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戰爭的勝敗並不僅僅取決於戰場上的英勇與策略,而是與後勤保障息息相關。

後勤,作為戰爭的“生命線”,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戰爭中,即使青壯年打完了,還有老弱婦孺可以上戰場,但若後勤無法維持,那麼軍隊的戰鬥力將大打折扣。

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便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

明朝的五十萬大軍,在缺水少糧的情況下,被蒙古軍隊僅僅幾萬人擊潰。

這是因為明軍的後勤補給線被切斷,導致士兵們飢餓疲憊,武器失效,最終無法抵抗蒙古軍隊的猛攻。

這一戰例深刻地印證了後勤對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

同樣,當火器逐漸成為戰場上的主流武器時,對後勤的依賴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生火銃這類火器,一旦失去了紙裝火藥與鉛彈,便如同燒火棍一般無用。

在面對身披鎧甲的精銳士兵時,其殺傷力遠不如傳統的重型武器如狼牙棒等。

此時倭國的京都,已經落入明軍之手,幕府大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多年來精心培養的九千精銳新軍,曾連戰連捷,擊敗了狗奴國的軍隊。

但當他們面臨補給短缺的困境時,即便是這些精銳士兵也失去了原有的戰鬥力,甚至還不如裝備冷兵器的軍隊有用。

幕府的將領斯波義敏果斷作出決策。

原本進攻狗奴國南部地區的軍隊需要改變行軍路線,從富田郡撤退,回師收復甲山城等地,以打通與倭國內地的通道。

主力軍隊則必須火速撤回蕭戶山城,趁著明軍尚未完全切斷北部地區後勤之前,迅速撤回本土。

然而,大軍出擊容易,撤退卻難於上青天。

儘管斯波義敏竭力隱瞞訊息,軍隊內部的混亂仍在所難免。

各種小道訊息如同野火般蔓延開來,使得原本士氣高昂的軍隊變得猶豫不決,人心惶惶。

此時,朱能率領的五萬大軍猶如一支蓄勢待發的箭矢,直指斯波義敏的主力方向。

朱能的目標明確,趁敵人混亂之際,發動致命一擊,徹底摧毀幕府的主力軍,為接下來的戰爭奠定勝局。

儘管後方海軍的訊息暫時未能收到,但作戰計劃早已精心制定,消滅幕府的有生力量,掌握戰略主動權,進而蕩平倭國。

雖然戰爭僅持續了不到兩個月,但戰火對地方的破壞已達到驚人的程度。

在戰爭初期,幕府為了戰後的恢復,對軍隊的紀律要求較為嚴格,儘量減少對平民百姓的騷擾。

然而,隨著補給線的中斷,斯波義敏也不得不面對現實。

他冷冷地下達命令:“各隊的探馬需蒐集至少萬斤的糧食。

任何未能完成目標的隊伍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這一軍令讓各隊隊長都愣住了。

萬斤?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斯波義敏犀利地盯著這些武士們,眼神中充滿了決心和堅定。

“這是戰爭,你們是武士,完成目標,否則後果自負.”

一時間,空氣彷彿凝固了。

每個隊長都明白,這是戰爭的殘酷,也是他們作為武士的職責。

儘管困難重重,但他們必須為了勝利而努力。

於是,各隊開始分頭行動,盡力尋找糧食。

他們知道,這不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更是為了戰爭的勝利,為了幕府的榮譽,也為了他們自己的生存。

幕府時代裡,大將軍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整個幕府的軍事和行政權力都集中在他一人手中。

而當下幕府大將軍來自足利氏家族。

大將軍之下設有將軍,他們是幕府中的高階軍事將領,負責統領一支軍隊或一個地區的軍事事務。

武士是日本封建社會的核心力量,他們以家族為單位,為領主提供軍事服務。

儘管武士是社會的最低階層,但他們在軍隊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武士們以忠誠、榮譽和犧牲精神為信條,為領主的利益而奮戰。

與武士相對應的是足輕,他們是低階的步兵,通常由未經訓練或者簡短訓練的農民和平民組成。

儘管足輕的戰鬥能力相對較低,但他們的人數優勢在某些情況下也能起到關鍵作用。

此外,還有各種專業計程車兵,如弓箭手、馬回或小者即騎兵部隊以及火槍手。

弓箭手是遠端攻擊的主要力量,能夠在戰場上提供持續的火力支援。

騎兵部隊則擅長快速機動和突擊,對敵軍造成巨大的衝擊。

而火槍手的出現,標識著火器在戰爭中的重要性逐漸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幕府的將軍和大將軍通常也是大名。

大名是擁有自己領地和軍隊的地方統治者,他們名義上是天皇的武將,但實際上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極高的權力。

效忠於大將軍的武士有機會成為大名,但這需要經過漫長的努力和積累,除非在大的戰亂時期,才會有快速的晉升機會。

總體而言,幕府時代的軍事體系是一個複雜的層級結構,各種軍事力量交織在一起,共同維護了倭國社會的穩定和安全。

所以足利氏成為新的幕府大將軍後,自然不會孤身一人,而是擁有一批與之利益共生的家族勢力。

細川家、山名家和斯波家也是其中的三個家族。

這些家族與足利氏關係緊密,共同維護著幕府的統治。

斯波家相對於細川和山名這兩個老牌家族來說,地位略顯遜色。

因此,他們更加依賴於足利氏的支援。

如果細川家和山名家選擇投降,交出家族中的叛徒後仍能保持其地位。

但對於斯波家來說,失去足利氏的支援將使他們重新淪為三流家族,甚至面臨族滅的危險。

這也是幕府大將軍信任斯波義敏的一個重要原因。

面臨如此嚴重的危機,斯波義敏竭盡全力挽救戰場形勢,以免家族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與此相反,如果換作細川家這些老牌家族,他們可能會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選擇置身事外。

然而,斯波義敏深知此時的危機,他明白只有全力以赴才能挽救戰局。

那麼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情,為了幕府的大局,他敢於打破。

數百隊的探馬被派出去蒐集糧食,他們的任務是收集萬斤的糧食。

隨著大軍的撤退,這些探馬猶如蝗蟲過境,對沿途的百姓和地主進行了殘酷的劫掠。

他們不僅搶奪百姓的糧食,還對大戶人家下手,破壞了原本穩定的人情關係。

這些平日裡斯波義敏不敢做的事情,如今為了挽救大軍,他再也無法顧及。

只要大軍能夠得以保全,幕府就有繼續堅持下去的希望。

反觀明軍方面,除了最初迅速進入狗奴國,以及朱能所率領的五萬大軍外,其餘軍隊的行動較為遲緩。

前線的戰鬥已經開始,但仍有部分軍隊停留在濟州島、廣東等地等待運輸,以及在沿海碼頭上堆積如山的物資等待船隻運輸。

如此大規模的調動對於大明來說也是一項嚴峻的考驗。

整個大明的海軍力量大多集中在這片海域,維護航道安全並協助物資運輸。

先前海軍的出擊已經調動了大部分的海軍戰力。

對於這片孤懸海外異國他鄉的戰場,大明不敢掉以輕心。

前元兩次遠征的覆滅教訓使朱棣非常謹慎,寧願行動緩慢也要確保萬無一失。

必然也是偶然。

朱能與斯波義敏在神西城交戰了。

面對尾隨上來的明軍,斯波義敏明白這場仗是必須打的,只有打敗了追兵,幕府軍才能順利撤退,所以集結了手頭裡的七萬大軍。

幕府為了平滅狗奴國,以及應對明軍的威脅,組織了二十餘萬的大軍,可謂是傾之所有,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大明會這麼激動。

竟然調動了五十萬大軍。

大明號稱五百萬大軍,光這個口號就嚇住了幕府不少人。

無論明軍實際上來了多少兵馬,但是追兵至少有數萬人,加上後方明軍的情報,光自己打聽到的旗號就是將近十萬,那麼三十萬人馬應該是有的。

斯波義敏內心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再也笑不出來。

誰也沒有預料到大明的決心會有這麼大,為什麼呀,這麼重視他們倭國,到底是榮幸還是不幸呢。

想不通的斯波義敏,沒有選擇,只能硬著頭皮調動大軍,不求殲滅這支大明軍隊,讓他們不敢繼續孤軍深入追擊自己就好。

可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大明的物資運輸的確很艱難,卻仍然保障了前線軍隊的需求,不缺少軍火的朱能,同樣採用明軍已經習慣了的老戰術。

車載炮轟擊對方的陣型。

騎兵騷擾。

百子連珠炮蕩平靠近己方陣型的敵軍部隊。

等對方崩潰,步兵刺刀衝鋒,手榴彈開道。

如此的戰術,明軍使用了幾萬裡的範圍,從沙漠到叢林,從江河到大海,雖然因為地形的原因,戰術不斷的調整,可底子裡沒有變化。

說明軍戰術僵硬也好,說明軍是躲在後方的懦夫也好,但是能讓地方毫無還手之力,贏得戰場上的勝利,那就是大明追求的戰術。

同樣的戰術,斯波義敏並不比帖木兒手下的精銳將領要厲害些,反而因為騎兵的威力差,還不如帖木兒軍隊對大明軍隊造成的威脅。

朱能以很小的代價擊潰了幕府的軍隊。

斯波義敏見到大勢已去,本來想要自殺,被弟弟阻止了。

“現在幕府需要大哥.”

斯波義敏咬了咬牙,自己死了,周邊剩餘的大軍群龍無首,恐怕更難逃出生天,為了家族和幕府,斯波義敏選擇了忍辱偷生。

最後帶著自己身邊的親衛逃離了戰場,明軍大規模追捕。

神西城不投降。

此地地勢險要,明軍選擇炮轟,接連炮轟了三日,摧毀了城牆上的工事,炮火繼續延伸,整個城內化為了火海,城中軍民百姓再也堅持不住,選擇了出城投降。

三刀屋城、松江城、月山富田城、所謂的忠山城等等,或者望風而降,或者被攻破。

最後。

斯波義敏被追捕的明軍騎兵圍在了大山寺,因為武士們抵抗堅決,明軍騎兵沒有強攻,派了人去通知後方,讓送上大炮過來。

車載炮雖然有車輛運輸,可到底因為重量的原因無法輕易抵達,不過百子連珠炮可以,不但重量輕,而且數百顆鉛彈的爆炸射出,狹窄地形裡更加的恐怖。

“轟隆隆.”

“沙沙.”

鉛彈密集的聲音,武士們化為了血人,再兇猛的武士也狼狽逃奔,不敢繼續作戰,見突圍無望,斯波義敏在寺裡自殺。

後續的援兵不斷支援,朱能手裡的軍隊越來越多,不但收復了整個狗奴國,並與海軍拿下的都城聯通了起來,戰略態勢佔了絕對性優勢。

不光佔據了大片的城池,主要是消滅了幕府十餘萬的主力軍隊。

失去了十餘萬大軍的幕府,就算重新組織軍隊,戰鬥力也會遠遠不如當下,並且幕府失去了都城,能不能維持住自己需要糧草都不一定,更不提招募大軍的費用。

戰場雖然打敗了,大量的武士和足輕流落到了民間。

為了徹底消滅這些殘餘力量,明軍開始掃蕩鄉里,同樣要求各地地主向大明軍隊提供糧草需求。

狗奴國搜刮了一次,幕府軍隊劫掠了一次,潰兵騷擾不斷,明軍又上門來索要糧草,早已經狼狽不堪,幸運存活下來的地主們欲哭無淚的求饒。

十幾名潰兵躲在大戶的家裡。

與上門來催收稅賦的明軍相遇,兩夥人短兵相接。

“原來大明人這麼厲害.”

潰兵們並沒有因為雙方使用冷兵器就討打了便宜,同樣被打的落花流水,那些明軍使用刺刀如長槍一般的厲害,三三配合的刺刀術,哪怕是資歷高的武士也擋不住一個窟窿。

聽到動靜趕來的援兵,見到己方只有一個人受到了刀傷,並且傷勢不重,其中有個年輕人不客氣的詢問。

武忠明為同袍包紮了一番,聽到來人高高在上的語氣非常的不爽,自己雖然被世叔看重,送到了親征軍裡頭撈一份功勞,可惜世叔在此處的關係太淺,自己也一直撈不到什麼像樣的功勞。

回過頭正要不客氣的時候,卻愣了愣。

雖然穿著小兵服,可是人人都圍著那名年輕人,生怕出了什麼意外,裡三層外三層的樣子,的確會透漏此人身份的貴重,可就算有敵人發現也無可奈何。

連蚊子都飛不過去,想要偷襲更不可能。

見到這般聲勢,武忠明又不是莽漢,抱著不得罪對方的心態,平靜的回答了問題。

聽到了對方的答覆,朱瞻墉滿意的點點頭。

竟然還是士兵二代,算得上大明忠良。

武忠明的父親武震夢在海外兵團當不得數,大明軍隊裡頭退役時的正式職位是隊長而已,朱瞻墉眼裡是士兵二代倒也不錯。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召喚烽火狼煙

咕嚕嚕的扇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