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遊擊將軍不少,趙宏最大的優勢是他的爵位,一個子爵的身份就能打敗大多數的同僚,加上此次平緬的功勞,當地形勢穩定後,趙宏封詔歸京述職。

作為主兵一方的大將,如果不聽從朝廷的旨意歸京述職,或者帶兵入京城就屬於朝廷失去控制的軍閥。

顯而易見趙宏並不是。

回到京城的趙宏百感交集,內地的變化太快了,交趾的變化也很快,已經是南洋地區最富裕的地方,可仍然遠比不上京城。

京城的主幹道兩旁,原來的民舍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樓房。

許多的高樓使用了自來水,為了裝置水塔,所以樓頂多為平層,也有兩三層的樓房,屋頂仍然使用各色的屋簷,或者兩邊裝有石仙或石龜,也有大雁款式的。

點綴閣樓蘭亭,透明的玻璃窗在陽光下散散發光。

直道的中間是鋪在地面的鐵軌,公車在鐵軌上行駛,行駛的速度不快,透過車窗可以清晰的看到車裡的人,車裡的人也可以觀看道路。

巡檢丁差三五巡邏街面,每片區有防火所,除了總部有專業的兵丁外,各片區的防火廳由片坊的市民義務參與,每旬輪換值班,兼職本片坊的治安等,有協助巡檢司的義務。

隨著樓房修建的數量增加,防火已經成為了官府重要的職能,運水車、噴水銃等也成為了大明工局旗下不小的業務,光各地的採購就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巡檢丁差來自於退伍士兵,吃上了朝廷的糧,加上軍戶本就各方面優待的條件,每名巡檢丁差除了保留了軍隊的作風,臉上也滿是傲氣。

不過嚴格的章程,以及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及違反章程被投訴多了會解職,所以巡檢丁差們也不敢亂來。

任何世襲的職位最後只能劣幣驅逐良幣。

由吏役階層轉變來的階層,自然沒有鐵碗,大明也沒有鐵碗制。

所以基層的工作人員沒有脫離百姓,他們本來就是老百姓,犯了事也會被開除,本身工作待遇既穩定又在當地屬於受羨慕的好工作,已經是很好的了。

大明是三司制。

什麼叫三司制?

除了都指揮使外,地方上按察使和布政使互不統屬,學校、教育、監察等等部門不受地方官府的管理,所以無論是縣學還是府學的教諭身份很高,面對縣官也是平等對待,反而因為讀書人的身份,比起地方縣官還要更加的超然。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在大明國力增增日上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

這麼美好的大明,理想國的稱謂同樣在這個時代被廣而宣之。

不光是高麗的兩班階級大量的湧入大明,甚至倭國也有許多大名的子弟們奔赴大明,更不提南洋地區以及各宣慰司宣撫司的子弟。

朵甘都司,烏斯藏都司的法王弟子乃至土官子弟,包括奴兒干都司各土官子弟,基本上都會前來內地讀書學習。

在學校成績優秀,透過實習與考核成為大明的流官,已經逐漸成為了更好的選擇,不少的子弟不願意回去貧瘠的地方。

內地文娛發達,娛樂豐富,生活多姿多彩,人們的交流頻繁,以德為容,哪怕有人內心如何自私,嘴上也一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態度。

至少沒有人敢把自私當做天經地義掛在嘴上。

衛所的保留,極大程度的限制了軍隊的自主,士兵們的生活和家人皆控制在地方而不是軍隊,沒有領兵在外的將領可以亂來。

不提別人,趙宏從來沒有想過別的念頭,在交趾多年,又管理諸土官服帖,加上在緬甸指揮大軍種種,朝廷一封旨意歸京述職,趙宏認為是天經地義的。

這就是人心。

人心不光決定了個人的行為,也決定了社會的風氣。

自從南洋回來後的朱棣,已經徹底放權了,就差退位成為太上皇,朱高熾在文華殿接見了一批立功的將領,其中單獨召見了趙宏。

看著眼前的趙宏,朱高熾依稀想起了三十多年前。

雖然不記得趙宏當初的模樣,但知道那時候的趙宏還是少年,自己也是少年,時間過得真快,兩人年歲都不再年輕。

“你母親可還好.”

朱高熾笑著說道。

趙宏感激涕零的回道:“臣母身體健康,已經從北平大劇院離開,在臣弟家中養老,太子殿下的掛念,臣一定轉告臣母.”

朱高熾點了點頭。

大明工局沒有施行養老制度,力有未逮。

工廠退休的老人,除了逢年過節外送一些糧食瓜果外,也會優待他們的子弟,同等條件下,優先招募他們的後代進入工廠,所以家裡的兒子會贍養老人。

老人除了幫忙照顧孫兒孫女,也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家務。

這樣又變相解決了工人們無法顧及孩子生活的問題。

軍戶更不提了,軍戶有田,田畝屬於的老人,有了經濟的保障,繼承他們田畝的兒子必然要孝敬老人。

加上大明的傳統社會風氣,不孝敬老人會受到鄉鄰的指責,當然了,這一切是建立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否則肚子都吃不飽了還談什麼道德。

至於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有些人天生的壞,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但正如統籌法。

最好的一部分不計算,最壞的一部分也不計算,大明只能力求追到完美,卻也做不到真正的完美,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做到。

畢竟有些父母自己都做不好,那麼有做不好的子女豈不是正常。

“子女多半要看父母,你們的母親教導有功,養育了兩個好兒子,你弟弟趙銳也是聞名的編劇家,編劇了好些有名的戲劇.”

“臣弟從小喜愛戲劇,能有今日的成就,全賴太子殿下之德,我們一家才能有今日.”

趙宏真切的說道。

他們父親早亡,孤兒寡母的生活極其艱難,如果不是太子殿下,母親哪裡有到鐵道工程部為人做飯的生計,乃至母親加入北平大劇院,他們兩兄弟重回學校,多年來的教育下,才有今日的成就。

一切的根源都在眼前人的身上。

朱高熾露出欣慰的眼神。

自己做的一切不就是為了“家給人足”、“斯民小康”麼。

歷史上永樂朝,朱棣在乎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

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

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

透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永樂三年,全國稅糧31133993石,這是連續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萬石以上的稅收,按照當時不足一千萬戶的民戶統計,每戶平均納稅超過三石。

此外從永樂元年起軍衛屯田的收入也達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戶交納的稅糧,平均到當時人口,人均超過一石。

在永樂二十二年間,“稅糧總入達691,312,600石,平均歲入超過三千三百萬石,而且總的趨勢是增長的。

這是有明一代的顛峰時期.”

而在永樂一朝,修永樂大典,北復塞北,加強奴兒干的治理,深化與烏斯藏的驛站,收復交趾,推行宗藩體系,七下西洋,修運河等等

這麼多事辦成了,不光保持了國家的強盛,還促進了民間的富裕,生產力的發展,火器的先進,造船業的興盛比較起元朝時期的文化、經濟、軍事、融合、穩定、科技種種全方位的復甦。

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

把古代看做一個整體,認為古代是一層不變的,豈不知古代的文明發展也是有起伏的,並不是應該就是這樣,同樣也是需要努力發展才能維持起來的。

宋朝的文明在古代達到了巔峰,這是國內外學術圈公認的,教科書上也如此介紹到。

可是明朝的建立,已經是在宋朝徹底滅亡後的一百年了。

人們並不知道宋朝是什麼樣子的,明朝是建立在元朝之後的,見到的是元朝的樣子。

宋朝也有奴隸,屬於賤籍,但需要注意的是,元朝的奴隸被稱為“驅口“,他們在元朝的社會地位非常低,被視為“官私奴隸“,人身依附於官方或貴族私人的奴隸。

兩者有天壤之別。

宋朝奴婢來源主要是具有自由身份的良人。

宋朝的貴族、官僚、地主的奴婢有的是從他人手中轉買,有的是因天災賣身,有的是因苛捐雜稅和徭役而選擇賣身求活。

不過宋朝有保護奴婢的法律規定,宋朝的奴婢屬於經濟原因,是為了生活自己主動賣身,法律禁止逼迫,而且奴婢的人身自由權、生命權、身體權及訴訟權利都受到法律保護。

雖然有時代的侷限性,可有沒有法律的保護是完全不同的。

明朝立國後,雖然取銷了全面奴隸制,但仍然保留了部分元朝的特權,例如得到允許的部分貴族可以使用奴隸,這些奴隸沒有法律保護,生命權和財產權以及訴訟權,自由權都是沒有的。

當然。

要是比起現代文明,那就不用提了。

如果比較同時期的世界,那麼沒有任何地區有宋朝的高度。

宋朝,元朝,明朝。

一個奴隸制度的區別就可以看到波浪線的起伏,那麼其他的種種同樣如此,管中窺豹方能見到原貌。

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可是書生的背後代表了非農人口的比例,而非農人口則是文明高度的體現之一。

同樣的道理。

舊時朝廷的工程立項與預算日程表中,修衙通常被列為“不急之務“,反倒是修學校鼓勵孩童讀書才是地方官府重要的考核之一,那麼單論這一條又是否比後世更文明呢。

至少在當下的明朝,各地日異月新的局勢下,官衙仍然是原來的面貌,有限的資金投入了其餘的方面,例如興辦社學、府學,聘請教諭等等。

至少沒有地方官府敢把衙門修的漂漂亮亮,卻又敢拖欠學校的薪資,否則只需一封彈劾,當地官員立刻要丟了烏紗帽,名聲也要壞了。

這才是朱高熾的底氣。

他敢於在十五世紀大明推動工業化社會,絕對不是無根之萍。

不光是千年來各行各業技術上的儲備,發達的農業技術,社會人文,對外影響力的高度等等,都使明初具備發展工業革命的有利條件。

但是呢。

誰又能想到永樂朝如此的強盛輝煌,卻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一切的成果灰飛煙滅,短短的時日間開始了大倒退。

人們想出了無數的理由,文官的責任,太監的責任,軍隊的責任朱高熾看來,其實就是皇帝的責任。

大明的制度,明初的皇權集中是毋庸置疑的。

土木堡之變的責任就在皇帝。

正如萬曆末期的薩爾滸之敗,責任就在萬曆。

萬曆的胡作非為,把朝廷治理視作兒戲,當做與大臣們賭氣的手段,如果不是張居正打下的底子,早就不堪一擊了。

也正是因為萬曆的無作為,導致了大明的黨爭走向了敵我矛盾,再也無法調和,為大明的滅亡埋下了因果。

其實天啟皇帝是有一套的。

天啟看人看得準,最初的幾年還沒弄明白,但是天啟三年已經大致弄清楚了朝廷的局勢和派系,只是他意外落水死的太早。

結果他一死,壓下片刻的黨爭反彈的更厲害了,一發不可收拾。

至於崇禎。

這貨就是純純的屌絲心理,乾的都是屌絲們推崇的治理的手段,其中之一例如誰說自己行就讓誰上,做的不好就殺了換人。

手段太操了。

如今永樂十八年了。

因為歷史已經發生了變化,朱棣比歷史上晚登基了兩年,也就是說還有不到三年,朱棣可能就要壽終,朱高熾無法預料自己的壽命是否仍然會如歷史一般。

對於繼承人的培養,已經成為了朱高熾最在乎的事情。

長子朱瞻基一切看上去都很好,但是歷史證明了未繼承大統的繼承人,當繼承了皇位後,並不一定表現的仍然好,反而表現的更壞的更多。

三代之治的背後,代表了皇權的高度穩定。

沒有任何將領和官員可以反對皇權,當長子朱瞻基不成器,可能只需要不到十年就能敗壞大明的現狀。

但是朱高熾也不能取消皇權。

皇權在這片土地上流傳了上千年,猶如一片烏雲,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冒出來,已經深入人心。

自己打壓皇權,只會為大明埋下內亂的種子。

趙宏不錯,平安也不錯,但是平安死的太早了。

張輔朱能也不錯。

但哪怕是張輔也阻止不了大明的皇帝敗家。

朱高熾想要留一些後手。

狡兔三窟。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逍遙修真錄:大明風雲

白天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