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北王國。

歸人城。

大明總兵府。

十幾名文書忙碌著,其中最年輕的,正被人訓斥。

年輕人很委屈。

“算了嘛.”

總兵楊文出現,上前勸道:“人家剛離開學校,萬里之遙來實踐,你這麼嚴厲,豈不是嚇退了他,總要給別人一點時間來適應.”

老文書聽到總兵的話,這才收斂了一些。

“軍中可不管你懂不懂,只有成功和失敗,你做得好,那就是好,做的不好,平日裡表現再好,那也是不好,讓你整理輿圖,你跟我講艦隊在海外,沒有辦法.”

“軍隊沒有這個說法,沒有辦法也要有辦法.”

歷史上,老國王活著的時候,已經吞併了山北王國,並且任命次子尚忠為山北地區的監守。

上輩子就是如此。

尚忠沒有亂來。

十幾名文武官員分別坐下,領頭的是楊文。

“他們家沒問題.”

尚忠如果是個聰明人,就應當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

美軍發起先後十一次進攻,經過三週時間才攻陷此地。

他是個停不下來的人。

翁盛光大笑道。

使者坐船抵達了歸仁城。

聽到這個解釋,有些人面露不滿。

“事情雖然不大,可遇到問題就不管了,那我怎麼辦?”

尚忠見不能拿下越來城,選擇冒險繞過此城,直奔都城。

翁盛光最後指了指扳機。

“以大內氏的實力,不會有潰敗的危險,必然堅持到幕府軍的撤軍,至於琉球這邊,我們相信,尚忠監守以前不敢亂來,如今同樣不敢亂來,他的哥哥也不會允許的.”

急流勇退。

“我知道你不甘於現狀,其實我們也不願意,在我們國家,很早就有一句話,叫吾可取而代之,你是老國王最喜歡的兒子,還有我們的支援,憑什麼不能當國王.”

朱高熾非常的傷心。

百年後。

眾人連連稱是。

一個有才能的人,隨著他的野心,並不甘於現狀。

鄭家的說法,並沒有讓他生氣,他知道,鄭家才是為自己考慮,如果與大明軍方翻臉,以歸仁城明軍的實力,自己很難抵抗。

九月。

不過大明的使臣已經出發,第一要務是保住中山王國的原國王。

翁家是琉球國後期老牌的政治勢力,一直到薩摩藩入侵琉球,投靠了薩摩藩大名。

無論是工作上的還是生活上的。

所以這些年來,大明軍艦的到來,與山北王國不謀而合。

他和吳高二人,是太祖皇帝在時,派去遼東監視燕王父子的。

楊文舉著手裡的冊子揚了揚,然後說道:“根據兵部送來的訊息,我們這邊要減緩動作.”

把命運交給別人的手中,尚忠平靜的看著鄭家大兄。

歸仁城的文武官員,各寫了兩份奏疏送回國內。

中山王國新國王的使臣,朱高熾沒有接見。

山北王國的範圍和土地最大,包括周邊的島嶼,也是最早向大明進貢的王國,但是隔壁的中山王國因為老國王的治理,以及全力學習大明的文化,購買大明的物資,反而實力發展的最快。

鄭家兄弟同樣是琉球國的老牌政治勢力。

朱高熾生氣的說道。

有些人希望的是楊文離開,為的是利益,做的太過分,傷害了國內的利益,豈不是屬於自己誤了自己。

“日後國外的爭鬥,比國內的爭鬥還要厲害,你我都是無根之萍,還是儘早脫身的好。

不過呢,老夫年歲大了,回老將養老也算是功成名就,你還年輕,最好去兵部或者五軍都督府謀個職位.”

楊文熱情的邀請老下屬。

大明朝。

看來地方上的文武還是保持了大局觀的。

東洋和南洋的利益之爭,東洋各地的眾人們,都不會願意舊派停留太久,“耽誤”他們的利益。

雖然並沒有在國內身居高位,可影響力並不小。

科舉的改革,雖然界限不再猶如以往那麼清晰,可國子監出來的國子們,無論是關係網還是前途,都不比進士們差。

木板搭在煤爐的周圍,形成了桌面,擺放了一套國內帶來的茶具,楊文親自把茶葉放入茶盅,隨後提起茶壺倒了兩盞熱茶。

“下面有不小的埋怨啊.”

張輔和朱能這批將領,是皇帝父子的自己人,誰也不會懷疑,也沒有要去和他們爭。

東亞又分為高麗、倭國、琉球。

楊文感嘆道。

尚忠與大明匠戶子弟們從小一起長大,關係非常的密切,也是未來匠戶子弟們登上琉球王國政治舞臺的開端,雙方互相成就。

還有中山王國的使團。

——

永樂五年。

乃至中山王國的老國王去世,次子尚忠成為了國內的一名普通將領,實力雖然也很強,可畢竟不如歷史上那般,面對有大明支援的山北王國,心有餘而力不足,一直不敢亂來。

他們該到手的利益已經得到,其實並不在乎上面的王位坐著的是誰,哪怕他和鄭家的爭執,也不過是做個樣子而已。

按部就班誰不想呢。

參將吳高親自抵達首裡城,要求交出原國王。

“這把短銃,是上朝軍中軍官的制式武器.”

西征軍吃了很大的苦,可也撈到了最大的功勞。

楊文也沒有過多言語。

楊文知道自己留在琉球的時間不多了,一個控制不了當地的都督,朝廷不會接受的。

還有當地總督和總兵的奏疏,說法也一致,一說是當地人心支援的新國王,一說是遞交辭呈,說自己力不從心,希望朝廷另派賢能。

他知道父王的遺志,統一整個琉球,建立強大的王國,父王終生都在為此努力,並且已經萬事俱備,直到明軍的到來,打破了父王的野望。

會議最終結束。

浦添城。

隨著國內多年來的安穩,戰功的需求,逐漸在海外開始浮現,越來越多的將領們知道,想要被提拔起來,需要實打實的戰績。

楊文點了點頭。

“各位同僚的心願,大家也能理解,可是天下之事急不得啊,必須有個規劃,按照規劃預期行事,方能得償心願也.”

琉球地區。

他有些不甘。

尚忠對準遠處,根據朋友的教授,最後發出了火光,手臂為之一震。

領兵在外的將領,誰能在朝廷無人,沒有朝廷大佬背書的將領,所有人都不會放心,包括皇上,這是政治上的必然,大家都默契遵守的默契。

出擊倭國的海軍返回了基地,因為幕府大軍的確撤退了。

“翁盛光,你從哪裡弄來的此物.”

此時的楊文才得知,中山王國亂了起來。

召集了眾人後,楊文當眾說道。

尚忠和翁盛光表明瞭心跡後,很快又拉攏了鄭家等家族,透過這些華人家族,瞭解山北王國大明軍隊的動向,以及當地官員的想法。

在舜天王朝、英祖王朝和察度王朝,浦添城一直是琉球的都城。

浦添城內的建築物曾經過多次改建,歷史上未來薩摩藩入侵琉球之際,被薩摩軍隊焚燬。

其中的官員出頭解釋道。

會議室內。

他們的事情,從來沒有清晰可做的,哪樣事情不是從無序中找出有序,需要的是主動性強的人材,而不是按部就班。

哪怕他並不想交出兄長,可還是按照明軍參將的要求,把原國王交給了大明的軍方,帶回了歸仁城。

建於一個珊瑚礁長約400米的斷崖上,地勢險要。

尚忠眺望著北方。

同樣。

由於浦添城地勢險要,適宜防守,日美沖繩島戰役中,日軍在此建立據點進行死守。

尚忠眼睛一亮。

楊文隨後又說道:“太子殿下也說了,大明年年對外戰事不斷,特別是這些年在西部的戰爭,大明國內消耗的厲害,不光軍士需要休養,國家也需要恢復.”

看來老將官看得比自己長遠。

“撒馬爾罕好不容易平定了,結果父皇離開不到三個月就有了叛亂,幾個月來總是不斷,彷彿鬧不完的事情,也不知打他們在鬧什麼.”

琉球王國的主要政治勢力,就是這批匠戶的後代們,包括琉球王國的三司官,相當於國內的宰相,一直被他們把持著,後來薩摩藩的入侵,才導致匠戶後代們政治勢力的衰退。

翁盛光上前幫忙安裝火藥和鉛彈。

“扣發此處就行.”

吳高話中有話的說道。

但是中山王國的華人們支援的政治勢力,希望獲得山北王國大明海軍將領們的認可,得到了許多人的預設。

浦添城被日本列為國之史蹟,後世,在浦添城遺址上曾發現中國式瓦當等文物。

而兄長對於大明沒有絲毫的違背,更甚至安於現狀。

鄭家大兄不理睬翁盛光,而是走上前幾步,深呼吸一口氣,大聲的說道:“上朝的意願無法違背,大王雖然居於王座,可最終也需要上朝的同意,事情到了這一步,大王已經做完了該做的事情,下一步等候上朝的決定即可.”

吳高聽完後,兩眼有些出神。

他們也的確沒有做什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已。

一朝天子一朝臣。

誰也不敢用自己收集到的丁點情報來做出判斷,這樣太不負責任了,所以哪怕朱高熾也很生氣,最後仍然沒有做出決定。

年輕的尚忠能言能武,少年時期就交好了一幫朋友,隨著和朋友們的長大,形成了一幫圈子,令現國王非常的忌憚,無奈的打發邊地。

“他們可都是寶貝,能在這裡呆幾年?何必呢.”

有野心的人不會畏懼失敗。

也就是楊文不行。

大明使者抵達琉球的時候,得知原國王在歸仁城,內心鬆了口氣。

中山王國的國王,在城頭質問弟弟,為何要造反。

琉球王國目前並不是正式的稱呼。

而大明軍艦需要土地成為基地,而實力強悍,所以山北王國直接把歸仁城送給了大明的海軍,成為了他們的駐地,而且以低價供應大明海軍糧食。

老文書不滿的說道。

“倭國幕府和大內氏的事情,難道我們不管了?”

越來城已經有了防範,並且忠於新國王,所以抵抗很強烈。

“聽說皇后病重.”

文書又說了一通後,才放過了年輕人。

坐在臺上的尚忠,看著爭吵的大臣們陷入了沉思。

“既然你有這麼厲害的武器,總不能讓神器蒙塵,否則豈不是暴殄尤物?”

不久。

知花城同樣沒有防備。

難道中山王國永無出頭之日嗎。

這樣的武器,以翁盛光家的地位,的確有可能從大明獲得。

見事已至此,國王選擇了開城投降,免去了城中的兵災。

“還有那中山王國的北地監守尚忠,如果不是我們的壓制,他早就要對山北王國發動滅國之戰了,一直虎視眈眈呢.”

“為什麼?”

至於日後的決定,有朝廷大臣們商議後,是認可現在的新國王,還是懲罰現在的新國王,那麼老國王的生死就是最大的問題。

“根據送回來的捷報,我們的目的已經達成,幕府軍必然會撤軍,否則缺乏糧草的他們,將會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倭國方面,至少年餘內不會有大問題.”

楊文說道。

從遼東一起跟隨楊文到來琉球的吳高,兩人先後進入偏廳。

正因為楊文,導致他們這邊爭不過南洋那邊。

兵部的金忠,齊泰,還有內閣的諸人都回答不上來。

尚忠回過神來,對手裡的武器愛不釋手。

洪武朝的時候,上朝太祖皇帝欽此了琉球國一批匠戶,這批匠戶成為了各國最重要的人,翁盛光就是這批匠戶的子弟。

“暹羅那邊抽掉了不少軍力,連我們這裡都要延後,不少人把責任歸於老夫.”

楊文無奈的笑了笑。

中山王國的事情,他相信內部不少人知情,可自己竟然絲毫的風聲都沒有收到,那就是自己的責任了,對於基地的掌控,自己失去了人心。

老國王的次子,現國王的弟弟。

皇宮已經在準備著皇后的喪事,太醫們使勁了所有的本事,也只能到這一步了,沒有人覺得還能救回皇后,皇帝託付一切國事於太子。

吳高沒有扭捏,兩人一起共事十餘年,當年還是太祖皇帝的指派,一起去的遼東,十餘年的時間眨眼而過,不想二人會遠在海外。

各方的情報和資料彙集起來,有些是證實了的,還有一些是推測,根據現有的情報進行的推測,大致未來的方向,這些東西都會被儲存起來,定期輸送到朝廷。

尚忠不在隱瞞,直接詢問道。

“你呀,太嚴厲了.”

東南亞那邊的文官領頭是楊士奇,解縉這批人,太子殿下的親信大臣們,還有顧成等老將,所以琉球的大明官員們,認為他們的領頭人不行。

可那時候的大明積弊叢生,自顧不暇,自己都沒有幾天的存在了。

山北王國多的是土地,缺乏的是實力。

沒多久。

進城的第一時間,尚忠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通知歸仁城的大明軍隊,他將會成為新的國王,並且遵守大明的規矩,第二件事就是派去使者朝貢大明,向大明說明情況。

吞併山北王國肯定是不敢的,大明軍隊也不會支援。

所以他的一生,彷彿並沒有遇到過“檻”。

楊文揮了揮手,阻止了吳高要相勸的話,繼續說道:“朝廷的事情,越發的看不懂了,你日後也要當心,趁早調回國內吧.”

愛他如愛自己性命的,非母后莫屬。

為什麼比山北王國面積小一半的中山王國,能常年壓著山北王國,靠的就是一口氣,等這股氣洩掉了,而中山王國上有山北王國壓制,下有南山王國牽制,必定疲於應付,潛力不足,未來無法與之抗衡。

偏廳的煤爐上放著水壺。

尚忠好奇的問道。

“鄭家兄弟他們願意支援我嗎?”

“中山王國事已至此,老夫只有一個要求,必須結束內亂,不能影響大明的影響力,否則對大明造成了損失,恐怕就不是老夫去留的問題了.”

讓中山王國國王不話可說。

距離太遠,他們還沒來得及搞清楚詳情。

這些家族都有一個特點,洪武朝太祖皇帝派來的匠戶。

可楊文總兵說的很好,他們屬於無根之萍啊。

根據《中山世譜》等琉球官方史料記載,浦添城建於12世紀,為舜天王所建。

不過因為常年的政治鬥爭,在薩摩藩入侵的時候,翁家選擇了投靠薩摩藩,而鄭家在政治上落敗了,最後流落大明,謀求朝廷的支援。

雖然事情都過去了,本來並沒有風浪。

尚忠聞言沒有懷疑。

朝廷的部門,會把各地的資料儲蓄起來,有的會查核,有的可能原封不動的放入倉庫吃灰,每十年,或二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後,才會進行銷燬。

“你想說什麼?”

北邊的伊祖城,南邊的幸地城等地,尚忠都不在顧及,靠著當地華人的通風報信與支援,一路兵臨城下,圍困了中山王國都城。

尚忠聽到後,拿在手中仔細的觀看。

加上城內的內應,不費吹灰之力落入了尚忠的手中,當知花城陷落的訊息傳到,中山王國國王徹底慌了,一邊催促集結軍隊,一邊讓使者去大明軍隊駐地求援。

可這兩年裡,許多事情的原因,被人們認為是自己的原因,否則倭國的事情,不比暹羅重要麼,為何因為暹羅,卻忽視倭國。

“的確厲害.”

只是朱高熾習慣了忙碌。

翁盛光沒有說話。

王宮內。

就算扛住了對方,可其背後還有完整的大明。

那麼海外無疑是最好的去處。

“喝茶.”

都城首裡得到訊息時,已經是第二日的下午。

如此的神器,果真了得。

最後。

當老國王去世後,尚忠又回頭吞併了中山王國,最後拿下山南王國,統一了琉球,才被大明冊封為琉球國王,三國正式成為琉球王國。

都是小時候一起玩鬧長大的,互相知根知底。

西邊是大頭。

大家辛辛苦苦不遠萬里奔赴海外,為的是情懷嗎?當然不是,為的是利益啊,無論是自身的前程,又或者是為了發財。

其實鄭家並沒有鬆口,他們不願意攪動中山王國的局勢,已故的老國王,對他們非常的優待。

尚忠的確的是個聰明人。

有的人理解的點了點頭,有的人越發的不滿。

“這短銃怎麼使用?”

於是在山北王國的大明海軍未返回的時候,尚忠領著自己軍隊,突然扯旗造反,先是突襲拿下了伊波城,招降納俘,軍力達到了三四千人。

年輕人雙眼微紅,又羞又愧,還有些氣餒,狼狽的離去。

“所以接下來的兩年裡,不會支援外部的戰爭,以穩為主,各地都需要配合朝廷的要求,不得擅自開啟戰端,否則必會嚴查.”

只是尚忠有些失落。

此時的尚忠,已經帶領軍隊抵達知花城。

翁盛光打著包票。

他們考慮的是如何成功。

城頭上的聲音,讓遠處的幾名軍士嚇了一跳,回頭望去城頭上在主人,見並沒有事情發生,這才轉回了腦袋,沒有繼續理會。

“我才下了旨,這兩年裡,要恢復民生,以國內經濟發展為主,結果琉球中山王國來了場政變,更讓我震驚的是,歸仁城的明軍在幹什麼?”

翁盛光誘惑道。

莫名其妙就換了國王。

一生中從來沒有停留過一刻,永遠讓自己保持在奮鬥中。

“厲害吧?”

成為了朝廷瞭解文武官員在各地做事詳情,以及查處地方資料的重要手段。

然後是東南亞,東亞方向。

“我買的.”

“老夫已經向朝廷遞交了辭呈.”

鄭氏家族兄弟,與翁盛光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不過諸多的海外華人支援鄭氏家族,不願意違背大明軍方的意願,要求保住原國王的性命。

中山王國沒有等來大明軍隊的平叛。

尚忠說自己是蠻人,不懂禮儀。

鬥而不破,問題就不大。

使者還有沒有公開的差事,根據內閣的要求,查訪清楚當地的政鬥形勢,如果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歸仁城迎來的不光是某一個人的問題,而會是大換血。

楊文要遭受牽連,其餘文武官員同樣沒有好果子吃。

大明國內蒸蒸日上,強大的國力下,海外各地並沒有脫離控制中,保持著朝廷控制的態勢。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美人,別走

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