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朱棣的軟肋

朱高熾回到了文華殿。

文華殿的管事太監,根據朱高熾的要求,帶來了春和宮與文華殿的人員名單。

春和宮與文華殿相連。

前者是朱高熾的寢宮,與家人一起生活的地方,後者是辦公的場所,不光是一座大殿,還有內閣,古今史料公文的儲藏樓,以及各項用物的倉庫。

東華門的一角,根據朱高熾的吩咐,設立了馬廄,車房等。

文華殿除了正殿,還有兩處大殿,左右廊房不少,成為了內閣,內閣吏員等官員的辦公場所,至於六科官吏的辦公場所,則在武英殿大門對面。

東西各設兩座食堂,所有官吏、侍衛、公務人員皆在伙房用飯,早中晚宵夜,每日提供四餐,另有茶水飲品和點心提供。

“娘娘身邊的大小丫鬟宮女嬤嬤,乃至照顧哥兒姐兒的丫頭,以及維持兩殿日常的人數,合計五十九人,其中高麗上供三十二人,倭國上供九人.”

管事太監一五一十的說道。

這個數字倒也不少。

朱高熾忍不住和宋朝對比,宋朝是使用太監最少的朝代,宋太祖在位期間,宦官數量大致在五十人左右。

明朝經歷了元朝,大力使用起太監。

朱元璋和朱棣兩代帝王時期,有大量的俘虜成為太監,還有朝鮮等藩國進貢,到了後期,明朝因為經濟破產,大量的百姓自宮,希望能進入皇宮找份活計。

有些方面,明朝是倒退的。

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成立了各局各司,不光是伺候皇族,並相當於軍工集團企業,為各地軍隊提供火藥和火器。

宋朝的滅亡不可惜,可文明的倒退實在是可惜。

“馬廄、車房、伙房、各倉庫、藏書閣,公文庫房、皇宮物料倉,以後交給張全,讓張全來找我.”

朱高熾吩咐道。

管事大太監聽聞後想要勸一勸,可見到皇太孫殿下的眼神,只能退去。

不久。

張全來了。

“拜見皇太孫殿下.”

“你坐.”

朱高熾不客氣的說道,他從小和張全一起長大,張全雖然沒有大志,可張全這樣的才是普通人,不是每個人都是人才的。

作為天下的中心,朱高熾見過的人才太多。

“不知殿下找下臣有何吩咐?”

張全知道朱高熾很忙,突然找自己來,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交代,兩人知根知底,雖有上下之分,卻也沒有過分的拘束。

“我想讓你出面,組辦皇宮事務局.”

“啊?”

張全愣了愣。

雖然知道殿下很仁德,卻沒有想到步子會邁的這麼大。

“所有的各項事務,以後由皇宮事務局承擔,皇宮事務局使用的傭工,從民間良家招募,待遇給予一等,同樣受民工聯合辦的權利保護.”

朱高熾仔細的說道。

春和宮使用女工,文華殿使用男工。

如果遇到修葺等繁重的活計,像春和宮的女眷可以避一避。

紅樓裡的賈府,修建大觀園不也很正常麼,大觀園裡只有女性,同樣也很正常。

有了女工和男工,就有了女官。

從皇族先開始。

“內閣,伙房等用人的地方,是服務國家的,不能算在我們皇室的頭上,理當由戶部出錢維持,至於皇宮的用物等,才由皇宮出錢.”

“那武英殿,還有後面呢.”

張全指了指後方。

“父王和我這裡一樣,皇爺爺一切照舊.”

朱高熾一口說道。

自己都只有一妻,朱棣又和徐氏恩愛,既然如此,就不需要那麼多人。

朱高熾已經向高麗下旨,要求高麗不再向大明進貢美女。

高麗向大明皇族進貢后妃終明一朝。

酒色傷人。

呂布說的。

朱棣責任重大,不能被女色耽誤了,朱高熾為朱棣做了主意。

張全嘴巴張了張,最後閉上了嘴巴。

大明怪得很。

聖人早就下旨太子監國,太子呢,常年出征,國事又交給皇太孫殿下治理,哪怕太子歸京後,卻也沒有收回治國的權利。

可謂是歷史上的美談。

歷來皇家之兇險,父子殘殺,唯獨本朝沒有。

張全和朱高熾從小一起長大,加上朱高熾為人隨和,當年在北平的時候,兩人逛遍了北平。

“你想說什麼就說,吞吞吐吐的做什麼.”

朱高熾直接說道。

張全左右看了看,然後才說道:“少爺你兒女雙全,看上去也都是健康好養活的,可要是以後的子嗣出現了問題怎麼辦.”

這話也就是張全敢說了。

張全的擔憂也不是憑空而來。

自己現在只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郭彩蓮肚子裡的孩子,還不知道是男是女。

雖然醫學上有了發展,可也算不上劃時代的進步。

吃飽肚子,身體營養跟上,勞逸結合,生的孩子才健康,不容易夭折,可總有機率的存在,雖然有生產和醫療技術的進步,也無法避免。

“真要是兒子不行的那天,女兒也能當.”

朱高熾笑道。

張全目瞪口呆,這像什麼話。

“未來的事,就交給未來去操心吧,我們做好當下.”

朱高熾話題一轉,避開了這個話題。

女性和男性,不光是生理結構不同,心理結構也是不同的。

上輩子和妻子恩愛了半生,路上雖遇到過風雨,可兩人齊心協力,互相包容和體諒,一路前行至今,朱高熾對女性有了更多的瞭解。

一百年後。

大明發展到了什麼樣的地步和文明,是後人自己選擇的時代了。

當這一代的宦官老去後。

皇族都不再使用奴僕,各勳貴又有什麼資格使用奴僕。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經濟發展。

正如萬曆時期,已經不想要太監了,可是隨著國家經濟的破產,百姓們無以為生,導致京城滿是自行閹割的窮人,不收反而是讓他們餓死在街頭。

同樣。

當百姓們富裕了,有誰會去別家當奴僕去呢,相反,老百姓們吃不飽肚子,再好的規矩也只能淪為虛設,畢竟人要吃飯。

後世九十年代的沿海地區,一天工作十六個小時,全月無休,得到的工資才夠吃飯而已,可仍然有大把的農民工等候在廠門口。

二十年後。

大把的人嫌棄待遇和工資差了,寧願待業也不願意去掙錢。

區別是什麼?

無非就是因為人們富裕了而已。

真像九十年代吃不飽飯的時候,同樣會硬著頭皮去搶工作,再差的工作也有人搶著幹。

所以發展才是硬道理。

朱棣過了幾日,發現自己的武英殿變了,找人詢問一番,才知道武英殿和文華殿的變革,倒也沒有說什麼。

老大改動的事情太多了。

大事小事。

有些事會通告,有些事他自己就拿定了主意。

換做有的父親,可能會內心不滿,不過朱棣倒不是很在意,就是覺得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出力還越來越多,京營的事就讓他忙了很久。

“京營大致上沒有了問題.”

朱棣告訴朱高熾。

京營有十五萬大軍,散佈在京城以及應天府一帶,是拱衛京師的防線,既要防備外頭的武將,又要防備內部的武將。

“父王怎麼改的?”

“耿炳文和宋晟是你皇爺爺的人,葛炳文是唯一的開國功臣了,不能怠慢了他,宋晟老將軍又坐鎮西北多年,對大明有大功.”

“因此京營名義上,歸屬於他二人節制.”

“下面則有丘福帶領一萬豕勇軍,王聰帶領一萬忠勇軍,另有陳珪,鄭享,徐忠,張信,郭亮,徐理,平安等將領分管京營.”

“平安?”

“他是你皇爺爺的義子.”

“哦.”

朱高熾恍然大悟,想起來了這位。

京營不只是留在京城和應天府,還有一部分分駐在周邊的行省,與應天府的交界處,起到監視當地軍隊的作用,保障沒有勢力可以威脅京城。

這並不是瞎擔心。

歷史上日本的織田信長,終結了日本戰國時代,誰能想到會有本能寺之變呢。

大唐夠強大吧。

最輝煌的時期,一場安史之亂拉開了衰敗的序幕。

京城。

絕對不能成為空城。

不但要是天下的政治中心,同樣是軍事中心,部分防備措施是必要的。

朱高熾可不想朱棣帶領大軍上萬裡之外作戰的時候,結果有小人作亂,趁機偷了自己的家,鐵道的出現,帶來了新的變化。

自己又沒有通訊裝置。

叛軍要是一日千里抵達京城,得不到警示的京城,又沒有軍隊可守,豈不是直接被擒賊先擒王了。

“你還有沒有什麼建議?”

“沒有了.”

朱高熾搖了搖頭。

剛才朱棣提到的人員名單,大部分是朱高熾認識的,一半以上出身北平系,都是可以信任的人,京城已經固若金湯。

“既然如此,你可決定了是北上還是南下?”

朱棣好奇的問道。

“兒臣已經派了使臣出使帖木兒.”

“又派?陳誠可至今沒有音訊.”

“的確有危險,我已經告訴了楊忠,並且是我最後的通牒,要麼楊忠和陳誠平安歸來,要麼父王帶領大軍懲戒帖木兒.”

朱棣摸了摸鬍子。

他有些不想動。

“父王的威名,必然天下傳唱,後人萬世所敬仰.”

朱高熾拍馬屁道。

朱棣露出了笑容。

自己平生沒有別的喜好,就喜好點面子上的事情,何錯之有。

“那你考慮過帖木兒如果見到我們大明的使臣,他接下來會如何應對呢?”

朱高熾點點頭。

他真考慮過。

“帖木兒顧慮大明,所以向大明稱臣.”

這個時代。

大明的威望是巨大的。

有前因。

當年忽必烈繼承大汗之位,並不是正統的手段,蒙古人不服氣。

所以忽必烈得不到蒙古人的支援,他手裡的蒙古軍隊很少,比起他的對手們,屬於弱勢的一方,從而選擇了北方的漢世侯們。

世侯是指遼金元時期,管理北方漢人的特殊制度。

忽必烈帶著漢世侯們返回草原上大殺四方,屠戮一切不服,打敗了所有的對手,坐穩了自己的位置。

乃至後世的蒙古國對忽必烈的評價並不好,甚至有仇視的地步,哪怕此人當上了中原的皇帝。

大元無異於是打服了周邊汗國的。

大明又擊敗了大元,洪武朝以來,南征北戰,可謂是聲名赫赫。

這個時候的蒙古,可不是三百年後已經從世界舞臺上衰落下來,被明朝幾百年的封鎖,連鐵鍋都造不出的遊牧部落了。

無論是金帳汗國,還是帖木兒帝國,仍然活躍著大量蒙古人的身影,統治著中亞西亞,震懾西方。

包括一些傳統。

例如帖木兒帝國每攻破一個國家的時候,會先把當地的工匠俘虜到一起,失去了自由,奴隸般的為帖木兒帝國幹活。

這種竭澤而漁的生產方式,雖然會帶來生產力和文明的倒退,可初期的時候還是有作用的,保障了遊牧文明迫切的生產力需求。

這就是帖木兒向大明稱臣的原因。

他只是諸多中的一個而已,不同的是他強大了起來。

“今非昔比,帖木兒已經打下了偌大的疆域,根據我收集的訊息,此人剛剛打敗了極西之地的一個非常大的國家,靠著劫掠的手段,掌握了大量的財富和糧食.”

“以他們以戰養戰的作戰方式,大概可以湊出二十萬步兵,三十萬騎兵的作戰軍隊,並且長期的遠征.”

“這麼厲害?”

朱棣一臉的古怪。

五十萬大軍遠征,甚至還有三十萬騎兵,可不是簡單的事,朱棣還以為只有大明才能做到。

“他們不同的.”

朱高熾搖了搖頭。

劫掠是他們向心力的保障。

當劫掠完了,立馬分崩離析。

現在的確是帖木兒最輝煌的時期,搶奪了最大的一個國家,無論是自身的兵力和物資,都是最豐富的時期,他又不需要生產,更不用管當地老百姓的死活。

正如同樣的天災人禍。

老奴做得好呀。

先把窮戶殺了,不動富戶,窮戶殺光了,再殺富戶,可謂是手段犀利,既解決了自身的糧食危機,又消滅了抵抗的苗頭。

隨後後金入關。

後金做得比李自成強多了。

直接把當地的房子,鋪子,田地,糧食分給了自身的軍隊士兵們,至於百姓們睡哪裡,吃什麼,沒有糧食能熬過幾日,又關後金什麼事情。

所有下面的麻煩,把製造麻煩的百姓徹底消滅。

所有上面的不滿,把百姓們的利益全部分出去。

總之。

損百姓補之,滿足上層的所有。

如果統治階層真不把老百姓當人看,用最狠的手段,老百姓是無法反抗的,因為老百姓沒有組織力。

就算吃不飽肚子的時候。

根據後世的研究,只要天災的年景,限制各地百姓流動,百姓就只能在當地等死。

清朝是可以做到的。

因為清朝在各地有滿城,天然的對立階層,不會和當地同流合汙。

封建時代講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有殘害百姓的事蹟,但社會道義上是受到指責,並且屬於違法的行為。

清朝是奴隸國家,不講這一套。

猶如一個違法的人,和一個窮兇極惡不講人倫的暴徒,兩者的危害截然不同。

“他們的強大隻有一時,如今帖木兒的疆域也到了極限,在想要去更西的土地,地理上很艱難,不容易辦到,周圍也沒有可以劫掠的地區了,恐怕要不了三年五載,帖木兒國家就會分崩離析,陷入內亂之中.”

“所以只有我們大明瞭.”

朱棣眯起了眼睛,露出了殺氣。

“是啊.”

“只有我們大明瞭.”

朱高熾點點頭。

帖木兒保持國力強盛的唯一手段,就是找到新的可以劫掠,能獲得大量物資,可以滿足帖木兒需求的國家。

便觀亞洲。

當下只有大明瞭。

歷史上帖木兒不敢打,後來朱棣靖難之役,帖木兒感覺可趁機入侵。

但是他病死在了路上。

朱高熾現在不清楚的是,歷史會不會變化。

帖木兒攻打大明,是維持國家必然的方向,可他的死亡,又是不受控制的。

帖木兒攻打大明利大於弊。

而大明攻打帖木兒弊大於利。

“我去西域吧.”

朱棣主動說道。

“先不急.”

朱高熾想要等等看。

如果帖木兒死了,那是最好的事,戰事自然停止,大明集中力量治理海外和東南亞。

“先讓張輔去西域,在西域整軍備戰,如果帖木兒掉頭來攻打大明,父王則帶領京營,匯合西北各地的軍隊,與帖木兒決戰於東察合臺都司.”

“張輔能行嗎?”

朱棣有些遲疑。

安南的戰事上,張輔的才能卓越,獲得了朱棣的認可,如今卻要讓他獨治一方,朱棣有些擔心張輔年輕,壞了大事。

朱高熾支援張輔。

北平系的將領透過靖難之役證明了他們的才能,可初征草原的大失敗,又說明了這些功臣在獨當一面的時候,不夠全面。

唯獨張輔。

此人在靖難之役中功勞非凡,而後期南下安南,北征大漠,表現的讓人驚歎,可謂是帥才。

見到兒子態度堅決,朱棣也不在相勸。

北平系的老將沒有用,用起了張輔。

京城裡。

張府。

張玉和張輔兩父子,如今是大明最耀眼的勳貴之家。

“兒子拖累父親了.”

張輔抱歉的說道。

“說的哪裡的話呢.”

張玉無所謂的搖了搖手,“為父留在京城,是太子父子二人對我的信任,京城是萬不容有失的,你去了西域,一定要謹慎做事.”

“西域形勢複雜,又有大敵在側,稍有不慎,就有全域性覆沒之險啊.”

張玉沒有直接帶軍,而是任職於五軍都督府。

直接帶軍的是張輔。

“父親放心,皇太孫殿下用我,我必定不讓皇太孫殿下失望,保障大明的國家安寧.”

張輔堅定的說道。

“好好好.”

張玉笑道。

不久。

張輔奉命前往西域。

隨行的還有劉真與火真。

劉真原是大寧的將領,火真則是蒙古人,並且為朱棣打仗,參加過靖難之役,功臣排名第九,衝鋒陷陣的本領很強。

這樣的安排,可以看出帥和將的佈置。

張輔為主,二真為輔。

嘉峪關。

當地的將領是名年輕人,叫做趙安,是陝西人。

“辛苦了.”

“理當如此.”

雙方見面後,趙安拜見了張輔等,張輔一臉的溫和,猶如君子一般,看不出將軍的影子,讓人嘖嘖稱奇。

下午。

指著牆壁上的輿圖,趙安笑道:“當地的百姓,習慣把西域行省稱為西域東省,亦力把裡行省稱為西域西省,東察合臺都司稱為安西都司.”

大明的規劃。

西域行省東至寧夏衛,包含寧夏三衛,與陝西的河套地區接壤,北部含括亦不刺山區,居延海一帶,阿爾泰山脈南部。

南部至崑崙山,與朵甘都司接壤,西含哈密衛。

亦力把裡行省則伊寧河谷一帶,含括南北兩邊的大沙漠。

東察合臺都司,則是更西邊,主要勢力在俺的幹以東,再往西全是山脈和高原,雖然名義上歸屬於大明,可並沒有派人去駐守。

同東北最初的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一樣。

東察合臺都司,也就是安西都司,一切供應來自西域行省和亦力把裡行省。

伊寧河谷為主要產糧區。

然後是西域行省的哈密周邊一帶,以及河西走廊,蘭州一帶生產糧食,保障當地百姓的所需,移民了數十萬人口,幾年下來有了些積蓄。

靠著棉花貿易,西域行省的經濟發展的不慢。

“整個地區的百姓才百萬人口,如果安西都司打起仗來,至少要調動三十萬大軍,靠當地絕對是無法供養的.”

張輔感覺到了壓力。

鐵道的確減輕了運輸的負擔,可亦力把裡行省和安西都司與內地不一樣啊。

大軍所要的物資,還需要民夫們來承擔。

從委魯母到俺的幹,數千裡的路程,為了保障大軍的供應,至少需要數十萬的民夫。

難怪皇太孫殿下不太願意與帖木兒交戰。

這與當初收復哈密和亦力把裡是不一樣的。

看著俺的幹以東的山脈,張輔忍不住想,有時候以戰養戰,在軍事上的確是一種有利的手段,可惜,聽皇太孫殿下的意思,能搶的早被帖木兒搶了。

搶完了就吃,吃完了再搶,如果不是沒有地方搶了,人家也不敢硬著頭皮來大明。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萬事記錄

尼龍紮帶

軍閥:開局臭巡捕,打造最強帝國

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