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華夏之歌響徹大地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可謂是道盡了世間道理.”

“如濟公高僧,出身富貴,後來家道中落,受盡了世間的苦,成為了他寶貴的財富.”

“後有我的好友曹端.”

“他本是河南大戶子弟,從小有神通之名,家庭富裕,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

“十五歲開始農耕,已經有了自己的道,從心之道,到了十七歲,學問已經無法讓他滿足,開始博覽世間所有的書籍,建立自己的書室.”

“隨著大片井制度的興起,傳統地主受到影響,曹端的家族也開始了敗落.”

“可窮困並沒有阻礙他在道上的探索,遊歷天下,睡橋洞每日一頓.”

“生活的磨礪,不但沒有打敗他,反而讓他精益求精,學問一道上,驚為天人也.”

“五百年後,必有曹端之大賢之名,我能為他好友留下薄名,何其有幸焉.”

……

北平社會報刊登了姜賓知的文章,滿篇的馬屁,看得朱高熾眼角直跳。

曹端之名。

朱高熾自然知道。

從百草到百穀,從百穀到五穀雜糧,從五穀雜糧到南稻北麥。

農業社會的發展,讓社會的物資大大增加。

為什麼中國沒有像歐洲那樣分成無數的國家,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很快結束了。

生產力是核心。

西方1:2的糧食收穫率,註定了西方無法形成長期大一統的國家,只能保持貴族封建制度。

而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支撐了富餘的糧食,養活更多的非農人口,支撐了大一統國家的根基。

越來越多的非農人口,養活了龐大的工匠,學者等非農職業群體,孕育出發達的文明。

到了宋朝,發達的文明,後期卻因為外部的失敗,引起了社會的反思。

人們開始要求社會嚴謹起來,認為正是因為社會的太開放,導致了諸多的問題。

猶如後世的法國。

法國在很多人眼裡是文明之光,紳士之國,結果是正在被換種,並且因為戰場上的笑料,成為世界的笑柄。

宋朝在當時也是如此。

宋朝的先賢們,從北宋到南宋,社會風氣開始改變,這是自我發展的一步。

而宋朝的海貿,更是抵達到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到了明朝。

開始恢復生產。

結束了許多元朝留下來的糟粕,例如殉葬制度,奴隸制度等等。

思想上也開始了大發展。

曹端就是明朝初期培養出來的新時代思想家。

以德服人,知行合一,探索宇宙真理,反對一切虛浮、巫覡、風水、時日等愚昧活動。

結束了南宋以來的從寬到嚴的儒家思想,開始追求探索,為心學的發展打下了根基。

然後就是王陽明。

再然後就是李贄,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

最後是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提倡百姓的權利和自由。

這就是明朝思想的發展歷程。

從明初到明中期,從明中期到明晚期。

當然。

這些發展,隨著中華文明的被征服,陷入了倒退,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

不但恢復了殉葬制,還恢復了奴隸制,歷史的大倒退。

而清末民初的讀書人們,他們活在幾百年的黑暗時期,本身認知不足,奴才思維嚴重。

把他們自己當下的社會,加上西方的大先進,於是有了批判為主的思想。

批判思想是對的。

但受限於時代的侷限性,他們把清朝的社會風氣代替到整個中華文明的社會中,就顯得愚昧。

正確的認知歷史,才能清楚根本,做出正確的選擇。

才有了後世提出偉大中華文明的復興。

說明了後世的生產力和思想高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清末民初時期。

朱高熾很興奮。

看到了如此拍馬屁的,有吹捧之嫌的文章,朱高熾不但沒有反感,反而很高興。

後世西方經過長期的發展,生產力的大增長上,同樣誕生了新的思想。

生產力變化的每個階段,思想也在發展。

乃至到了後世,開始有了對社會的理論研究,證明了西方社會已經達到的高度。

那麼隨著明朝的發展,朱高熾迫切需要符合時代的新思想。

只有這樣,才說明了大明的工業化的文明,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不會有人亡政息的風險。

“這曹端是大戶子弟,還受到大片井制度的波及,導致家道中落,就怕對殿下心存不滿.”

郭彩蓮擔憂道。

朱高熾笑了笑。

郭彩蓮是傳統女性,有家天下的思想,自然希望全天下都忠心耿耿,是忠君之人。

皇帝肯定希望如此。

朱高熾也希望如此。

可是他經歷過許多事,知道禁錮思想和科技,帶來的大危害。

清朝統治者知道外界的發展,他們的根基不是漢族,自然以自己的統治為重。

明朝的皇帝當然也是家天下。

可是他們違抗不過大勢。

這就是本質的區別。

朱高熾從來就沒有指望,天下人對自己忠心耿耿,更不會禁錮思想和科技。

他這代人可以做到,自己的孩子卻做不到。

因為漢人皇族的基本盤是漢人,漢人的文明發展,形成的思想,代表了天下意願,那麼哪怕是皇帝也無法反對。

正如清朝統治者,非常不滿本族子弟貪婪享受,可也無能為力改變,但是他們可以用本族子弟監督天下。

天下的滿城,就是中華文明的牢籠,沒有人可以突破。

直到太平天國的興起。

南方的滿城消亡了,漢人頭上的禁錮掃之一空,帶來了新思想的大發展。

“只要天下富足,國泰民安,強盛輝煌,這才是我們的根基,而所有推動文明發展的人,無論他的心如何,可作出的事情,都是有利於我們的.”

朱高熾笑道。

郭彩蓮不懂國家大事,見到夫君自信,也就不再多言了。

兒子學會了跑,女兒也自己能走了。

郭彩蓮只看著自己的兒女,心裡就很滿足,誰也動搖不了自己兒子的地位。

朱高熾對於曹端帶來的學問,非常的期待。

不知道在北平的新社會環境中,原本歷史達到的高度,又會走向何方呢。

會不會提前帶來明中末期的思想,朱高熾不得而知。

但無論是曹端歷史上提出的人心向善,還是探究宇宙真理等先進思想,都會讓自己希望的大明未來社會。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和諧社會,求知世界真理等等,帶來新的社會風氣。

畢竟大明才從前元解放三十多年,歷史上連殉葬制度都還未消除。

破壞很容易。

可建造太難了。

明朝的國力,如果加上宋朝的文明,恐怕中華文明有可能脫離農業社會。

可元朝和清朝,彷彿上天給中華文明專門製造的障礙,讓這個領先時代數千年的文明,經歷一段未有的磨難。

朱高熾並不認為全是壞事。

正如萬世有利有弊。

這前所未有的磨難,也鑄造了更堅韌的民族之魂,只要散發出來的那天,將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力量。

交趾。

這片離開中華四百餘年的土地,當收復的訊息傳開後,整個大明上下喜氣洋洋。

南北一統,交趾收復。

大明之偉大,再創華夏之輝煌。

中華重工的力量開始涉足交趾。

交州府安州。

“轟隆隆.”

蒸汽抽水機把窪地的水,源源不斷抽入到挖建的溝渠中,叢林被一片片推倒。

十幾萬流民被組織了起來,形成了一塊有一塊的工地。

每塊工地上插滿了旗幟。

大明旗。

中華重工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組織這麼大的開荒工程,不過各項經驗並沒有遺忘。

工地上。

臨時搭建的舞臺,從北平與應天府抽調來的無數的歌舞團,為交趾的百姓們歌唱。

“江河只在我夢中.”

“中華已多年未靠近.”

受到邀請,大明最有名的歌唱家,戲劇家七妹,來到了交趾,滿眼感情的歌唱。

她太愛大明瞭。

孩子們已經上學,她開始奔赴大明各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可是無論如何也改不了.”

“我的中華心.”

……

“嘩啦啦.”

交趾的工人們滿眼激動,他們是無地的流民,被組織了起來,在工地上最賣力的幹活。

吃喝由大明朝廷供應,開荒出來的田地,都會分給他們。

正如工地上的宣言。

大家是同一個血脈啊。

一家人也會有爭吵,可是血脈是無法改變的,面對困難的時候,最無私幫助的,永遠是同胞。

“吾的祖先早已把吾的一切,印上華夏心.”

“長江黃河.”

“泰山長城.”

……

數千人的工地,在每旬一日的休息日裡,聽著中華之歌,每個人感受到了溫暖。

“嘩啦啦.”

天空下。

掌聲一次又一次的響起,一次蓋過一次。

交趾的百姓們手都拍紅了。

眼睛裡散發著希望之光。

他們要為大明打仗,要成為大明的軍戶,每個人都覺得很好。

歷史上。

朱棣在交趾施行衛所制。

衛所制初期是好的。

現在衛所制上發展的片井制,更是激動人心。

有希望就有動力。

“嗚~”

碼頭上,兩艘蒸汽輪船駛入,帶來了又一批的物資。

“無論天涯.”

“無論海角.”

“流淌同樣的血.”

工地上的歌聲,響徹了大地。

今天下午六點的更新提前發出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末日有紅警

動員兵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