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紫都司

小倉城。

筑紫都司總兵府。

“薩摩與肥後等地的出水城、大口城、宮之城八城的地方勢力清除完畢了.”

文書把前線軍隊送來的訊息,轉達給總兵。

五十餘歲的盧震,原遼東將領,正盯著懸掛的輿圖。

筑紫都司就是原來的九州島。

雖然是個島,加上週邊的島嶼,面積已經有半個浙江行省的大小,浙江行省雖然是內地經濟強省,其實土地面積卻是最小的行省,只有九萬多平方公里。

筑紫都司加上週邊的島嶼,面積大概四萬多平方公里,而遼東半島的面積也才兩萬九千多平方公里。

這樣大的一片土地,大明雖然透過復國沒多少年的狗奴國的手,順利的歸入大明手裡,但想要徹底統治並不是輕易的。

地方上的殘餘勢力一直在抵抗,而且盧震雖然不明白太子殿下為何對當地非常的痛恨,但是盧震不會違逆太子殿下。

既然一向仁德的太子殿下莫名的“敵視”當地的人,盧震願意為太子殿下分憂。

擔任總兵近十年,閹工貿易成為了筑紫都司的主要產業,因為筑紫都司的原因,閹工的價格直接跌到了谷底,而且源源不斷,讓那些進行閹工貿易的商行和勢力紛紛破產。

“趙將軍還有多久到?”

盧震突然問道。

“應該快了.”

文書根據行程推測。

盧震點點頭,他明白自己在筑紫都司的時間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等解決了狗奴國的事情,自己大概就要回國了,雖然有些捨不得,卻也不敢違背朝廷的旨意。

比起遼東,雖然遼東軍方勢力也很大,但是筑紫都司是實打實的土皇帝,因為閹工政策的原因,盧震在當地的權利非常大。

像平安都司、咸鏡都司等新收復的土地,大明除了會掃除地方勢力,也會發展當地的生產力,惟獨筑紫都司不同,只有清掃二字。

筑紫都司很大。

因為形勢的需要,只設立了一個都司,駐紮當地的軍隊數量非常多,原來琉球三國的駐軍大多數遷移過來,只在當地留下少許維護穩定的軍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從軍隊退役的老兵們不少選擇留在了當地,除了分到數百畝上千畝的土地外,莊園裡也蓄養了不少的奴隸。

大海上。

一艘帆船行駛在海面,帆船上還有軍士。

說是大海,其實算是海峽,可以看到對面的陸地。

“小倉城、秋月城、古處山城、城井古城.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大內氏的領地.”

倭國本土南端被稱為中國,屬於大內氏的範圍,隔了一條海峽,對岸就是九州島,現筑紫島。

筑紫島北部地區,原來不少的地方控制在大內氏手裡。

為了挾制和支援大內氏,所以筑紫都司設立在海峽對岸的小倉城,還能借助海運方便獲得補給和貿易。

帆船上,筑紫都督趙安從狗奴國返回筑紫都司,準備去小倉城與總兵盧震協商狗奴國與倭國的紛爭,因為來到筑紫都司時間短,許多事情還需要下面人的介紹。

透過一年的時間,趙安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局勢,但是地方上的瑣碎,仍然缺乏一定的瞭解。

“大內氏的地盤的確不小,不過比較起幕府缺少了名分,名分這東西看起來可有可無,其實往往是關鍵,而且幕府兵強馬壯更具有人心,如果不是我大明的幫助,大內氏應該打不過幕府.”

趙安猜測當年的局勢,越是瞭解當下狗奴國與倭國,趙安越來越佩服太子。

運氣這件事可一不可二。

但是打敗帖木兒,還有高麗的成功,乃至於倭國的成功,太子殿下彷彿先知一般,往往清楚的掌握了當地矛盾,藉助當地矛盾,以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大的效果。

大明只付出了物資和人力,透過小規模的戰爭,不但支援大內氏復立狗奴國,還分走了九州島,以及與大內氏共管四國島。

如果這些成就依靠一味的武力,只怕要難十倍不止,面對的反抗也不會小。

如今有了這麼多良好的基礎,趙安信心十足。

都督府還沒有正式成立。

回到了小倉城,趙安見到了盧震,提出了他的想法,“太子當初雖然提出以穩定為主,可是今非昔比,南洋局勢已經穩定,我們應該上奏太子.”

“你有什麼想法?”

盧震好奇的問道。

趙安笑道:“其實也是已經維持不住,大內氏的新國王,我們支援大內義弘的次子,因為這位次子更軟弱,方便我們控制.”

說到這裡,趙安內心感嘆,正如太子所言事物的雙面性,繼續說道,“可也因為此人太過無能,不光壓不住國內的反對聲音,幕府方面也按耐不住,早就蠢蠢欲動,大軍開始集結,如果不是顧慮我們,戰爭早就開始了.”

盧震摸了摸鬍鬚,他已經明白了趙安的想法。

如果是一年前提出,盧震會反對,並且小瞧趙安,可放在一年後卻又非常的合適。

盧震收起了內心不服,雖仍然認為自己不差過對方,可對方年輕,一步快步步快,見識和能力又不弱,未來前程絕對是超過自己。

“你上書吧.”

趙安露出試探的目光,見到趙安的眼神,盧震點點頭,緩緩說道:“老夫隨之落款.”

“謝過老將軍!”

趙安大喜,這是盧震對他的成全。

盧震看到趙安的態度,知道對方懂得自己的成全,也露出欣慰的笑容,既然競爭不過,不如成全對方,也算是讓對方承了自己的大情。

當朱高熾收到趙安與盧震的聯名奏疏時,次子朱瞻墉也從外地回到了皇宮,先去拜見了他的皇爺爺,然後才來見自己的父親。

與他的大哥不同,朱瞻基向來規規矩矩,而朱瞻墉則比較灑脫。

“有位商人送了兒子一輛汽車,兒子其餘的禮物沒有收,不過這件禮物兒子很喜歡,所以收了.”

朱瞻墉無所謂的說道。

朱高熾見過這輛汽車。

其實屬於最佳化的蒸汽機車頭,因為冒著蒸汽,所以被稱為汽車,非要找個原型,其實就是主要在大明工局內部使用的蒸汽貨車。

蒸汽貨車因為效率的原因,使用成本高,而且並不方便。

沒有橡膠的原因,車輛在道路上行駛不光對道路的要求很高,就算是直道也很顛簸,非常容易損壞,經常出毛病,哪怕是貨車司機也很煩。

運輸的時間,至少一半用在了修車上。

只有大明工局可以不計較成本,因為朝廷的質疑強行推廣,民間商行卻不會使用,至於普通的百姓,更不會購買這沒有價效比的貨車。

但是商人送給兒子的汽車,輪子上竟然有了橡膠輪胎,這就格外的不同了。

猶如馬鐙和馬鐵蹄的發明。

沒有這兩樣的時候,騎兵只是輔助地位,有了這兩樣,騎兵成為了戰略核心兵種。

朱高熾很是激動了一番,最後經過了解,才知道是從西南部的植物中提取的,並不是有了歷史上的橡膠,無法普及和大規模應用。

這樣的輪胎價格比原來貨車的建造價格都要高,只能是奢侈的玩意。

所以真正想要發揮出汽車的效果,一個是內燃機解決能源功效的問題,一個是美洲橡膠的引進,解決產品質量的問題。

當這兩樣成熟了,才是汽車大規模普及的時代。

“商人送東西必有所求,你收了別人的禮物,以後別人求到了你,比較起你收到禮物的價值,你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朱高熾不滿的說道。

如果是長子,長子絕對不會收。

朱瞻墉笑了笑,“商人有求於我,只要是符合國家利益,給予方便又如何,但是想要謀求私利而不顧大義,我又何須在意他.”

糖衣吃了,炮彈打回去。

次子雖然不如長子守規矩,但是朱高熾其實更喜愛次子的性格。

人都是喜歡活躍的,死氣沉沉的長子實在是太沉悶了,與次子聊天的時候,常常為自己帶來歡樂,朱高熾透過自己的兒子也理解了朱棣。

長子眾望所歸,承擔的壓力大,不敢逾越一步,而次子沒有那麼大的壓力,朱高煦身強力壯,常年在外陪在父親身旁,總歸要受到父親多喜歡些。

同樣的道理,有時候朱高熾也會憂慮朱瞻基,朱瞻基承受的壓力太大了,平日裡多麼一絲不苟,越是如此。

“此次的遊學,兒子最感觸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兒子不過是閒散人,身邊不停的換人,卻矛盾不斷,可見其況。

所以先賢們言人和政通,治國先治家,連身邊人的矛盾都處理不好無法解決,更不提一個國家.”

聽到兒子稚嫩的感嘆,朱高熾露出好笑的笑容。

有種看到了迴圈的驚奇。

上輩子不也是常常感嘆嗎。

每個時期的迷茫和醒悟,進入了下一個時期,又是新的高度,回顧年輕時的想法和猶豫,只覺得惋惜和可笑。

兒子們的迷茫和感悟,彷彿自己的輪迴。

“那你是怎麼做的呢?”朱高熾考校。

朱瞻墉沒有猶豫,乾脆的說道:“我又不是管家,他們自個的矛盾自個處理好,難道不知道什麼事大什麼事小?因為自個的矛盾影響了我,那是他們的無能,我自會遠離這等人,那些能為我考慮,願意忍讓的人才是我喜歡的,我必然親近他.”

如此的言語,朱高熾無言以對。

次子是個城府不深的性子,可是又很果斷乾脆,賞罰分明,明瞭的做事風格,的確很是吸引了一批人,他身邊的人知道該做什麼事。

這就是天賦了。

很多上位者用盡了心機,結果下面的人忙忙碌碌,卻又不知道往哪個方向使勁,結果看起來很忙,實際上效果不大。

就如自己治理大明一樣,數十年來只抓住一點。

核心是發展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方針是推動社會工業化。

目的是打造社會資源分配,經濟迴圈,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以人為本的最終社會。

唱了幾十年的論調,讓國家上至朝廷百官,下至黎明百姓皆懂得大明要做什麼。

“父親,皇爺爺想要去一趟倭國.”

朱瞻墉見到父親心情不錯,試探的說道,皇爺爺說他這回親征倭國將會帶上自己,朱瞻墉按耐不住,準備試探父親的心意。

朱高熾沒有回覆。

父皇並不是願意一事無成的人。

其實大明有今日,真的離不開朱棣。

歷史上交趾復而又叛,根本原因是大明在當地的人心不足,交趾離開大明幾百年了,與內地不同,內地南北雖然也分離了數百年,可遺留的人心還有存續。

朱棣親自去交趾,起到了最大的穩定人心的作用,包括親征塞南,二度親征西部七省,為大明邊地的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否則光西部七省與內地的距離,還有風俗文化等多項原因,如何可能只透過十年的時間就做到了安定呢。

一個安定的西部七省,和一個不安定的西部七省,牽扯大明精力耗費的力氣有天壤之別。

而安定的西部七省,不光是減少了大明在當地的投入,還為朝廷在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西域行省、亦力把裡行省的深化管理起到了關鍵作用。

那麼倭國和狗奴國呢。

朱高熾對於倭國絕對不會手軟。

(刪除)

倭國是真正的畏威而不畏德。

他們只崇拜強者,不尊重仁德。

對待這樣的民族只有把他們打的痛入骨髓,他們不但不會心生報復,反而會一臉的恭敬,正如他們的古名狗奴國一樣,和狗一樣的性格。

既然如此,朱高熾也不會手軟,不光是徹底消滅倭國,還要把這個遠在海外的大國,也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一定會解決的明明白白。

高麗與倭國是不同的。

高麗與中國大陸連線,無法脫離中國的控制,倭國因為獨居海外,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比起高麗的威脅超過十倍不止。

既能不斷吸收中國的文化和技術,又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朱高熾不會允許這樣的狀況。

而且狗奴國自從大內義弘死後,新的掌權者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不光內部鬥爭激烈,越來越多的人傾向倭國幕府,大明現在不出手,以後會更加的失去主動。

朱高熾不願意在倭國浪費太多年的時間,準備一次性滅絕對方。

既然如此,朱棣提出親征的要求,朱高熾思考要不要認同,有了朱棣親征,人心所向,帶來的效果更加的良好。

而且倭國可不是部落的存在,真要是滅其國,遭遇的阻力不會小。

歷史上十五世紀,世界的人口約為三點五億。

主要人口大國分別是帖木爾帝國,將近三千萬人口;奧斯曼帝國,六百萬萬人口;大明帝國,近億人口;滿者伯夷國六百餘萬人口。

然後是倭國,一千四百萬左右的人口。

只看倭國的人口數量就不是小國,只是因為大明的存在,所以中原人的眼裡倭國是小國而已,同時期的英國才兩三百萬人口。

這是文明之痛。

歷史上中國人口在世界的佔比最高時期為北宋,北宋一點二億的人口,達到了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四十,兩個人裡接近一個人就是中國人。

後世人嘲諷古代,不知道嘲笑什麼呢。

不光失去了人口第一,世界佔比也下降到了五分之一,並且看得見的未來還會大幅下滑。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小爺說書5794的散文新書

小爺說書5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