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帖木兒汗國無疑是一顆耀眼的存在。

這個由帖木兒建立的龐大帝國,一度成為了中亞和西亞地區的霸主。

關於帖木兒汗國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他們出版了大量的書籍,深入探討了這個帝國的興衰歷程。

帖木兒汗國在帖木兒的帶領下,達到了鼎盛時期。

然而,正如許多歷史學家所指出的,帖木兒在晚年的行事風格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他開始將偏遠國土分封給子孫,腹地的大位只傳給一人。

這些舉措表明,帖木兒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國內不可調和的矛盾。

儘管帖木兒採取了諸多手段來佈局汗國的未來,但歷史的程序證明,這些努力並未能避免帖木兒汗國的分崩離析。

在他去世後,儘管他的指定繼承人沙哈魯在初期執掌了大權,並且在克服了許多困難後,盡力維持了汗國的核心領土達四十年之久。

然而,這個龐大的帝國終究未能長久地保持統一。

朱棣巡視著筑紫都司。

當年他意氣奮發,在中亞的土地上說出,五百年來,他是第一位踏足此地的君主。

如今他沒有這樣的激情了。

身體的衰弱,還有疾病的折磨,都在告訴他時間不多了。

作為一位雄才偉略的君主,朱棣並不是很在意自己的生死,並沒有去探求那飄渺的長生之道。

自己親征過許多地方,見過各種各樣的政治模式。

在他的眼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早期的帖木兒汗國。

無論是在國力還是人口方面,這個國家都展現出了完整的軍事實力。

帖木兒的軍隊以戰養戰,這種強大的戰鬥力讓許多國家無法抵抗。

儘管如此,歷史的演進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變數。

帖木兒汗國雖然一度成為了中亞和西亞的霸主,但最終還是未能長久地維持統一。

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帖木兒去世後迅速分崩離析,令後世的學者和歷史學家們深感歷史的偉岸。

“大宋作為中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也正如老大所言,展現了高度的文明和繁榮。

經歷了遼金等朝代的挑戰後,宋朝逐漸發展出了獨特的政治和經濟模式。

在新老勢力崛起的對抗中,宋朝雖然取得了太多的失敗,可後期軍事上卻逐漸佔據了優勢,而且同時文化與科技和經濟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朱能、張輔、盧震、趙安等將領追隨在朱棣身後,朱棣望著新老階梯的軍中將領們,內心有些欣慰。

哪怕日後自己不在了,兒子手中仍然有忠心可靠的將領。

朱棣彷彿朱元璋,開始了說教。

“然而,歷史的程序總是充滿了變數和挑戰。

當前元帝國崛起並再次向南進攻時,宋朝的命運也走到了盡頭。

儘管宋朝在文化、科技和經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最終還是未能抵擋住蒙元的鐵騎.”

“歷史總是充滿了無數的變數和可能性。

帖木兒汗國的興起和衰落、宋朝的繁榮和滅亡,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

“這些事件的發生,既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許多的偶然因素。

對於我們來說,從這些歷史事件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和挑戰,是至關重要的。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朱棣最後看向北方。

“當拿下倭國後,大明將再也沒有外患之憂,能打敗大明的只有自己,那是後世子孫的責任,而我們當下.”

朱棣停頓了片刻,然後大聲的說道。

“打敗倭國,贏得乾淨利落,不給後世子孫留下絲毫的危機,以此青史留名,全我們君臣之美名,受後人萬世敬仰.”

聽到朱棣的志向,無論是朱能等老派勳臣,還是趙安這等後起之秀,內心都豪氣萬丈,激動萬分。

“陛下劍鋒所向,臣等誓死追隨。

不畏千難萬險,矢志不移,鑄就大明輝煌.”

朱能率先說道。

如此言語,朱棣聽完哈哈大笑,好不開心。

“倭國而已,大明軍隊必勝.”

趙安一臉的堅定。

朱棣滿意的點點頭。

兒子希望對於倭國的戰事不要消耗太久,畢竟這般大的軍隊規模,加上渡海而戰,需要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大明的土地太遼闊,許多的地方需要軍隊的穩定。

對倭國的戰事拖延的越久,許多邊地容易發生隱患。

這一次的戰爭,集結了大明可以調動的全部兵力,五十萬可以作戰的大軍,抽掉了大明軍隊總數的三分之一。

而倭國方面很早就明白了大明的決心。

五十萬大軍作戰需要的後勤,光調動的動作就不會小,加上數月清掃海面等等行為,戰爭的硝煙已經燃起,倭國幕府面對大敵之前選擇了和解。

足利義嗣去了大浦城,帶領他的軍隊防備蝦夷人,也算是讓幕府鬆了口氣,不需要留下兵力防備足利義嗣,全力以赴的防備狗奴國和大明。

可是倭國是個島國。

當天時不庇佑的時候,倭國海面上的船隻很快被大明海軍蕩平。

大明海軍的蒸汽機戰艦來去自如,沒有風力的掣肘,輕易的可以發起攻擊,加上戰艦上的大炮,傳統的海戰作戰方式已經徹底改變。

水師與海軍。

前者維持在海面陸兵作戰的方式,也就是船隻接觸後,雙方士兵互相廝殺,所以拼的還是人數。

但是海軍不同,海軍的戰艦炮火密集,威力巨大,直接以消滅對方船隻的為目的,不接觸對方的船隻,改變了以消滅對方士兵為主的作戰方式。

倭國的戰船成為了大明海軍擊沉的目標。

那些舉著武器視死如歸的倭國士兵們,爭先恐後的跳海,大海茫茫,跳海也無異於自殺,可是比起沉沒的戰船,求生的本能促使他們抓住一切看得見的生機。

幕府多年來集續的精銳士兵,連大明士兵的影子都沒有碰到,就這麼消失在了大海之中。

這是時代的碾壓。

當消滅戰船為主要目的的海戰方式在大明海軍手中興起,而還保留傳統海上作戰方式的倭國水師不堪一擊,一場近千艘戰船規模的海上大戰,以大明海軍的完勝結束。

大明海軍拿下了海權,各支艦隊沿岸騷擾倭國的城池,每一日都有炮擊,而倭國卻只能疲於應對,救是不能救的,也來不及派人去救。

攻打才是最好的進攻。

攻打失敗了還有防守的機會,最後繼續捲土重來,而防守失敗了,就沒有了機會。

大明的戰船上千,民船無數,豐富的海上運力,為大軍渡海提供了基礎。

朱棣親自帶領大軍入駐狗奴國,集結了三十餘萬大軍。

最先動手的卻是倭國幕府軍。

龜山城、甲山城、神邊城等地竟然毫無抵抗的被幕府奪下,惟一抵抗的只有比熊山城,因為駐守此城的是大內氏,可下面的人心不穩,也只堅持了五日就破城了。

初戰告捷,幕府軍士氣大勝。

“明軍號稱戰無不勝,那是因為沒有碰到我們,以前元朝的軍隊不也是如此麼,唯獨被我們全殲,此次也當如此.”

左馬頭斯波義敏自信的說道。

受到他的鼓舞,多數的將領也痛罵大明。

狗奴國實在是不堪一擊,前線的城池面對幕府軍的進攻,竟然遠不如第一次雙方的交戰,那時候的大內氏軍隊雖然落入下風,到底也和幕府軍有來有回,哪裡像如今,竟然像泥捏的軍隊一樣。

果然,接下來幕府軍攻城略地,捷報連連,反觀狗奴國的軍隊丟盔棄甲,毫無戰鬥的慾望。

戰事才開始不到一個月,狗奴國就失去了一半的土地,都城成為了前線,朱棣無可奈何,只能提前派了將領帶著大軍駐防此地。

下面計程車兵們志得意滿,上層的人卻深知雙方的差距,特別是海上戰敗的訊息傳回後,京都的幕府已經知道徹底擊敗大明是不可能的。

斯波義敏收到了將軍的書信,書信裡告知,主要目的是殲滅狗奴國,以戰促和,只要明軍願意退回,幕府軍保障不襲擊大明軍隊。

這是最完美的結局。

幕府平滅大內氏,統一倭國本島,至於九州島和四國島,未來再緩緩圖之。

斯波義敏並不是庸人,打敗狗奴國容易,打敗明軍難,幕府方面有這樣的認知,他也是如此認為,與幕府的想法不謀而合。

海軍敗了也就敗了,最後看的還是陸軍。

倭國的海上作戰方式停留在傳統的時代,陸軍雖然學習明軍編練了九千新軍,並且在戰爭之初起到了關鍵作用,可實際上視線並沒有開拓。

他們沒有發現海軍的力量已經有了質的變化。

二十幾萬幕府軍集結在原山名氏的地盤,準備最後一擊平滅狗奴國的時候,海外一支龐大的海軍也在集結,從四國島出發擊潰了因島上的水軍城。

水軍城沒有了水兵,戰船也所剩無幾,被明軍的大炮摧毀,明軍士兵輕易的拿下了此城,為登陸近畿地區做準備。

近畿地區的南部也就是龜山城、甲山城、神邊城等地區,這些地區屬於狗奴國,被幕府拿回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只在當地駐守了守軍。

既然叫近畿,那麼也就裡京畿不遠了。

六萬大明士兵透過海軍登陸北上,發達的運力,不光保障了他們的武器和供應,還運輸了上千匹的戰馬,以及五千多頭牲畜。

這是大明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運。

“轟隆隆.”

大炮齊轟。

所謂的城池,其實就是土城而已,很快被炮火所毀滅,守軍本不是精銳部隊,加上看見大明的旗幟,以及明軍勢不可擋的攻勢很快被擊潰。

一日一小城,三日一大城。

新的作戰方式讓大明軍隊如虎添翼,沒有對手可以抵擋,一路行軍直奔京畿。

這時候幕府慌了起來。

他們手裡的軍隊不多,而大明軍隊的攻勢太過猛烈,要不了三五日就能抵達京都,京都看起來保不住,除了讓前線的軍隊回防,不少的家臣也著急的提出後撤。

一步錯步步錯。

幕府勢弱選擇了以攻代守,而狗奴國的弱小給了他們信心,讓他們的戰線拉得太長,又小瞧了大明的海軍,導致了現在的危局。

當龜山城失陷的訊息傳來,幕府知道大勢已去,儘快逃離京都保命才是目前必須要做的事情。

可是時間太急了。

無論是打包財富還是收集物資都來不及了,匆忙之間,京都的城門被都塞了,人們都在往城外逃跑,大車小車堵住了道路。

受命而來的軍隊用武器殺出了一條通道,隨後大臣簇擁著幕府將軍先離。

大臣們離開了,他們讓手下整理庫房物資跟上,可下面的人已經亂了起來,結果開始了搶劫,從搶劫變成了放火,明軍計程車兵還沒有抵達,京都已經燃燒了起來。

十九歲的武忠明和同袍們騎著戰馬來打探倭國的京畿,發現了城中燃起的大火。

“幕府肯定已經逃了.”

“何以見得?”

“幕府如果還在京都,城裡焉能如此慌亂?那大火的態勢不但沒有被撲滅,反而越來越擴大.”

武忠明被李堅推薦到緬甸,成為了趙宏都督的親衛。

一年裡受到了很多的培養,如今被指派加入徵倭大軍中,臨時提拔為隊長。

如今的軍隊不像以前。

北平系時代裡十九歲的守備都有,而現在十九歲就能成為隊長,已經是很年輕的軍官了。

“那我們怎麼辦?”

“把訊息帶回去最重要,不要節外生枝.”

武忠明最初了選擇,很快派了三名弟兄回去報信,自己帶著其餘的弟兄們繼續打探。

不久後。

京畿被明軍包圍的訊息也傳到了幕府軍中。

倭國的京都與狗奴國並不遠,導致了前線大軍的補給主要是都城供應,大軍裡只有不到一個月的糧食,如果失去了都城,別說幕府的安危,大軍都要面臨斷糧當地危機。

前一日還大局佔優,今日就變為全盤失敗的局面,斯波義敏說不出話來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夢錢塘

好快的大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