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驚呆的南洋子弟們

素可泰王國是暹羅的藩屬國,位於暹羅的北部,西北連線八百大緬宣慰司,東北連線寮國宣慰司,北部地區有帕、難兩大部落群。

歷史上1438年,素可泰王國的瑪哈·曇摩羅闍四世去世,作為藩屬,素可泰的領土全部歸宗主國阿瑜陀耶王國統轄,使得阿瑜陀耶疆域擴充套件,以往的土地制度不再符合需求。

當下因為大明的改變,穩固收復了交趾,占城藩屬國降為大明都司,還有大明在寮國宣慰司的勢力增強種種,導致暹羅提前吞併了素可泰王國。

暹羅王國的治理很粗暴,歷來喜歡用王儲鎮守重要城市,當爭奪繼承權時,王儲肆意收納流民,國家很容易走向動亂。

所以波隆多羅闍發動了國內的叛亂,看起來是大明的變化帶動的,其實也是暹羅本身制度的問題。

其實當下的暹羅王國,並沒有完全從部落進化到王國,需要在十五世紀中期的時候,因為暹羅的擴張成果,最大的需求不再是擴張,而是如何治理好偌大的疆域,開始了土地改革,賜予了大量平民土地,降低了奴隸數量,為暹羅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那麼當下的暹羅,主要仍然是部落勢力為主,頭人們佔據土地和部落,權利沒有收歸到國王手中,薩克迪納制還沒有實施,也就是國王分封土地和人口,封臣的權力和財富都來自國王的賜封。

所以失去了都城和軍隊的暹羅國王因陀羅闍,因為名器的作用不像中國那麼重要,導致他在暹羅的地位不如雞,因此很快答應了大明諸多的要求,令外人不可思議。

原素可泰王國的部落頭人們,紛紛向大明將領們打聽訊息,也有些頭人不在意,在他們眼裡,王國在不在,並不影響他們的權勢。

態度最激烈的是原素可泰王國的王室們,他們想要謀求大明的支援,恢復自己的地位。

可是連暹羅國王失去了軍隊後都沒有理會,何況素可泰王國的王室們呢,暹羅的國情,與中國是不一樣的,中國哪怕沒有軍隊的皇帝,那也叫皇帝。

大明在南洋治理了多年,深知南洋的風俗人情,原來喊口號幫助素可泰王國是有利可圖,現在素可泰王國的王室成為了阻礙,自然沒有人去理會。

沒有自己的部落,和流民一樣貧瘠的王室成員,被士兵們無情的驅逐了出去,連一個爵位都不給。

占城都司。

為了迎接皇帝的到來,當地專門修建了一棟小的“皇宮”,十幾棟水泥樓房,是鐵道工程部出力修建的,皇帝居住在此和辦公。

永樂十三年十月。

辰正時一刻。

大明開始採用宋朝的二十四時辰制度,宋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後世就是早上八點十五分。

蒸汽機火車在幾位官員的相送下,從占城大站第八站臺緩緩駛出。

占城大站作為大明在南洋最南端的火車站,是大明商品進入南洋各國的出發點,無數的商船透過占城的港口,短的只需一日,遠的也只需三五日即可抵達南洋各國。

這也引起了交趾這些年逐漸的不滿,因為有了占城,交趾的地利被占城影響了很多,占城的發展速度趕超交趾,就是因為大明把貿易中轉站放到了占城,而不是交趾的原因。

十一列車廂,由甲305型蒸汽機車頭牽引。

車廂裡的乘客,大部分是寮國宣慰司、占城子弟、真臘王國子弟、以及交趾的大戶子弟們,他們前來拜見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召見。

根據地方上的需求,京城設立了藩學院和國學院,提供給邊地、宣慰司、宣撫司、以及藩屬國等年輕人們讀書,否則朝廷不給予支援,他們是競爭不過國內子弟的。

列車第三節車廂,放置著各個子弟的行李和物品。

大明商人們在南洋雖然不如高麗,可是模式卻也差不多,利用資本的優勢,大肆換取地方土著首領們的土地,所以南洋的土著子弟們並不窮。

除了把大明的奢侈品帶給他們,讓他們懂得消費,吸引他們去國內,同樣是促進的手段,否則不懂錢的好處,如何發揮商人們手中糧票的效果。

車廂裡的貨物,有象牙、黃金串飾、水晶、瑪瑙、琥珀、松石、沉香、燕窩、犀角、翠玉等等,都是大明國內暢銷的海外商品。

列車經停化州、順州、南靈州、新平府,於未初時三刻抵達政平州。

特殊的乘客們隨即下車,選擇在當地過夜,而不是繼續長途行駛,次日再乘車。

從占城出發到此,包含停車時間在內的平均時速,剛好是每個時辰一百里。

占城的變化,如果這批特殊的客人還能理解,交趾的發展,也沒有讓他們感受到震撼,哪怕進入了廣西,也只不過多了些更多的感慨而已。

上國就是上國。

但是越往北,年輕人們越說不出話來,他們穿著名貴的衣服,每個人都有僕人服侍,車廂裡還有他們帶來的海量財富,供應他們在京城的生活。

可是並不能打消他們的自卑感。

石頭鋪設的地面,非常寬廣的道路,兩旁一棟棟的樓房,高大的水塔和能發出聲音的鐘塔,精美的花園,繁華的廣場

與他們自己生活的地方相比,完全是兩個世界。

更讓他們自慚的並不是這些外物。

“因為城鎮大而多,充滿了人,村落無數,不可避免地有很多生來殘廢的及有其他不幸的人,所以當地的官員們並不清閒,而始終忙著照管窮人所需以免破壞法律.”

“什麼法律?”

“當地父母官第一天任職,需要叫父母們把所有天生肢體有殘的孩子,或病殘的,或有其他病害的,交給官員審視.”

“他好按皇帝及其朝廷的命令和意思,供給所有必須的事物。

這就是,有缺陷的男孩或女孩被領到他面前看過,如果還不影響從事某種職業,就給父母一個期限,教會官員給規定的那種工作.”

“這樣雖然有殘疾,卻不妨礙他們謀生;這照辦無誤,但如果傷殘嚴重到不能學習或從事任何職業,這名管窮人的官員就命令其父親在家裡供養他一輩子,如果父親有資財的話.”

“那如果養不起呢?”人們好奇的問道。

接待他們的是國學院的學生,同樣來自寮國宣慰司,用著蹩腳的漢語,時不時說一些家鄉話,盡力的向眾人介紹,認真的回答起來。

“如果父親沒有資財,或者沒有父親,那麼另一個富有的近親必須供養他;如果他沒有這些,那麼他的所有親屬都捐助一份,或者資助他們家裡有的東西.”

“但如沒有親屬,或者他們窮到不能捐助任何份子,那麼皇帝就用自己的費用在醫院裡充分供養他。

醫院很氣派,皇帝在全國每座城市都設有這樣的醫院.”

“這些醫院裡還供養那些在戰爭中度過青春、無力自謀生路的老人和窮人;所以這個那個都得到所需的供應,而且認真周到.”

“為了辦好這件事,官員安排妥當,任命城鎮的一名首腦為管理人,無他的許可,醫院內的人不能走出界限,因為並不是任何人都可得到這種許可.”

“他們也不要求它,原因是,只要他們活著,就供給一切所需的東西,諸如衣物和糧食。

此外,醫院內的老人窮人養母雞小雞和豬,作為自己的保養利益,以此自娛.”

“官員常訪問他任命的管理人,同樣,官員也受到來自宮廷,由皇帝和廟廷為此任命的另一人的訪問;他要訪問所有在他許可權內各省的醫院,如果發現有人沒有秉公執法,就把他撤換,給予嚴懲.”

“因此所有官員都極盡職責,生活廉正,擺在訪問者眼前的是必定馬上給予的獎掖,否則是嚴酷的懲處.”

通譯滿臉的虔誠。

從記事以來,他不知道世上還有這樣的國家,一直到他來到上朝入學,打破了他的三觀,對於眼前的學弟們,通譯猶如朝拜一樣的自豪道。

“上國的瞎子不算在需要靠親屬或皇帝供養的人內,因為他們被強制工作,如推磨碾米麥,拉鐵匠的風箱,或這類的勞動,而不需要視力.”

“如果是盲女人,當她成年時,她就被送到妓院去,在公眾場合有很多這類的妓院,有女人照看她,給她塗脂打扮。

她們僅僅是因為年齡才離開妓院.”

“在全國內採取這些法子,儘管上國的疆域很大,人口無數,但仍然沒有窮人在街頭死亡和行乞.”

“妓院?”

“上國的妓院與我們所想不同,賣藝不賣身,人們欣賞妓女的才藝,不不不,應該解釋為藝妓.”

通譯連忙擺手解釋,生怕學弟們誤會。

年輕人們內心裡的敬畏油然而生。

除了這個國家的強盛,更有這個國家的文明,他們下意識裡的感到了羞愧。

——

一批又一批的人前往大明,見到了大明的繁榮和文明,從身體到心裡的羨慕和歡喜,又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國人。

偌大的南洋地區的統治階層們,穿著大明的衣服,喝著大明的酒水,用著大明的器具,家裡使用大明的年曆和自鳴鐘。

他們在主樓、土樓、王宮裡,討論著大明的一切。

很多有主見的頭人和首領們,會把自己的子弟送去大明求學,學習更先進的文化,大明的文化不斷輻射南洋,讓大明人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群體。

朱能帶領軍隊在暹羅行軍,遇到的部落中,有很多的部落不但沒有抵抗大明的軍隊,反而熱烈的歡迎了他們,朱能不得不感慨,商人的作用的確不小。

難怪太子殿下並不阻止商人們的發展,甚至給予了諸多的支援。

波隆多羅闍得知明軍的訊息,雖然很憤怒和畏懼,可是事已至此,他只能帶領大軍反擊,在都城裡作亂計程車兵們,早就失去了戰鬥意志。

波隆多羅闍和波隆戴摩等軍官,用了很大的力氣才把軍隊重新集結起來。

士兵們不願意離開都城,許多的軍官也不願意,他們日日做新郎,搶劫了一家又一家,讓這片地區最繁華的城市,一夜之間衰敗了下去。

怨聲載道的情況下,這支叛軍終於離開了都城,選擇在開闊的地方,使用象兵來擊潰明軍。

大明與象兵作戰經驗豐富,雲南有多次打敗象兵的記錄,所以明軍知道如何對付這樣的龐然大物,火器是最好的武器。

但是暹羅並不知道,暹羅的軍隊從來沒有和大明軍隊打過仗,他們一如既往的認為,靠著精銳的象兵部隊就能摧毀對手。

他們甚至慢條斯理的控制著戰象擺好陣型,沒有趁著明軍調整火炮的時候攻擊。

而且因為多日的散漫,一段時間沒有操練的戰象與士兵們的配合鬆懈了下來,不如當初的嚴密和熟練,又耽誤了更多的時間。

“轟隆隆.”

巨大的聲音和震動下,大明的大炮陣地閃耀出耀眼的光芒,隨之是土地的搖擺,整個大山都彷彿被撼動起來,彷彿天要塌了。

戰象們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動物的本能下驚慌失措,在大明軍隊一陣又一陣的炮聲中,反而無法獲得向北方的騎兵們發起衝鋒的機會。

戰象背上的象兵紛紛掉了下來,戰象們在己方的陣地中橫衝直撞,叛軍被衝擊的四分五裂,士兵們鬼哭狼嚎,完全失足了組織。

明軍那邊繼續使用炮擊,戰象們往後崩潰。

見狀,朱能下達了攻擊的命令。

“砰砰砰.”

步兵們一步步的上前,好不容易站穩了的叛軍,又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剩下的那些還堅守在原來位置計程車兵們,面對銃刀“林”,全部崩潰了。

決戰變成了追殲戰。

叛軍方面毫無還手之力,被打的落花流水。

最英勇的波隆戴摩,因為死戰不退,直接被明軍的鉛彈帶走了生命,他的部隊也很早的自潰,沒有對明軍造成威脅。

連波隆戴摩都死了,其他的軍官表現更差,許多將領比士兵先逃跑。

波隆多羅闍的心在滴血。

他從來沒有想過能打敗明軍,他只想藉著地利的優勢,讓明軍知難而退,到時候再與大明談條件,給予大明補償,以獲得和平。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戰無不勝的軍隊,在明軍面前不堪一擊。

再大的野心,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也只有無能為力。

波隆多羅闍不敢呆下去,他知道已經無力迴天,只有趕緊退回自己的地盤堅守,不能再與明軍野戰,連都城都不要了,直接一路南逃。

幾萬大軍就這麼潰散,留在都城的少數軍隊,見到大明的旗幟,得知將軍的不知所蹤,最後選擇了投降。

收復了暹羅都城,收復了曼谷。

朱能選擇了一鼓作氣。

朱能不擔心糧草。

大明在沙美島積累了諸多的糧食,大軍只要攻破芭提牙,在那裡就能獲得新的補給,否則靠著寮國透過陸地運輸的糧食,大明的軍隊可沒有這個底氣。

大明軍隊在南洋作戰的底氣來自交趾和占城。

交趾在大明的治理下糧食豐富,又可以透過占城的碼頭,藉助海運維持大明軍隊的補給,這才是大明敢在暹羅用兵五六萬的憑仗。

又因為大明在南洋的影響力,朱能一路南下沒有遇到激烈的抵抗,甚至許多地方迎接王師,被文書們記載下來,最後整理為史冊。

大明收復南洋,軍隊所過之處,百姓鄉老簞食壺漿,喜迎王師。

軍隊裡有很多軍醫。

“叢林裡多腐爛,氣體成堆,長期密不透風變為劇毒,類瘴氣之毒,無色無味殺人於無形,大軍不可輕入.”

軍醫解釋道。

在軍醫們的要求下,士兵們不會進入未知的老叢林。

喝水必需喝熱水,否則會有嚴厲的軍事處罰。

甚至有軍醫提出剃光頭。

諸多的要求下,大明士兵們在叢林的作戰,傷病率大大的降低,保持了士氣和軍心。

多方面的條件支援,朱能一口氣追到了暹羅南部,包圍了波隆多羅闍。

百姓們不可思議。

當初的波隆多羅闍多麼計程車氣如虹,氣勢高漲,怎麼才半年而已,就如此的狼狽逃了回來,連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了。

波隆多羅闍選擇向大明皇帝臣服,朱能不鬆口,要求波隆多羅闍必須出城投降,否則兵戈之下,無法保障波隆多羅闍的生命安全。

經過兩日的試探,波隆多羅闍無奈出城投降。

暹羅的戰事初步告捷。

波隆多羅闍被送去了占城,軍隊的捷報也送去了占城,還有朱能的密信。

朱能認為雖然波隆多羅闍已經解決,可是暹羅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地方上的秩序也失去控制,沒有了以往的約束,大明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恢復在暹羅的秩序。

這就是朱棣在占城的好處,朱棣不怕大將尾大不掉。

所以朱棣把當下暹羅的事情全部交給了朱能,讓朱能趁著勝利的氣勢,結束暹羅一切騷亂,並不擔心朱能仗著軍權成為不可控的軍閥。

朱能得到了放權後,在暹羅恩威並施。

聽話的部落給予協助,不聽話的部落就會被打擊。

首先成立清萊宣撫司、清邁宣撫司、湄豐訟宣撫司,再成立素可泰都司,以都司遙控三撫司。

請求皇帝派來文武官員,把制度落實下去,隨後派士兵在暹羅南部海上的沙美島,閣昌島等島嶼,宣佈歸為大明,根據暹羅國王的請求,把島上的島民送還給暹羅國王。

雖然戰事只有半年,可是亂軍的軍紀失控,帶來的危害巨大,暹羅的人口大大減少,暹羅國王失去了軍隊和百姓,需要新的補充。

而大明當下也需要更聽話的暹羅國王存在,為了補充暹羅國王的實力,答應了這個要求。

波隆多羅闍的核心地區,芭提牙雅改為大明都司,朱能親自駐守在此地。

七巖、華欣等地區的部落首領們,從朱能手中獲得大明的封賞文書,成為大明的宣慰使。

最終形成了暹羅北部和南部各有一都司,都司管理三撫司的局面。

大批的叛軍將領被流放,戰俘送去修鐵道,留下了大片的地盤和資產,商人們紛紛來到朱能所在的地方,遞上了自己的損失清單。

根據商人們的損失清單,朱能全部返還給了他們。

至於商人們的損失清單有沒有虛假,朱能並沒有太過追查,首先是很難查,其次是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所以朱能直接大手一揮,讓南洋的商人們或多或少發了筆橫財。

其實也是朱能故意如此。

此番大軍作戰順利,大明商人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看到了太子殿下為何沒有阻礙商人們的勢力發展,雖然是面雙面刃,可是用好了的確有大利。

逃離芭提牙雅才半年的大明商人們又回來了。

變化的是芭提牙雅原來的統治勢力,政治勢力的空白,讓大明商人們的地位大幅度的增加,不但沒有因此事受損,反而氣勢更甚以前。

本來就貿易模式不對等,仗著資本的雄厚,大明商人有許多的優勢,加上如今芭提牙雅都司的成立,大明商人們如虎添翼。

自宋朝以來,水稻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平均單產高於小麥和歷史上的玉米,是國內“最能產糧”的糧食作物。

中國水稻的單產常年位於世界前列,但在大米的品質方面卻存在不足,“稻強米弱”的現象比較突出。

反觀暹羅。

暹羅的稻米不光質量高,產量也高,耕地面積又是中南半島第一,因此被稱為亞洲大米碗。

素可泰都司、芭提牙雅都司,以及歸屬其的宣慰司和宣撫司,成為了大明工局海外佈局的重要地方,根據朝廷的要求,暹羅要成為大明南洋的糧倉,以保障大明在南洋的發展計劃。

農業價值低,商人們不願意種植農業,他們喜歡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雙方開始了爭搶土地。

暹羅國王支援了大明商人。

雙方一拍即合,大明商人們支援暹羅國王的位置,暹羅國王給予大明商人們更多的方便,一個個的農莊和經濟莊園在暹羅成立。

中部地區因為戰亂,許多勢力的消亡,阻力不大,反倒是暹羅北部地區沒有受到戰亂的波及,對於自身利益的受損,越來越反感起來。

因為占城有大明皇帝,有許多人選擇了加入,大批的子弟北上就是於此,還有些人選擇了抗拒。

暹羅的局勢從波隆多羅闍越發強硬,乃至大明皇帝抵達占城,各種試探和矛盾爆發,最後波隆多羅闍失敗,歷經兩年有餘。

大仗雖止,地方上的小衝突卻不斷。

帕、難兩個宣慰司更是各個部落互相征伐,反倒是中部地區最快恢復穩定,隨後是南部地區,靠著海運的效果,隨後也恢復了平靜。

素可泰都司與清萊宣撫司、清邁宣撫司、湄豐訟宣撫司等地方,加上歷史遺留的矛盾,不光沒有穩定下來,而且越演越烈,波及到了八百大緬宣慰司。

關於前半段對話描寫的片段,來自於《中華大帝國史》,奧古斯丁赤足修士及跟他們一起進入大明的所見記錄。

大明被同時代的西方人稱為理想國,並不是因為大明的國土大人口多。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後,我竟在異世界一統櫻花國

SAK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