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想要追趕大明需要付出代價

京城。

四十歲壽誕的朱高熾,並沒有鬆口,阻止了以大明工局為代表,各行的賢達們的訴求,開辦祝賀太子殿下壽誕的活動。

與家人們吃過比往日更豐盛的早飯後,朱高熾步行到文華殿。

離開春和宮,在春和門向宦官與女官們點點頭,平易近人的太子殿下,是整個皇城都愛戴的人,朱高熾笑呵呵的,對每個遇到的人很和氣。

人是複雜的。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朱高熾不敢說自己小節無暇,他也有自己的私人慾望,不過呢,對於民族的大愛並無妨礙,兩者並不衝突。

正如一個違法份子也會救落水兒童。

前者是私慾,後者是人性。

包括歷史上的明末。

遼東盡落後金之手,聰明的老奴先殺窮戶,後殺富戶,不光劫掠了遼東之財物供養八旗,也解決了流民帶來的隱患,最先破圈。

而內地還在為如何安頓流民頭疼,為招撫流民軍,需要的物資籌措奔波。

以至於好不容易解決了許多事的楊嗣昌,得知張獻忠又復叛,氣的差點吐血,有了:不作安分降將,效尤奮臂螳螂。

往來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無狀。

雲屯雨驟師集,蛇豕奔突奚藏?許爾軍民綁來降,爵賞酬功上上。

最後在明清更迭之際的一名秀才李馥榮所著的《灩澦囊》一書中,成為了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

在老奴的佈局下,遼東人其實也有反抗。

一名鄉紳領著四個兒子,帶著鄉人與全副武裝的金兵強盜對抗,最後族滅而亡。

遼東有今日之局,離不開鄉紳的原因,可鄉紳在最後的關頭,也的確拼死抵抗,可有些事,並不以人力而決,猶如後世的衝突。

弱小就是原罪。

失去了秩序的遼東,面對組織力發達的後金,那就是弱小。

在滿足了基礎物資條件的層次上,上輩子就是對家庭有責任,勤奮了一輩子的朱高熾,並不認為自己會壞到哪裡去,這些年來,他也很滿意,自己做的還算不錯。

只是可惜。

身體的基因畢竟是基因,哪怕控制了許多,身體還是胖了起來,喝水都能胖,朱高熾也沒有辦法。

胖墩墩的太子殿下,沒有人在意,人們的眼睛裡只有尊敬。

一路走來。

皇宮裡和樂融融,也可能是人少了的原因。

朱元璋的妃子們大多去世了,朱棣並沒有立皇后,高麗也不再進貢美女,皇室少了,太監也少了,人少了,政治清明,很多矛盾也就少了。

內閣大臣們把昨日整理的奏疏送到文華殿,除了特別緊急的公文外。

朱高熾大多批覆同意。

工作了一上午,中午返回春和宮與家人們吃過飯,午間歇息了片刻,下午開始接見一批批的大臣們。

“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它透過考試選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職的壟斷,使得更多的人有機會進入官僚階層.”

“科舉制度是沒有問題的,當然了,科舉制度也有侷限性,我們要改進它.”

朱高熾與楊士奇等人說道。

楊士奇結束了外放的道路,重新回到了內閣,很快獲得了重用。

五十歲的楊士奇,走遍了大明的天下,在北平學習過工業化理論,朝廷擔任過要職,負責過南洋寮國等地,可謂是經驗豐富。

如今的大明,關於國家管理制度,有了許多的聲音。

特別是隨著西部七省總督胡廣的急病,讓朝廷揪心了許久,一直到黃淮抵達了撒馬爾罕,朝廷才鬆了口氣,皇帝南下,朝廷的主要精力投放到了南洋,西部七省要是亂起來,大明就會焦頭爛額。

有人不光提出廢止科舉,還提出了邊遠地區的總督等重要崗位,必須要年富力強,身體健康的大臣擔任,避免再出現胡廣類似的事情。

朱高熾不太認同。

一個國家絕對是有治理思想的,否則就不是國家。

這些思想往往受到其歷史、文化、社會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包括西方記載迷霧重重的希臘。

古希臘也是推崇“士農工商”的思想,例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士農工商”四民論,認為這四個階層各自有其職責和作用,共同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其中,“士”是指保衛國家的武士,“農”是指提供糧食的農民,“工”是指製造物品的手藝人,“商”是指進行貿易的商人。

中國最開始的貴族其實就是士,屬於軍事階級,可隨著國家的發展,軍士階級的破壞實在太大了,才有了文武的分離,各司其職。

對於國家的治理思想,無論古今中外,都是哲學家們孜孜不倦的探索道路。

哪怕是新興的國家美國,也採用了西方近代思想家提出的國家思想為基礎。

“農業社會的穩定,與工業社會的大發展,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但本質上的核心還是穩定,只有穩定的前提,才能有發展.”

“透過工業化的發展,經濟的提升,老百姓們的富裕,所以我加強了學校的普及,符合社會的需求,培養出了更多的人才.”

“如何把人才挑選出來,放到合適的崗位上,科舉制度就是門檻,而各級學校結業後參與社會的實踐,則是培養和考核.”

“朝廷需要有才能的人,其實地方上更需要有才能的人,地方才是國家的基石,只有地方上由聰明人們治理,讓各地綜合發展,那麼朝廷才能做到遊刃有餘,下鍋有米.”

“未來不但不會取消科舉,還會加強考核,我承認科舉有些不足,可是利大於弊,是當下最合適的方法.”

朱高熾定下了調子。

眾人沒有了意見。

朱高熾留下了楊士奇,“跟我一起走一走.”

楊士奇面露微笑。

花園還是往常的花園,噴泉沒有噴水,水池裡的假山上,手指大小的活靈活現的假猴子們彷彿真的一樣,池子底的雕刻烏龜露了出來。

楊士奇說了一些南洋的風俗人情,朱高熾聽得很仔細,最後說到了波隆多羅闍。

朱高熾又聯想到了高麗。

高麗的事情,暹羅的事情,渤尼都司的事情,透過人們的口中傳回了國內,訊息交流的頻繁,引起了部分學者的好奇與探討。

大明很強盛富裕,別的國家如何達到大明的水平呢。

朱高熾看過很多這類的文章,其實朱高熾都不是很認可。

什麼叫落後國家。

落後不止經濟的落後,想要追趕大明,必然需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需要人來犧牲。

高麗南王半封閉高麗南部,雖然保持與大明商人們通商,又控制大明商人們在高麗南部的擴張,高麗南王呢,自己辦工廠,什麼方面都不如大明的商行,可的確屬於高麗南部自己的。

後世資訊大爆炸,有許多方面的探討,朱高熾還記得一篇名為國內企業不如國外企業,對工人待遇差,倒了也沒有什麼的文章。

朱高熾是不認可的。

打個比方,雖然是粗糧,還特麼有點點發黴的,可沒有其他的糧食了,為了不餓死,只能捏著鼻子吃。

朱高熾非常清楚,後世自己的表兄弟姐妹們,他們不用與孩子分離,他的母親七姐弟,父親有八兄妹,沒有一家的老表,與自己的孩子是分離的。

而在雙喜年之前。

自己和表兄弟姐們,有七成以上是與父母分離的,一年只能見到一次,自己的小表妹,十年裡只見到一次父母。

發展中國家。

什麼叫發展中國家?不是比別人窮而已,而是方方面面都落後,需要追趕的有很多。

你憑什麼追趕上別人?

你有什麼能力追趕上別人?

一個普通人都做不到,何況一個國家。

想要成為發達國家,你需要付出代價,不想付出代價,又想成為發達國家,那伱得有運氣,什麼都沒有,除了埋頭奮鬥,還有其他的道路嗎?

打個比方。

蘋果有自己的員工十萬人,背後的生產鏈上下游可能有九十萬工人,也就是百萬的工作崗位。

這一百萬的工作崗位,可能有十萬,也可能有二十萬的崗位放在中國,而且隨時都可以搬走,根據美國利益需求變化。

遙遙領先有自己的員工五萬人,背後的生產鏈上下游四十五萬人,也就是五十萬的工作崗位。

至少有四十萬工作崗位放在中國,而且很難離開國內,根據國家需求才能變化。

很多國內企業是很垃圾,比起國外的企業太多的不足。

可誰讓你是中國人呢。

至少,自己的表兄弟姐妹們,只有兩個堂哥,一個表姐在沿海城市,其餘的都回到家鄉工作。

發展中國家。

不是抱怨就能成為發達國家的。

又沒那個命,又沒有運氣,還不想努力,也不願抗爭,只想透過抱怨過上富裕的生活,這種人叫做什麼?

朱高熾在大明的體量和優勢下,藉助自己超前的眼光和地位,透過數十年的堅持才有今日的大明,別說暹羅這樣的國家,就算是高麗,想要不付出代價就達到大明的水平。

憑什麼?

憑高麗人比別國人高一等?

更何況大明也不會允許別的國家追趕大明,除非先打敗大明,用武力取得自己的發展底氣,讓大明無能為力的干涉,這是第一關。

朱高熾也不相信,當下的天下里,有哪個國家可以打敗大明。

最大的威脅帖木兒汗國沒有了,高麗被大明控制了,倭國內亂了,那麼放眼天下,西方還在愚昧的中世紀,真是大明最好的時代。

至於暹羅,朱高熾認可波隆多羅闍這個人,可是大明的國力不同了。

只不過呢。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一直是朱元璋的戰略思路,也被朱棣繼承,而且朱高熾也認可這樣的思路,而且朱高熾不希望付出太多的代價。

畢竟,嘆了口氣。

朱高熾忍不住拍了拍自己的肚子,大明內部有太多朱高熾不滿意的地方了,他希望能儘快的鋪平道路,讓中華文明進化到真正的高度。

他要的不是官員們的踴躍,而是底層百姓們的脫變。

只有百姓們的文明進步了,才是文明的大進步。

否則不過是人亡政息而已。

正如洪武二十五年春,朱高熾在大興村蒸汽機工廠前,對工人們說道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

能做到嗎?

朱高熾有些信心不足,這可是偉人都追求了一輩子的事業。

——

“從今日開始,加強全營的操練.”

“頭,要打仗了?”

哨官圍著李堅好奇的問道。

李堅的臉上有條舊傷疤,這條傷疤是在塞南地區被馬匪的流矢射中,馬匪們的武器不如明軍,但是弓術準頭不錯;左手因為舊疾不太靈活,這是在占城剿滅殘匪時中了埋伏,治好後留下了後遺症。

李堅摸了摸下巴,“風氣不太對.”

把總的鼻子很靈,把總這麼說了,下面的哨官們動了起來,李堅是從士兵成長到把總的,威望非常的高,士兵們願意聽頭的。

過了幾個月,李堅收到了拔營的軍令。

到了總營,開了會,李堅收到了確切的訊息,軍隊的確要打仗了。

“咔嚓咔嚓.”

鐵道上的火車一路開往廣西,進入到交趾,又從交趾到占城,港口處的運兵船,一隊隊計程車兵們等著登上大船,最後從占城只用了三天抵達閣昌島。

這就是大明收復交趾的好處,可以透過陸地坐船在半島的最南端。

最長只需要幾日的時間抵達南洋各國。

否則從廣西出發,因為距離的原因,以及補給港口的問題,加上季風的影響來回要幾個月。

不光是效率低下,安全性也不可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傳統大明的實力對各島嶼的控制都不夠深,何況是暹羅,暹羅與真臘的交界處,海外有個島嶼,並沒有明確的歸屬,後世才被納為暹羅的領土。

如今屬於無人管理,只有極少的土著,生活水平非常的低下,停留在刀耕火種,歷史上明朝中末時期,成為了大明商人們的補給點,後來又先後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奪去。

這樣的島嶼,本地的土著對待外來的勢力,只要有個良好的開頭,例如送點商品,然後提出貿易,很容易得到治理權。

以為本地土著也需要外來人的融入,也是少數部落的生態需求,包括大明的北部地區也是如此,對待外來的陌生人,非常的熱情好客,並且留下外來人的血脈。

否則要是每個島嶼上的土著都無法溝通,只有毫不猶豫的偷襲對抗,別說大明的商人們,就算是西班牙和荷蘭的武裝商船也是維持不住的。

不過呢,有接觸就有矛盾。

大明商人們接觸的最早,留下的矛盾最多,沒有外部勢力的干擾,也能保持總體的平穩,可當西班牙荷蘭人新的勢力到來後,很快就拉攏到了當地的土著,對大明的商人們發起了攻擊。

同樣的道理。

後來的倭寇抵達了南洋,取華商而代之的西方勢力,與當地土著們的矛盾積累很深,導致倭寇們又受到了土著們的支援。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倭寇的戰敗,讓他們退縮回自己的土地上,又導致他們在南洋的土地呆的時間太短,與土著們的矛盾不深,這就是利的一面,為他們日後與南洋打交道獲得了很多的方便,也讓倭寇的商品充斥南洋。

不過這些都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只要能認清楚問題,做出針對的應對來破局,屬於上層的智慧較量。

以此為思路,朱棣留在了占城,解縉以內閣大臣的身份,前往暹羅大城,也就是暹羅的都城,面見了暹羅的國王,商討波隆多羅闍的問題。

“波隆多羅闍是不穩定因素,不光破壞了南洋的安穩,也對暹羅王室帶來了危險,不解決波隆多羅闍,恐怕此人會帶領軍隊造反.”

波隆多羅闍要造反嗎?

不知道。

不確定。

但是大明咬死波隆多羅闍要造反,形成了輿論,那麼暹羅的王室就會擔憂,暹羅的王室擔憂,就會採取打壓和試探波隆多羅闍。

波隆多羅闍要麼交出權力得到暹羅王室的信任,要麼對抗加深與暹羅王室的矛盾。

這是陽謀。

這叫做利用輿論優勢擴大矛盾。

沒有問題很簡單,那就透過輿論製造問題。

而不同的是,波隆多羅闍的確有點問題,他的實力很強,本就讓暹羅王室忌憚,有了大明做主和刺激,暹羅王室的底氣足了。

首先要求波隆多羅闍回到都城解釋。

只這一條,波隆多羅闍就無法答應,而波隆多羅闍不能回都城,又證明了大明的輿論,穩定了多年的暹羅,一夜之間戰火的危機出現了。

暹羅王室整兵備戰,解縉則承諾,大明一定保護暹羅王室,又和暹羅王室溝通了許多的矛盾。

例如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雙邊貿易協定,大明的商人可以暢通無阻的到暹羅做生意,不收取稅賦,大明商人們可以再暹羅購買土地,建立港口等等,也就是高麗的一套方法。

同樣的道理,暹羅的商人們也能去大明做生意,也不收取稅賦,他們也可以買大明的土地,甚至在大明修建港口。

只是呢。

大明的土地貴,商品又便宜,源源不斷的不限量,暹羅的商人們,還是小作坊的模式,自給自足都無法滿足,首先在大明商人們的競爭中存活下來再說吧。

面對北部的壓力,波隆多羅闍一邊派使者去占城拜見朱棣,朱棣沒有其他的要求,暹羅王室答應的條件,只要波隆多羅闍同意就行。

波隆多羅闍自然不會同意,他要是同意,就不會做許多的事情了,所以他又一邊派人去都城面見國王,想要說服國王。

國王與地方實力派將領天然的不對付,兩者有本質的利益衝突,在自身權利的面前,暹羅國王更信任大明,因為波隆多羅闍會要他的命,而大明只要利益而已。

大明的軍艦遊蕩在暹羅南部海外,保護七巖城與華欣城這些新興的城池。

華欣是後世泰國中部的海濱小鎮,距離泰國首都曼谷,也就是現在的暹羅大城,有五百里上下的距離。

與沙美島隔岸相望。

從暹羅回到占城的解縉,向朱棣介紹了暹羅的局勢。

朱棣有些不適應。

以前敵人在哪裡,他帶著大軍打過去,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可到了如今,兒子不讓他這麼做了,大軍輕易不動,藉助別國內部的矛盾。

這種細碎的如穿針的活計,讓朱棣有些喘不過氣來。

“簡而言之,我們要向波隆多羅闍傳達我們的態度,我們不跟他打仗,他也不要損害我們大明的利益,至於他們內部的矛盾,不能影響到我們大明.”

朱棣又忍不住摸了摸下巴。

朱棣的習慣被很多的將領學去,人們都在模仿皇帝。

“這他孃的多不講道理.”

“我打你,你還不能還手.”

也就是兒子能想出來,一般人還真做不出這樣不要臉的事情來,朱棣有些感慨。

聽到皇帝的話,解縉露出靦腆的笑容。

這樣的思路多好,正和他們文官的意啊,打打殺殺的,效率太低不說,傷敵一千也要自損一百不是麼。

從塞南行省到塞北地區,從哈密到亦力把裡,從亦力把裡到西部七省,從高麗到南洋,大明在朱高熾的引導下,發生了許多的變化,也總結到了更多的經驗。

面對大明新的模式手段,不光是暹羅王室沒有反應過來,波隆多羅闍也氣的差點吐血。

在他的面前,猶如無形的棉花,他不知道往哪個方向打,打出去的拳頭還使不上力。

現在變成了暹羅內部的鬥爭,大明只需要當漁翁。

報紙連番的報道,整個南洋都知道暹羅要打仗了,波隆多羅闍要造反,王室輸了就會被波隆多羅闍殺死,波隆多羅闍輸了,王室的權利就會穩固。

歷史上暹羅並沒有內戰,至少這個時期如此。

可歷史終歸是歷史,大明的報紙透過商人們帶到南洋各地,哪怕是舊報紙也代表了輿論權,各地的百姓們,透過大明的報紙瞭解天下的局勢。

報紙上是這麼說的,人們就這麼認為。

“暹羅王室不會輸.”

“不一定,那個波隆多羅闍暗中積蓄勢力多年,野心狂妄之輩,如今敢於造反,肯定是有底氣的.”

報紙上的宣傳下,波隆多羅闍就是個為了權利陰謀造反的武夫,脾氣古怪,動輒殺人,不懂仁義道德的軍閥,大家都是這麼看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李世民:逆子,快來登基

流浪哥哥

美食之靠小吃在六國之間反覆橫跳

山河四巔

華夏盛典,開局頒發十大帝王獎

御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