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新宗藩體系的正式推廣

永樂十四年春,解縉回到了京城。

他與太子殿下和朝廷商議了關於占城和暹羅等周邊地區的局勢,並決定重新出發前往占城。

在這次旅程中,他帶上了一些海外官員,如姜賓知和黃福,以及內閣楊士奇等文武官員,共同商討宗藩體系的新制度。

京城中有學者稱大明為一個建立在鐵道上的國家,此言雖為笑談,卻也一針見血。

大明的發展核心確實是鐵道的建設。

隨著內地鐵道里程的不斷增加,串聯起來的城市範圍越來越廣,物資交流變得更為便捷,這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促使大明的管理方式發生了變化。

公文傳遞基本上都依賴於鐵道系統,內地傳統的驛站功能大部分被淘汰,只有在邊疆地區還保留著原先低效的驛站體系。

在南洋地區,商船以占城為起點,與各國進行貿易往來。

包括特冷、龍牙迦邈、吉達、吉蘭丹、彭亨、滿刺加、龍牙菩提島、六坤、南巫裡、黎伐、那孤兒、蘇門答臘、班卒兒、阿魯、米囊葛卜、順塔、加魯、爪哇、吉里地悶等地在內的諸多地區,開始被納入大明的天下輿圖之中。

朱棣接見了各地的勢力首領或統治者使者。

此次與歷史上著名的下西洋不同,由於地理距離的限制,大明的影響力並未如之前那樣深遠。

然而,由於對這片陌生地區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大明並未輕易將其封為新的國家,而是考慮採取設立宣撫司和宣慰司等方式來管理。

只有那些已經存在了相當長時間的王國,才會被賦予王國的封號。

“根據朝廷的商議,宗藩體系將分為都司、宣撫司、宣慰司、親藩屬國和外藩屬國五個等級。

除這五個等級之外的勢力和地區,大明將不予承認.”

解縉向朱棣詳細解釋道。

聽到解縉的解釋後,朱棣撫須微笑。

他想起了大漢的霸氣,難道大明的氣魄還比不上那個時代嗎?

見皇帝並未提出疑問,解縉繼續說道:“新宗藩體系將在我國東南部地區先行實施。

如果效果良好,我們將逐步將其推廣至全天下。

目前設立的都司包括占城都司、素可泰都司、芭提牙雅都司、咸鏡都司、奴兒干都司、平安都司和筑紫都司.”

“宣撫司和宣慰司則分佈在各地,包括蘇祿宣撫司、清萊宣撫司、清邁宣撫司、湄豐訟宣撫司、七巖宣慰司、華欣宣慰司、寮國宣慰司、緬甸宣慰司、八百大緬宣慰司以及木邦宣慰司等.”

“親藩屬國包括高麗國、狗奴國、琉球北國、琉球國、琉球南國和暹羅國.”

“至於外藩屬國,則有蘇門答剌國、新拖國、爪哇國、彭亨國、呂宋國、倭國和真臘國等.”

狗奴國與倭國並不是蔑稱,而是rb古代國家本身就是這樣的國名。

大內氏在大明府扶持下,與幕府分裂,大明封為古代舊名狗奴國,成為親藩屬國,倭國則還是外藩屬國。

在這些地區中,大明將一些地區納入了宣慰司或宣撫司的管理之下,並授予其首領或統治者宣慰使或宣撫使的印章,而非國王印章。

特別是在半島地區,大部分土地都歸入了大明的宣慰司和宣撫司管轄範圍內。

即使與一些陌生遙遠的地區,如那家人和曼尼普爾人的交往不多,但他們也已經接受了明朝的冊封,成為了大明的附庸國。

隨著這些舉措的實施,許多事務處理起來變得更加便捷了。

解縉得到了朱棣的支援,開始在南洋各宣撫司和宣慰司以及內外藩屬國之間更換新的冊封文書。

同時,他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和規定。

一些地區由解縉親自傳達,還有一些地區,則是另外的官員們去宣達。

寮國宣慰司的刀線歹,這位受洪武皇帝冊封的宣慰使已經去世,當下承襲宣慰使的是他的兒子刀攬那,他的叔叔刀圖裡協助他統治。

寮國宣慰司的土司制度仍然存在,並且刀線歹去世後,其職位由兒子刀攬那承襲,而他的叔叔刀圖裡則協助他進行統治。

這種土司制度是中國在邊疆民族地區實施的一種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東南亞許多地區都是如此,不過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乃至王朝消亡和殖民者勢力的到來,中國的勢力一直在消退的道路上。

“從今日起,各地書寫大明的文字,以中國文字和語言為官方用語,所有公文必須使用漢字,採用大明的測量計算單位,修建維持驛道,每年會有官員檢驗,如果無法透過,會遭受懲戒.”

“各地的城池上,懸掛大明的旗幟.”

“各地施行大明律法.”

種種措施,旨在加強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和管理,並且透過城池上懸掛大明的旗幟,以彰顯大明朝廷的權威和統治地位,並推行大明律,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公正,是宗藩體系加強朝廷對外管轄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為最恭順的宣慰司之一,寮國宣慰司一直以來對大明很聽話。

包括歷史上朱棣收復交趾時,寮國宣慰司也出過力,傳遞過訊息,當下更是如此,親自派兵支援。

加上鐵道的修建,大明的影響力在當地很大,有許多大明商人的身影,不少大明人在當地安家落戶,過上奴僕成群的生活。

寮國的子弟也最早前往京城入學,對於新的政令,寮國並沒有太大的意見,因為寮國的上層早就開始使用漢字和漢語,多年下來,新的子弟們人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

“強大的波隆多羅闍,在明軍的手裡堅持不到半年,我估計大明很快會在全南洋啟動鐵道修建計劃,到時候,大明的實力越發的強大.”

刀圖裡已經很老了,他早年去過還是安南的交趾,見到過當時還是太子的朱棣,從那時候起,就看到了大明的強大。

這些年來,寮國宣慰司對大明的服從,離不開此人的功勞。

同樣,大明回報了他的家族。

他們家族在當地的統治沒有受到影響,那些不聽話的部落,無法對他們家族發起衝擊,因為大明支援他們家族,而且他們家族很多子弟去京城讀書,甚至有人在京城做官。

“朝廷的要求越來越細緻,對於南洋管理的越發嚴格,侄兒認為要不了多少年,許多的傳統都會發生改變,恐怕會像雲南那邊一樣,最終改土歸流.”

刀攬那擔心的看向叔叔。

刀圖裡嘆了口氣。

“上朝有言,大勢不可違,順者昌逆者亡。

如今的大明就是大勢,那些不服的勢力,他們的下場都很淒涼,一個一個的挑戰者,你也看到了,大明沒有使用多少力氣,輕而易舉的就消滅了他們.”

“所以我們的選擇,唯有恭順大明,在大變革之下,謀求我們家族最有利的好處,透過寮國宣慰司,讓我們家族加入朝廷,在朝堂上謀得一定的地位.”

刀攬那點了點頭,叔叔一直都是這樣,多年來在叔叔的影響下,刀攬那也沒有反抗大明的心思,如何加入大明,獲得更多的好處,成為了他們家族的思路。

“大明想要全面治理南洋,非三代人之功不可,未來的道路很漫長,我們立足於寮國宣慰司,不斷的向朝廷發展,無論未來如何變,都有我們的一席之位.”

刀圖裡說了一段話開始喘氣,刀攬那露出擔心的眼神。

刀圖裡揮了揮手,沒有讓侄子攙扶自己,他想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為家族的未來鋪好路。

再有才能的人,選擇錯了,那麼以前一切的努力就會白費,猶如那波隆多羅闍。

他很聰明,知道借勢和隱藏實力,可是又如何呢?如此睿智的人,還不是被大明消滅了,導致他的家族和勢力也全軍覆沒。

大明未來對南洋管理的越嚴,反抗的人就會越多,刀圖裡不希望自己家族的人露頭,所以他盡力的要求子弟們,服從大明的規矩。

其中一條,要求各宣慰使和宣撫使修建道路,在人們的眼中看來是很難的要求。

南洋的部落很多,一直到後世還有諸多的部落勢力存在。

那麼在當下的時代裡,因為生產力的關係,不光是貧瘠,地上也沒有道路,只有靠著人走出來的小道。

而道路非常的重要,不光是物資的貿易,更涉及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管理。

所以歷史上明初的時候,洪武朝對於西部的烏斯藏等都司,和東北的奴兒干都司的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各地土官修建驛道,讓朝廷的政令得以通傳。

因為國力的問題,修建驛道的命令,在雲南部分地區得到落實,可也有更多的地區沒有施行,包括八百大緬,車裡宣慰司等。

那時候的大明,對這些宣慰司的要求只是保持恭順,維持大明的旗號。

現在修建道路,成為了大明朝廷對土官們的考核,等於在他們身上增加了新的任務,不再像以往那麼放養,這對土官們帶來了壓力。

世襲的土官們,早就習慣了在部落裡作威作福,整個部族的財富是他們的,人口是他們的奴隸,漂亮的女性服侍他們,最後賞給他們提拔的部落勇士,形成原始粗暴的部落體系。

他們享受權利,但並沒有發展生產力的義務,當部落無法維持下去的時候,只有帶著青壯去攻打劫掠其他的部落的方式,透過如此的手段,解決部落裡的內部矛盾,從而維護自己的統治。

寮國宣慰司最先更換了冊書,認可了大明賦予他們的權利,以及他們需要付出的義務。

在修建道路的過程裡,大明會給予他們一定的糧食補償,寮國宣慰使則需要組織當地的部落青壯,出人出力從深山老林中,修建一條又一條的道路。

至於刀攬那能不能使喚的動周邊的部落,那就是刀攬那自己的問題。

大明要發展南洋,促進南洋的經濟發展,形成穩定的格局,恢復中華的勢力範圍,每一位宣撫使和宣慰使都需要做出貢獻。

大明的職位和俸祿,不再是輕易可得。

如果說寮國宣慰使修建道路的難度是六分的話,那麼車裡宣慰司、八百大緬宣慰司,乃至木邦宣慰司等地,難度要翻一倍。

後世這些地區的勢力都非常的複雜,哪怕後世的資訊化時代下,也充滿了混亂和戰亂,何況當今的時代,各個部落之間打成了狗腦子。

今天這個部落消失了,明天那個部落分裂了。

解縉親自出訪藩屬國。

不久後,暹羅國國王準備前往占城,拜見宗主國皇帝。

暹羅以前有自己的藩屬國,對於素可泰藩屬國的做法更加的激進,反倒沒有對宗主國的新要求感到不適,已經有了準備。

幾位大明商行的掌櫃和東家,在王宮裡面見國王,其中有位傷疤臉,看上去格外的兇悍,可是說起話來非常的溫和,讓人有不知所措的感覺。

“寡人決定恢復王國軍隊,士兵數量達到三萬人,可是缺少糧食,也缺少軍餉.”

因陀羅闍一世很無奈。

大明軍隊在暹羅的支出,需要暹羅王國補償,天量的軍費,掏空了整個王室,未來二十年來,暹羅王室都需要還債。

因為王國軍隊被叛軍消滅,甚至加入了叛軍,目前的暹羅國王,與當初的高麗國王李芳果一樣的局面,內憂外患之下,手裡還沒有軍隊。

同樣佔據了都城,可是都城成為了廢墟,搜刮的物件也沒有。

而且地方上不穩定,都城還需要明軍的駐防,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基於此,因陀羅闍一世只能選擇拉攏大明的商人們,希望能獲得他們手裡的財力支援。

“大王之憂不必傷感,吾等必慷慨解囊,幫助大王渡過難關.”

刀疤臉說著漢話,穿著長衫,如果不是面色的差異,和大明人一模一樣。

因陀羅闍一世顧不上那麼多,聽到商人們的答覆,非常的開心。

商人們幫助因陀羅闍一世支出軍費,因陀羅闍一世則給予商人們特權,他們不光獲得暹羅的土地,還能使用奴隸,暹羅本身是奴隸制,歷史上三十年後開始的土地改革,把土地賜予部分奴隸成為平民,促進暹羅進入了王國文明。

大批的流民被商行吸收,成為了商行的奴隸。

諸多的新莊園裡種植甘蔗、大豆、甚至開始種植咖啡。

咖啡最早原產於非洲衣索比亞西南部的高原地區,十五世紀以前,咖啡的種植和生產被阿拉伯人壟斷,歷史上自1898年引進中國海南。

如今隨著大明在西部七省的發展,咖啡也進入了商人們的視線,他們在許多地方試著種植,效果並不大,最後發現南洋非常適合。

大明內地的土地,以農業產量為重,經濟作物為輔,雲南地區雖然也適合種植咖啡,可是因為官府的控制,導致商人們能種植的面積不大。

現在有了暹羅大片的土地,商人們開始廣泛種植咖啡。

甘蔗可以製作白糖,為人們提供高度能量,咖啡成為人們喜歡的飲料,還有大豆等,隨著國內百姓們的生活富裕,對於油的需求越來越高,還有牲畜的增加等等。

商人們已經有了成熟的經驗,他們在國內互相交流,透過報紙上的訊息,具備了更開拓的視野。

一家家的商行依託大明的國力之上,看到了暹羅未來的前景,敢於投資暹羅,否則當南洋大鐵道落成後,猶如當下的高麗,後來者需要花費十倍的成本,才能登上這趟通往財富的列車。

那麼在北部都司和南部都司。

北部因為不太穩定,大明工局的發展較慢,當下多數的精力,投放在南部。

根據國內的指示,大明工局分離出南洋農業發展工局,由密雲分割槽負責人嚴中正南下總覽全域性,組織抽調精兵強將,讓暹羅儘快達到糧食產量的高產,成為大明在南洋大開發的糧食供應基地。

暹羅因為叛軍的原因,導致加入叛軍的許多統治勢力衰敗和被消滅,他們控制的大量奴隸,一部分被大明商行吸收,一部分被南洋農業發展工局吸收。

暹羅佔據如此的寶地,之所以未能徹底制霸半島,正是因為文明的落後,生產力的低下,沒有發揮做這片土地的功效。

暹羅的地理優勢,比交趾還要優越一些,當然,最肥沃的土地無疑是渤尼都司,還有渤尼都司東邊隔海相望的三弗齊地區和蘇門答臘國。

只是這些地方目前太過遙遠,目前的大明實在是力有未逮,只能先籠絡住,儘快的發展起暹羅,才能繼續往南擴張下去。

因陀羅闍一世的王室威望,依靠大明的扶持,面對大明新的宗藩體系制度,因陀羅闍一世痛快的答應,至於修建道路需要調動多少奴隸,並不在因陀羅闍一世的考慮中,他看重的是自己是王位。

所以為了表示恭敬,因陀羅闍一世離開了都城,選擇親自去占城。

占城。

朱棣親自派人迎接了因陀羅闍一世的到來,雙方進行了許多的溝通,看到大明皇帝,因陀羅闍一世很激動,以晚輩自居。

暹羅正式更換國書,國內全面推行漢字與漢語,指定為官方用語,建立道觀和佛堂,允許大明人建立社學,王府和地方官府懸掛大明旗幟。

大明駐軍在暹羅規模為三萬人,由暹羅承擔軍費開支。

暹羅修建驛站道路。

雙方共同貿易,取消關稅種種。

為了獎勵因陀羅闍一世,朱棣親口承諾,永保因陀羅闍王室,與大明同休,得到了最想要的答案,因陀羅闍一世滿意而歸。

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

大明國內的教育體系擴張,吸收了更多的年輕人,讓更有天賦的人走上更高的學府宗旨下,競爭比傳統更加的激烈,鄉紳子弟們並不具備太多優勢。

如果說原來的時候,十個進士中有九個是鄉紳子弟,那麼當下十個進入國子監的國子們,鄉紳子弟可能只有五個,甚至不到五個。

國內土地的利益越來越小,相比較工業而言,人們開始把目光投入到商業之中,加上仕途競爭的激烈,許多的地主階級開始轉型。

他們在國內沒有優勢,走出了國門,成為了海外商人的主要來源。

與之相對。

海外能過上老爺一般的生活,吸引了許多的平民們;他們不願意奮鬥,也不願意勞動,只想過好日子不想付出辛苦的人,永遠是不會缺少的。

海外都司和宣慰司宣撫司的流官們的支援下,源源不斷的吸引國內的百姓,又為商人們的勢力紮根海外提供了土壤。

只需要五十元錢,就能在暹羅買到一百畝的熟田,平均一畝地才五角錢,而且那裡有大量的奴隸可以獲得,什麼都不用幹,指使奴隸就能種地。

把糧食和經濟作物賣個朝廷或商人,就能買更多的土地和奴隸。

新的合作模式,吸引了國內無數的平民。

只要是去南洋的平民,可以獲得南洋農業發展工局的幫助,得到農業發展銀行的貸款,甚至不需要掏本錢。

而大明商行也需要平民們建立一個個的莊園,補充他們欠缺的生產力。

當然了。

願意去暹羅的百姓,也可以透過自己的勤勞的雙手,開墾田畝,能開墾多少出來,就屬於他多少,可是沒有這樣選擇的人,絕大多數選擇了前者。

於是暹羅形成了割據成大大小小勢力的局面。

這裡是大明人的農莊或者莊園,不遠處又是部落的土地,互相交錯,在大明軍隊的維持下,雙方井水不犯河水,那麼就到了商人們發揮優勢的時候。

他們帶著無數的精美商品與部落首領們交易。

精美的首飾、鮮豔的染料、巨大的羽毛帽子、厚實的帳篷、生火的燧石、漂亮的瓷器、煮東西的陶器、白色的鹽巴、香料、胡椒、匕首.等等,總有人們喜愛的商品。

他們帶去了象棋,圍棋,,小人圖畫書、甚至什麼瓶梅的書名,帶圖畫的冊子。

總有一樣讓人沉迷的喜好。

有了慾望就有了消費的動力,有了消費的動力,就會開始追求利益,為了利益,土著首領們出賣身邊的一切,包括人口。

首領們的女人,穿著漂亮的衣裙,畫著誇張的妝容,點綴了部落的色彩,讓首領們開了眼,蠢蠢欲動的慾望,活的越發多姿多彩。

遠處。

一片片的叢林被開墾了出來,這裡密集的河流,肥沃的土地,甚至不需要向內地修建大量的水利溝渠,先進的裝置和工具發給奴隸們。

莊園主和農場主們,猶如家鄉的地主,心疼的教著奴隸們如何使用,和讓他們愛惜手裡的工具。

不少人揹負貸款,整日裡最大的愛好不是別的,而是看著眼前自己的莊園一日一日的建成,莊稼地裡結出豐碩的果實。

這裡的氣候太好了,土地太肥沃了,勞動都要比國內南方要輕易些。

不光產量高,種出的大米質量也好。

他們與周圍的首領們一起組辦宴會,在篝火的映照下,每個人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土著首領們非常的高興,莊園主們也很高興。

部落年輕漂亮的女性,穿著單薄和精緻,跳著特色的舞蹈,圍繞著自家的首領與異鄉的客人們,散發著異域風情的味道。

參加宴會的人們都很滿意,他們過上了自己從來沒有想到過的生活。

雙方非常的和睦友好,互相贈送禮品。

大明商人也笑的合不攏嘴。

南方和中部地區發展的很快,北方地區的矛盾越來越大,部落戰爭的硝煙影響不到他們,同樣的地區,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

大明的疆域廣大,每個角落都顯得極具特色。

求月票,求訂閱,明天保底三更,至少一萬五千字。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大唐萬里一孤城

長腿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