勢力不願意和帖木兒撕破臉,想要當牆頭草,誰強就支援誰,朱能如何會置之不理。

既然如此。

朱能就帶著願意反抗帖木兒的勢力,消滅這些觀望的勢力,既能獲得糧草物資,又能消滅潛在的風險,還能逼迫更多的人和帖木兒翻臉,最後又斷絕了許多人的後路。

在交趾的兩年,朱能成長了不少。

眾人經過商議,放棄了攻城,選擇了圍起來,然後分出軍隊,往四周攻伐,等待後方大炮運來,再一舉攻破撒馬爾罕城。

並且派出騎兵去西邊,除了警惕之用,最好能打探帖木兒的大軍抵了何處。

撒馬爾罕都城自從上次的夜襲失敗,全軍覆沒,已經知道了對方的厲害,沒有再敢派軍出城作戰,城中的軍隊本身也不多。

“我猜,我們的軍隊進退兩難.”

圓頂的房子裡。

地攤上坐著十幾名商人,穿著絲綢的長衫,打扮與城裡的人們格格不入。

“那是自然.”

“城池這般的堅固,大明計程車兵雖然精銳,到底也是血肉凡人,又不是刀槍不入,攻打不下來也算是正常.”

有人分析道。

“那我們?”

“不行.”

鄭剛一口否決。

“那《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可卻也是結合史料的小說,咱們是異國他鄉經商的商人,一路受到優待,如果現在城中造反,就算拿下了此城,那我們以後也不要想在別國做生意了.”

“而且事情傳開,大明在各國的商人,都要埋怨我們.”

眾人面面相覷。

“我大哥說得對.”

年輕的鄭昂大聲的支援。

“小聲點,別傳了出去.”

有人提醒。

“可萬一我們的軍隊攻不下此城,導致了皇帝陛下的西征失敗,難道我們也坐視不理?”

“怎麼不理?”

“帖木兒汗國的許多情報,不都是我們傳回去的?我們萬里之遙的把內地貨物帶來帖木兒汗國,又從帖木兒汗國帶回大明的商品,稅賦交的少了?”

鄭剛非常的不客氣。

他對國內是不滿的。

只有沒得門道的人,才會離開國家經商,因為天下最大的市場在國內。

最掙錢的當然是煤炭行業。

看煤炭行業,乃至鐵礦等行業,國內管理的非常嚴格,門檻高不說,已經不是普通商人可以輕易進入的,加上傳統的煤礦商行們關係強大,資本雄厚,一般的商人也競爭不過。

其他行業同樣如此。

圍繞大明工局體系,上下游產業鏈,除了要有資本,還要有關係。

簡而言之。

利潤動人心,奈何他們吃不到。

誰願意離開國家,離開最富裕的市場體系,千辛萬苦冒著風險,去異國他鄉經商呢?他們這些沒有關係,資本也不夠雄厚的小商人們。

留在國內,他們最後只有被吞併的下場。

當然了。

更大的因素是國內的競爭太激烈了,最有名的莫過於那孔明燈商人,當初多麼的紅火,結果不也是失敗了,最後去了高麗。

商人們決定什麼也不做。

大明商人在城內的安分,讓許多的貴人非常的滿意。

“鄭家兄弟太固執了.”

“他們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

“什麼道理?他們帶來的貨物,以及販賣回國,難道靠的是他們自己?而不是大明的社會體系?沒有大明的發達繁榮,他們靠什麼經商?”

“那怎麼辦?難道真的冒著風險,以後別國也防備我們的危險?”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

鄭家兄弟同樣關起門來商議。

“大哥,如果朝廷軍隊拿下了撒馬爾罕,會不會對我們不滿?”鄭昂並不是外表所展露的年輕氣盛,反而有些忐忑。

鄭家兄弟在外,哥哥唱白臉,弟弟唱紅臉,兩人配合默契。

“你讓手下的人準備準備,如果朝廷軍隊勢強的時候,咱們就動起來,裡應外合,建功立業.”

鄭剛笑道。

鄭昂明白了,無奈的搖了搖頭。

大哥做事實在是小家子氣,只是他們兩兄弟不靠關係,家裡也沒有太多的錢銀,能走到今日,就是靠著算計一分一厘的得失,才能維持起來。

只是他們鄭家今非昔比,生意規模,在國內不值一提,可是撒馬爾罕地區,也算是大商人了,所以鄭昂看來,以往的方式要變一變才好。

大哥兩邊投注,又想要吃獨食,得罪的人太多了。

——

尼古苔裡和赫匝兩個部落,得知撒馬爾罕都城被圍攻,連忙聯絡周邊的部落支援撒馬爾罕都城,有些部落第一時間抵達,有些部落不願意,但也不敢違背,拖拖拉拉的,一個月後才算是集合了兩萬餘騎兵。

說是騎兵,其實也就是牧民。

帖木兒對於自己的地盤還算是照顧的,特別尼古苔裡和赫匝兩個部落,又收留過他,算是救命之恩,因此非常的偏袒。

兩個部落數十年下來,也成為當地最大的勢力,同樣也對帖木兒忠心耿耿。

得知後。

火真領著五千騎兵,聯合萬餘聯軍,在阿姆河與錫爾河地區,展開了大戰,朱高煦則領一千騎兵在後方壓陣,隨時策應火真。

牧民們平日生活在馬背上,日常的生活中,會形成一些默契,但是缺乏大規模戰術作戰的訓練。

只有帖木兒的大軍,才具備這樣的能力。

火真本是蒙古人,又常年呆在大明的軍隊,對方的優劣,火真非常的清楚,沒有什麼新花樣,直接老三樣戰術碾壓過去。

戰事沒有意外。

兩萬餘部落騎兵,在明軍騎兵面前沒有還手之力,哪怕人多也沒有用,更不提同樣能打仗的聯軍,他們不願意攻城,但是在野外打仗還是支援的。

“明軍太厲害了.”

“是啊.”

“同樣的明軍,可以打敗五倍的敵人.”

“也就是眼前的五千明軍,可以打敗兩三萬的對手,所以你們可以看,他們都是按照這個比例出兵的.”

“沒辦法,他們缺乏糧草,只能計算了再計算.”

各部的首領們,私下裡經常評價明軍。

這支遠道而來的軍隊,自稱是帖木兒汗國的宗主國,並且有帖木兒寫個他們國王的書信和使團獻表,許多的首領半信半疑。

可無論如何,這支軍隊的強大,已經是每個人的共識。

也正是看清楚了事實,許多人認為帖木兒並不是大明的對手,加上常年受到欺壓,才促成了許多部落加入大明,不過巴里黑地區的部落就不同了。

他們被帖木兒屠戮過,人人和帖木兒有仇,別說明軍戰鬥力強悍,哪怕稍微弱於帖木兒汗國,他們也會奮力幫忙的。

聽著遠處傳來,已經熟悉的槍炮聲。

明軍士兵果然又是兩道弧線分開,繞過對方的主力,並不與對方的軍隊糾纏,而是選擇了遠距離的攻擊,明軍也有士兵被對方的弓箭射下馬。

但更多的是對方的人被射的人仰馬翻,成片的陷入混亂。

明軍配合默契,動作迅速,在馬背上重新裝填,各軍號聲響起,旗幟揮動,從各什到各隊,乃至各部,猶如一個整體。

再一次抵近放銃。

才兩個回合,部落的騎兵們已經失去了秩序,各自為戰起來。

“還不如我們呢.”

首領們看到對方的表現,露出了恥笑,見時機已到,果然,明軍那邊吹響了約定好的軍號聲,代表了聯軍出擊,向部落騎兵們發起衝鋒。

“喲呵.”

“呦吼.”

“嘍嘍嘍嘍.”

各色各樣的怪叫聲,上萬名騎兵身後,揚起了滾滾煙塵。

此時部落的騎兵已經失去了陣型,無法發揮戰鬥力,軍中的首領們大喊大叫,甚至揚起了鞭子,希望讓士兵們趕緊恢復。

可猶如汪洋裡的孤舟,並無法抗拒大勢。

兵敗如山倒。

部落騎兵們出現了逃兵,逃兵帶動更多的逃兵,猶如山塌一般,成片的崩潰,四面八方的逃竄,每個人都想跑到前面。

“嗖嗖嗖.”

聯軍騎兵們拉弓射箭,從背後射殺了一個又一個。

許多來不及逃跑的,又不願意戰死,大量的人開始跪地投降,希望能求得活路。

對於投降的人,明軍並沒有殺害。

聯軍也沒有痛下殺手。

天將軍很大方。

人口都會送給他們,在聯軍各首領們的眼中,這些人都是他們的財富,所以聯軍首領們非常的賣力,不希望放走每一個人。

明軍結束了戰鬥就開始了休整。

聯軍的首領們,不需要火真的吩咐,早就嫻熟的去追擊潰兵們。

這樣的勝利多了,明軍的身影在他們的內心,也已經不可動搖了起來,誰都知道得罪明軍的下場,因為這支軍隊戰無不勝。

至少他們的眼裡是這樣的。

還沒有看到過明軍打敗仗,所以沒有任何一個首領,敢違背明軍將領的吩咐。

朱棣從後面傳來來命令。

他已經知道前線的處境,並催促運送大炮的隊伍。

不久。

各部的首領們被召集了起來。

遠處。

是撒馬爾罕都城的影子,這座以往高不可攀,無人敢靠近的城池,已經在首領們心中,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他們認定了明軍。

“我軍的攻戎炮,還有半個月就可抵達,抵達的那天,就是此城被破的時候.”

年輕的朱高煦,當著眾人的面自信的說道。

上百位大大小小的首領們,圍坐在周邊,人們知道眼前的年輕人身份高貴,是皇帝陛下的次子,沒有人敢為違逆他,朱能都沒有這麼大的威信。

哪怕是朱能帶著許多首領一路走來。

“明軍必勝!”

有首領大聲說道,周圍的人們紛紛附和。

現場的氣氛很好。

朱高煦滿意的說道:“撒馬爾罕都城,是明軍的戰利品,任何人不得插手.”

隨著朱高煦的話,現場安靜了下來。

眾人忍不住互相看去,難道明軍要吃獨食?

“巴里黑地區的所有城池,是你們的.”

“根據各自的戰功,你們將會成為大明所封的世襲宣慰使,也就是當地的城主.”

朱高煦解釋了一番,大明的宣慰司制度。

首領們分為三部分。

一部分是哈實哈兒地區的,還有一部分是巴里黑地區的,然後是最少的,也是最近才歸附的部落。

朱能張輔等人商議後,經過朱棣的同意,決定了日後分配。

目前的局勢。

根據打探的消失,帖木兒大軍的前鋒,才抵達加茲溫,哪怕得知都城被圍,也是趕不回來的。

這也是歷史上帖木兒在西征結束,返回都城前,對大明十分恭敬的原因。

更不提今日的大明,早早的收復了東察合臺都司。

帖木兒的老巢,就在大明的眼皮子底下,雖然這個距離仍然很遙遠,不過卻也比帖木兒大軍距離他的都城要近許多。

也是朱高熾得知朱棣沒有按照自己的計劃,提前拿下東察合臺汗國後,立刻派使團去帖木兒汗國的原因。

就好比大明的都城,如果是北平,而大明的皇帝,帶著大部分的軍隊去了東南亞,卻在奴兒干出現了一支非常強大的後金軍隊。

誰都不會坐視不理,必然率師回軍,並與後金對持,甚至交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也是毛文龍被袁崇煥所殺,讓後世歷史學家們充滿了爭論的原因。

毛文龍的軍隊無論戰果多寡,可這支軍隊從無到有,從收攏流民,從流民中招兵,開始形成戰鬥力,逐漸的變強,並讓後金無法威逼朝鮮,已經形成了事實。

最大的爭議,其實應該是毛文龍有沒有和後金抗爭到底,又或者自立的爭議。

而不是這支軍隊能不能牽扯後金的爭議。

這支軍隊的存在,必然是牽扯了後金的,不然哪裡來的後金三王一公。

同樣的道理。

在朱高熾的準備下,而帖木兒卻沒有防備,自然也就有了現在的局勢,哪怕帖木兒已經比歷史上的時間,提前返回都城,也是心急如焚,只能無可奈何,為大明爭取了最好的戰爭環境。

當下。

朱能和張輔,都認為隨著重炮抵達的日期明確,拿下撒馬爾罕絕對沒有問題,那麼日後的利益分配事情,早說比晚說好。

才有了今日之事。

哈實哈兒最大的勢力是忽歹達家族,已經被大明滅了,從哈實哈兒地區跟來的首領,屬於當地的小首領們。

巴里黑地區是帖木兒早期的盟友,同樣也是帖木兒眼裡的肉中刺。

不光陰謀殺害了盟友忽辛,對於當地支援忽辛的部落,也是大開殺戒,所以當地元氣大傷,跟隨朱能的首領們,同樣實力不強。

至於現在新歸附的部落們,寸功未立,談什麼戰利品。

巴里黑是後世阿富汗地區的巴爾赫省,面積大於塔吉克國,小於吉爾吉斯斯坦國,分配的也不算小氣,可是比起撒馬爾罕地區,想比較明軍獲得的好處,許多人內心不服氣。

採取這樣的方法,大明也是綜合考慮過。

因為在當地沒有漢人。

沒有自己的種族,就不要談治理,只能採取拉攏當地部落的政策。

教化之功,至少需要二十年。

地方首領太多了也不好管。

而且新收復的地區,如果分的太細,不利於地方的穩定,並且地方本身人口也不多,太多的官員,也會加重地方的負擔。

“大明會成立撒馬爾罕行省、巴里黑行省.”

“分別成立承宣佈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宣慰司和宣撫司隸屬於布政司,為下一級地方行政機構.”

朱高煦告知大明的規矩。

眾人聽得仔細。

當地的軍事會成立總兵官,官府負責治理,總兵官負責軍事,各宣慰司由出兵為打仗的義務。

各司世襲的長官,襲替時必須要經過朝廷的任命,隨時服從朝廷徵調,定期對朝廷進行朝覲納貢,土兵要聽從朝廷的調撥。

和歷史上明朝的宣慰司宣撫司採取的是一樣的制度。

這個制度在陌生的土地上,沒有自己種族的地區,其實是非常不錯的。

影響力薄弱的地區,則成立宣慰司,以穩定為主。

影響力大的地區,則成立宣撫司,管理的嚴格,選派大量的流官,承擔同知、副使、僉事等職位,負責當地的管理。

撒馬爾罕都城以外,將會成立宣撫司。

巴里黑地區,則會成立宣慰司。

最後。

朱高煦說將會成立學校。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為改變歷史,快把人累吐了

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