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之城、出水城,大口城三地這些年雖然養了許多的軍馬,可如果供應大軍的話,恐怕是不夠的,還需要從國內調一部份軍馬過去.”

這些地方屬於江戶時代的薩摩藩領地。

有些主要的地方改了名字,大多數地方因為慣性使然,仍然保留了當地人的稱呼。

筑紫都司南部地區許多土地改為了牧場,還有取自高麗的濟州島,經過大明的治理也成為了海外供應軍馬的主要地區。

關於徵繳倭國的戰事,兵部非常的忙碌,方方面面都要顧及,不能出一絲差錯。

“三世同堂的征途啊.”

兵部官員突然感慨道。

此次不光是皇帝親征,還有高陽王,和太子殿下的次子,正是祖孫三代。

彷彿一個輪迴。

皇帝還是燕王的時候,也是長子坐鎮中央,次子隨側出征,如今到了太子殿下仍然如此,因為前例可循,所以朝廷反對的聲音不大。

朝廷調動兵馬,除了京營外,還有邊地計程車兵。

西部七省、塞北地區、奴兒干都司等地方計程車兵必然不會調動,除了水土不服之外,距離也太過遙遠了,大明的疆域大的很。

戰場既然在倭國,調動的必然以南兵為主。

京營一部分、南洋一部分、福建廣東等地一部分,加上筑紫都司的軍隊,還有琉球軍的協助,加上狗奴國的軍隊,最終的規模預計達到五十萬。

以大明的國力,拿出五十萬的軍隊規模必然是奔著滅國去的。

耗費上億的物資,如何儘快回本也被朝廷上下關注。

這些大事由上面的人頭疼,每個人有自己在乎的利益,邊地同樣如此。

包括緬甸都司

“前些年,緬甸宣慰司曾因長期的戰亂,原來的宣慰使被新的勢力推翻,加上週邊勢力的入侵,局勢一度動盪不安。

然而,隨著我大明軍隊的平叛,宣慰司得以重建,並且直接升格為了都司,成為了我大明在西南邊陲的重要軍事據點.”

春和宮裡,朱高熾緩緩的說道。

迷信的背後代表了神秘。

倭國的天皇說話都要在皇宮裡的轎子中,用著唱戲般的聲調昭顯自己的神權身份。

這些年裡隨著天文學等科學的發展,月球上沒有神仙,是一個球體,已經被天文學家們發現,朱高熾本身又不是裝神弄鬼的個性。

所以一家人猶如尋常的百姓般坐在飯桌上。

長子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都有了孫子,次子還沒有成婚,等這次從倭國歸來,也到了娶親的時候。

長女嫁人了,不在皇宮裡。

十七歲的老么去國子監讀書,對學問非常的有興趣,志不在政治一道上。

四十出頭的郭彩蓮風韻猶存,注意力卻已經轉移到了長孫的身上。

朱瞻基和朱瞻墉安靜的聽著父親的教誨。

大明的軍事改革,隨著疆域的擴張,邊地放權是必然的趨勢,但是沒有仿造雲南那樣設立世襲貴族,而是在邊地的都司內設立都督。

與內地由總兵統領的軍隊不同,都司的都督擁有更大的權力和影響力。

他們不僅負責指揮當地的軍事行動,還參與行政決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皇帝行使權力。

緬甸宣慰司的都督,由趙宏這位四十三歲的後起之秀擔任,自京城歸來後,便走上了政治的前臺,成為大明帝國的重要高階將領。

朱瞻基擔憂的說道:“趙都督的名聲在內地的許多人眼中並不好。

一些舊日的醜聞和爭議被翻出,甚至在報紙上被大肆渲染。

導致人們議論紛紛,質疑他的品行和為人.”

朱瞻基沒有見過趙宏,但是知道趙家和父親的關係。

與外界傳聞一樣,朱瞻基也擔心父親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偏聽偏信這位異軍突起的將領。

大明立國五十六年,政治趨向於穩定。

選拔人才自有法度。

聽到兒子的懷疑,朱高熾有些不滿。

早年間,趙宏在家鄉時,曾因幾件不甚光彩的事情而引起轟動。

這些往事看起來不大,卻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似乎隨時都有可能引爆。

雖然時間已經沖淡了人們對那些事件的記憶,但那些塵封的往事卻始終如同陰影一般,縈繞在趙宏的政治生涯中。

根據朱高熾的瞭解,自從京城回去後,趙宏與他的丈人一家斷絕了利益往來。

趙宏並非薄情寡義之人,只是他堅信行事應當光明磊落,遵循規矩。

對於自家妻弟們的請求,他並未給予過多的扶持,而是按照公平競爭的原則對待。

趙宏解釋過自己的想法,並沒有隱瞞。

在他看來,如果他們有才華和實力,自然可以在公平的環境中嶄露頭角。

趙宏的思想,朱高熾非常的認可。

人情世故避免不了的,朱高熾深知社會上的不公和腐敗現象普遍存在,但朱高熾堅信只有透過公平競爭和嚴格遵守規矩,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對於那些佔據高位卻無真才實學之輩嗤之以鼻,更願意將機會留給那些默默奮鬥、有才華的普通人。

索性趙宏也是這麼認為的。

回去的幾年裡,這樣的理念下,趙宏在緬甸都司勵精圖治,致力於整頓軍隊、加強邊防、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根據錦衣衛的瞭解,趙宏不光鼓勵士兵們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以更好地履行職責。

同時,他也關注民生,推動都司內部的改革,力求為當地百姓創造一個安定繁榮的環境。

這些大幅度的舉措引起了朝廷的關注。

一些大臣認為他是個人才,具備改革創新的膽識和眼光。

然而,也有人對他的過往經歷和執政風格心存疑慮,擔心他會在地方上造成不良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趙宏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

他需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僅要讓朝廷信任他,還要讓當地百姓感受到他的善意和關懷。

只有這樣,他才能真正穩固自己的地位,為大明的西南邊陲帶來長治久安。

其實朱高熾明白,根子上就是官員們因為趙宏的不關照而心生不滿。

同樣水平的競爭,多半的二代是競爭不過大量的普通人的。

普通人的平均素質不如二代,但是基數超過其百倍千倍,從中脫穎而出的天才能成為劃時代的弄潮兒。

當連戲子的行業都被戲子二代們充斥,所以哪怕是部狗血愛情片,明明帥哥美女就能吸引人,結果卻讓人看不下去。

所謂的帥哥美女實在是狗屎一樣的,還不如網紅養眼。

想要出淤泥而不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難也。

大明工局已經成立三十好幾年,二十五年為一代,已經是第二代了,加上剛成立吸收的人士,其實都有了第三代加入。

關係網千絲萬縷,哪怕是朱高熾也看得見。

看得見又能如何呢。

他們皇家不也是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難免紛爭。

世界上從來沒有萬世之根基的政策。

朱能、張輔他們也難逃脫,唯獨趙宏此人,到底是陰差陽錯的走上了前臺,身上的因果沒有沾染太多,可以輕易的避開。

可惜了。

因為太多的反對,趙宏沒有獲得此次隨皇帝親征的資格。

見到父親的臉色不快,朱瞻基不再開口討論趙宏,朱瞻墉嘴巴張了張,最後也沒有說話。

他現在幫大哥說話不好,幫父親說話也不好,還不如保持中立。

朱高熾雖然沒有強硬的點名趙宏,卻給了趙宏一些插手此次親征的舉薦權。

坤寧宮。

朱棣看著皇后的遺物出神。

“老大的治理下,咱大明從北平開始的基石上逐漸崛起,成為天下的中心。

老大不僅會是偉大的帝王,還將是有史以來的聖君啊.”

“你呀,為咱生了個好兒子.”

朱棣唏噓的自言自語。

子曰:六十而耳順。

認為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

朱棣這輩子順風順水,雖然有些波折,卻也都平安的淌了過去,他看得很清楚,所以這些年來避免與長子發生無謂的爭執。

其實這不符合朱棣的性子,只是兒子太出色了,出色到了當父親的也有壓力。

總不能後世之人提起他們父子,稱呼自己為朱高熾之父吧。

朱棣也是有傲氣的,他不會輕易的服輸。

後世當有長子朱高熾之名,也當有自己朱棣之名。

七十古來稀,朱棣知道自己的身子骨,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南征北戰,征伐了一輩子,加上前些年生了一場大病,可謂是傷了元氣。

“此次親征倭國,為咱大明開疆擴土,也是咱最後的豐功偉績了,老了,跑不動了,你呀,在地下等著咱,咱可要好好埋怨你一通.”

朱棣恢復了神態,當他走出宮門,目光如炬,又是那位萬國歌頌的永樂天子。

來到了平臺之上,眺望巍峨的宮殿群,內心的豪氣油然而生。

此次,自己帶著老二和孫子出征,三代同行,這一幕可不是象徵著大明的未來與希望,正如那朝氣勃勃的太陽。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朱棣大笑,大明豈能不如大漢。

凡是日月照到的、江河流經的地方,都是大漢朝的疆土。

“太陽和月亮照耀的地方,皆是咱大明的疆域.”

宗藩體系不就是如此麼。

朱棣毫不猶豫的說道。

身側的史官眼睛一亮,重重的記了一筆。

過了幾日。

朱棣身穿武弁服,凝視著北平城外連綿的軍隊。

數萬士兵在朝陽的映照下,那些穿著鐵甲的將士,渾身閃爍著刺眼的光芒,彷彿在向世人展示著大明帝國的威嚴與力量。

朱高煦面色如常,朱瞻墉激動地滿臉通紅。

祖父的眼神深邃而堅定,彷彿能洞穿一切虛幻,直視事物的本質,在朱瞻墉的眼裡,是祖父為大明打下的天下,穿著金色鐵甲,頭戴紅纓帥盔,肩背斗篷,腰懸寶劍的皇孫,眼睛裡全部是崇拜。

父親老氣橫秋,而祖父卻永遠精神飽滿。

忍不住握緊手裡的韁繩,另一手緊握火銃,英姿勃發的朱瞻墉宛若戰神降臨。

一旁的朱高煦打量侄兒,從侄兒的身上彷彿看到了自己年輕時期的影子,自己與大哥兄弟和睦齊心協力,希望大哥的兩個兒子也能如此。

朱高煦帶著朱瞻墉,領皇帝陛下的旨意巡閱軍隊。

士兵們看到親王和皇孫,彷彿看到了大明的未來與希望,士兵們士氣如虹,滿臉殺氣。

朱瞻墉不敢做錯一件事,騎著戰馬牢牢的跟隨在叔叔的身後。

臺子上的文武官員們,看到了這一幕。

“大明.”

朱高煦舉臂大喊。

士兵們整齊的回應。

“威武.”

“大明.”

朱高煦繼續喊道。

“威武.”

士兵們振臂高呼。

場外的百姓們大聲吶喊,為自家兒郎們助威。

不久。

京營乘坐火車離開了京城,拱衛大明的皇帝,猶如往常一般的出征,為大明百姓征伐天下不服。

五十萬的軍隊,放眼天下是一等一的規模。

軍隊的調動四面八方的匯聚。

但是此次不同,此處是渡海作戰,史無前例的規模。

而前元數跨海遠征日本皆大敗而歸,雖然今非昔比,可大臣們也不敢大意,不光調動了大量的船隻,整個大明的海軍力量也集中了起來,務必保證渡海的順利。

數個月的清繳海盜,當地的海面獲得了從來沒有過的安寧。

上千艘的船隻陸續的運輸大明士兵。

幸運的是大明提前獲得了筑紫都司,還有濟州島、琉球三國,以及各島作為補給點,當大部分軍隊順利抵達筑紫都司的時候,朝廷的人們大鬆一口氣。

筑紫都司抵達倭國本土雖然也需要跨海,可是海溝的難度要小多了。

士兵們還在源源不斷的跨海而來,朱棣已經抵達了筑紫都司,狗奴國國王和國內大臣們早已等候多時,親自前來筑紫都司迎接。

“上朝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年輕的國王領著諸多狗奴國官員們,齊刷刷的跪倒在地上行大禮。

“免禮!”

朱棣抬了抬手。

等戰事結束後,狗奴國也沒必要存在了。

這些年來大明扶持狗奴國輸送了太多的利益,長期以往對大明不利。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招募歷史人物,我制霸了萬族戰爭

老賊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