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朱高熾選擇不苦一苦百姓

“唐雲估計熬不過去了.”

朱棣從京營回來,見到了朱高熾,帶回來一個不好的訊息。

聞言,朱高熾有些失落。

“你要不要去見見他?”

朱棣知道唐雲和朱高熾兩人之間的感情,於是主動說道。

“要去的.”

朱高熾回答的肯定。

歷史上,北平系將領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援朱高熾,一派支援朱高煦。

支援朱高熾的是唐雲,支援朱高煦的是丘福。

朱棣露出不滿。

朱元璋不光是朱棣的父親,還是他人生道路的崇拜者,不只是父子之情那麼簡單。

兩個弟弟在他的調教下很乖,並不敢有其他的心思。

願意去新地區的勳貴不多,哪怕是授予土地也沒有多少人感興趣。

朱高熾的目標從來沒有變化過。

文明從來不是天下掉下來的。

“我還是來遲了一步,未能與孫老將軍說上話.”

中華文明早就取締了殉葬制度,隨著元朝的建立又復興了起來,像這樣的陋習,還有不少存續下來,都是朱高熾要解決的。

“孫老將軍是國之重臣,與國有功,如果還有什麼未了的心願,可以差人告訴我,我會酌情考慮的.”

為了大明的穩定和未來,朱高熾大量使用和吸納其他派系的將領,避免北平系的一枝獨秀,好處就是大明最快速度的恢復,保障了軍制改革的順利。

孫巖年齡大,資歷老,朱高熾制定的勳貴體系嚴苛,但也給了孫巖伯爵之位,高於男爵子爵。

鄧愈和別的人不一樣,是帶著自己的萬人軍馬投奔朱元璋的,靠著開國戰功,是當時大明軍中的一大山頭,秦王娶的就是鄧愈的女兒。

“沒有.”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工業化社會,以人為本的大明,提供不了滿足權貴地主階級需要的被奴役人數的胃口。

“父王帶著他們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誰能不服氣.”

唐雲最先去世,丘福年齡也不小了,大概也活不了幾年,可能會變化,但是誰也不清楚,畢竟朱元璋都還活著。

葛誠雙眼露出不可思議。

秦王和晉王府,並不是在軍中沒有根基的,哪怕是二代秦王,當朱棣登基後,也是不太理會朱棣,甚至敢怠慢朱棣派去的使者,平日裡小動作不少,包括二代晉王同樣對朱棣不滿。

歷史上他們最後也沒有作亂。

今非昔比。

鄧愈的軍隊交給了秦王。

朱元璋最初的佈局。

孫巖的長子在病榻旁,急迫的小聲喊道。

更不是與生俱來的。

強者是需要存在的,而弱者是要照顧的,否則冷冰冰的社會,有什麼文明可言。

乞丐有人故意當,也有人的確是生活所迫。

“朱能和張輔,丘福和王真,李遠和王聰,他們難道不足信?”朱高熾一臉的好笑。

多麼清白的人,有了那麼大的家業,也得想方設法的去撈錢。

到底惋惜什麼,朱高熾懶得去深究。

從哪裡撈錢?自然是老百姓的身上。

這樣的事,連張居正都不會做,選擇了國家大義,自己身為皇室,難道連臣子都不如麼。

未來也只能是大家庭模式的存在,而不是紅樓賈府那般的生活方式。

看見兒子態度堅決,朱棣沒有再勸。

西方文明經過工業化的發展,各項文明取得了大發展,大明難道還不如西方?朱高熾是不信的。

朱棣面對朱高熾的逼問,終於把紀綱打探的情報說了出來。

孫巖的長子滿臉的悲痛,眼神中藏有一絲的惋惜。

連朱元璋都被人陰謀要下手過,何況自己呢。

朱高熾肯定的說道。

哪怕是國公。

工業是一種社會模式。

“父王應該讓紀綱多派些人手盯著藩王府,至於軍隊的事情,兒臣已經頒佈了爵位,提拔了大量的將領,還有的人如果不滿足,兒臣也給不了他們要的.”

北平的時候,已經致仕的孫巖,為了他們燕王父子重新出山,去往金州開拓燕王府的勢力範圍,想不到還沒來得及享福就去世了。

“他們的資歷到底淺了些.”

前元遺留下來的陋習罷了。

女傭制度,已經是朱高熾為利益階層開啟的一條口子。

朱高熾怔了怔,他突然有些明悟,後世為何要急迫的告訴百姓們,甚至到了過度的地步,希望百姓們學會自己抗奮的道理。

社會文明的發展,就是一部利益階層的利益不斷縮小的歷史。

聽到葛誠的相告,朱棣也無話可說。

也理解朱棣對朱元璋的感情。

“這幾年去世的老朋友不少.”

剛剛說完。

至於其他派系的將領,朱高熾也在因材施用,保障大明軍隊的穩定。

“怕的是小人.”

社會的文明,最能體現的方式,在於對待弱者的態度上。

“你對於老將們,還是要多施恩.”

“你的軍制改革,得罪了太多人,引起了很多的不滿,只怕此一時彼一時,你能知道哪些人表面上忠心,心裡不忠心嗎.”

“向上位提供解決方法,是臣的責任,至於上位用不用,就不是臣所能決定的.”

葛誠沒有因為朱棣的不滿而擔憂。

既然是國策,老百姓們苦一苦嘛,終歸是帶來好處的大事,於國於民都有大利。

雖然不知道未來,但是葛誠仍然驚歎。

總之。

朱棣一臉的為難,當別人的兒子不容易啊,自己的兒子又激進,恨不得直接把各藩王府取締,連個名也不願意留下。

它會進步,也會倒退。

“孫老將軍.”

掌控領地的一切,變化到奴僕成群,然後發展到依附關係,再進步為僱傭關係。

“皇太孫殿下鼓勵移民百姓,是一件耗費力氣和物資,又效率低下的事情,不過皇太孫殿下心中裝著百姓,裝著大義,實在是百姓之福也.”

永樂朝的軍隊,控制在北平系的手中,當然是忠心耿耿的,如今卻不是。

隨著藍玉的被殺,軍隊的主要勢力圍繞各大藩王,唯獨京營不同。

總不能因為前者就禁止了後者。

“你皇爺爺身體最近也不好,不要讓他分心傷神,有什麼事,也等他老人家身體好轉之後再提出.”

朱棣勸慰的說道。

北平的時候,他到處跑都可以,自從來到了京城,出宮的次數屈指可數,不光是為了自己負責,更是為了大明負責。

所以葛誠提議,可以組織百姓移民,成為勳貴們領地內的百姓,也就是佃戶的存在,相信這項計劃透過後,會得到勳貴們的支援。

把最大的利益分給官員和將領們,讓他們繼續從老百姓身上獲得好處,那麼天下人都會擁戴自己,自己的聖賢之名必定傳遍天下。

“真希望能一直如此.”

“那為何?”朱高熾好奇的問道。

朱高熾親自去了孫府。

沒有經過靖難之役,大明還有大量的老派將領,雖然這些年重用北平系的將領,可軍中其他派系將領的聲音同樣不小。

和孫家人一一見了面,又去安慰了老夫人一番,才打道回宮。

“只能如此了,畢竟要顧慮你皇爺爺的心情.”

未來清朝用湖廣填隔壁四川而已,移民死亡的人口,竟然百倍千倍於朱元璋從南方移民到極遠苦寒之地的遼東,裡頭的道理值得是人們反思。

人口就是主要原因。

一個貴族和大臣。

孫府不小。

“太子殿下.”

他從來不為軍隊的事情煩惱,軍隊的事情有朱棣在,就是他最大的憑仗。

工業大明。

而不是大明帝國。

朱棣為難的說道。

大明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

“昨晚父親還能說話,想不到今日已然不能,昨日天使來告,皇太孫今日會來探視父親,當時父親躺在床上,本來要下床,被天使所勸,父親聽聞後,並露出過笑容.”

寧王不提。

“爹,皇太孫殿下來了.”

朱高熾從馬車車廂裡觀望。

雖然做了許多的準備事宜,可從南方移民到遼東的路途上,百姓們仍然產生了一些傷亡。

徐達死後,他在軍中部分的政治遺產,被朱棣繼承。

“他們應當不敢,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他們為何敢不服氣朱棣呢。

軍隊讓出了巨大的利益,結束了千戶和百戶的世襲,讓利於軍戶,可謂是動搖了明初衛所的根基。

武英殿裡等候著葛誠。

“的確是皇太孫殿下的性子.”

並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破產,大量的貧民誕生,導致許多人以拜乾孃義父的名義,實際上做著大戶人家的奴婢。

離開了文華殿。

兩人都死的早。

可這是國策。

不過朱高熾仍然重要北平系的將領,因為北平系的將領,證明了他們的能力和才能。

軍中各派系逐漸形成圍藩王為首,京營則以勳貴為首的軍事體系。

朱高熾主動上前一步,阻止了對方,小聲的叫了一聲,而孫巖緊閉雙目,出氣多進氣少,面色發脹,已經時日無多。

兩人先後被朱棣治罪,簡而言之,兩個哥哥的長子,都被朱棣去除了。

朱棣賞賜的宅子,朱門大開。

“誰是小人.”

開辦幾家工廠就叫工業了?

“還是改革的不徹底.”

移民的是百姓。

“總是要有自己的基本盤,有可以信任的人.”

朱高熾點點頭。

便觀歷史,反倒是像皇太孫殿下這種,以人為本的,從來不動搖的政治理念,可謂是讓人服氣又敬佩,能耐得住性子。

第二日。

因為社會是一個整體。

路上奴僕婢女穿著明亮的衣裳,比普通百姓穿的都要好,每個人凝神走路,可見規矩森嚴。

京營經過這些年的整改和調換,朱高熾並不擔心。

“你的提議我沒有說,我看老大的樣子,絕對不會接受的.”

朱棣直接開口說道。

養妻妾兒女,養家僕婢女,官越大排場越大,多少的俸祿都是滿足不了的。

朱高熾搖了搖頭。

京城。

京城允許有乞丐乞討,朱高熾親自下的旨意,決不允許為了體面而禁止乞丐。

“知道會如此,你還提出來.”

想讓自己獲得好名聲很簡單。

朱棣嘆道。

又礙於時代的侷限性,這條大明律法留下了口子。

北平系也沒有如歷史上一支獨大。

大明現在已然穩定了下來,沒有前番那麼局勢緊張,朱高熾看著街道上人來人往的行人。

就像紅樓的賈府。

還看到了幾名乞丐。

果然。

多少的英雄豪傑,為了儘快達成自己的目的,苦一苦百姓並不是無法接受的事情。

給個上萬畝的土地,手裡有數百上千的百姓,還怕沒有勳貴願意嗎。

猶如殉葬制度的東西。

“但願如此.”

規定了部分勳貴們可以保留一定的奴僕。

因為他們在軍中有自己的勢力,如今沒有靖難之役,兩王府在軍中的影響力同樣還在,雖然隨著這幾年的發展,已經消弱了不少。

葛誠忍不住笑了起來。

規定不允許有奴僕的存在,可謂是宋亡以後,文明的大恢復。

庭院水池閣樓一應俱全。

葛誠不知道歷史。

朱高熾要保障的是百姓在新土地上的利益,而不是讓大明的百姓們,去新的土地上,又成為勳貴們的佃戶。

又如聖人的移民之策。

朱高熾皺起眉頭。

從封地貴族到世家閥門,從世家閥門到權貴地主,從權貴地主到資本社會。

京城的街面上。

“我相信士兵們.”

朱高熾笑道。

朱高熾安撫道。

孫巖的子孫們蜂擁趕來拜見朱高熾,並引導朱高熾去看望孫巖。

朱棣感嘆道。

現在工業化都開始缺人,朱高熾怎麼會允許這種群體的存在,開歷史的倒車河。

什麼叫工業?

“父王聽到了什麼?”

而古今中外,倒退的時候,往往多過於進步。

正如先民所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今天兩章是大章,等於三章。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第一醫官兒

正好逍遙

我在錦衣衛每天打卡摸魚

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