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五年。

春。

一支龐大的戰艦隊伍,從金州出發,途徑高麗沿岸,在琉球本島休整半個月後,沿著島津東岸北上,在倭國的四國島與中國地區的海灣炮轟山名。

不光摧毀了幕府軍的糧草,也是第一次正式的軍事行動,震懾住了幕府。

幕府軍的大型鐵銃,不但沒有來得及反擊,甚至絲毫的抵抗力也沒有,而海軍戰艦上的艦載炮,猶如雷鳴一般,射程最遠達到兩三里。

威力驚人。

一炮糜爛數人,更甚至十幾人。

半個時辰後,海岸線上的防禦工事灰飛煙滅,人們討論的大明艦隊的威力到底有多大,眾說紛紜,今日倭國終於得見。

當岸邊沒有了聲息後,小船搭乘大明士兵登陸。

海軍有兩種登陸的船隻。

一種是宋朝時期發明的子母船,屬於輕型船隻。

母船長三丈五以上,前兩丈,後一丈五,只有兩邊舷板,內空,有一小船,上有蓋板,有四槳可劃,用繩索與母船綁。

母船有柴火猛油,火藥火線。

戰時母船迅速抵近敵船,釘在一起,點燃母船後人乘子船而返。

子船的船型,成為了金州海軍的主要運載船隻之一。

另外一種是快船。

航速較快,便於在水上機動作戰的戰船,也可以用來運輸物資。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時,明朝海軍艦隊中最大的快船有八桅,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排水量在一點四萬噸左右,普通的快船有五桅和三桅的,排水量從數千噸到一兩百噸不等。

這個記載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誇大的。

不過呢。

誇大在古代是常事,例如十幾萬的軍隊,號稱百萬。

但是古代有明確的記載,所以大家都知道具體的數字,並且能有完整的判斷。

而西方卻沒有詳細的記載。

西方是口口相傳的詩歌故事型別。

所以他們把這類故事當做史料,並且認真的研究。

如果古代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那麼同樣的,後世也會把古代的詩歌故事當做史料來研究,只不過成王敗寇而已,誰強大,誰說話的可信度就高。

畏懼強者,也是一種原始的人性。

所以強者在很多人心中,代表了權威。

這些小船,透過士兵們划槳,快速的湧入岸邊,士兵們立刻淌水登岸,並且在岸上整理隊形,各伍各什,乃至各隊集結完畢後,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方陣。

此時。

幕府軍試探的派出了一支騎兵。

倭國的戰馬低矮,和大明的驢子一般大小,所以他們身後插著很高的旗幟,以襯托高大,在騎兵們的身後,是穿著布甲計程車兵,還有簡陋軍備的足輕們。

雙方很快展開了戰鬥。

大明新式的自生火銃,技術上已經逐漸成熟起來。

湖廣行省分為湖北和湖南行省,湖南行省的燧石礦質量在世界上並不屬於前列,但是在大明本地卻已經是最優質的一批,足夠軍事上的需求。

反觀倭國的火器,其實屬於火門槍的原理。

這些年來。

不少的國家和地區研究大明的火器,並且有許多的成果,可大明的火器,製作上可以仿製,大規模生產很難,無論是倭國還是高麗,他們都無法大量生產。

簡而言之,農工社會的生產力,讓他們造不起。

所以哪怕是倭國,幕府軍也只有一支三百人的新式火器隊伍,並且掌控在幕府將軍手中,並不在此地。

不過根據商人們上報的訊息,倭國的工匠們已經開始研究第二代蒸汽機。

包括大內義弘這些地方大勢力。

不過呢幕府才有實力,其餘的地方並無法推廣。

蒸汽機的推廣,並不是技術上的難題,而是市場的需求。

正如後世美國發明瞭許多的新技術,可很多新技術,卻在中國發揚光大,並且市場化。

發明和市場化。

後者更為重要些。

所以中國古代很多的發明,因為市場需求的原因,並沒有得到推廣開來,同樣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技術和文化更為發達的法國和義大利等地區,也是英國的地理環境和生產模式,造就了市場的需求。

這是後世許多學者的公認。

包括對中美的研究。

乃至十八九世紀,明明發明技術主要在歐洲,可美國卻興起強大,生產力超過了西方的主要原因。

土地肥沃,地廣人稀,人均資源高,周邊局勢平穩,導致一樣接一樣的新技術,雖然在英國這些老牌國家發明出來,卻在美國普及並發展。

例如十八世紀,美國出臺的專利法新規定,無論從哪個國家偷來的技術,在美國都能獲得專利,並且獲得保護。

包括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派出大量技術間諜前往英國也是去偷紡織機技術,於是日本在德國,美國之後,也成功獲取了大量技術,建立本國紡織工業。

後世部份別有用心的人,用這一條來指責,其實他們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瓦解而已。

工業革命的英國,為什麼願意把蒸汽機技術,紡織機技術教給死敵德國和美國,德國為什麼把先進的電氣技術,教給大洋彼岸的美國。

因為他們都擋不住而已。

包括美洲土著,最開始看見西方殖民者的騎兵和火槍,嚇得猶如遇到了神仙,結果才幾年的時間,當地土著也騎著馬,扛著火槍反抗殖民者。

是殖民者願意教給他們的嗎?

這才是美國把東方視為頭號對手的主要原因。

因為一樣又一樣剛問世的新技術,在中國得到了普及和大發展,讓發明這些技術的國家感到震驚,大家都不是傻子,知道長此以往的後果是什麼。

大明士兵們用手榴彈摧毀了幕府軍的戰心。

小船上搬運下來的百子連珠炮,補足了大明士兵們的火力,形成了一道密集的火線,讓衝刺的幕府軍潰不成軍,見火候差不多了,大明士兵們發起了反攻。

刺刀衝鋒。

不到半個時辰,幕府留在此地的數千軍力已然潰敗,還包括了大明士兵登岸的時間。

隨後。

明軍集結完畢後,兩千人的隊伍,帶上車載炮和百子連珠炮,前往備中城。

備中城的大名早已經得到了訊息,並且第一時間求援。

面對倭國的城池。

大明軍方將領並不陌生。

在旗幟和號角的指揮下,各隊按部就班,隨後車載炮的炮火聲響起。

摧毀了一段城牆後,大明士兵們用手榴彈開道,擊退了坍塌處的守軍,隨後蜂擁的入城,當地的守軍並沒有形成巷戰的組織力和軍心。

當大明士兵入城後,守軍們就崩潰了。

只用了半天。

大明士兵拿下了備中城。

不過他們的目的並不是佔領此城,主要是摧毀此城的糧草。

為了打敗大內叛軍,幕府軍集結了十幾萬大軍,其中大部分的糧草堆放在後方,包括備中城,是幕府軍主要的補給點之一。

打蛇打七寸。

大明的兵部並沒有要與幕府軍大戰的決心,因為國內的形勢目前還不允許。

只是呢。

幕府軍已經拿下了山名地區。

倭國南部地區,勢力最大的原本是山名地區,後來在戰亂中,山名地區的勢力衰敗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大內義弘,也就是大內氏。

大內氏去年的時候,範圍不光包括了山名部分地區,還有武田和毛利部分地區,以及九州國的松浦地區。

原本的歷史上,幕府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平叛了大內氏。

不過幕府雖然打敗了大內氏,卻並沒有徹底平息當地的反抗勢力,為數十年後,倭國曆史上名氣很大的應仁之亂埋下了伏筆。

此次的戰亂,在倭國的歷史上被稱為應永之亂。

無論是規模還是動靜,都不如應仁之亂。

因為當下的幕府實力還很強大,不像幾十年後,已經壓不住各地的矛盾,但是今非昔比,透過大明的支援,大內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原本的大內氏,指望的是朝鮮。

最初的倭國西部最強守護是山名氏,屬於當地人,如今號稱倭國西部最強守護的大內氏,並不認為自己是倭國人,他們認為他們是高麗人。

所以他們希望和高麗結盟,只不過高麗並沒有伸出援手。

當下的高麗三分。

高麗南王雖然和大內氏聯絡頻繁,可大內氏更需要大明的支援,而且高麗南王也不敢派出大軍奔赴倭國,所以如今的大內氏很矛盾。

大內氏很清楚高麗和大明的區別。

藉助高麗的力量,他們還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但要是倒向大明,那麼他們未來很難脫離大明的控制,也是當下大內氏和大明一直沒有談妥的原因。

乃至幕府軍突破了大內氏的防線,不光拿下了北部幾地,並且大有突擊到大內氏腹地的態勢。

如果沒有外力的幫助,大內氏必敗無疑。

基於此。

大內氏終於妥協了,全面答應了大明的條件。

九州國歸於大明。

大內氏獨立。

但是在四國方面,大內氏堅定的要求歸於他們,而大明認為四國的旗幟倒向幕府,並不屬於大內氏,所以應當由大明接管。

同樣的條件,大明也在和幕府交談。

相比較大內氏的態勢,幕府的家老們毫不猶豫的拒絕,終於促成了此次明軍閃擊幕府軍後方的軍事行動。

當備中城的糧草毀於一旦的訊息傳開,準備趁勝追擊,兩個月內消滅大內氏叛軍的幕府軍震動了,密集的攻勢猛然停止。

幕府的援軍抵達後,大明計程車兵已經撤退。

只剩下滿城狼藉的破城。

能帶走的糧草全部帶走,不能帶走的就燒燬,不留一粒糧食。

“八嘎.”

備中松山的大名小堀遠州,望著前方的黑煙滾滾,忍不住破口大罵,內心也慌了起來。

國內的糧食積攢不易。

為了此次的平叛,幕府將軍準備了幾年的時間,這些年來,大內氏上躥下跳,不是幕府看不見,而是心有餘力不足,暗中積蓄力量。

雖然幕府的糧草並不只此處,可三分之一的糧草被摧毀,還要擔心大明神出鬼沒的艦隊,這個仗沒法打了。

——

倭國本島南邊是九州國,也是一座島。

九州國的發展,來源於倭國的南北朝,大量的人口和高層遷移到了南部地區,加上失敗武士的匯聚,歷史上倭寇的主要停留點就在九州國。

在明朝中後期,九州國的實力發展了起來,乃至九州國南部興起的島津家族,威逼琉球進貢倭國,在清朝的時候,正式吞併琉球,納入日本的領地。

目前的九州國,主要勢力在北部,其中一部分屬於大內氏的範圍。

九州國以南。

是奄美群島,奄美群島屬於琉球王國,只不過因為靠近倭國,而且當地生產力落後,並不是很清晰,大名鼎鼎的硫磺島就在奄美群島範圍內。

奄美群島以南就是琉球本島。

北部是山北王國,中部是中山王國,南部是山南王國。

按照後世部分人對西方的稱讚說法來形容。

如果不是大明,這些地區早就充滿了戰亂,大明的存在,有利保障了世界的和平,所以這三個王國仍然存在,在大明的管理下,互相不敢征伐。

因此大明是文明之光。

至於幾十年後,這三國成為統一的琉球王國,並不在討論範圍內不是麼。

例如美國的擴張就是歷史原因。

總有理由可以解釋的。

歷史上明朝初期,琉球本島和大明之間的海域,大明在久米島設立了真遠渤按司,當下並沒有,直接由大明海軍和當地土著溝通後,成為了大明海軍的補給線上重要的維護點。

三北王國的歸仁城。

大明海軍海外的大本營所在。

上千名士兵正在營區內訓練,施行輪休,每班士兵每個月有六日的假期。

幾名士兵並沒有離開營區太遠。

大明海軍有十萬規模。

其中一兩萬佈置在了琉球,倭國,朝鮮方面,由當地補給糧食。

大明的海軍士兵們有錢,不過當地的土著們並沒有高階的貿易方式,只有王宮和大臣們才會接受大明海軍士兵們的糧票。

他們出使大明,對糧票的需求越來越高。

不過隨著商貿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商人帶來了商品,土著們也可以透過糧票購買到大明的商品,不知不覺間,大明的糧票已經成為了當地百姓們接納的貨幣。

部落頭人接待了大明計程車兵。

年輕的姑娘們,滿懷熱烈的眼神看著大明計程車兵們。

幾名士兵和部落的青壯踢蹴鞠。

蹴鞠是士兵們送給他們的,蹴鞠的活動,也傳入了當地,成為了閒暇時的活動。

光著胳膊。

大明士兵和部落的青壯們分成兩隊,在空地上進行了比賽,頭人臉上露出了笑容,笑眯眯的看著他們揮灑著汗水。

“明人講禮.”

一名首領肯定道。

眾人對大明士兵們的印象不錯,他們遵守當地的規矩,而且帶來了大量的糧票,並且出手大方,送給了部落不少的好東西。

蹴鞠只是一樣。

還有鋒利的小刀,漂亮的布匹,好吃的牛肉乾等。

最重要的是大明士兵們守禮。

他們從來不會做違法的事情,軍紀嚴明,讓部落的首領們驚歎,從大明身上,他們感受到了被尊重,沒有被侵害的危機感。

長年累月下來,雙方已經形成了很好的關係。

大明士兵們告訴當地人,連太子殿下都下令過,無論在何地,大明軍隊都要保持軍紀。

如果朱高熾在此。

他會想到美軍的做法。

清亡以後,新的朝廷依賴美國,把美國當做紳士,結果是他們的太太和女兒被集體侵犯,一場另類的“某天”盛宴。

新的朝廷從來沒有自強的想法,把依賴別人當做唯一的手段。

最早是依賴英國。

乃至英國的歷史教科書上都說,九一八是英國的失敗。

因為日本入侵中國,當地政府求著英國解決,寄望與國聯,而英國主導的國聯,並不能督促日本停下侵略的腳步云云。

簡而言之。

西方主導世界中心論的洗腦,在英國從小就開始了灌輸。

所以英美以自身利益角度出發,插手別國的事情,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的,因為他們的百姓,從小的教育,就是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主導世界的管理者。

所以各國都要服從他們的利益規劃,違反他們的要求,就是破壞所謂的文明秩序。

而前朝依賴外部力量,遭受的巨大痛苦,為百姓們帶來的磨難,前車之鑑下,所以才有後世的發憤圖強,決不把命運交給別人手中。

正如後世的某巴。

寄望於國際社會,如何抵抗的住強盜呢。

最讓弱小者絕望的是,強盜並沒有要接納他們成為本國人的動作,反而大有驅趕和趕盡殺絕的態勢。

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罷了。

大明計程車兵們,成為大明開疆擴土,新土地上生根發芽的種子。

只是呢。

道德枷鎖的束縛,讓士兵們總體上保持了人性,不敢隨著人性亂來,但並不是聖人,私人的慾望,同樣在上演的過程。

幾名士兵帶回來幾袋軍糧。

士兵們有錢。

他們從國內的商人手中購買許多的商品,包括糧食這些,成為了當地最富裕的人群之一。

部落的宴會後。

士兵們露出了笑容,返回了各自的“新家”。

“阿牛.”

“你力氣大,也聽話,還聰明,好好學好大明話,等哪天有機會,我帶你加入大明軍隊,成為大明人,以後在大明安家落戶.”

一家子人圍著大明計程車兵。

大明士兵比劃的說道。

家裡的大人露出欣慰的笑容,壯小子聽著自己的新名字,一臉的傻笑,他的姐姐忍不住推了他一把,讓他向姐夫表態。

士兵不以為然。

吹了一會的牛皮,領著自己的當地媳婦返回了房間。

琉球島才多少人口。

比較起大明上億的人口,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大明內外都不在乎吸收本地的人口,因為大明的人口體量就是最大的優勢,所以自古的朝代,例如明朝,對周邊部落只有一個要求。

和睦相處。

因為從骨子裡,古人就很自信。

他們認為靠著自己的文明發達和生產力,能解決一切問題,包括教化土著。

只有那些經常燒殺搶掠的部落,才會讓大明派軍剿滅。

例如播州土司。

楊應龍自己關起門來想怎麼做都行,大家面子上過得去,大明並不會理睬,唯獨此人在周邊燒傷搶掠,屠戮百姓,才是促成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根本原因。

對比大軍的出征,消滅這些部落,得到的利益並不划算,所以大明並不希望軍事行動,從皇帝的旨意到地方官員的思路從來沒有變化。

和睦相處。

少數人口部落做不到,近代西方人同樣做不到。

他們才多少人口,怎麼可能吸納當地的土著,而且他們並沒有道德枷鎖的束縛,所以滅絕當地人口並沒有心理負擔,也是他們必然的行為。

士兵們在土著妻子家裡過了夜,又逗留了幾日,等待假期臨近,才與家裡人告別,返回了營區。

此時。

出征倭國的艦隊也來到碼頭上休整。

碼頭是海軍修建的,最初用來軍事,後來放開民用,大批的商船抵達碼頭。

數千人計程車兵,加上幾艘商船的抵達,讓歸仁城一夜之間熱鬧了起來,士兵們結束了海上的勞苦,三三兩兩的休息。

商人們帶來內地的酒水,成為了最暢銷的貨品。

還有一些士兵會購買衣裳。

“慢點,我手裡有鏡子呢.”

一名士兵阻擋好友的熱情擁抱,指了指手裡的鏡子。

鏡子本來不便宜。

漂洋過海後更不便宜了,除了琉球本土的貴族們,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不過海軍士兵們消費的起。

“你把這裡真當家了啊.”

好友打量了對方手裡的禮品,知道對方是送回“丈人”家裡的,好友忍不住打趣。

“人家跟了我,我要對得起人家.”

士兵認真的說道。

“不少人可是有兩個家,你倒好,太過實誠了.”

“別人是別人,我是我.”

“走,喝酒去.”

兩人肩靠肩的離去。

異國他鄉。

人生三大喜。

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

事業、家庭、生活。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地獄下的鋼鐵

世井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