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咔嚓.”

萊洛迦沙達納乘坐鐵道,手裡是一份大明的報紙,上面寫著波隆多羅闍的種種惡行,甚至還說波隆多羅闍生氣的時候,會把人煮了吃。

“大明的報紙說瞎話.”

萊洛迦沙達納無語的丟開報紙,坐在他旁邊的是位穿著工字裝的大明人正閉目養神,見狀,萊洛迦沙達納放棄了為波隆多羅闍辯解的慾望。

鐵道沿途經過城鎮。

舊的城鎮,新的城鎮,繁華的集市。

瓦房,土胚房,青磚房,大平房,四合院,獨棟樓房,聯排樓房,大水塔,學校大鐘樓從占城都司登上火車出發,抵達大明的京城,只需要七八天。

還記得第一次乘坐火車的時候,那時候的速度,比現在要慢些,萊洛迦沙達納用了十來天才抵達大明京城,就算如此,也讓萊洛迦沙達納不可思議。

南寧、柳州、長沙,南昌、杭州、京城。

火車在杭州停靠了半個時辰。

萊洛迦沙達納和許多的乘客一樣,選擇了下車在站臺附近逛逛,因為萊洛迦沙達納的牌子是藩屬國乙等使臣,得到了許多的方便,但只有甲等使臣才算是正式的官方行為,因此萊洛迦沙達納也沒有獲得太多的優待。

並且萊洛迦沙達納還有許多的限制,他並不能離開站臺,走出火車站之外。

火車站進出需要檢票,萊洛迦沙達納手裡的火車票是特製的。

最初的時候,使團的隊伍規模很大,因為裡面有很多的商人,隨著大明的貿易開放,商人們不再只有使團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大多數與大明商人們合作,加上其餘的原因,代表波隆多羅闍的萊洛迦沙達納,只有自己一個人。

另外一個官員在交趾生病了,隨行的人員留下照顧對方,一開始的不順利,讓萊洛迦沙達納額頭上露出了憂慮。

萊洛迦沙達納還看到了荔枝。

杭州竟然有荔枝。

萊洛迦沙達納好奇的看了眼,荔枝不是按斤賣,竟然是按兩來賣,一兩荔枝竟然要五分錢,才幾顆而已,萊洛迦沙達納內心忍不住升起衝動,還做什麼官,把荔枝運來大明內地售賣就能發大財。

他們暹羅的荔枝又大又甜,而且便宜的很。

那名工字裝的工人,看到站臺上的荔枝,猶豫了一會,終於還是掏出了錢,買了三兩的荔枝,看著手掌裡的荔枝,工人又忍不住後悔。

他在占城的工地幹活的時候,工地有時候會發免費的荔枝給他們吃,雖然不多,可是不要錢啊,自己真是瘋了。

離開家鄉一年的父親回來了。

放學回家的幾個孩子,見到了父親,驚喜的跳了起來,工人也笑呵呵的摸著幾個孩子,婦人準備了一桌子的好飯菜。

父親帶回了許多的禮物,還有那民間很少見的荔枝。

幾個孩子一人一兩顆吃完,算是嚐了個味道,讓婦人非常的不滿,抱怨男人浪費錢。

“這在以前,只有皇帝能吃到,讓孩子們解解饞,算個什麼事.”

工人大方的笑道,他好不容易回來一趟,就想讓孩子們多開心。

荔枝雖然透過裝著冰塊的車箱,從廣東抵達杭州,可還是已經不新鮮了,孩子們並不覺得,他們非常的開心,激動到了半夜才睡著。

工人與妻子說著悄悄話,講著自己在交趾和占城幾處工地幹活的場景。

工人平日的假期大多數攢了下來,加上年假,這回他可以在家裡呆上兩個月。

“娃他娘,我想把家搬去交趾.”

“為什麼呀?”

婦人不太願意。

“那邊的政策好,分地和進鐵道工程部,隨著孩子們選,現在工廠不好進了,分地也只有軍戶才有資格,我看啊,我們家幾個娃沒有讀書的料,索性不如早點鋪好路.”

婦人聽到丈夫的解釋,內心有些鬆懈,可是又捨不得家鄉。

“為了孩子嘛,幾個孩子要是進了工廠,一輩子也算是有了歸宿,咱們也不用操心.”

工人勸慰道。

到底是人離鄉賤。

可是工人在交趾幹了十幾年的活計,早習慣了當地,自己身邊的工友們,很多人在當地安家落戶,工人的內心不再猶豫,他也理解妻子的顧慮。

自己習慣了那邊,妻子可從來沒去過。

第二日一早,孩子們去上學,工人和妻子去拜訪親人們,每家帶上禮物,討論著工人一家要搬遷的事情,紛紛拿出自己的主意。

有的認為不該,有的認為哪裡過得好就去哪裡。

工業化的發展,交通的便利,大明的引導,遷移去新的地方,獲得更好的生活,已不是百姓們陌生的事情,這與傳統的遷移是不同的。

聽取了很多的意見,工人最後還是堅持全家搬遷,他知道自家是普通人,能把看到的好處落實,比什麼都重要。

在工人的堅持下,一家人決定搬去交趾。

這也是工人沒有留在過年的時候就回家的原因,他要趕在這個口子上,把家人安頓好,擔心過了這個口子,下次的機會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京城。

文華殿。

“交趾行省和占城都司連線的狹長地帶,最窄的地方只有不到百餘里,從北到南最長為三千多里,從雲南和廣西分別進入交趾,最後抵達占城都司的海岸邊,也是整個半島的南段最大的港口.”

“洪武三十一年收復安南開始,已經過去了十八年,洪武三十五年徹底平定交趾叛軍後,建立的交趾鐵道修建集團,在交趾和占城修建鐵道已經十四年.”

“交趾行省西邊相鄰的寮國宣慰司,同樣修建了鐵道十年,整個南洋的鐵道里程,合計為四千三百多里.”

鐵道工程部大掌櫃徐寧,領著鐵道部的掌櫃們彙報南洋鐵道的情況。

其餘的官員們聽得仔細。

朱高熾也在沉思。

十九世紀美國修建的太平洋鐵道,全長七千裡,而在太平洋鐵道修建的頭兩年,因為施工條件極為艱苦,許多國家的百姓都無法適應,兩年的時間裡,只修建了一百六十里的鐵道。

最後美國開始使用華工,原本計劃十四年,最後只用了七年,其中有兩年還只修建了一百六十里,也就是說華人才是修建這條鐵道的主力軍,並且只用了五年的時間。

華工的死亡率,明確記載的為百分之十,那麼沒有記錄的會有多少,已經無從所知。

從另外的角度,也可以看成,這個民族的吃苦耐勞的精神有多麼的強大。

美國的公司使用華工,把華工當奴隸使用,惡劣的環境,沒有保障的後勤,導致華工的死亡率很高,大明當然不會如此。

大明鐵道工人為主,吸收部分當地的青壯,結合少數的閹工,死亡率雖然達到了百分之三點幾,死的多半是閹工,閹工價格雖然不低,可是閹工並沒有納入社會生產發展迴圈的體系,不算具備消費力的人口,所以並不可惜。

而每位大明工人都算是消費主力,死了一個都是損失。

為了修建四千多里的南洋鐵道,死亡了好幾千名的閹工。

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修路,需要好環境。

沒有好的環境,能讓本來可以當包租公的地方,成為打工者的供應地。

同樣的道理,修建鐵道最大的阻礙,其實並不是修建工程的難度,歷史上的大明,農業的社會,仍然能從西到遼東,于山脈之上修建一萬八千里的宏偉長城。

試問當下有什麼工程的難度,比那裡的環境還要難嗎。

長城不修建了,改修建鐵道。

最難的是人的阻礙。

所以無論何處的鐵道,都需要穩定,清除當地的反抗勢力,才能順利的修建鐵道。

塞北地區如此,亦力把裡行省如此,西域行省如此,西部七省如此,交趾如此,占城如此,寮國也是如此。

難麼朱棣此次的南下,最大的目的,在朱高熾計劃中,就是為大明未來在南洋大鐵道的修建上,解決地方上的反抗勢力。

隨著交趾和占城,以及寮國的鐵道通車,大明的鐵道要繼續往西延伸,進入真臘、暹羅、八百大緬、木邦、緬甸、孟養,一直修建到底兀刺、榜葛刺,進入後世印度的範圍內。

這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是短時間可以結束的,也是朱高熾有些不忍朱棣此次南下的原因,朱棣的年齡大了,南洋的環境,朱棣能否長期適應讓朱高熾憂心。

比起當下的什麼澳洲,新大陸,次大陸才是朱高熾更看重的地方。

如果能拿下次大陸,那麼大明就完整了。

次大陸千年來都是外族輪番統治,他們一個個換著摸,他們都能摸得,大明為什麼不能摸一摸,以次大陸的百姓思維,天下沒有比這片土地更容易統治的地方。

那裡又有人口,又有肥沃的土地,投入一分,很快回本十分,一本萬利的買賣。

如何征服次大陸呢。

朱高熾想了很久,從朱棣收復交趾就在想,到朱棣開拓西部七省,透過兩處的瞭解後,朱高熾才有了決定。

透過西部七省征服次大陸,對於大明朝廷是不利的,不光是運輸補給的困難,與國內的經濟迴圈互補等方面,都不如透過南洋進入次大陸有優勢。

而且西部七省本就與朝廷隔的太遠,地勢貧瘠,到現在還需要大明內地輸血,以當下歷史的侷限性,其實並不利於大明的長期統治,只不過靠著大明強盛的國力支撐著而已。

那麼等西部七省有了次大陸,還需要什麼本土?自己就具備了工業大發展的根基,更重要的是,朝廷對西部七省的控制屬於最弱的一處。

而目前的大明人在西部七省的比例都不高,等於把工業化的模式輸送到了西部七省,西部七省有了次大陸,糧食的穩定,人口的基數下,朱高熾看到了危險。

猶如唐朝為邊疆帶去了內地的制度和文化,人口比例卻不高,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歷史已經證明了,不利於文明的發展。

在朱高熾的計劃中,次大陸中大明的人口,至少要在次大陸佔比六成以上,朱高熾才不會阻礙次大陸的發展,否則無論是西部七省,還是次大陸的生產力,必須受到打壓和阻礙。

在社會資源分配模式體系和工業佈局中,形成離開中原就不能完善自己工業體系的環境。

至少萬一發生大明經濟崩潰了,西部七省和次大陸分裂,也不會造成對大明本土的威脅,讓大明仍然保持了碾壓的優勢基礎。

“鐵道工程部做的很好,非常的不錯,在各地區的成果值得朝廷的肯定.”

朱高熾開口說道,“鐵道不光是大明的血管,也是大明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帶動了全社會的生產力大發展.”

金州的解剖學發展多年,血管成為了新的中醫成果發現,並且被人熟知,人體的構成,大明的大夫們已經很瞭然,欠缺的是微光層的發現,這就不是光靠醫學的發展可以解決的,需要的是更多行業的進步互相反哺。

大明兩百萬的鐵道工人,背後是千萬的人口,因為鐵道工程的原因,帶來了千萬人口的消費力,可以說大明有今日的高度,鐵道起到了一半的作用。

加上上百萬的戰俘和閹工,才是大明二十餘年來,成功修建瞭如此多鐵道的原因。

既滿足了有限的生產力下,修建鐵道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又保障了經濟迴圈的構架。

兩百萬鐵道工人,背後又是幾百萬的產業鏈工人,涉及礦業、冶鐵業等等,幾千萬的消費力,促進了行行業業的需求和旺盛。

也是為什麼大明商人們在高麗種了那麼多的黃麻莊園,仍然無法追上大明年年增長的需求。

所以朱高熾為什麼更看重南洋。

南洋不光能提供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非農人口,又讓大明可以做到征服次大陸,納入中華文明的經濟體系,修建更多的鐵道,促進更強的社會生產力發展。

靠著這個模式,大明在南洋與次大陸的發展過程中,至少可以吃兩三代人的紅利,朱高熾就不信,到了那樣的地步,如此強盛的需求下,大明還不能徹底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社會?

“為了打造鐵道在南洋鋪設的順利環境,所以波隆多羅闍此人,大明是必須除去的,不是因為他阻礙大明商人們做生意,這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此人的存在,會成為鐵道修建的障礙,危及大明的核心國政,所以大明必須用一切手段抹除此人,以儆效尤,讓任何人不敢阻礙大明鐵道的修建和私下破壞.”

禮部尚書呂震,徹底明白了太子殿下的思路。

“臣回絕萊洛迦沙達納.”

朱高熾點了點頭。

徐寧嘴巴動了動,最後又止住了。

他想著沒必要直接拒絕,可以與萊洛迦沙達納多談談,讓他們抱著僥倖的心理,不會做出最強硬的抵抗,可是想到太子殿下的以儆效尤,徐寧有些明悟。

此次,太子殿下要碾壓過去,讓南洋所有的勢力看看,與大明作對的下場。

南洋太複雜了。

光一個緬甸就有無數的勢力,包括八百大緬也是如此,雖然大明封了當地土司,實際上八百大面仍然是部落的形勢,無數的部落,大明無法面面俱到,每一個都去溝通協商。

那麼一個不能得罪的大明,就是很好的做法。

萊洛迦沙達納沒想到這回來到大明,遇到了如此強硬的態度,沒有大臣願意見他,禮部的官員出面告訴他,留下一句話,波隆多羅闍只有全面接受大明要求的出路。

無可奈何,萊洛迦沙達納只能返回暹羅南部,帶回去大明的態度。

蒸汽機火車的時速,最開始是每個時辰六十里,其實蒸汽機火車的速度,早就已經可以提升了,最後延緩了多年,提速到了平均每個時辰八十里,也就是一個小時四十里的時速,按照現在火車蒸汽機的效率,最快的時候,可以達到每個時辰百里。

八百里加急需要付出的巨大人力物力,在如今的大明,早就普及了下來。

廣東到京城只需要四天。

北平到京城只需要三半。

從亦力把裡行省省府委魯母,也就是後世的烏魯木齊到南京,只需要九天。

但是撒馬爾罕的鐵道還沒有修建好,就算通車了,也需要半個月。

大明西部最遠的,實控馬什哈德地區,鐵道還未開始動工,哪怕建成了,也是需要近一個月,往返一趟需要兩個月。

四川。

馬定國的老家。

湖北行省武昌工人子弟學校,三百多名孩子乘坐鐵道抵達了此地,與之相對,四川重慶工人子弟學校的孩子們,乘坐火車去了湖北行省。

他們從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到別人熟悉的地方,別人來到他們熟悉的地方。

“當時因為修建橋樑的技術不足,所以這段的鐵路,沿著山坡向上,又因為蒸汽機的動力不足,你們看.”

教諭們帶著自己的學生,走訪已經捨棄的鐵軌旁的蒸汽機室。

“透過固定在地面的蒸汽機動作動力,用鉤子連線火車頭,為蒸汽機火車彌補動力的不足,讓火車一段段的爬坡.”

孩子們好奇的圍著廢棄的亭子,每八九百步就有一個這樣的亭子,鐵道會在亭子處彎折一段,整個山上,有十幾個這樣的亭子。

亭子旁有小屋,供給工作人員們休息。

荒廢的小屋內,還有工人們遺留下來的桌椅,上面佈滿了灰塵,長出了新的小草。

“那如果鉤子斷了怎麼辦.”

一名學生望著山腳下,露出擔憂的眼神。

“出過這樣的事故,所以鐵道工程部的叔叔們,經過深思熟慮,放棄了這一段的舊鐵道,你們看到那邊的短隧道沒有,是工人叔叔們用火藥一段段炸出來的.”

“啊.”

孩子們驚呼。

“不過現在有了新的技術,解決了蒸汽機馬力不足的缺點,為了獲得更好的動力,發明家叔叔們,在水箱裡原本的金屬管上,擴充到了二十五根,當鍋爐點著後,熱氣會透過金屬管加熱裡面的水產生蒸汽,蒸汽帶動活塞運動,透過曲柄原理帶動車輪.”

“你們誰還記得課堂上講過的,活塞的發明過程啊?”

“我.”

“我.”

孩子們紛紛舉手。

教諭點了最熱烈的孩子,那孩子快速的說道:“最初抽水蒸汽機使用的活塞,是萬爺爺改進的.”

“聰明的萬爺爺,用到處都有的稻草填補了活塞漏氣.”

“後來韓有昌叔叔在活塞上加了圈,發明了加蓋原理,也就是現在蒸汽機火車頭使用的活塞,被稱為第三代蒸汽機的發明者.”

“輪船用的蒸汽機技術,也是韓有昌叔叔改進的,被稱為三代半蒸汽機技術,為什麼被稱為三代半,因為效率上沒有發生質的突破.”

“很好.”

雖然孩子說了很多問題之外的回答,教諭仍然給予了讚揚。

孩子得意的抬起頭。

學生們的遊學,是學校與學校對接。

重慶的工人子弟學校,前幾年與貴州那邊互相遊學,今年改為與湖北行省,並且在禮部的組織下,提倡擴大遊學範圍,保障每名孩子畢業前,能去更多的地方。

孩子們參觀完後,返回了重慶工人子弟學校,學校裡有宿舍,有食堂,降低了遊學的成本。

這樣的遊學過程,在各所學校的資源互換,以及鐵道的便利下,並沒有超過禮部的能力。

教諭在教室裡佈置了作業,每名孩子寫一篇遊記。

孩子們很興奮。

“先生辛苦了.”

孩子們整齊的起立,彎腰恭送教諭離開教室,教諭嚴肅的回禮後,方踏步離開教室,當教諭的身影消失在門口,孩子們立刻熱鬧了起來。

他們見到了更多的新事物,開闊了視野。

“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聰明.”

重慶工人子弟學校留下來的教諭,與武昌工人子弟學校來的教諭們閒聊,感嘆學生們的變化,他們也樂在其中。

禮是文明的根基。

教諭在教室內回禮彎腰,隨後回到了公房,聽到外地同行們的手法,也認可的點了點頭,加入參與了這個話題。

那座小山的短隧道里。

一輛火車駛過,火車的車廂裡運輸的都是貨物,車廂裡滿載的竹片運輸到湖北和浙江等地區。

“咔嚓咔嚓.”

學徒們汗流浹背,車伕盯著前方。

”轟!”

爆炸聲摧毀了鐵道。

火車出軌。

貨物灑的漫山遍野。

火車頭的車伕與幾名學徒當場死亡,土司帶著部族的青壯,看到全部是竹片,氣的破口大罵,很快竄回了山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抗戰:咱老李,可不經常打富裕仗

使用者4127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