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開封府新鄭。

郊區。

露天的空地上,每名工人身側有“堆積成山”的傘架,工人們正把皮紙黏貼固定在傘架上,然後會把製做好的幾個傘胚送到晾曬區。

地上有整齊排列的鉤子,固定住傘胚,過了一兩個時辰,又有工人來一一收走。

畫匠們使用各色的顏料,三五兩下能在傘面快速畫出精美的圖案,高達數十種,讓人目瞪口呆。

第二日。

這批傘的傘面又會被塗抹上桐油,製作成型後,就成為了市面上熱銷的紙傘。

每個月有幾天,工廠來不少的拖車,運走工廠倉庫的貨物,送去各商號約定的地方,進入各家的倉庫,最後透過商號的鋪面,流入到小商販或者客人的手中。

工人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工廠裡的活計做不完。

工人們認為他們能一直這麼生活下去。

傍晚。

工廠下班。

每班的工人們,三三兩兩的離開了廠區,有的住在廠裡的宿舍,也有的家在周邊。

車行的夥計,因為費用的問題,與廠家並沒有談妥,願意花費車錢往返家的工人也不多,所以最終大多數的工人選擇了呆在廠區。

周邊還有其他的工廠,同樣製作紙傘的就有兩家。

晚上廠區並不無聊。

夜攤的小攤販們,搭建幾個棚子,成為了工人們喝酒的好去處。

“你家姑娘說親了?”

“是啊.”

“哪家的?”

“俺們隔壁下水村的二娃子,他家的二娃.”

“想不到是他,你怎麼把閨女嫁給他家了.”

工友好奇的問道。

二娃子眾人大多認識。

就是想不起來的,經過人們的提醒,也大致有些印象。

“二娃子家以前的確窮的很,不過他還是不錯的,從小憨厚誠實,他的兒子多半也是如此,咱們這樣的人家,看得是能幹活的漢子,只要不是懶漢,又有什麼的.”

“說得對,懶漢懶婆娘,家裡才遭罪.”

“等你家姑娘嫁人了,差不多也到了你家小子娶媳婦的時候,等這兩處大活完成,你這輩子算是完美,死了也能閉眼了.”

四十餘歲的漢子點點頭。

說起來,時間過得真快,自己成親的晚,同輩的大多有了自己的孩子,惟獨自己,家裡人急得很,回想起來,彷彿就在昨日。

歲月不饒人啊。

在工廠繼續幹個幾年,自己也五十歲了。

自己又不像別人有手藝,那些畫匠們不光幹活輕鬆,工錢也高,年齡越老越吃香,年輕的時候,能學門手藝就好了。

可惜。

手藝又豈是那麼好學的。

想到此處,漢子內心複雜了起來,現在還乾的動,過幾年還能幹的動嗎,工廠還能要自己。

離開了工廠,自己能做什麼謀生。

至於家裡的地,早就沒有了。

種地掙不到錢啊。

自己倒是羨慕那些軍戶,一戶上百畝的土地,可想轉軍籍也難。

也是奇了怪。

軍戶反而成了香饃饃,還記得小時候,有家軍戶求爺爺告奶奶的,希望哪家能把女兒嫁給他家的小子,竟然求到了他們村的老周叔家裡,被老周叔用棍子趕了出去。

如今老周叔早已化為了黃土,他家女兒嫁的人,也是如今自己的同事。

那家軍戶如今在何處呢?

那家的小子應該和自己差不多的歲數,是至今光棍呢,還是已經娶上媳婦,有了自己的娃,後者可能更大些。

沒聽說哪家軍戶還愁這個。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漢子忍不住喝了一口悶酒,內心的苦悶,讓他無法訴說出來,有些對年老的迷茫,家裡小子還有一年就中學畢業,下面的書,看樣子自家小子沒有讀書的天賦,趁早來廠裡上班。

幾名工人沉悶的喝著酒,各有各家的煩心事。

浙江。

紹興府。

蕭山一帶,開辦了十幾家的造紙廠,他們的原料,由別家的商號提供。

不光有徽商,還有本地商人,乃至北平的商人。

蒸汽機動作動力的攪拌機,把無數的原料打成“粉末”狀,只需要一個時辰,就能提供整個漿池的需求,所以造紙廠的規模很大。

光漿池就有上百座,還屬於小型工廠,當地最大的造紙廠,漿池有近千座。

蕭山的山腳下,輔道鐵路通往紹興府。

每家的訂單不同,也會生產不同型別的紙張,麻紙,宣紙,草紙,皮紙,白紙,黃紙.,只要商號有什麼需求,他們就生產什麼樣的型別。

一車車的紙張,透過鐵道運輸到紹興府各地。

紹興府的三江所。

這裡同樣有製作傘的工廠。

他們這裡沒有畫匠,也沒有太多的手藝人。

這座工廠用的皮紙,是已經成型的,並且在印刷廠已經印刷好,數百種的樣式提供選擇,甚至制傘廠提供模板,印刷廠會專門開模。

他們的傘架甚至都是半成品,各類的半成品,最後在三江所的制傘廠組裝出來。

成批成批的堆積如山。

不光製作精美,而且價格低廉,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訂單。

年後。

短短的三個月,此地竟然新開了不下十家的制傘廠,只是這一個行業,還不算其餘的行業,導致當地的鐵道火車都繁忙了起來。

京城的貿易會後,三江所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拉攏到了比往年翻了三倍的訂單。

貿易會。

的確促進了商人之間的交流,為商貿的交流提供了平臺,也導致了不少的弊端,富裕的地區發展更快了,靠著自身的優勢,吸收到了更多的資源。

大明國內沒有貿易限制,也就是各地之間沒有阻礙。

一種全新的行業模式,在浙江行省內興起。

並不是突然發明的。

而是原本當地就有的,只不過在生產力的大發展過程中,更加的發揮出了威力,猶如一夜之間,無數的民生商品,都能在浙江生產出來。

不光生產出來,而且產量極大,價格低廉。

透過大明國內的鐵道,浙江的商品越來越出名,也吸引了更多的商號,為了利益,商號們紛紛在浙江尋找貨源,再次促進了浙江的繁榮。

合記商號的張薄,帶著眾多的東家和商號掌櫃抵達了杭州。

西湖湖面寬闊,波光粼粼,映照著天空的藍和遠山的青。

一行人遊歷,還有當地的官員作陪。

工業發展的浪潮,已經成為了地方的考核之一。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只要是納入官員考核的專案,涉及到烏紗帽和自身的前程,都會成為當地的頭等大事,自古以來如此,也是一種人性的表現。

湖邊的垂柳,輕輕搖曳,彷彿在訴說著杭州的故事。

湖上,一葉扁舟,悠悠盪盪,船上的漁夫和他的歌聲,為這寧靜的湖面增添了幾分生動。

遠處的雷峰塔,矗立在湖邊,見證了歷史的滄桑。

眾人感嘆了歷史,張薄笑道,“我們活在現代,真是一個好時代啊.”

“張賢達說得好啊.”

一名官員笑道。

北平的許多改革,朱高熾入京後,有的推廣全國,有的銷聲匿跡,還有的小範圍發展,賢達之稱,已經是社會各界人士追求的稱號。

地位雖然不像在北平當初提拔的那麼高,卻也成為了大商人們最眼紅的頭銜。

當然。

最讓人羨慕的還是人才津貼。

錢不錢的無所謂,可是領取人才津貼的待遇不得了啊。

官員內心感嘆。

商人也能有今日的風光。

張薄連忙推笑道:“不過是隨口之言罷了.”

他最早在大明工局做事,後來創辦合記,對社會有非常清楚的認知,傳統的農業社會,和如今的工業社會,商人的地位是不同的。

但是呢,商人還是商,並不會成為特等群體的存在,唯獨人才津貼的學者們,至少在太子殿下活著的時候,必定地位最高的群體。

最後。

眾人來到靈隱寺,當地著名的寺廟。

走進寺廟,便能感受到那份莊重和寧靜。

大雄寶殿內,一尊尊佛像莊嚴肅穆,香菸繚繞,給人一種超脫塵世的感覺。

寺廟中的鐘聲悠揚,每一個音符都似乎在洗滌人們的心靈。

燒香禮佛。

知府親自出面,接待了眾人。

張薄親口承諾,將會在杭州打造生產體系,總投資規模不下於一千萬元,全面推動杭州的小工廠發展,促進杭州的生產力。

知府則回到。

要人給人,要地給地。

張薄的嗅覺非常的靈敏,第一個發現了巨大的商機,他的動作,又讓別的商行跟上,不久後,合眾商行也來到了杭州,同樣要投資當地的產業。

一筆又一筆的資金,匯聚到了浙江。

資本的堆積,帶來了巨大的效率。

這就是資本的威力。

比起民間資本的活躍性,大明工局最後才發現不對,大明工局在全國的體系,遭受到了衝擊。

最先受影響的是北方地區。

市場逐年繁榮的環境下,北方竟然有不少的工廠沒有訂單了,包括大明工局體系下,非核心產業外的民生工廠,出現了虧損狀態。

很快。

大明工局的大掌櫃高珍,親自要求調研司搞清楚原因。

不久後。

文華殿。

高珍訴苦。

大明工局的負擔太大了,要輸血的地區太多,特別是在邊疆和新開拓的地區,例如撒馬爾罕地區,大明工局大量的資金撒下去,收益卻不知道何年才能達成平衡。

不求利益,至少不在虧本吧。

而國內的民間商行發展一日超過一日,比較起大明工局,屬於輕裝上陣。

“我們大明工局太弱勢了.”

高珍把原來糧票銀行的“名言”拿出來說。

朱高熾笑著搖了搖頭。

一切的迷茫來自於未知,可要是清楚甚至提前有所預料,那麼如何會有迷茫呢。

浙江發生的事情,自己雖然並沒有第一時間收到,可發生的是事情,並沒有超過自己的理解,不過是正常的現象罷了。

“你們大明工局的確有很多“束縛”,可你們的優勢同樣是巨大的,不論是糧票銀行的支援,和朝廷的扶持等等,多少民間商行羨慕來不及呢.”

“真讓你們和民間商行換個位置,恐怕你們也不會願意.”

朱高熾笑道。

高珍沒有反駁,在太子殿下面前,還是不要耍心機的好,否則豈不是關公面前耍大刀。

“可是資本的密集,加快了地區的不平衡,長此以往,恐有大禍發生.”

高珍誠懇的說道。

朱高熾點點頭。

高珍是大明工局的第三任大掌櫃,這點眼力見都沒有,那就是所託非人。

“資本的流通性,註定了追求利益的地方,而資本的集中,的確會成倍的增加生產力的發展,這也是無法否決的優點.”

後世美國近代在鐵道方面的成就,第一條就是資本集中的優越性。

(刪除)

明朝歷史上,受到與歷史的侷限性,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導致南北雙方互補的體系,在明朝中後期破產。

也就是為什麼明朝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不但未能促進大明的國力,反而導致了大明地方的經濟破產,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刪除)

以人為本。

就是最大的公平。

朱高熾拍板道。

此時。

大明皇帝已經定下了歸期,永樂四年冬天前,朱棣大概能回到京城。

“大明工局當下的主要精力,除了原本的事務外,如何調動百姓的積極性,補充邊地的人口,仍然是首要任務,至於浙江行省,先看一看,等一等.”

“尊殿下令旨.”

高珍等人彎腰退下。

開年後。

開封府新鄭的一些工廠,突然沒有了訂單。

東家們急的滿身是汗,親自去拜訪原來的商業夥伴們,求爺爺告奶奶的,希望能獲得訂單,甚至答應降價,最終也只能獲得往年三分之一的訂單。

低價的訂單,東家們無利可圖。

而工民聯合部的用人制度又屬於紅線,誰犯必會被究,春末,已經有工廠關門歇業。

新鄭地區。

染上了一層灰霧。

還留在工廠幹活的工人們,臉上沒有了笑容,雖然他們的工作還在,可隔壁工廠的關門,讓他們突然之間感受到了威脅。

原先安寧的生活,彷彿要失去了。

不少人內心恐慌起來。

沒有了工作,他們靠什麼吃飯啊。

大多數人沒有了田地。

有些人的老家還有田,可以投奔親戚,可這樣無疑屬於寄人籬下。

夜攤的生意也受到了影響。

工人們不敢花錢了,主動減少了來喝酒的次數。

大明工局的辦事處在當地成立。

不光是新鄭地區,別的地區也在成立,甚至給了承諾,可以轉成軍籍,獲得一千畝的土地。

當農民好啊。

哪怕窮點,也不會餓死不是麼。

工人失業是真的會餓死人的。

不過呢。

國內的大片井制度堅定的執行,除了軍戶外,原本的民戶想要留住自己的田地都難,因為幾畝地十幾畝地的收益太低了,只能填飽肚子。

“真的可以轉成軍籍?”

“一千畝地?可是俺聽說隔壁縣的軍戶,每戶才百來畝呢,北平那邊的軍戶也才兩百畝.”

報紙的興起,工人們見多識廣。

“真的可以轉成軍籍,我們這大明工局的招牌,誰敢說謊騙人?一千畝地也是真的,而且還是永久的產權,誰也拿不走.”

軍戶片井制度的要求可多了,並不是把田分下去就完了。

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們努力介紹。

“撒馬爾罕?”

“沒聽過這個名字啊.”

打聽的工人們皺起了眉頭。

“留在當地有什麼好?”

“當初太祖皇帝從南方移民到北方,不也是很多人不願意,結果呢?最先移民的百姓們,家家都分到了田,日子不也好過了起來?”

“你們移民去了撒馬爾罕,要不了多少年,不也是和當地一樣.”

“一千畝地啊.”

工作人員們費勁力氣的誘惑道。

在工廠關門歇業的危機下,不少羨慕軍戶生活穩定的百姓們,最終答應了離開家鄉的辦法。

一千畝地。

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期盼。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醫科學生下鄉,你讓我來做皇帝

夢言痴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