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江浪兒闊.”

“風拂糧花香兩邊.”

“吾家就在.岸上住.”

學生們佩戴著黑色的絲巾,祭奠被殺害的工人們,十幾名工人被殘忍的殺害,很快驚動了地方,透過報紙的傳遞,引起了全國的震驚。

金州的歌唱家編出的新歌,成為了大明當下最火的歌曲,每個學校的學生們都會唱。

孩子們擦著淚水,不知道誰開始唱起的這首歌。

保靖州宣慰司、石耶洞司、平茶洞司、酋陽宣撫司、溶溪芝麻子坪司,隸屬於重慶府的大大小小的土司,被第一時間召集了起來。

官員們審問他們,以查清楚是誰偷襲的鐵道。

經過多番的瞭解和走訪,矛頭多數指向了兔子洞李成廣。

李成廣是漢名,承襲太祖遺留的制度,給與各部自治,多年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百姓們經濟水平的提升,不光皇族勳貴大戶的權力被打壓,連帶著各部的土司也受到了波及。

許多的部落離開了大山加入了工廠,這些人又帶走了更多的青壯,人們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

京城。

因為暹羅緊張的局勢,其內戰一觸即發,大臣們商討著,如果暹羅的戰爭爆發,暹羅的國王更有優勢,還是南部的叛軍更有優勢。

他們想要扶持住暹羅的王室,又不想讓暹羅王室獲得太大的優勢,最後還擔心如果支援的力度不夠,萬一暹羅王室落敗怎麼辦。

那時候就需要大明親自下場,面對付出成倍的人力物力,屬於朝廷廟算的失敗,這個責任會成為大臣們的汙點。

“我認為新的勢力,必然比老舊勢力在武力上要更厲害些,否則如何能從老舊的勢力中脫穎而出呢.”

朱高熾肯定的說道。

暹羅的波隆多羅闍,與暹羅國王羅摩羅闍,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兩人其實屬於同族,波隆多羅闍也是王族子弟,不過是很多代的旁支後裔。

沒有歷史可以借鑑,但是朱高熾憑藉自己的經驗,認為沒有大明的扶持,波隆多羅闍多半可以打敗暹羅王室,至少能讓暹羅元氣大傷。

這不符合大明的利益需求。

大明需要局勢儘快穩定的暹羅,以讓大明順利的開始鐵道建設,而不是打上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暹羅,那大明在南洋的大鐵道計劃將遙遙無期。

太子殿下的看法,支援了楊士奇,楊士奇提出派遣部分大明軍隊進入暹羅,幫助暹羅王室儘快打敗叛軍的提議獲得了透過。

突然。

兵部侍郎送來了緊急的軍情,四川重慶府東南區域有土司作亂。

朱高熾看完了冊子,面無表情的發下給大臣們。

眾人面色複雜。

朱高熾想到了法律。

大明制定的法律,以及宋朝關於私人財產保護的法律,這些並不是憑空出現的事物,而是社會需求導致的問世,背後折射了文明的程序。

例如宋朝財產法的核心,誰的東西是誰的。

這個道理放在大明,人們很好理解,那麼到了後世,人們認為本該如此,天經地義。

但是剛剛從原始部落過渡到私有制的社會,所有權是非常模糊的,並不是誰的東西就是誰的。

你有的東西,要給我用用,許多人是這般認為的,並且沒有覺得哪裡錯了,甚至為了爭奪,發生了激烈的爭鬥。

思維決定了行動。

透過重慶府發生的這件事,朱高熾看到了背後蘊含的社會原理。

解決這樣的問題很簡單,發展經濟,經濟富裕了,人們的需求也就有了變化,思想也有了變化,順應時代的潮流,懂得保護自己的東西,成為了人們的共識。

可是要解決經濟問題就需要穩定。

這也是朱高熾不太願意插手各部土司內部治理的原因之一,自己做好了,但效果很慢,做不好則勞民傷財,還會導致戰亂。

只是呢,許多的事情並不以朱高熾的意志為方向。

事物發展的必然。

大明內地太富裕了,而山區太貧窮,那些山裡的人,他們維持不下去,又沒有誰的東西是誰的思想,出山搶劫是必然的行為。

一般的山區,大明的官府早就開始主導移民,把百姓們遷移到富裕的土地上,改善他們的生活,並融入大明的社會資源分配體系過程。

但是很多的地方不行,因為那裡有土司,大明官府的行為,觸犯了他們的根本利益。

土司們沒有文化,沒有文字。

那些學習中華文明的土司們,相較而言很開明,不光融入了中華文明,也為部落的百姓帶去了更好的生活,屬於大公無私的性質,當然,不包括私人慾望方面。

例如雲南的麗江土司。

麗江能成為雲南富裕的地區,在明初的時候,當地土司就歡迎大明的到來,幾百年裡,當地不光文化昌盛,還有云南最大的藏書樓。

連帶著明中末時期的徐霞客,寫下了大量麗江的文字記載。

因為麗江王的開放,促成了當地文明的融合,為百姓們帶來了穩定安寧的生活。

不過有開明的人,也有自私自利的人。

正如後世,不允許偉大子弟們解放農奴的勢力存在。

問題不大,大明國力強盛,沒有土司敢明著拒絕,這些年來,雖然私下裡有政治爭鬥,但總體上保持了和睦,各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如果沒有變化,大明數十行省,將會共同進步,達到新的高度,成為最文明的所在。

掀桌子不行的。

掀了桌子,大明只能做出還擊。

朱棣去了占城,隨行的有朱高煦,朱能,張輔,京營的豕勇軍與忠勇軍也南下保衛皇駕,拱衛朱棣的安全,有些老的將領凋零,部分成長起來的將領,散佈到西部七省,高麗,南洋等疆域。

突然間,朱高熾發現大明有些“空心化”。

指的不是大明內地沒有軍隊,而是沒有自己深刻了解的將領,這些年來,為了保持與朱棣的默契,自己和軍隊的接觸太少,很多新一代的將領,朱高熾並無太多接觸。

對軍隊將領的信任問題不大,主要是不瞭解將領們的能力。

朱高熾要的不是能打敗土司的將領,需要的能顧全全域性的將領。

開國功勳已經無存。

陳亨、房寬、張玉、陳賢、徐忠、徐理大批的歷史上靖難功臣也已凋零,陳珪病重臥床,郭亮太老,丘福脾氣火爆,不適合擔任主帥。

顧成老將軍也告病,根據他家人向朝廷上奏的訊息,估計熬不過今年。

連王真也死了。

張信、丘福、王聰、鄭享、平安、李遠、王忠、盛庸、鐵鉉.

朱高熾思考一個又一個的名字,這些人不是不具備獨領一軍的能力,就是無法輕易調動的將領,他們需要鎮守當地。

最後,朱高熾終於放手,選擇了讓兵部推選。

沒多久,經過兵部的討論,推選出了一批名單,朱高熾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分別在亦力把裡,西域行省的將領們,趙安、蔣貴、任禮等。

有時候,出現的任何事情都有脈絡可循。

朱高熾透過今日之事,不得不感嘆起歷史上發生的事情。

西部七省做為大明用兵最廣,跨度最久,當下形勢最複雜的地區,多年來,這片邊地的軍隊中,成長出來一批年富力強的將領們。

比起國內的將領,他們的確在軍事才能上更加的優秀。

不知不覺間,西部七省的高階將領的總體素質,已經超過了國內的總體水平。

如果張輔朱能這些人去世後,國內就沒有可以對抗西部七省軍事素質的高階人才。

同樣的道理,歷史上的靖難之役,為什麼北平系的將領比內地的將領們能打?

不是因為他們基因好,吃得多,而是因為北平作為大明的邊疆門戶,長期以來形成的環境,鍛造出了一批才能優越的將領。

北平系的凋零,國內軍隊將領的情況,朱棣有沒有了解到?朱高熾忍不住懷疑起來。

金忠去世後,兵部的事情就交給了齊泰。

“聽說當年皇爺爺在的時候,你在新城區碰到過皇爺爺?”朱高熾好奇的問道。

“回太子殿下.”

“臣當年有致仕的念頭,幸虧遇到了太祖皇帝,經過太祖皇帝的教導,臣才明白了國家大義,以百姓為重,所以臣去掉了私念,回到了朝廷.”

齊泰也老了。

五十餘歲的齊泰,臉上不光多了許多的皺紋,鬍鬚也發白。

“幸虧皇爺爺留下了你.”

朱高熾笑道。

太子對自己的認可,讓齊泰的老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大明的發展很快,可是遇到的問題也很多,這些時日,我思考了許多,重慶府土司作亂,會不會也是因為內地軍隊將領總體素質的下降,才給了李成廣的底氣?”

齊泰沒有及時回答。

大明抽調了太多的精銳分赴邊地,不光是優秀的將領,優秀的軍戶子弟也成批成批的紮根到邊地,雖然促進了大明人口的遷移,可的確也導致人才的外流。

而邊地更加惡劣的環境,讓人們越發的抱團和奮進。

反倒是國內,雖然文明昌盛,可是文風之下,有些方面的確不如邊地,特別是在野蠻其體魄一道上,太子殿下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如果去過邊地,會發現邊地才是如此的面貌。

看到齊泰的神色,朱高熾內心嘆了口氣。

三代之和,是天下人讚頌的。

為了保證三代之和,朱高熾改變了在北平的做事風格,那時候朱棣年輕,自己年少,加上有京城的威脅,所以朱高熾與軍隊的接觸很深,朱棣也默許了。

但今非昔比。

哪怕朱棣沒有這樣的心思,可朱高熾不能製造讓朱棣產生憂慮的基礎,所以多年來,對軍隊的接觸不多,而數十年的戰爭,又的確是朱棣親征。

社會分工合作,代表了文明的發展高度,朱高熾與朱棣的分工合作,同樣最大化的發揮了優勢,可任何事有利有弊。

分工細緻,也可以看成個體綜合能力的下降。

朱高熾對軍隊的不熟悉,二十餘年下來,成為了朱高熾當下最大的短板,竟然不知安排哪位將領去重慶,才能做到自己的要求。

那麼齊泰有發現嗎?看樣子他是知道的。

不過齊泰的顧慮朱高熾也理解。

有些事他不能說。

“兵部認為誰何時擔任此次平叛的主將?”朱高熾問道。

“趙安.”

齊泰沒有猶豫。

“趙安.”

朱高熾念著這個名字。

陝西狄道人,受牽連謫戍甘州,後因功升臨洮百戶,奉命駐紮嘉峪關,出征西域,收復哈密,亦力把裡,隨朱棣出征帖木兒,帶軍出使過烏斯藏,靠著軍功一路升遷,如今為委魯母總兵。

朱高熾雖然不瞭解此人,但是知道此人在歷史上的名聲,兵部推出的人不差。

可是這代表了一件影響很大的事情,兵部在軍權上得到了延伸。

朱高熾沒有反對,能按照他的意願,穩定平復土司,是當前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沒有時間再拖了,越拖下去,鬧出的危害越大。

很快,朝廷兵部下文,調委魯母總兵趙安南下平亂,以及兵部派出幾位官員,傳達太子殿下的要求。

委魯母城。

“臣領旨.”

趙安恭敬的接過旨意,又被幾名兵部官員耳提面命,得知了太子殿下的心意,並沒有太多的言語,除了帶上自己的數十名親兵,當日就乘坐火車離開。

離開的果斷乾脆,讓幾名官員不可思議。

總得佈局一番吧,不能前腳剛走,後腳委魯母又發生了變化,不過幾名官員很快發現了原因,委魯母太平靜了。

總兵走了,委魯母除了有些人討論了一番,彷彿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人們繼續過著自己的生活,集市裡的商貿也沒有受到影響。

西部三良將,名不虛傳。

不光地方上早已沒有了馬賊,各部歸心,哪怕趙安離開,也沒有任何的波瀾,悍兵悍將也無人鬧事,軍營裡穩穩的。

趙安帶著自己的親兵,經過嘉峪關抵達陝西,然後一路直赴四川。

在四川召集了各路將領,拿出了王令,頒發了幾道軍令。

各部嚴守關卡,加強對地方的盤查,以防宵小,然後查訪了糧倉,在令抽調各路精兵,分三路抵達武隆,在武隆檢閱了軍隊後,看出了士兵們的虛實,最後只帶上了三營,也就是九千兵馬。

九千兵馬未動,而是先召集各部宣慰使和宣撫使,在趙安的督促下,十幾位宣慰使和宣撫使硬著頭皮來到趙安的大帳。

趙安見人到齊了,沒有缺少一人才選擇出兵,此時已經過了兩個月,一仗未打。

但是趙安的帳內,地方上的輿圖上插滿了旗幟,除了從各宣慰使和宣撫使瞭解的,還有讓當地土兵們打探回來的地形與訊息。

人們還沒有反應過來,趙安突然下令出軍。

早就準備好的船隻,沿著平茶河順流而下,經過平茶洞抵達兔子洞,平茶洞司宣慰使看著身後自己的大山,有些反應不過來。

前日還在武隆,今日大軍就開拔到了兔子洞?

大炮轟山。

土兵為嚮導,手榴彈開道,開闊地則火銃陣前進。

李成廣知道明軍會來報復自己,可是他等了很久,剛剛鬆懈一下,明軍卻突然出現,連破他十三寨,還沒等派出援兵支援,一個寨子一個寨子被攻破的訊息送來了。

明軍只用五日就攻到了主寨外,走都需要走五天。

與別的將領不同,考慮什麼火器為重會導致士兵懈怠等顧慮,趙安作戰的思路就是火力為王,火力開道,沒有條件創造條件。

不動如山,侵略如火,其徐如林,其疾如風。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在各項事物準備的過程中,又麻痺了對手,然後不給對手反應的時間,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

只用了半日,在明軍炮火的摧毀下,兔子洞化為灰燼,不費吹灰之力盡滅李成廣。

李廣成逃都來不及,寨子裡的人更來不及。

威震數十年的李廣成,在明軍的攻打下,猶如一場笑話,給土司們展現了什麼叫做雷霆之怒,什麼叫勢不可擋,什麼叫螳臂擋車,什麼叫雞蛋碰石頭。

土司們目瞪口呆。

他們想了很多的情形,考慮過明軍的優劣,地理的限制等等,可是結果就是結果,明軍勝利的太乾脆,李廣成甚至沒有給明軍造成什麼傷亡。

巨大的落差下,各個宣慰司和宣撫使更加的恭敬,所有人多日來的抱怨化為了烏有,再也沒有人敢在趙安的面前露出不滿。

當初被趙安如何催促與被各種威脅的氣憤,誰也不敢露出來。

準備工作用了兩個月,戰事只用了不到十天,而趙安從南下算起,只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叛軍。

朝廷收到了捷報後,第一反應是不信,第二反應是迷惑,第三反應是不可思議。

李廣成的實力雖然不強,可是地形優勢大呀。

兵部甚至做好了打長久戰的準備,準備了一年的時間,結果白準備了,不過兵部的官員們很快興奮了起來,趙安畢竟是兵部推選出來的人,證明了兵部的能力。

在朝廷大驚之下,準備誇讚趙安的時候,趙安又做了讓人觸不及防的事情出來。

他以觸犯軍紀,私連叛匪,陰謀造反等理由,一口氣斬殺了五個宣慰使,並破了他們的寨子,可他沒有大開殺戒,除了部落的頭人外,其餘的百姓被他恢復了自由。

“大明沒有奴隸,內陸宣慰司,宣撫司也沒有奴隸.”

趙安很明白。

委魯母百姓們的選擇,更不提內陸的這些宣慰司,他們與內地的百姓聯絡更加的緊密,現實也的確讓趙安滿意,鬆開了握在腰間的指揮刀。

各寨子的百姓們蜂擁離開了大山,被各個商行招募,他們需要人手。

山外的世界多美美好,百姓們早就羨慕多時。

當然,趙安是個很果斷的人,做事不喜歡拖泥帶水,更不喜歡留下隱患,他的殺性,讓朝廷都無語。

這位鎮守西部的殺神,威名從西部七省傳到了內地。

如果朱棣在京城,他會忍不住的搖頭。

趙安是當年隨他西征的小將,這位小將很能打,更能殺,從塔什干殺到錫爾河,又殺到撒馬爾罕,從撒馬爾罕殺到布哈拉,向北殺到玉龍傑赤,向南殺到馬什哈德。

也是朱棣為什麼沒有把趙安留在西部七省的原因,人們太畏懼趙安了。

不過呢,因為朱棣的偏袒,許多的事蹟沒有傳回國內,兵部只看到了趙安的戰績,卻沒有看到他的做事風格。

趙安的做事風格,很快引起了朝廷大臣們的不滿。

可是趙安連拉帶打,拉攏地方百姓,消滅地方頭人的手段的確好使,不光沒有導致當地騷亂,反而為當地帶來了和平,以及百姓們過上了更好的日子。

因為根據朝廷的規定,內地的宣慰司和宣撫使,百姓們屬於大明籍。

既然屬於大明籍,那就是納入了資源分配模式的體系,只不過以前被頭人們阻止,現在失去了阻礙,沒有百姓們悲傷。

哪個百姓會因為能分到錢而不高興呢,只有資本家才會不高興。

當然了,有些連自己立場都分不清楚的人,趙安也不會手段。

半年下來,地方的官員們上奏朝廷,認為可以改土歸流。

工民聯合部,調研司等部門經過探查後,也給予了認可,認為當地的老百姓們,應該過上更好的生活,除非朝廷不認可他們的大明籍。

既然都屬於大明百姓,那就應當受到工民聯合部的保護。

同時。

高麗各地的大商行聞到了風聲,早就開始來招募工人,隨著高麗流民形勢越發的複雜,商行需要更多大明籍的工人維持自身的穩定。

大明商行其實更願意使用閹工管事,不過國內規定嚴格,退求其次,只能從國內招人。

國內招人本來就很難,如今多出了幾十萬人,商行們可不會放過這個蛋糕,不然又要被大明工局搶先。

“來我們合勝昌,幹滿三年發婆娘,幹滿十年分房子.”

“來我們德茂商行,每個月一元八角錢的工錢啦.”

百姓們恢復了自由,成為了香饃饃,一時間不知所措。

趙安因為被御史們彈劾太多,返回了京城接受問責。

朱高熾沒有理會趙安,而是沉思大明近些年的變化,以及儒學的發展,是否滿足了大明當下社會進步的應有的高度。

如果說十年前的混亂只是停留在民間的話,那麼到了近年,其中也有大明疆域的問題,有了很多不同的聲音,和一些新的問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大唐萬里一孤城

長腿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