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風水問題,太多的反對,所以皇宮事務局根據太子殿下的吩咐,只在文華殿與春和宮鋪設水管。

皇宮裡修建了第一座高高的水塔。

透過水的壓力由自來水管運輸到各個水池,水池旁凸出來的水龍頭只需要一扭就會有水流出,成為了京城的新事物之一。

侍者和宮女們,以及其餘的工作人員非常高興,自來水管的出現減輕了他們的工作負擔。

文書房如常送來內閣整理過的奏疏,全國各地大小事傳入京城,幾千封的奏疏還沒等看完,新一輪的奏疏又送到了朝廷。

大多數的奏疏是有前例可循,朝廷自有章法,以前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這些奏疏他都會親自批覆,朱高熾沒有這麼大的精力,做不到朱元璋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如歷史一般放手給了內閣,只有少部分重要的奏疏,朱高熾才會親自批覆,而一般的奏疏朱高熾會進行檢閱。

擺在最上面的是關於御史上奏的請求拆分工民聯合部的奏疏。

朱高熾拿起來開啟。

筆跡工整,猶如印刷品一般,看得人賞心悅目。

“看來徹底拆分鐵道工程部,給了很多人想法啊.”

朱高熾自言自語幾句。

文華殿裡已經沒有使用太監,宮門外有侍衛,內裡有女官女史女侍和部份重活需要的力士,隨著皇宮女官的地位上升,背後也蘊含著社會上女性地位的提升。

勞動和經濟決定了人的地位,無論男女。

大量的女性參加工作,成為了小家庭重要的勞動力,女性的地位在家庭裡也大幅上升,這是必然的現象,就如遠古時代狩獵取代採摘成為部落主要食物來源,男性地位上升到最高的時期。

“請蹇部堂來.”

朱高熾決定和蹇義商議一番。

歷史有言義簡重善謀事涉人才,則多從蹇義,當今的幾位大臣各有突出的優點,吏部的蹇義對於朝廷上下最清楚。

不久後,蹇義趕來文華殿。

聽到太子的問話,蹇義沉吟了一番恭敬的說道:“工民聯合部的確應該拆分了.”

朱高熾露出探究的目光。

蹇義緩緩的說道:“工民聯合部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落實社會資源分配,穩定工人權益。

這些年來,隨著事務的增加,特別是登記百姓人口用以分配邊地屯田,職能太過巨大,不光衙門人員臃腫,也導致事務處理效果低下,拆分後更有利.”

朱高熾明白了。

看來工民聯合部多年來的發展,已經到了必須要拆分的地步。

隨著大明土地的擴張,有了大量富庶的土地可以供應百姓耕種,以及大明工局和各民間商行的發展,非農人口急劇上升,佔比屢創新高。

但是非農人口有一樣不如農業人口。

農業人口雖然靠天吃飯,可是總體是穩定的,而商行特別是民間商行,連有名的大商行都有破產關門的可能,更不提大大小小的民間商行。

所以工人不如農民的職業穩定,具備不穩定的性質,這也導致人們更希望去大明工局,大明工局雖然有些工廠在民間商行的衝擊下越來越萎縮,但是也會重新調走。

在良好的局勢下,大明工局總體上並沒有破產的危機。

工民聯合部因此推出了沒有活計的百姓可以去工民聯合部登記的業務,這些在工民聯合部登記的人口,最後會由大明工局統一安排。

有的加入各個工廠,有的分去新擴的土地上屯田,開墾出來的田畝歸自家所有,施行或三年或五年的免稅優待政策。

這也是朱高熾當年改變心意,由大明工局來主導海外子弟開拓的由來。

為了避免設立新的衙門增加朝廷開支,所以把業務指定給了工民聯合部,靠著工民聯合部本身的業務,並不需要額外付出更多。

但是朱高熾小看了大明的非農人口不穩定現象。

因為大明人口增加的太快了,傳統社會歷史時期中國人就能生養,甚至最高達到了世界上兩個人裡就有一箇中國人,到了現在各行各業的大發展,營養吸收和醫療的進步,雖然進步的步子還很小,卻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

以往一家三五個孩子總有一兩個夭折的,如今許多軍戶和大戶之家使用女傭,一家五六七八甚至十幾個孩子,而且夭折率還下降了。

再加上新擴地百姓的吸收,雖然吸收的門檻很高,可是數量在那裡,多方面的原因,大明的人口突飛猛進,根據新的統計,永樂十八年時,大明人口大約達到了一億六千七百一十五萬餘人。

比起永樂十二年的一億三千九百二十九萬二千餘人,六年裡增長了五分之一的人口。

想到這裡,朱高熾有些好奇,於是問道:“大明內地不提,海外各地大明人口占比多少,愛卿可知道?”

朱高熾隨口一問,並不抱期望,畢竟蹇義只是吏部尚書,戶部原來的尚書鬱新倒是個記憶好的人,現在的戶部尚職工作不錯,但是記憶超凡這項才能上不如原來的戶部尚書。

蹇義卻答了出來。

“西部七省的大明籍人口估摸有五百餘萬,朵甘都司和烏斯藏都司等地大概有二十餘萬,塞南行省有五十餘萬,塞北地區和奴兒干都司大概有六十餘萬,渤尼都司有二十餘萬,筑紫都司有四十餘萬”

聽完蹇義的答覆,朱高熾忍不住露出讚歎的目光。

西部七省因為常年的戰亂和不穩定,人口消減速度雖然遠不如歷史上分崩離析的帖木兒汗國,帖木兒汗國自從帖木兒死後四分五裂,各部常年征伐,不光導致當地的文明衰敗,經濟和人口也大衰減。

這個連貫東西控制貿易要道自古富庶的地區,乃至後世仍然是貧瘠與充滿硝煙的地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實在是令人感嘆。

如今不同了。

大明的旗幟插遍了各地,多年下來已經逐漸穩定,隨著大量大明人口的補充,不光為當地帶去了和平,也帶去了大發展和中華文明。

這又離不開朱棣的功勞。

西部七省無邊無際以及特殊的複雜地形,如果不是朱棣兩次親征打好的根基,後面的官員治理起來不會那麼輕鬆,光一個不穩定就足夠頭疼。

民間商行只重利,他們在海外發財卻不願意紮根海外,哪怕是水手們也不願意留下。

西方的水手是最窮的群體,面對新的土地願意留下來耕種。

大明的水手卻不同,工資高,而且南洋的貿易航行穩定風險不大,他們早就在家鄉置辦了樓房,等攢夠了錢也只會葉落歸根。

所以工民聯合部登記沒有生計的人口,也就是失業人口,等於比大明水手經濟地位更低的存在,這些人才是大明海外開墾的主力。

這就是偉人所言的結合國情。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與老鷹簽訂友好貿易協定是賣國賊。

那麼二十一世紀的三十年代,誰要是能與老鷹簽訂友好貿易協定,那就是英雄。

同樣的道理,競賽的時候,別人游泳過河是因為個子低,所以需要學習游泳的技術,那麼個子高的人,只需要撿一根棍子靠著自身身高就能過河,那為何還要浪費時間呢。

採用同樣的方法,憑什麼超過先跑的人。

朱高熾相信只要大明的發展不倒退,就算沒有大明工局的促進,人口也會在海外各地緩緩發展起來,可是需要的時間就不只是數十年,而是幾百年。

可幾百年的時間裡,海外各地的經濟也必然復甦起來,當地人口也會增加,這就不利於大明人口占比比例的提升。

北宋可以做到世界上兩個人裡就有一個人是中國人,那自己打造的大明,至少要做到三個人裡面,兩個人是大明人不是麼。

同比才是最客觀的。

中國人為何會自信?民族人口是世界第一,人口占比高光,誰能不自信,老子窮點怎麼了,但老子人多啊。

更不提北宋不光人口占比第一,還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想到這裡,朱高熾考問蹇義。

“各部雖然拆分,其實六部的情況也雷同,對於這樣的現象,愛卿如何看待?”

太子這麼問,說明已經同意拆分工民聯合部,至於問起六部,蹇義心中浮出了一個答案,不過蹇義沒有變色,如常的回答。

“大明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分,隨著非農人口的增加,農業的穩定,增加的部分雖然多,其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也是一項經濟迴圈的手段.”

“但是部門越來越多,重要的部門甚至不比六部輕,職能和權利上,雖然置於六部之下,其實各司其職,例如鐵道工程部雖然歸屬於工部,而工部對於鐵道工程部的影響力卻不深.”

“面臨這樣的現象,內閣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所以近年來太子殿下加強內閣的改革,可見太子殿下早有韜晦,太子聖明.”

蹇義理直氣壯的拍馬屁。

朱高熾本來聽得津津有味,沒想到最後蹇義來了句太子英明,觸不及防的朱高熾還在點頭之中,等反應過來哭笑不得,只能無奈的用手指頭點了點蹇義。

蹇義笑而不語。

內閣一首輔兩次輔,加上人數不定的內閣大臣,如今只差一道昭告天下的旨意形成章程,內閣即將掌領朝廷已經成為了大勢。

結合太子殿下多年來對內閣的幾番調整和改革,大機率這兩年要成型了。

朱高熾沒有繼續多言,與蹇義玩笑了幾句,等蹇義離開文華殿後,朱高熾來到了樓閣散步,腆著個肚子,年輕的時候還能略微控制,可身體的基因如此,喝水都能胖,自從過了四十歲時,體態一日胖過一日。

猶如一個瘦子,明明那麼瘦,平日裡經常健身,結果竟然還會有高血壓。

文華殿大殿對面是內閣辦公的場所,亭臺樓閣群落,花園精美。

站崗的侍衛們一動不動。

“要打仗了啊.”

朱高熾感嘆道。

按照歷史上的記載,朱棣還有兩三年的壽命,朱高熾不知道怎麼勸朱棣,難道說朱棣,你還有兩年的壽命,所以好好的養在皇宮裡吧。

以朱高熾對朱棣的瞭解,先不考慮其他,朱棣要是知道自己的壽命只有兩年,更不是坐著的等死之人,親征的意願只會更加的堅定。

考慮朱棣的思想,以及筑紫都司的形勢,乃至倭國和狗奴國的態勢,近千萬人口的國家,不比帖木兒要弱,朱棣親征的效果比誰都要強。

朱棣親征,有朱高煦在身旁朱棣睡得安穩。

同樣有朱棣親征,朱高熾心裡更放心,不認為會出意外。

這還是自己數十年來針對倭國的現狀,否則大明面對的就是一個孤懸海外,一千幾百萬人口的國家。

想到了朱棣的壽命,忍不住想到自己的。

誰能不怕死。

哪怕活了兩輩子,朱高熾還是有些暗自傷感。

“只是咱這體型.”

朱高熾不禁拍了拍自己的大肚子,“不知道後人會不會嘲笑咱呢,憑白弱了咱的名聲啊.”

馬定國一動不動的站在高臺上。

京營施行輪調製度,唯獨豕勇軍和忠勇軍,這兩支太祖皇帝親自賜名的親軍不會參與輪調,但是每次京營出征都會抽調這二營,所以這二營的戰鬥力一直很高,也是京營地位最高的之一。

馬定國雖然是四川人,但是早年駐防山東,後來調去高麗,如今輪調到了京營,已經二十七歲的馬定國,從伍長升到了隊長。

等這幾年京營服役完,返回其他地區的時候,又會升一次職位。

哨官的職位上呆上個十年,四十歲的時候以副把總級別退役,要麼分配到內地工作,多半是巡檢司或者其他衙門,當上一個小頭頭,要麼在邊地獲得大片的田畝過上地主老爺的生活,自己一輩子的道路清晰明朗。

普通農家少年出身的馬定國很滿意,做事認真負責,是大明芸芸眾多基層武官的寫照。

今天太子殿下的身影格外的孤單。

馬定國滿眼的憂慮。

家家懸掛燕子圖,這是百姓自發的。

馬定國在高麗當兵的時候,娶了當地兩班階級家裡的小姐,姑娘手上沒有幹活的粗皮,細皮嫩肉花白無暇,馬定國很是喜歡。

帶著媳婦回去了四川,又來到了京城。

京營有給外地士兵提供的臨時住房。

這是太祖皇帝就有的制度,不過那時候是提供給官員們,如今擴張到所有來京城公幹的文武,人隨著職務變化離開京城時,朝廷提供的住房也要還回去,以便提供給下一個人。

但是這個制度能維持多久,聰明的馬定國覺得很難。

因為他的鄰居早就離開了京城,可是房子卻沒有退給朝廷,既然鄰居能這麼做,馬定國也不會退,這可是京城的房子啊,有便宜不佔是王八蛋。

不過呢,這並不妨礙馬定國在臨時的家裡懸掛了燕子圖。

他的孩子從小在燕子圖下長大。

以後也必然是大明偉大的戰士,令人尊敬,養家餬口,一代代薪火相傳下去。

如今的大明一切都那麼美好,看上去如旺火一樣的榮盛,馬定國從來沒想過大明會有出現問題的那天,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影響到大明。

握緊了手裡的武器,馬定國從容不迫。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人物錄

傳承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