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天下第一社

“沒有訊息就是好訊息.”

三人合商鋪。

隔壁的商人安慰道。

嚴季嘴角苦笑,打起精神,他的侄兒一臉的慌張。

他們全副身家都在船上。

“不要繼續接單了.”

“這幾個月,你在碼頭找個活計.”

嚴季告訴侄兒。

“如果他們不幸遇難,到底是同行一場,把商鋪賣了,銀子我帶回給他們的家人.”

“你就留在這裡吧.”

“咬牙熬個幾年,從無到有,你還年輕,以後機會還多.”

雖然人們都在勸,用各種好話安慰嚴季,可嚴季並不抱希望,已經認清楚現實。

船沒了,貨也沒了。

夥伴也死了。

嚴季準備回北平重操舊業,北平掙錢快,至於凍瘡,那就熬著吧。

侄兒兩眼通紅。

不久。

新開的三人合商鋪,低價盤了出去,嚴季帶著幾十兩的銀子,路上吃著乾糧,一路省吃儉用,每傢伙伴送去了二十餘兩銀子,自己沒有留下絲毫。

然後回家和家人告別,四十歲的人了,再一次前往北平,背影顯得孤寂。

嚴季的侄兒在碼頭送走了叔叔,找了一份活計。

沉痛的打擊。

他的叔叔給了他很好的表率,讓這位年輕人並沒有自暴自棄,他的叔叔靠著勤勞發家致富。

人到中年受此打擊破產,仍然不放棄。

這是他的叔叔給他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如此講仁義的叔侄,誰家商人會不喜愛,不尊重呢,後生仔或多或少的得到了照顧。

年輕人沒有經驗,可人們信任他,這就是最重要的資本,後生仔成為了碼頭最年輕的商鋪管事。

北平。

嚴季看著記憶中的北平綜合大場,彷彿回到了年輕的歲月。

那時候自己才三十多歲。

北平綜合大場修建好的當年,還是燕世子的小王爺,親自參加了當年的大典。

轟動而又宏偉。

如今北平綜合大場還是熱鬧不已,嚴季重操舊業,臉上多了皺紋,但是也多了笑容。

“天理無形,而禮文有形.”

一名年輕的食客,聽完了嚴季的故事,感嘆道。

嚴季走南闖北多年,認為眼前的食客非同尋常,哪怕他是如此的年輕。

“禮文就是聖人據‘理’所作之‘禮’,守之就是遵循天理.”

“遵循天理,認知宇宙之道,人的精神就會無比強大,所以雖然遇到了磨難,可東家還是能從容應對.”

“客官說笑了,我不懂什麼禮,也不懂宇宙之道,不過從心而已.”

嚴季笑道。

“可敬可敬.”

年輕人認真的說道,“從心難,難如登天,東家雖然不懂,但卻是這麼做的,論從心做事,晚生不如東家.”

“你從河南來的?”嚴季好奇的問道。

年輕人點了點頭。

剛才別人介紹了自己,他也認真說道:“晚生遊學帶北平,希望能看明白大道.”

“大道是什麼?”

“大道是不斷變化的,隨著事物的發展,會有新的變化.”

年輕人笑道:“宇宙有一個統一的意識,叫做“大道“,它具有一致的規律,是宇宙的精神和物質的母體.”

“神乎其乎.”

嚴季笑道,卻沒有小覷年輕人。

年輕人身上有股偏執勁頭。

有這股勁頭的人認真起來,往往超過普通人的成就,這是嚴季的識人經驗。

雖然不懂年輕人說的什麼,可他從年輕人身上感受到濃厚的偏執精神。

“宇宙的範疇涵蓋了物質、生命、精神等,因此,人類應該從宇宙的普遍原理中學習,汲取營養,並以全面的視野和真理的態度洞察宇宙的秘密.”

“人類的認知水平有限,需要不斷透過與宇宙的深層次的交流來提高,從而獲得更多的智慧,探索越來越多的‘真理’.”

年輕人知道中年人大概無法理解自己的學問。

是的。

年輕人很自傲的認為,自己的就是學問,哪怕北平發展很快,可在思想上並沒有太過獨特的地方。

有種沙灘上的城堡,無根之萍。

所謂的精神文明建設,頗有種拔苗助長,強行灌輸,卻不得法門的侷促。

看起來很新穎,只不過皆是術而已,沒有自己的道,沒有道的術,並不能長久支撐下去。

中年人學問不足,但是道德高尚,一個從心,超過了絕大數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年輕人樂於宣講,哪怕對方並不能明白。

到了結賬的時候,年輕人才露出了他的窘迫,荷包裡很空,掏出了幾文錢。

“大概是因為錢少,所以沒有兌換糧票.”

嚴季心中暗想,隨後笑道:“小先生為我講課,這頓飯錢就免了吧.”

年輕人搖了搖頭,堅持結了賬,然後挺身離開,回到了客棧,最便宜的大通鋪。

整理了行囊,離開了大通鋪,找了個橋洞,然後去了北平大圖書館。

圖書館一層。

只要是大明人都可以翻讀。

年輕人已經把一樓值得看的書全部看了,磨著管理人員,求著對方通融,允許他上二樓,至於三樓,他不敢奢望。

“不行,規矩是規矩.”

管理人員強硬的拒絕。

二樓只有學者,讀書人,學生等性質的才能上去,普通人根本用不著。

“你想看什麼書?我跟你講講.”

一名讀書人笑道。

年輕人不在乎對方眼裡的驕傲,聽到對方的話後,竟然真的請教起學問起來。

年輕人看見對方穿著學士服,因此問起了道。

北平的社會之道。

“北平的報紙,常說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是巨大的變化,經濟基礎必然帶來思想的變化.”

“可是我看了許多北平的圖書,並沒有關於社會之道的探究.”

年輕人真誠的請教。

讀書人愣了愣。

他們大學裡也沒有教啊,反而是各類的知識。

於是他開始自己解釋,“人類是社會性生物.”

“在我們的進化過程中,從開始覓食和狩獵,我們就已經傾向於在日漸龐雜的社會群體中生活和工作.”

“這些群體範圍包括簡單的家庭單位,氏族和部落,村莊和城鎮,以及城市和民族國家.”

“人類集體生活和工作的自然天性促進了文明社會的形成,因為先民高度的農業發展,於是有了道學的誕生.”

“受到人類知識增長和技術進步的形塑,反過來,我們居於其中的社會的性質影響著我們的社會行為,實質上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道就是社會關於個體如何在群體中行動,以及群體是如何形塑這些個體行為.”

“農業社會穩定,人們追求自給自足,而北平的工業化發展,帶來了物資的蓬勃發展,經濟的大迴圈,於是有了工業之道.”

聽著讀書人的講解,年輕人感受到對方有些勉強,說的很空洞,但是也啟發了他。

“北平的教學,以事業為重,而我看來,學習的內容應該分為兩類,一類是德行,一類是事業.”

“兩者並衝突,對於理學,北平頗有些放棄,專攻於術,在下認為應該德業並舉,不能有所偏廢.”

“在德與業兩者的順序上,則有先後之分,即道德較之其他學習內容具有優先性.”

“北平常提精神文明建設,可精神文明建設從哪裡來呢.”

“對於宋朝,北平報紙給予批判,說宋朝之文明強盛,前所有為有之,可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設,導致宋朝社會風氣不懂責任,不願意付出,歧視士兵.”

“可文明之強盛,難道不也是有理學的支撐嗎.”

“擴充自己的善根,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是成己;把善心擴大到他人身上是成物.”

“不正是皇太孫殿下,當年在報紙上倡導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社會?”

讀書人愣住了。

他收起了內心的傲慢,深深的拱手行禮。

“前輩的學識遠超於我,我為我剛才的傲慢,向前輩道歉.”

讀書人誠懇的說道。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問不分先後,互相交流才能一起進步.”

年輕人客氣的說道。

讀書人邀請年輕人參加他的讀書會。

“讀書會是我當年在北平工人子弟中學發起的,後來我進入了北平國子監,與一些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結社讀書,雖然只是玩物,可也能互相交流思想.”

年輕人大喜。

“咕嚕嚕.”

突然,年輕人肚子傳出的聲音,讓年輕人臉色通紅。

“哈哈哈.”

“還不知道朋友高姓大名?在下姜賓知,祖籍應天府,就讀於北平國子監.”

“免貴姓曹,名端,祖籍河南澠池,前來北平遊學.”

“走.”

“我請你吃飯,朋友之間不許客氣.”

姜賓知親切的拉著曹端,曹端沒有拒絕。

北平來了一位厲害的年輕人。

他的學問和求知精神,讓北平國子監轟動,甚至有人誇讚,曹端是大賢。

大明第一讀書人種子。

短短的幾個月,曹端的名聲傳遍了大江南北,由北平國子監出面,親自為他舉薦,獲得了人才津貼。

有了人才津貼和資格,曹端逛遍了北平大圖書館的二樓和三樓。

與當下大明最高學府之一的北平國子監師生進行交流,成為了北平國子監的盛況。

辟邪倡道,推尊太極,上溯宋儒,躬行實踐,教化預養,海納百川。

北平國子監的學生們自發成立的讀書會,改名為了理學社。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兵馬大元帥,打造最強盛世

大唐鎮國將軍

三國從黃巾小兵開始

溫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