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太子殿下的短板

三腳耬車變為七腳耬車,七腳耬車之後,發明了十二腳耬車,隨著機器的重量,以及需要的力,一頭牲畜已經無法滿足。

北平的軍戶們開始使用兩頭牛並排。

“咔咔咔.”

經過平整的土地,一望無際的麥地上,幾名工作人員使用新的蒸汽機,在田埂的另一頭,用滾筒捲動鐵絲拉動下面是鐵輪的新式播種機。

一行下來可以播種三四十尺寬,可是需要搬動新式播種機,這個過程仍然費時費力,而且使用的成本不低。

軍戶驅趕著兩頭牛,拉著九腳耬車,仍然是北平周邊軍戶的主要耕種方式。

農忙的時候全家齊上陣。

從早幹到晚。

老人們露出欣慰的笑容,而片井區的少年們滿嘴的抱怨,他們從小不缺吃喝,羨慕城裡富人們的生活,喜歡去城市裡遊玩,不願意留在田地。

“你也不看看你是什麼人.”

“你不好好種地,整日遊手好閒,長大如何成家立業,名聲壞了,誰家敢把女兒嫁給伱.”

聽著大人的罵聲,少年滿臉的不服。

他騎上馬離開,與夥伴們匯合後,趕往了繁華的城市。

少年們偷了家裡的酒,找了一處安靜的地方,幾人學著大人們的模樣喝起酒來。

“我以後要從商,才不種地呢.”

“對.”

“我聽我二叔說過,南洋那邊去了好多人,都過上了地主們的生活,每日不用幹活,盯著下面的人幹活就好了,他們每天清閒的很,還很有錢.”

“老一輩的觀念落後了,還想著自己幹活,一天不幹活就覺得不舒服.”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句。

大明立國已經超過了五十年,前朝生人已經成為了少數,孩子們從小生活在工業化的北平,十來歲的年齡,滿是自己對世界的好奇。

他們不願意過父輩的生活,喜歡過人上人的生活。

因為片井制度的原因,以及田畝的增加和改動,人均資源變多了,鄉間的人口在變少,北平周邊的山林越來越繁榮。

孩子們不再喜歡打獵,他們已經厭煩從小熟悉的事物,對陌生的事物充滿了熱切。

與此同時。

大興片坊的坊長,正在統計市坊裡的人口,坊裡有多少戶,每戶多少人,從事什麼職業等等都需要登記,越是訪問,坊長越是不可思議。

“沒想到我們這小小的片坊,臥虎藏龍啊.”

傍晚的時候,左鄰右舍們在大槐樹下聚齊,有的人下棋,有的人們侃大山,還有的人說悄悄話,各色各樣,坊長身邊不缺說話的人。

“哦?有什麼說頭.”

人們好奇的問道。

“就說你李大娘家的二小子,你們還記得吧?”

“記得記得,不是說去了武昌工作嗎.”

“誒,老黃曆了,早就沒上班,而是去了渤.渤什麼來著,總之是很遠的地方,在海外呢.”

坊長誇張的說道,人們忍不住驚呼。

“怎麼去了那麼遠?”

“人家發財了呀.”

“他在那裡有上千畝的莊子,莊子裡的人都在為他幹活,他都成了老爺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天天有人伺候,這日子過得比神仙還快活.”

“難怪好多人要去海外.”

“你也可以去啊.”

“我可不敢,那麼遠的地方,我去作甚,我現在過得挺好的,才不願意背井離鄉的,葉落歸根,咱的根在這裡呢.”

“對,死在異鄉就成為了孤魂野鬼,生生世世不得投胎.”

人們七嘴八舌。

有的人羨慕,有的人鄙視,還有的人無所謂。

坊長敏銳的發現,社會好像變了。

片坊裡的確是“臥虎藏龍”,以前片坊裡的“大戶”就那兩三家,人人敬稱員外,如今呢,據自己所知的有錢人不下於十幾個,各個都比以前的員外有錢。

許多人常年不在家,甚至還有已經全家搬走的。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往的窮小子,說不得哪天就翻了身。

報紙上刊登了皇帝歸京的訊息,民間並沒有太過在意,至於什麼宗藩體系,什麼成立新都司的新聞,也只是讓百姓們驚歎了幾聲,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動靜。

人們習以為常,不再為此激動,已經當做天經地義的常態。

大明太大了。

大到了不可思議。

朱棣已經感動了很多方面的被動,解決了暹羅的事情後,啟程回京,雖然民間百姓們沒有什麼感覺,可是朝廷有很大的動靜。

朱高熾帶著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恭祝大明皇帝凱旋而歸。

京城裡人山人海,滿街撒花,旗幟飄揚。

朱棣真的老了,朱高熾也四十多歲,兩父子忍不住的感嘆,歲月不饒人,在時間的面前,人人公平。

這一回朱棣沒有返回朝堂之上,甚至把兵權也全部託付給了太子,連整編軍隊的大事,也交給了太子處置,聰明的人都看到了,這是老皇帝在向繼承人交付家業。

朱高熾開始接見各地的都督與總兵。

大明邊疆的武官輪流返回京城進行述職,以及接受新的考核,並且覲見太子殿下,由太子殿下批覆新的去處和職位。

朱能、張輔獲得了大明的侯爵。

內藩屬國需要駐軍,包括高麗藩屬國、琉球三藩屬國、狗奴藩屬國、暹羅藩屬國,其中高麗藩屬國駐紮五營,琉球三藩屬國合計扎兩營,狗奴藩屬國扎六營,暹羅藩屬國扎五營,合計十八營五萬四千餘兵。

塞北地區駐紮三營,塞南行省駐紮五營,奴兒干都司駐紮五營,西部七省駐紮二十營,合計三十三營十萬兵。

各宣慰司駐紮一營,包括寮國宣慰司、車裡宣慰司等等,大大小小合計三十九營十一萬七千兵。

筑紫都司駐紮九營、芭提牙雅都司駐紮八營、素可泰都司駐紮十一營、渤尼都司駐紮三營,合計三十一營九萬三千兵。

京營六十營,合計十八萬兵,每三年為期,京營與邊營輪調十營。

每營設立固定營區,營區設守備、戰時設遊擊將軍,上有參將、內總兵外都督,不同的職責,區分了守與作戰分離的軍事制度。

遇大戰時,京營抽調至多一半,與每個方向的軍區協力出兵,由朝廷單獨任命元帥。

海軍也進行了調整。

除了沿海地方的巡邏艦隊,包括內江各水師,海外的地方艦隊外,朝廷成立三大艦隊,分為北方艦隊,南方艦隊,外海艦隊。

海外兵團進行了整改,內藩屬國的海外兵團全部調走,兵權歸於當地大明駐軍,海外兵團只允許在外藩屬國內活動,終止了高麗的商行對海外兵團的影響力。

大明不承認五級宗藩體系以外的地區和勢力,也就是說除了宣慰司宣撫司內藩屬國之外,都屬於海外兵團活動的地盤。

每營的口糧,軍餉,物資由兵部規劃和提供,戰時則另外供應。

軍隊使用鐵道,鐵道系統必須全力支援,但是必須要獲得朝廷的指示,只有接到朝廷的旨意,各地鐵道方能配合軍隊,否則必須第一時間上報。

萬事萬物的發展必有邏輯。

歷史上十五世紀中葉,暹羅吞併了素可泰藩屬國,因為國土面積的增加,所以進行了土地和制度的改革,從部落進化為王國。

大明也是如此。

大明的疆域太大了,為了國家的穩定,大明新一輪的軍事改革,主要以穩定的方向為主,力求軍隊的秩序控制在朝廷的手中。

但是又吸取了歷朝的經驗,施行京營和邊營並重,為了不讓邊營做大,所以讓京營與京營輪調,又為了不讓京營的統治權落到邊營的手裡,所以又制定了時間和控制了輪調的規模。

為了不讓京營長久的和平以至於戰鬥力下滑,導致不能打仗,與邊營的實力發生變化,所以在大戰的時候,京營需要出動,反而是參加戰鬥最多的一方。

可為了保障京營不至於全軍覆沒,以及不影響京城的安危,所以又規定了京營至多抽調一半的規定。

種種的方案,一環套一環,吸取了歷來的教訓,又考慮了當下大明的需求。

一百二十萬陸軍,三十萬海軍。

以京城,內陸省,邊區,都司,宣慰司宣撫司,內藩屬國,外藩屬國層層套圈,形成了大明的新軍事體系的制度,保障大明天下。

平常的時候,軍隊的後勤,操練種種,由兵部維持供應和監督考核,五軍都督府則管理衛所事宜。

朱能、張輔等侯爵勳貴將領掛職五軍都督府,平常的區域性衝突由當地軍區負責,遇到大的戰事,則由朝廷委派這些高階將領擔任一方主帥,協調各營。

趙安這種領兵在外的都督,他們最後的升路線也是如此,最後的盡頭就是掛職武軍都督府,在朝廷中央用更高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時也離開軍隊,避免了直接的接觸。

簡而言之,中低階武官的權利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加深了他們的實力,在中高階武官的層面上,則加強了朝廷的控制力度。

在朝廷的眼裡,地方上的小衝突,守備級別的武官已經能應付大多數的情況,到了超過守備級別武官能力範圍的事情,就是朝廷需要考慮的,用京營和當地的軍事力量來平息。

守備手裡最高的兵力是三千人,足夠應付地方上的衝突,而又不至於威脅到朝廷。

然後是軍區的分守和參將們。

守備以下可以根據形勢決定是否率先行動,而軍區的分守,特別是參將級別,他們的行動需要經過朝廷的同意,能調動的兵力高達近萬人。

然後是總兵和都督,規模在一萬到數萬不等,最後是朝廷出面,協調京營和當地軍力,規模在五萬以上。

而且到了上萬人規模的軍事行動,沒有後方的物資補給也是維持不了多久,這種情況是必須依託地方官府和朝廷支援的。

如此巨大的變動,引起了所有人的眼光,人們都在分析朝廷的思路,希望從中明白國家治理的方式,以從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

“太子殿下在北平的時候,那時太祖皇帝還活著,形勢很獨特.”

四夷館的劉一儒,在家裡與幾位弟子閒聊。

因為宗藩體系的改革,四夷館的地位直線上升,外事部門的權利和地位,與以往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劉一儒在朝堂上的影響力並不小。

幾名弟子非常的恭敬,也對朝廷的規劃很好奇。

他們這些人,當年的時候還很小,因為地位的原因,並不太清楚朝堂上的變化,他們聽到老師的言語,感到了好奇。

太子殿下難道不是一直以來如此嗎。

劉一儒沒有講原來的皇太孫是誰,這是朝廷多年來不談的事情,在如今學校的教科書上,皇太孫指的就是現在的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曾經在北平說,他是打下的天下,其實並不是.”

劉一儒感慨道:“太子殿下的態度很強硬,只是為了他入京城後,方便他推行工業化的改革,實際上太子殿下對於兵事參與的不多,一直是皇上親自組織的.”

這裡沒有外人,弟子與兒子沒有區別,劉一儒同樣需要培養新一代的繼承人,所以隱晦的提醒,“皇上年歲已高,所以為了補償太子殿下的短板,新的軍事改革以穩為主,其實是權利的交替,也符合當下太子殿下的需求,可見聖人為了太子真是用盡了心思啊.”

還有更多的語言,劉一儒沒有說明。

從他的角度看來,太子殿下的改革,多年以來得罪了太多的人,而權利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其實太子殿下的處境很危險。

哪怕是大明工局,難道內部沒有不滿的聲音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大明加強在宣慰司宣撫司與藩屬國的管控,因為大明的實力,沒有人敢反對,不代表土司們樂意接受,同樣的道理,大明的社會資源分配模式,在大明生產力急速增加的情況下,人們的財富水平大大的增長。

為了拉低貧富差距,太子殿下犧牲上層階級的利益,用來彌補下層階級,雖然是延緩另類的“土地兼併”,但是許多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失是真實的。

明明可以掙一百萬,結果因為大明的政策,只能掙五十萬,其餘的五十萬,白花花的銀子,分給了窮人們。

雖然對大明的未來有好處,可是對自己的損失,誰又能看得開呢。

皇上活著最大的好處,就是為太子殿下保駕護航。

皇上武功非凡,前所未有,在軍隊的影響力更是直接的體現,沒有人敢跳出來反對太子殿下,那麼皇帝死後呢,太子殿下還能不能如當下這般的安穩,可以隨著心意來輕易的改革。

老百姓永遠是老百姓,他們的地位和所能接收到的資訊,註定了他們無法發揮關鍵的作用。

老百姓太遠,而利益階層太近。

在高麗的商行們得勢,以及暹羅那邊的勢頭,已經可以看出一些苗頭出來。

太子殿下堵住了國內的口子,卻無法堵住海外的口子,越來越多的勢力開始在海外發展起來了,這些都是新的格局,依託於大明身上發展的極其迅速。

十年、二十年後,同樣是一股龐大的力量,與國內又千絲萬縷,難以分清。

——

“天下從來不缺聰明人,聰明人太多了.”

朱棣自從回來後,身體就有些不好,笑著對長子說道。

乾清宮的東暖閣。

朱高熾坐在椅子上。

對於朱棣的看法非常的認可,上至宋朝的一名官員所寫的文章,告訴了底層人如何出頭,從思想到做法,給了非常明確的道路,這條道上遇到的所有情況,每種也給了詳細的解釋以及應對方法,乃至於江湖術士的奇書,對人性的揣摩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朱高熾並不覺得自己比誰更聰明,只是因為自己瞭解很多這個時代沒有的知識。

“你怎麼看?”

朱高熾的此番軍事改革,有七成來自朱棣的安排,沒聽到父皇的詢問,朱高熾平靜的說道:“讓他們出海,也是兒臣的目的.”

如何引導國內的人口遷移到海外。

以人為本,社會資源分配模式下,符合百姓們的需求,必須還是以利誘之。

西方的大航海,是窮困的人們活不下去了,往海外的求生之路,屬於他們的需求,那麼打壓國內的利益階層,逼迫他們把精力放在海外,同樣是朱高熾造就的需求。

人們追求財富,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很難保持得住本心。

無論是儒學還是其餘的學問,為了利益出賣一切能出賣的,是多數人的選擇,包括老百姓也是如此,只不過普通的老百姓們沒有出賣一切的門路和資本而已。

後世園區那麼多人,有幾成是真的被騙過去的呢。

這是人性造就的。

有勤勞實幹想安穩的人,也有坑蒙拐騙想走捷徑的人。

想要騎在別人的頭上當老爺,想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要奢靡的生活等等,那就離開大明吧。

讓大明國內留下勤勞實幹想要安穩過日子的人,保持中華民族的美德。

那些想要過人上人的人就去海外。

既滿足了人口的擴張,又為大明的生產帶來了補充,還保持了大明國內的樸素風氣,這才是朱高熾想要看到的。

後世阿普說的好啊。

以前去老鷹的人都是各國勤快能幹的實幹人,後來去老鷹的人許多是貪官汙吏的後代,讓老鷹走向了衰敗的道路,他要禁止這些人進入老鷹,可惜阿普被趕下去了。

光一個商業發達是不行的。

靠著工業,英國打敗了商業發達荷蘭。

靠著工業,美國競爭過了商業發達的英國。

商業的確能帶來更高度的經濟水平,可是工業才是商業的根基。

工業空心化的老鷹,商業經濟再發達,可是明知道自己的工業越來越差勁,可也用盡了辦法也無法讓製造業回流,因為老鷹缺乏勤勞實幹的百姓。

見到兒子的態度,朱棣放了心。

朱高熾不在乎有多少人反對他,這輩子他只求問心無愧四個字。

軍事改革告一段落後,朱高熾再次下旨,重申了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宗旨,要求學校帶頭,加強戶外綜合課程,加強勞動課。

各所社學縣學府學,學生們人人都要參與勞動。

衛所社學加強對軍戶子弟的操演,

精神文明和物資文明兩手抓,誰也不能落後,要求各大劇院,歌舞院等開辦新活動,歌頌軍人,歌頌工人,歌頌軍戶,歌頌百姓。

鄉下。

城裡的孩子們在學校的帶領下,由他們的教諭負責,來到學校規劃的片區,在片井裡播種。

軍戶們富裕了起來,他們有一百畝的土地,並不是每畝田都會耕種,所以也樂意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田地上幹活,總比空著強。

孩子們每年都要在鄉間勞動,雖然很辛苦,各個怨聲載道,可是已經習慣瞭如此,雖然嘴上抱怨,幹活的速度並不慢。

軍戶的孩子們,在衛所的百戶帶領下,騎著家裡的馬帶上弓矢與火銃,往更遠處的大山或者林子裡打獵,他們出一趟門需要四五天。

軍戶的子弟們喜歡這樣的活動。

離開了厭煩的家鄉,孩子們學著大人的口吻,把自己當做大人一樣的交談,這時候每個孩子都在互相較勁,看誰射的準。

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內地。

他們或者自己積攢了一筆錢,或者找族人借,又或者去糧票銀行申請貸款,去海外當莊園主。

越來越多的莊園在渤尼都司、素可泰都司、筑紫都司等,包括高麗、暹羅等藩屬國建立起來。

他們的實力強一份,當地藩屬國的實力就弱一分。

暹羅的衰敗,與北部地區的混亂,引起了緬甸宣慰司的貪婪,終於入侵了暹羅北部,冒犯了素可泰都司,當地的總兵要求緬甸宣慰司退兵。

緬甸宣慰司的土兵們並沒有聽從,他們大勢在當地燒殺搶掠,當地的部落被消滅了一個又一個。

暹羅國王只能自保,至於素可泰都司,既然屬於了大明,暹羅國王更不會多此一舉,只要緬甸宣慰司的土兵們不來侵犯自己就可以了。

部落們得不到原來國王的支援,而素可泰都司還在軍事改革,沒有第一時間支援救助,導致當地血流成河,面對強大的緬甸宣慰司,當地部落並無力反抗。

部落之間的戰爭是很殘酷的。

緬甸宣慰司的形勢又非常的複雜,雖然受封大明,實際上有許多的勢力存在,連大明朝廷也分不清,後世都是如此,何況於當下,當地的明軍也不敢輕舉妄動,選擇先收集情報。

邊地充滿了騷亂,而內地的發展卻在日異月新。

工業化的大明,巨大的體量,猶如無底洞般吞噬周邊一切養料。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召喚之:狂戰血帝

錦夜白霜

閒話兩晉南北朝

史後師

持刀行

萬千繁華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