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

玉石廊坊,日光的照耀下,鍍了一層瑩瑩的色採,開年後的春風,終於減去了一絲寒意,炕道里的煤塊,讓地面透出不斷的熱氣。

“冊封高麗北王嫡長子為高麗北王.”

“派遣使臣去昭告,並且分別南下,面見高麗國王與高麗南王,保證高麗北王地區的安穩過渡,順利的交界.”

禮部大臣呂震講述道。

關於高麗的事情,禮部經過溝通,做出了以上的決定,然後與內閣大臣們協商,內閣大臣又綜合其他部門的意見,最終今日上呈。

這樣的處理內外政事流程,已經成為了主要的方式,除非朱高熾專門指定的問題。

朱高熾有些走神。

呂震今年好像四十來歲了吧,到底多少歲來著。

禮部尚書的職位上,呆了也差不多快十年。

“准奏.”

文華殿內安靜了片刻,朱高熾簡短的說道,只要國內不出問題,高麗方面的問題就不大,最不讓人放心的是高麗南王。

這些政治強人,都是不穩定的因素。

包括琉球地區的尚忠。

可是簡單的殺之了事也不行,規矩是大明制定的,總體上對大明有利,違背大明自己制定的規矩,最大的損失其實是大明。

而且殺了尚忠,說不定還有劉忠,王忠,所以解決問題才是正道。

幕府方面的使者請求朝貢大明。

朱高熾考慮後也同意了。

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隨著大明的腳步,外部和邊疆的事宜,已經佔了朝堂的三四成,原來的事務上,增添了一倍有餘。

結束了議會,朱高熾疲累的出來透口氣。

李暹得到文書房的通知,被文書們帶來御階上,看到了孤身於平臺的太子殿下,不遠處有站崗的侍衛。

侍衛們腰間挎著短銃。

每把短銃都有號碼,上值和下值都會交上去,包括鉛彈,會經過嚴格的清點。

守衛皇城的侍衛,來源於京營。

京營來源於全國軍隊的精英。

每年軍隊的比賽等,那些名列前茅的軍士,還有以隊為基礎,輪調京營的軍隊,以及部分功勳之後,形成的三千營,專門負責皇城安危。

每名侍衛身後都有家族。

哪怕是普通軍戶出身,背後也有一大家子。

降襲承爵。

遺產稅最高百分之五十。

政治和經濟繼承製度,已經在永樂朝成形,目前雖然遇到了些許風浪,可風浪並不大,因為祖孫三代之治,讓大明政權體系太過穩定,沒有人可以掀開。

負責京營兵權的,除了兵部外,還有部分勳臣,以及軍中將領,形成三方互相挾制。

太子殿下的兩位親弟弟。

一位負責巡視地方軍隊,一位負責錦衣衛部分權利,監督文武,卻又不獲得軍權和行政權,避免了隱患,李暹忍不住感嘆。

眼前的太子殿下,不知不覺間解決了許多的事情。

這樣的大明體制,只要不出意外,真不知道百年後,又會是何等的光景,李暹有些捨不得,倒不是怕死,而是想要見一見。

自從太子殿下入京後,開始全國推動工業化發展,以社會資源分配入手,加強對民間的管控,從而創造市場需求,帶動經濟發展,施行大基建大鐵道等一攬子刺激計劃。

洪武二十五年北平改革開始,到洪武三十六年,又七年過去。

太子殿下是洪武二十九年,還是洪武三十年入京來著,李暹已經有些想不起來了。

但是大明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

結果大於一切。

快速的經濟發展,技術層面不斷湧出的革新,日異月新的社會變化,李暹非常想要看一看,未來會是個什麼樣的光景。

可以說走遍了整個亞洲的李暹,在見識的層次上,已經超過了絕大部分的普通人。

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像大明這樣的。

朱高熾看著遠處的大廈。

根據京城的法令,皇城周邊不能修建高樓大廈,所以新城區都在郊區,皇城周邊保持了原貌。

後世雙喜年的時候。

學校安排去沿海城市實習,括弧:進廠打螺絲。

不過朱高熾的姑父是廠長。

從十年前因為貧窮的讓姑母絕望的喝農藥被鄉鎮醫院搶救回來,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姑父一家過上了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每個月只有一天的假期,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兩口子一個月大幾千的收入的美好生活。

哪怕是現在。

朱高熾還記得。

那天假期,姑父帶他去餐館改善在食堂快要吃吐了的伙食,然後姑父在一幢幢廠房中感慨的說道,“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還有飛機掉了下來.”

姑父說他看見過。

當時的朱高熾並沒有感觸。

一直到多年後,意外的看到了幾張老照片,的確是一片荒地,與印象中的整齊道路,水泥建築大樓截然不同的荒涼地區。

那時候的大姑父,印象中最深的一年,買了一小塊肉用來全家過年,已然變成了小工頭,會帶著一家老小去唱歌,在酒店裡過年。

這些變化在朱高熾的眼裡,只不過十年而已。

在朱高熾的那十年之前。

聽說人們更加的困苦,各家廠門口外排隊求著進廠,哪怕不發工資,給口飯吃就行。

乃至於後來,朱高熾每當回想起年輕的時候,彷彿兩個世界一般,實在是讓人驚歎和詫異。

一個經濟落後的地區,與經濟發達的地區同一平臺競爭。

那麼經濟發達的地區會碾壓經濟落後的地區。

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後世所謂的發達國家,嚴格意義上只有十八個,而廣義上的四十三個,朱高熾並不認為算得上發達國家,只不過是老牌國家們的宣傳而已。

如果只以人均來算,那麼沙特也應該是發達國家,可沙特並不是發達國家。

人均是個很大的區域。

證明了什麼?

還是那些老牌的國家。

這就是世界的真相。

看清了世界的真相,就明白後世的發展成果,是多麼的不容易,以及多麼的難得,也是世界上大多數發展國家無法做到的。

真按照老牌國家們制定的規則去做,絕對沒有後世取得的成就。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世界第一大糧食總產量國、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資國以及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工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

在後世經濟取得巨大成功的過程中,為什麼那些國家爭先恐後的要與後世合作,真當他們是小白兔呢。

因為利益。

誰放棄合作,無法從中獲得本身的經濟發展需求,就會落後世界的發展腳步。

所以美國絕對不敢自己脫鉤,因此他要靠著武力逼迫別的國家一起行動,否則美國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妥妥的霸凌行為。

世界本沒有公正。

可被霸凌的是自己,還要向霸凌者反思,就是一部分人的想法。

大明沒有這些難度。

大明發展工業化,其實屬於簡單模式,後世才是困難模式。

朱高熾想著兩個問題。

一個是如何落實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保障精神文明的建設,根據收集到的訊息,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過度“文明”,例如北平。

還有就是如何保障不變的發展。

歷史上同時期的大明,一樣是強大的,並且擴張的,宗藩體系在東南亞穩定擴張,可一個戰神皇帝,就導致了全方位的破產。

所以大明最大的問題,永遠是內部的問題。

“太子殿下,李暹到了.”

宦官的聲音,打斷了朱高熾的思路。

“你來了.”

回過神來,朱高熾露出笑容。

李暹連忙上前行禮。

其實太子殿下,算得上自己的恩主。

李暹如此認為。

他們這些出使的官員,地位和待遇的提升,離不開太子殿下的支援。

“參見太子殿下.”

“免禮.”

朱高熾抬了抬手。

“琉球的事情解決了?”

李暹聽到太子殿下的詢問,隨事無鉅細的簡單概述了一遍,包括當地的學校,方方面面。

朱高熾聽得很仔細。

特別是學校方面。

朱高熾從不在意吸收別的地區的人口,因為本身的優勢在這裡,能靠著強盛的文明,以及碾壓的人口,做到同化吸收對方。

所以朱高熾承襲了朱元璋的做法。

各部只要承認大明的旗幟,遵守大明的規矩,大家一起和睦共處,因為比拼勤勞和奮鬥,大明人是不怕的,並不擔心在發展生產力上落後別人。

後世也是秉持了這個思路。

擱置爭議,共同發展。

因為什麼?

因為自信。

反觀美國不行,他必須對外部剝削利益,讓各國為他的超發買單,不接受就不行,遍佈世界的軍事基地,就是為了讓各國為他一直買單。

“琉球三國,對大明一直恭順,不過呢,歷史上從來不會缺乏有野心的人,無論大明還是別的地區,當地的華族有野心,那尚忠也有野心.”

“可是這個野心,建立在武力上就不行.”

“既然選擇武力,大明也會選擇武力.”

朱高熾思考道。

後世幾十年沒有發動戰爭,希望透過勤勞生產來致富,是全國上下的心願,所以經濟上勢如破竹,美國卻不願意了,仗著武力要掀桌子。

包括華族。

東南亞遍佈華族,是在明朝得到大發展的。

華族在各地區成為了富裕群體,並掌控了一定的武力,乃至西方殖民者的腳步抵達東南亞,引導了數百年對當地華族的打壓和屠戮。

這些都是中華文明無形的損失。

例如呂宋數次對當地華人的屠戮,乃至近代的屠戮,都是西方人安排和引導的。

就算是這樣。

中華先民們的成果,也沒有敗亡殆盡。

留給後人們的遺產,經歷了數百年的摧殘,還有一部分的存在,可想而知是多麼的偉大和輝煌。

“不過呢,尚忠這樣的人,大明也不能太過針對,否則會引起一些人的抗拒,導致更深層次的對抗,屬於得不償失的行為.”

朱高熾笑道。

保住了尚忠原本的勢力,先把生死矛盾排除,避免了最激烈的鬥爭。

李暹滿臉的認可。

尚忠之所以放棄抵抗,接受大明的安排,也有如此方面的部分原因,不然尚忠破罐子破摔,的確會讓大明付出更多的精力。

“所以對高麗南王,朝廷也是這樣的思路,鬥而不破,最大的保持原貌.”

“太子聖明.”

李暹拍了個馬屁。

不過李暹的眼中,大概有六分的真情實意。

朱高熾又問了一些各國的風俗人文。

李暹撿著比較特異的講述了些,讓朱高熾對國外的情形有了更多的瞭解。

“未來的三年內,大明不會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如果不是必要,小規模的戰爭也要停止.”

朱高熾繼續說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先民說的道理並沒有錯.”

“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麻煩,可大明當下的麻煩,並不在外,發展仍然是首要任務,可是發展之下,又帶來諸多的問題.”

朱高熾不光向李暹講,也向內閣講述過。

萬世有利有弊。

未來需要追趕,太快的發展速度,隱藏了許多的積弊,可大明可以做到沉澱,因為大明當下並沒有合格的競爭對手。

所以朱高熾計劃未來的幾年,讓大明沉澱下來。

簡而言之。

延長修長城的時間,減輕百姓們的負擔。

不久後。

內閣召開了諸多會議。

從大明皇后去世後的這年開始,大明的腳步放緩了一些,各項資源投放到了國內,外部的供給減少了一半以上。

例如全國的學校。

遊學成為常態,並且學生出遊的里程也越來越遠,不在只停留在周邊地區,由朝廷禮部下撥資金。

——

北平。

工人子弟中學。

七妹臉上戴著面巾,低著頭不敢讓人認出,來到了學校的公房,見到了校長。

“讓他回家吧.”

校長遺憾的說道。

英雄的兒子,太過調皮了。

七妹滿臉的絕望。

十五歲的少年,低著頭一言不發,不敢看母親的眼神。

“學校考慮他的身份,決定給予免考優待,不用參加中考就能獲得中學畢業資格.”

校長體貼的說道。

有了中學的畢業資格,加上其身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並不難。

七妹麻木的點點頭。

領著兒子回家後,七妹躺在床上,整整三日未下床。

少年跪在床前。

“娘,兒子錯了.”

“唉.”

七妹嘆了口氣。

“還是要讀書的,不為了你的父親,為了你自己吧,現在正是讀書的年齡,雖然娘可以為你找到別的出路,可以後說不定你會後悔的.”

七妹咬牙起床,打起精神。

沒多久。

面對七妹的請求,校長一臉的為難。

常年逃學打架,這次更把別的學生胳膊打斷了,學校也很為難。

七妹又帶著孩子去別家磕頭。

不光送去了大批的賠償,還讓兒子跪在街道上,引來了報紙的注意。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醫科學生下鄉,你讓我來做皇帝

夢言痴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