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大明的定海神針

“如果與帖木兒開戰,幾十萬的軍民調動,必須要依靠西域行省為大後方,委魯母只能成為中轉站,我們才大有可為.”

蔣貴興奮的說道。

大明太大了。

大到了讓人望塵莫及的地步,和別的地區不一樣。

草原和大漠也很大。

可大明是有城池和人口的,而不是荒漠和無人區,又或者大片的土地上,只生活了很少的人口。

從一個村莊到一個村莊,一個縣城到一個縣城,一個州府到一個州府,大明之大,文明之輝煌,遠超過人們的想象。

“這個機會可不能錯過了.”

“最苦的是塞南行省,根本撈不到仗打,每年兩次的大拉練,空費力氣而已,撈不到戰功.”

“遼東行省也不行了,那裡也撈不到戰機,這兩年國家的精力放在西南,多少將領靠著收復交趾之功,我們連根毛都沒有.”

任禮滿口的抱怨。

名字雖然帶個禮,可說起話來,卻是幾人中最粗口的。

“以後大致就是這樣了,哪邊有戰事,哪邊就能撈到戰功,我們比不起京營啊.”

京營的待遇和邊軍的待遇是一樣的。

但是邊軍的將士們,都熱衷於參加京營的選拔,成為京城的將士。

“只有在京營的將士們,才不會錯過任何一方的戰功,我們卻只能守著一方,前程如何比得上對方呢.”

前番朝廷的勳爵頒發,京營將士就拿走了一半,其餘各地分一半。

“必然的.”

“總不能南方有了戰事,把我們這裡的將士,途徑萬里的調去南方吧?雖然有了火車的便利,可水土不服就能要人命.”

“而且南方與北方環境大為不同,作戰方式也不同.”

“那京營為何可以?”

“京營計程車兵來自大江南北,居中排程,適應了唄.”

幾人你一言我一言。

張輔奉旨來到西域,當地的將士們聞到了戰爭的味道,不但沒有畏懼,反而各個摩拳擦掌。

新一代的將領們,嗷嗷叫的想要拿到軍功。

張輔帶來了六千兵。

分別由劉真和火真帶領,安置好軍隊,營房中,劉真和火真來到張輔處。

白日裡,張輔和當地的官員武將見過面,打了招呼。

“當地的軍心高漲啊.”

劉真笑道。

不少的將領來和他打招呼,詢問關於戰事的情況,是不是要打仗了。

都是軍中的兒郎,自己的同袍,軍事上的準備,瞞不過他們的眼睛,各個都想要獨佔鰲頭,所以劉真忍不住感慨。

“比起聖人制定的勳貴體系,皇太孫殿下重新改革的勳貴體系,讓京城很多勳貴不太滿意,可沒想到地方上,卻人人翹首以盼.”

“那當然了.”

“老勳貴們吃飽了,胃口也大,小魚小蝦無法讓他們產生興趣,可邊地的將領們不同,他們是餓狼,什麼都能吃.”

火真爽朗的說道。

他帶著的兩千蒙古騎士,沒有參加收復交趾的戰爭,同樣什麼也沒有撈到。

“我得向皇太孫殿下寫封信.”

張輔平靜的說道。

“怎麼了?這麼快.”

劉真一臉的納悶,他們才剛到西域行省而已,怎麼就有事情上奏了呢。

“邊地的將士求戰心切是好事,可過之不及,不加以管制的話,說不定有膽子大的,敢親啟戰端,傷害大明的利益.”

“張帥多心了,當下沒有人敢如此吧.”

劉真笑道。

“你們不懂啊.”

張輔嘆了口氣。

西北的戰事,皇太孫和朝廷是不希望發生的,他們也只是來提前防備。

皇太孫再次派了使團,已經說明了皇太孫的心意,以安撫帖木兒為主,而不是逼迫對方翻臉。

如果訊息傳開,又或者西北的將領們知道實情,恐怕多數人都失望。

正如火真所言。

太多的將領沒有吃飽。

皇太孫殿下改制的勳貴,權利雖然小了不少,可也是實打實的勳貴體系,最低的男爵也能保障三代人的爵位,百年的傳承。

人總是想要奮鬥的。

百姓希望發財做官,將領們同樣希望成為勳貴。

大明的武力強盛,催發了將士們的野望。

可朝廷治理的方向,還是希望開拓東南,而不是西北,總不能被地方將領牽著走,又或者破壞大明的國策,讓大明臨時改變計劃。

此時。

貴州。

大山連著大山。

“阿祖,你要去京城了嗎.”

院內。

女童跟在老人的身後,老人穿著短衫,左手提著魚簍,右手提著漁網,彷彿一名普通的漁夫,身後卻跟隨兩名精壯的漢子。

“是啊,你在家乖乖的,等阿爺從京城回來,給你帶好玩的回來.”

“阿祖.”

“你帶我一起去嘛.”

“哈哈哈.”

“不行啊.”

老人笑道。

身後的漢子們看著家裡的小姐向爺爺撒嬌,也忍不住露出笑臉。

“將軍.”

“將軍.”

“父親.”

進屋後,幾名大人圍了過來,其中一人看了眼小女孩,小女孩才嘟著嘴,不開心的離開,知道父親要和爺爺商量大事。

“太子殿下突然召父親回京城述職,難道有人彈劾父親嗎?”

老人的兒子擔憂道。

父親坐鎮貴州二十年,是不是朝廷猜忌起父親了,中年人一臉的擔憂。

“顧公不能離開.”

“大家都服氣顧公,朝廷不能識人不明,我建議我們聯名向朝廷上疏,求朝廷留下顧公.”

“對.”

兩名土司打扮的人說道。

“胡鬧.”

老人突然喝了一聲。

無論是漢官還是土官,皆安靜了下來,可見老人的威望。

“我是朝廷的官,無論去哪裡,自當遵從朝廷排程,爾等如何能自專,多年來的教導,難道你們都沒有聽進心裡去.”

眾人無言。

“顧公,你對我們貴州的恩情,永世難忘啊.”

土司滿臉的不捨,感動的說道。

人非無情。

老人也動容起來。

貴州太窮了。

在籍的人口才十幾萬而已,把貴州設行省,朝廷的爭議很大,最後還是皇太孫殿下拍板,把貴州升格為行省,享受到了朝廷的各項資源。

貴州比雲南在籍人口都少,雲南還有二十六萬呢。

“朝廷這些年來變化很大,老夫也需要去一趟朝廷,稟告貴州的事宜,貴州太窮了,而隔壁雲南都開始了大發展,想要讓百姓們富裕起來,朝廷的支援是必不可少的.”

眾人無話可說,這才放棄了勸慰。

誠然。

正如老人所言,貴州的確太窮了,在籍人口也才十幾萬,不少還是內地遷移來的。

實際上就那麼幾座城池。

偌大的貴州,仍然屬於蠻荒地區,人口稀少,生產力落後。

過了幾日。

貴州的百姓得知顧成老將軍要離開貴州,紛紛來到了顧府,請求顧成老將軍不要離開,希望顧成老將軍繼續留在貴州,治理貴州。

“王命不可違.”

老人老當益壯,一早騎馬離開了家,走出了貴州

可謂是十萬大山,翻山越嶺,異常的辛苦。

從貴州進入了新成立的湖南行省,彷彿兩個世界一般,湖南行省雖然才兩百多萬人口,可也是十幾倍於貴州,已經聯通了火車。

“這就是火車嗎.”

老人感嘆道。

在當地官員的親自陪送下,老人在站臺登上了蒸汽機火車。

“嗚嗚嗚~”

火車響動。

“咔嚓咔嚓.”

前半截拉貨,後半截運人,人貨合運。

“大明的變化真大.”

越往北,經過的城池越多,鄉村越密集起來,到處充滿了文明的氣息,老人發現了大明的繁榮富強,老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顧老,我們在大山裡,差點忘記了外頭.”

幾名後生目瞪口呆。

“是啊,所以讓你們多出來走一走,漲漲見識.”

北平的社會報。

刊登了貴州總兵官顧成入京的訊息,報紙上長篇記載了這位老將軍的豐功偉績。

“貴州,大明最低調的行省,常常被人疏漏.”

“我大明顧成老將軍,從洪武六年開始入貴州,平定土司,分封三州六個長官司.”

“穩定貴州,保障當地和平長達二十年,讓貴州各土司順利的歸於布政司和按察司的治理,成為了大明的內地,顧成老將軍對國家和民族有大功.”

“如果宋晟老將軍是我大明在西北地區的定海神針,穩定了大明的西北,保障了人心所向,那麼顧成老將軍,就是貴州的擎天柱.”

老人剛入京城。

京城的火車站,趕來了大量迎接老人的百姓和文武官員。

“顧老將軍,您辛苦啦.”

學生們舉著旗幟高呼。

顧成在火車上看到了站臺的場景,一開始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經過火車工作人員的解釋,才知道是來迎接自己的。

“老夫何德何能,敢領如此殊榮焉.”

“皇太孫殿下親口說的,並且各大報紙都刊登了老將軍的功績,整個京城的百姓,都在為老將軍您歡呼呢,歡迎您的到來.”

老人從來沒有面對過如此的場景,有些不安和錯愕,內心裡卻忍不住的升起了欣慰。

得知顧成老將軍到了。

朱高熾第一時間接見了此人,還有朱棣一起。

顧成在貴州二十年,並不興殺伐,更不仗著武力強大而恃強凌弱。

歷史上,靖難之役此人被朱棣俘虜。

永樂元年,朱棣放歸此人回到貴州,重新鎮守貴州。

當地的土民聽到訊息,歡趨出拜,叛者皆歸,境內靖寧,當地百姓都為他設立生祠。

這樣的人才,朱高熾要大用。

“貴州能有今日的安穩和發展,離不開顧成老將軍的功勞.”

朱高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臣愧不敢當.”

顧成屬於那種內戰外行,外戰內行的將領。

與叛亂的土司們打仗的時候,從來沒有敗績,唯獨敗在了朱棣的手中,還被朱棣俘虜,但是朱高熾很喜歡顧成這樣的將領。

朱高熾親自上前拉起顧成的手,看得朱棣眉眼直挑。

兒子這樣的舉動,可是拉攏了不少人的心,套路厲害的很。

果然。

顧成雖然第一次見到朱高熾,可被朱高熾如此的隆重禮遇,感動的無以復加。

朱高熾卻是真心誠意。

雲南、貴州等地區,並不是天然的就和中原一心的。

像顧成這樣的將領,多年的精心付出,以教化為主,為當地帶去文明和生產力,並且遷移了大量的人口去當地,鼓勵地方的大生產。

親自去過西南和西北的人,能清楚的感受到當地的區別。

其實西北也是一樣的,有宋晟這樣的老將領,同樣幾十年如一日的精心治理。

可是經過清朝數百年的挑撥離間,激化當地矛盾。

不光是西北地區,廣東地區同樣如此。

漢族都被分化成客家與土家,兩派殺的水火不容,成為了世代的死敵,更不提西北地區,發生了人間最大的慘事,讓人不敢細講。

這就是治理和羈糜的區別。

後世常把清朝的羈糜手段,戴帶了大明頭上,可謂是滑天下之大稽,連事實都看不清,有心人隨便說幾句,被看到後,則人云亦云罷了。

撥清楚歷史,正本清源,才能昂頭挺胸,甩開思想禁錮,大踏步的前進發展。

“顧老將軍可願意挪動?”

“朝廷讓老臣去哪裡,老臣就去哪裡.”

顧成毫不猶豫的說道。

朱高熾拍手大笑。

他需要顧成這樣能文武並治,善於教化地方的武將,而不是隻知道屠戮的將領。

東南亞,需要的是顧成。

能施威,且能施德。

威德並用,方是王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後,我竟在異世界一統櫻花國

SAK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