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

一間房屋裡,將軍靜靜的坐在裡頭,茶几上有盞熱茶,散發著熱氣,屋外頭時不時有文書們來回走動,顯得很忙碌。

趙安打量了四周的擺設,視線最後落到了自己的手上發呆,他已經等了一個半的時辰。

“什麼時候多了這麼多老皮.”

趙安從來沒有這麼無聊過,第一次發現,自己已經過了不惑之年,滿是老繭的大手,非常的難看,趙安沒有太過在意。

“趙將軍.”

“請跟我來.”

一名老年宦官緩緩的走進屋內,趙安連忙起身跟上去。

許多人好奇的看著經過的趙安,趙安努力的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態,對於外界的彈劾與討論,趙安自問自己問心無愧,所以沒什麼在意的。

趙安也不知道去到何處,看著老宦官的背影,趙安越發的揪心。

這裡是文華殿啊。

天下的中心。

哪怕是趙安,也隱隱的有了一絲驚慮,見到了太子殿下,自己如何行禮,太子殿下會用什麼態度對待自己呢,自己該怎麼解釋。

“臣,叩見太子殿下.”

進了一間房子,在宦官的示意下,趙安只看到了一個身影,早已激動的行叩拜禮,甚至不敢打量。

“趙將軍免禮.”

朱高熾一臉的笑容,平和的說道:“趙將軍請坐.”

這時候的趙安,才用餘光看了眼屋子裡的場景,讓趙安不可思議的是,屋子裡沒有奢華的物件,除了冊子就是書,以及輿圖。

書架上全部是書,太子殿下的書桌上,也有一本翻開的書,可見太子殿下經常看書,趙安見到了這幅場景,內心的敬意油然而生。

對於讀書人的尊敬,自古以來刻在了這個民族的基因裡。

一個愛讀書的太子,更是讓人下意識尊敬的物件。

“這些日子以來,趙將軍辛苦了.”

聽到太子殿下的問話,趙安茫然的抬起頭,迎向了朱高熾的眼神,裡面有鼓舞和讚賞,趙安一下子動容了起來,內心忍不住的動容。

“為了大明江山社稷,臣並不辛苦.”

趙安穩住了心態,恭敬的回道。

朱高熾點了點頭。

“御史們的彈劾,雖然符合程式道理,可是呢,大明也需要趙將軍這樣的人,缺一不可,所以我很讚賞新學的一句話,致良知,知行合一.”

“在良知裡,我做的一切是為了國家好,那麼我就問心無愧,哪怕面對再多的阻力和輿論,我也會一如既往,這樣的人是偉大的,國家和民族,也需要這樣的人為天下負重前行.”

趙安徹底動容,太子殿下的話,說到了自己的心裡。

朱高熾並不是為了拉攏趙安才說這些話,而是自己的確這麼認為。

整個大明,朱高熾最佩服的是張居正。

為什麼最佩服張居正?因為張居正的一生從來沒有動搖過。

致良知,知行合一。

如果為了利,張居正可以得到全國的財富,像他仕途的領路人那樣,半個上海成為那人家族的土地,以張居正的地位和權勢,別說半個上海,整個上海都不成問題。

如果為了名,張居正只需要抓幾名貪官,組織幾場科舉,就能成為上下歌頌的賢臣。

可是張居正如他早年向隆慶皇帝的奏疏裡所講的一樣,追求的是大義。

所以張居正的權臣,做成了勳貴、太監、御史、大臣、鄉紳、讀書人所有利益階層都反對的物件,權臣當成張居正這樣是獨一份了。

還開了歷史的先河,弟子彈劾先生。

後世有部書裡說,人最重要的是這輩子過上自己喜歡的人生。

符合知行合一,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就去做這些事情,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

可是知行合一的開頭是致良知。

許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用知行合一的說法迷惑了更多的人,但是他們不提致良知。

那麼又可以理解成。

在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條件下,過上自己想要過的人生,成為一個到死不後悔的人。

這才算真正的文明和精神昇華,而不是喊著口號謀求私利。

趙安雖然是第一次見到太子殿下,可他很快滿心的臣服,如此的太子殿下,的確配得上老百姓們家家懸掛燕子圖的太子殿下。

“臣做的並不好,為朝廷引起了不少的麻煩.”

趙安主動抱歉。

從離開四川來到京城,趙安從來沒有服軟過,這是他第一次服軟。

聽到趙安的內心話,朱高熾沒有多說什麼,簡單的安撫了趙安幾句,讓他回去歇息,“將士們的功勳,不會因為御史們的彈劾受到影響.”

朱高熾笑道:“不論對錯,打了勝仗計程車兵們不受指責,他們只有榮譽.”

“太子英明!”

趙安歎服。

趙安離開後,下一位是曹端。

曹端在北平講學,得知太子的邀請,絲毫沒有猶豫,更沒有以此揚名,也不擔心會被人們認為是貪圖名利的小人,而是打包好了行囊,第二日就南下。

曹端很溫和,看到了書架上的書,仔細的看了是哪些書籍。

有傳統的四書五經,也有一些興起的小說,和許多的學者們的論文與文章,看來傳言的太子殿下不愛讀書是虛言,太子殿下只是不受限於一家之言。

朱高熾對曹端很熱情,並不是因為此人在歷史上的成就,而是此人在朱高熾的眼裡,學問一道上,屬於大明當下頂尖的一批人。

很早的時候,朱高熾其實很傲慢。

在大明工業化發展的道路上,不光大明在成長,透過大明的成長,朱高熾也互相學到了更多的東西,乃至今時,朱高熾反思起了自己,犯了傲慢主義的錯誤。

“宗主國、親藩屬國、外藩屬國、宣撫司、宣慰司,是宗藩體系的根本,以中華文化的傳播為主,引領天下之說,莫不臣服.”

曹端仔細的講著宗藩體系,建立在太祖皇帝打造的宗藩體系基礎上,以現在大明國力為構架,全新的天下治理體系。

朱高熾聽得很仔細。

後世的國與國的關係,是西方主導的,因為西方文明贏得了天下。

那麼在西方引導天下之前,這裡是中國的天下說。

沒有什麼國與國。

只有中央和八方。

中國是宗主。

“改土歸流並不是新事,而是早就有了的規劃,不過呢,當初大明立國不久,影響力不足,首先是地方上認可中央,服從中央的管理,透過教化與管理兩手準備.”

“琉球、高麗等藩屬國,都屬於成功的示範.”

“外藩屬國變成親藩屬國,親藩屬國變成宣撫司,宣撫司變為宣慰司,最後改土歸流融為一體,正是八方歸附,四夷來王.”

朱高熾聽完後,突然覺得有些啼笑皆非。

在後世的時候,經常有人嘲笑古代的狂妄,他們卻不知道古代的輝煌。

這個輝煌並不是單指武力,而是文明。

包括後人對禮的鄙視。

古代禮樂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口腹耳目的嗜慾,而是要以此教訓百姓,使有正確的好惡之心,從而歸於人道的正路上來。

人生來好靜,是人的天性;感知外物以後發生情感的變動,是天性的外部表現。

外物來到身邊後被心智感知,然後形成好惡之情。

好惡之情不節制於內,外物感知後產生的誘惑作用於外,天理就要泯滅了。

外物給人的感受無窮無盡,而人的好惡之情沒有節制,人就被身邊的事物同化。

人被外物同化,就會滅絕天理而窮盡人慾。

因此,強大者脅迫弱小,眾多者施強暴於寡少,聰慧多智的欺詐愚昧無知,勇悍的使怯懦者困苦,疾病者不得養,老人、幼童、孤兒、寡母不得安樂,這些是導致天下大亂的因素。

所以制禮作樂,人為的加以節制:以衰麻哭泣的禮儀制度,節制喪葬;鐘鼓干鏚等樂制,調和安樂;婚姻冠笄的制度,區別男女大防;鄉射、大射、鄉飲酒及其他宴客享食的禮節制度,端正人際間的交往關係。

用禮節制民心,用樂調和民氣,以政治推行之,刑罰防範之。

樂的特性是求同,禮的特徵是求異。

同使人們互相親愛,異則使人互相尊敬。

樂事太過不加節制,會使人之間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禮事太過不加節制,則使人們之間離心離德。

和合人情,使相親愛,整飭行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禮樂的功用了。

最後達到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呢。

例如商人掙的錢不用來壓榨,而是反哺鄉鄰。

猶如西方一小國的商人,在國外貿易中小有成績,卻守在自己的家鄉,對外掙來的幾百萬的錢不是用來享樂,而是捐贈給家鄉的體育隊伍,辦了一場家鄉百姓們參與的熱鬧活動。

不同的社會環境,商人為了利益謀財害命,還是成為令人讚揚的賢達,就是不同的表現,需要的是社會環境的文明來引導。

“自古以來,學問無非是唯心和唯物的問題,還是兩者相容.”

曹端見太子殿下彷彿聽得懂,於是更加詳細的解釋說:“不同的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同,學問也有不同的發展方向.”

“比如先秦都在強調一個道,意思就是說世界的發展是由道決定.”

“至於什麼是道,各個流派都把自己的想法和認知塞進去。

但共同特點就是承認道的存在,比如儒家學派在易經當中就提到到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等於說道是由相互對立的兩種力量轉化的結果。

老子在道德經當中提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認為道很難定義,可以訴說的道不是長道,不是一般的規律.”

“單獨承認世界,萬物實物之外,有客觀規律的存在.”

“所以易經才提到,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通俗點解釋就是有形的物質的都是實物,就是器。

而實物之上有客觀規律的存在,所以形而上謂之道.”

曹端說到這裡,停頓了片刻。

朱高熾露出好奇的眼神。

曹端猶豫了一會,然後說道:“太子殿下喜歡復古,雖然有些道理,其實古代對當下大明學術界的世界觀和物質觀的問題並沒有深入研究.”

“基礎是很唯物,但也就是碰了一下就沒有深入了,如孔子所言六合以外存而不論,未知生焉知死等。

其實是承認有客觀規律的存在,但不去想它了.”

朱高熾不以為意。

他當然知道古代的研究水平,肯定沒有後世的高度,但是要考慮歷史的侷限性,他更看重的是發展,不光是經濟的發展,以及思想的發展。

不過這些事情,沒必要與曹端詳細辯論,因為自己並不打算與曹端進行深度的討論優劣,而是瞭解當下大明學術的發展水平高度。

每個人的思想不可能完美契合,正如《禮記·樂記》中所言求同存異,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曹端見太子殿下沒有反駁,鬆了口氣後,繼續說道:“不過宋朝時期,學術有了大進步,這一塊上宋代理學的興起在補全,這是宋代理學吸收了佛家思想的基礎上補全的.”

“其實現在大明的新學和理學核心有些相似,認為天有常有理有規律,需要格物致知.”

“新學和理學的區別在哪呢?”

“在下認為新學也認同世界有客觀規律,六合之外是道。

但新學認為人有良知,良知不是良心,而是人接觸到事物最開始的想法.”

“新學裡面認為那一點想法是最合道,最符合客觀規律,也是最純真的.”

“比如在下聽到趙將軍在四川殺人過激的時候,在下心裡是很同情而且很忿怒的。

那就是在下最初的良知,但後來想想惹不起趙將軍啊,在下趕緊不吭聲了,那就是在下後面的做法.”

“良知什麼呢?良知這是在下的初心,要不忘初心,牢記真理.”

“所以說新學的要求是先致良知,再格物致知。

而理學認為是滅人慾,存天理.”

“其實這裡的人慾和良知都是哲學概念,人慾不是人的七情六慾,良知也不是良心。

而是人的思維和想法,還有世界觀.”

“在宋代哲學裡面,首先得承認有理的存在,也就客觀規律.”

“怎麼實現符合客觀規律呢?”

“符合是我們古代追求的一種境界,也就是使我們的認知,日常生活的行為都符合客觀規律,用古話說就是:不在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

“讓我們的思維行為都符合規律,所以說理學新學的不同,在於理學應認為應該從零開始直接追求真理,而新學認為,人有最初的良知,應該以良知為基礎,追求真理.”

“啪啪啪.”

朱高熾忍不住鼓掌。

人想要做自己喜歡做的的事情,無論是解放天性,又或者特立獨行,更甚至反思種種,首先是以良知為基礎,有了這個基礎,社會才能不停的進步。

其實曹端說舉的新學,已經與明中後期的心學類同。

近代的文人翻譯亞里士多德的名著,形而上學就是參照這裡來的,用了這個名字。

後世一直以來翻譯國外經典典籍的思路,有套用中國古代典籍的傳統,為了追求古今統一,所以名詞也會沿用回古代的詞語。

例如國家,新聞等等詞彙,同樣是古代的詞彙,最後導致人們談起這些詞彙,彷彿是西方帶來的。

又如皇太極。

如果以太極取名,那老奴其餘的兒子名字也會不同,只不過是音譯而已,採用的美好在字眼。

宋亡最可惜的是,宋朝的文明成果,特別是思想上的沒有被繼承者繼承下來,搶奪了再多的財富,終歸有花完的那天,只有文明成果才是最寶貴的。

朱元璋文韜武略,可惜朱元璋畢竟是元末生人,沒有接受過宋朝思想高度的薰陶,所以雖然制定了許多好的政策,可是缺點也很多。

那麼自己呢。

自己畢竟受後世的影響,同樣沒有徹底認可古代的成就,以後世的觀念來引導十五世紀的大明,實在是浪費了中華文明的底蘊。

中華文明最大的底蘊是什麼?

輻射天下的影響力。

天下說。

天下共主。

君是天下之君,而非一國之君。

天下之君稱帝,一國之君稱王。

曹端得到了太子殿下的支援,開始在京城講學,大劇院裡講學的曹端,一票難求,場場都坐滿了來聽新學的觀眾們。

宗主國、宣慰司、宣撫司、親藩屬國、外藩屬國。

很快成為了朝廷的議論,人們把高麗,倭國,琉球,寮國,八百大緬等王國和地區用來探討,結合太祖皇帝的宗藩體系。

“最初的時候,許多的地方無法自給自足,必須依賴外部的物資,而太祖皇帝利用我大明的生產力,想要獲得我大明物資的地區,必須認可我大明為宗主國,方能進行貿易,為了維持這個體系,所以禁止民間商貿,由朝廷統一管理.”

“而高麗此類王國,則因為文化傳統的原因,屬於文化兼併來的親藩屬國.”

“時至今日,以我大明的生產力,除了應該繼承這套天下制度外,還應該發揚光大,加深對宣慰司、宣撫司、親藩屬國、外藩屬國的治理.”

不同地區的宣慰司、宣撫司,不同地區的藩屬國,又應該如何對待呢,以及如何區分呢,越來越多的人們,圍繞新學的思路開始了更多的探討。

永樂十三年八月,暹羅的內戰爆發了,可京城裡更引人矚目的是宗藩體系的討論。

連帶著高麗,琉球等國內的勢力也在觀望,因為關乎他們本國的利益。

每一次的變化,利益階層都會受到影響。

又一家大商行消失了。

這回還是與大明工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的周家,這位早年與太子殿下合作的商人,二週裡的大週週有容,在周有容死後,他的家人隱藏資產,被稅課司衙門查了出來。

根據稅課司衙門的調查,周家轉移了不少的金銀埋藏到高麗的土地下。

高麗不同於別的藩屬國,高麗的文化和風俗人情與內地很貼合,加上大明與高麗的關係,以及高麗的文明程度,商人們對高麗的安全有信心。

無論如何,在稅課司的追查下,周家消亡了。

周家雖然消亡了,但是周家的礦產不會消失,最後透過拍賣的形勢,肥了更多的商人。

在商人們關心的目光下,同樣把視線落到了京城,關於宗藩體系的定論,以及對高麗等國的影響力,會不會打破他們現有的利益局勢。

那麼獲得更多大明籍的工人,也算是一種綁架,讓朝廷投鼠忌器。

重慶府東南地區的各大大小小土司,在當地官府的組織下開始了改土歸流,幾十萬的人口,雖然素質不高,但他們是大明籍。

高麗的讀書人,不如大明籍的文盲值錢。

高麗國內的形勢,沒有因為老南王的死亡而結束,反而因為商業的擴張,極致的壓榨,糧食的減產,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大饑荒。

大片大片的土地不種糧食,成為了大明的原料基地,大明運來的糧食價格達到了天價,成為了商人們的最後的輝煌,大有一口氣買下高麗的態勢。

根據大明工局的統計,高麗至少六成的土地落入了大明商行的手中。

高麗近三年來,餓死了至少五十萬流民。

同時,根據大明商行源源不斷的擴張,在高麗的大明人至少有上百萬,如今他們盯上了多出來的數十萬人口,希望吃下這個蛋糕。

幾十萬的重慶府南部地區的百姓,受到了商行們熱烈的歡迎。

剛剛恢復自由的奴隸們,坐上了江船,來到上海出海,一家家的口子,成為了商行們的核心,為商行們在高麗的利益保駕護航。

這些窮困的人不怕死,是商行最好的護廠隊來源。

每日三頓飯,每個月六天假,每個月至少一元五角的工錢,工民聯合部的保障下,這些剛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山民,燻到文明其精神下,又有野蠻的體魄。

他們面色紅潤,拿著簡陋的火銃和彎刀,保衛著商人們的工廠和園區。

才幾個月的時間而已,彷彿就變了一個人。

從奴隸到武士。

資本的武裝下,他們過上了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婆娘,不久後還會有自己的孩子,在高麗高人一等的待遇。

大明商品源源不斷的添入他們的生活,讓他們有了更高品質的質量。

學校,花園,廣場,劇院.

到了年底的時候,高麗已經有了全新面貌,發自內心把廠當家,高達百萬的工人群體,不過這些工人們,屬於大明商行的員工,而不是大明工局。

這些都是大明工局早年做的,終於被資本家們學會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第一醫官兒

正好逍遙

我在錦衣衛每天打卡摸魚

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