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短不短,說長不長的一到二年的戰爭時間裡,大明的經濟發展並未受到阻礙,反而因為戰爭的遠離,內地得以保持了穩定的秩序。

這種有利的環境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發展的條件,許多行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大明施行片井制度已經有幾十年之久,大明農夫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

他們勤勞、樸實,成為了社會的楷模。

農夫過得很體面,是體面人。

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嚴苛的土地政策,又導致大量的小戶農民無奈離開土地湧向城市。

對於這些人來說,加入大明工局是最為理想的職業選擇。

大明工局的待遇最優,背靠朝廷,提供了一系列的就業機會,成為許多人嚮往的地方。

除了大明工局,全國性的大商行也是人們所向往的地方。

這些商行規模龐大,業務覆蓋全國各地,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和商業機會。

許多人透過在大商行工作,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和成功。

還有就是小商行,以及常見的去幫助親人的生意鋪子上幹活。

爺孫三代人在一家商行辦事的例子並不少見,這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隨著大明對倭國的戰爭勝利,全國百姓歡騰無比。

在這個背景下,工民聯合部開始發出通告,鼓勵百姓們遷移海外,開拓新的天地。

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要打破這個傳統並不容易。

儘管如此,利益才是永恆的,是人性最迫切的需求。

對於那些願意冒險、追求更大發展空間的人來說,遷移海外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他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海外開創一片新天地,實現自己的夢想和抱負。

其實就是能分地,成為莊園主,過上體面的生活。

俗話說葉落歸根。

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下,傳統是很難打破的,光這四個字就能讓人們在死的時候,還想著回到家鄉。

但是利益才是永恆的,是人性最迫切的需求。

遷移海外去當莊園主,是世代享福的福報,沒有人會拿傳統出來喊著反抗,如果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因為新奇事物的誕生而下意識的抗拒,甚至因為恐懼而遠離,到了今日沒有人還會拒絕。

加上以前工民聯合部編號的名錄,第一批五萬人口已經開始了集結。

主要以東南沿海的百姓為主,然後逐漸內移。

大明人口雖然急劇增加,可是土地上的人口卻沒有更密集,除了那些大城市外,鄉間的人口反而越來越少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活力,可是留下來的人同樣過得滋潤。

鄉間的樹木越來越多,荒草也一日長過一日,內地早已不多見的狼竟然都開始出現了身影。

狼是聰明的動物,不會靠近人類的村莊,既然出現了,說明當地有了更多的獵物,什麼兔子,山雞之類的,有時候走道的人也能遇見。

萬事有利有弊。

人們偶爾能抓到些野物,可是也遭受野獸的威脅,雖然野獸最大程度的避開了人類的活動範圍,但每年都會有那麼一兩個意外。

安逸多年的社會,反倒是警惕了起來。

那些內地的軍戶子弟們興起了像邊地軍戶子弟一樣的打獵風,定期約好一眾人去周邊巡邏打獵,把鄉村周邊的野獸驅趕走。

鄉村裡的人口變少了,而大城市的人口卻增加了。

城牆也不再修建,修建城牆的力氣還不如用來修建公車軌道,修建城牆的民力足夠修建一條完整的公車軌道,京城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兩百萬。

根據朱元璋規定的傳統,錦衣衛每日會把京城市井之間的訊息整理成冊送入皇宮,其中包括物價,以便皇帝能瞭解京城百姓的民情和經濟情況,進而做出相應的決定。

兩百萬人口的京城,史無前例的龐大。

錦衣衛包攬了許多的人材,其中也有招募了從報行興起的速畫師,具備又快又真的畫出眼前的事物,朱高熾和內閣大臣等對接完後回到東邊的廂房。

不久後兒子朱瞻基也跟了過來,見到父親正看著錦衣衛送來的冊子。

朱高熾看了些物價,以及民間的訊息,視線在最後的角落停留的時間最長,錦衣衛們把好訊息自然是大寫特寫放在最前面,恨不得寫滿整本,唯獨不好的訊息只用三言兩語描述並放在最後面。

每年會有很多人來到京城找生計,晚上的時候在郊區搭個棚子,一家人在棚子裡生活,白日的時候則進城工作,十幾二十年下來郊區變成了市區。

原來的市區自然是有規劃的,郊區則沒有規劃,等郊區變成了市區,再來規劃的時候,發現早已經無處下手。

這些普通的百姓們能改變自己階層的非常稀少,但是靠著自己的辛勞和大明的發展,手裡有了餘錢的還是有不少的。

有些人搬離了無序窮困的棚戶區,有些人在原地直接建了個院子,還有些人或者疾病,或者意外,或者好吃懶做,或者沾染了賭癮,或被偷,或被騙等等仍然住在棚戶裡。

郊區的棚戶區不少,非常的多,不但不容易管理,還容易滋生問題,隨著京城的發展,誰也沒想到這些原本人們看不見的地方,竟然擴張到了眼前,乃至到了再也無法忽視的地步。

“兒子認為此事雖小,其實關乎百姓們最在乎的利益,朝廷理應派出大員專責此事,以免下面的人好事辦成壞事.”

朱瞻基自作主張的發表自己的意見。

朱高熾沒有回答。

是啊,連人人稱讚,認為有太子之風的皇孫,眼裡也把這件事當做小事,反而那些調離京城的官員霸佔官房不走,滿朝官員卻無人敢出聲。

畢竟是十五世紀不是麼,已經做到很好了。

朱高熾這麼安慰自己。

“你回去後讓內閣商議商議.”

朱高熾平靜道。

朱瞻基沒有意外。

印象裡父親好像從來不會因為言論而怪罪別人,所以朱瞻基什麼話都敢在父親面前說,當然不該說的他也不會說,這點理智還是有的。

又過了片刻,朱高熾開啟了刑部的奏疏。

“在秦朝的時候,在別人遇到危險的時候,旁邊的人不去幫助會遭受處罰,並且距離上也制定了明確的規定,以百步為限.”

“百步限的不是人心,而是對人心的鼓勵,正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唐朝時更是有規定,如果有人正在做壞事,旁邊有人發現,如果不去制止則會受到懲罰,在人犯逃跑時,道路上的人不制止也要遭受懲罰.”

“近日有案,倉元當街拐賣案,一訴師以兇手手持利器為由不擋可恕,辯為無罪”

朱高熾想起了前世看過一個學者的思想。

後世有個外國學者李約瑟比較出名,他的思想中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的原因是商人,因為中國古代是重農抑商的官僚社會。

舉例說阿拉伯科學遙遙領先歐洲科學四百年之久,早期的阿拉伯商業非常的發達,同時包括穆罕默德本人對商人也多讚美之詞。

可是後來巴格達確立統治,哈里發在巴格達確立統治時,就開始了一項運動,要把管理機構組織得更加完備,以建立一個更加官僚的國家。

這種制度類似於之前存在於波斯的制度。

因此,伊斯蘭文明以商業文化開始,以徹底的官僚化而告終,所以後面的阿拉伯社會尤其是科學技術的衰落或許要歸因於此。

簡而言之,李約瑟或許認為現代科學的出現,與商人的地位有不小的關係。

所以哪怕李約瑟認可十五世紀以前,歐洲在技術上更多得益於中國。

雖然在技術創造性方面,古代中國官僚社會肯定比不上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但卻遠勝於歐洲封建社會或之前希臘化時期的奴隸社會。

但是李約瑟也認為古代官僚社會是阻礙現代科學出現的原因之一。

那麼結合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一書中,舉例的一切以提升地方百姓經濟為指標的等倒是有些相似,所以才有了偉大成就。

可是朱高熾也有些疑惑。

許多學者是以結果而來論導的,那麼分析文章開頭前,用什麼定位,或者用什麼當做錨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朱高熾的眼裡,清朝和明朝是完全不同的社會,無論是政治上還是民間社會輿論上,絕對不是可以劃上等號的,如果把清朝和明朝視為相同,很多方面是解釋不通的。

當然了,明朝無疑是落後的封建官僚社會,弊端非常的多,但並不妨礙更清晰的認知和定義。

就好像英國發明瞭抽水用蒸汽機,但是並沒有在法國義大利得到傳播和普及,當更先進的蒸汽機出現的時候,法國和義大利很快就仿造普及了出來。

歷史上清朝奪天下過於投機,在依靠騎兵以及內應取得階段性勝利後,努爾哈赤卻在寧遠城戰死。

而戰死的原因就是袁崇煥在寧遠城採用的“憑堅城、用大炮”的策略。

所以,滿清從心底裡對火器是相當仇恨的。

不過雖然仇恨,又不能不使用。

於是滿清又在明朝戰俘中大肆啟用工匠來製造火器。

由於滿清作為新興的勢力,組織力度更要通暢,靠著老奴先殺窮戶後殺富戶的手段,加上屢次在戰勝的豐富戰利品,率先熬過了己方的財政危機,財政是要好於明朝,所以工匠在為清朝製造的火器中質量是要好於明朝的。

所以,利用火器與騎兵,清朝才能馳騁於關外。

乃至建國後,女真人口基數較小,為了防止各民族叛亂,這是作為少數民族王朝必須要做的事情。

而火器,則是重中之重。

由於這種武器,曾經大量殺傷清軍。

如果火器再發展下去,一旦人民起義,憑藉女真八旗騎兵能不能對抗就成了重大問題。

更有“文字獄”的大規模興起,文人思想被禁錮。

不是說明朝的高層有多麼開明,但是明朝政府對地方的管控力是看得見的,所以文人們的著書立作更為自由。

而傳教士也是如此,作為不同於儒家思想的歐洲傳教士,在清朝只得允許在京城附近活動。

而明朝時,哪怕崇禎皇帝下旨,而傳教士仍然改個名字可以隨意走訪全國。

不同的表現,代表著東西方的交流被中斷。

如燧發槍這種先進武器,就只能成為康熙皇帝手裡的御用獵槍,反觀明朝中期發現了對方的先進武器,已經會把先進武器仿造出來。

而當英國戰艦來到清朝沿海的時候,中國的火炮還停留在明末的水平甚至還有所倒退。

就算十五六世紀西方率先發展出來自然科學,那麼東方為何不能學呢,難道只能別人學習東方,不能東方學習別人,世間哪有這樣的道理。

所以最大的原因是阻斷了交流。

而明朝是不阻斷交流的,就算是皇室愚鈍想要阻斷,以明朝的社會風俗和人際關係,哪怕是皇帝也做不到的。

那麼回過頭來,李約瑟的觀點是有爭議的。

從朱高熾的角度看,阿拉伯文明的衰敗,開端於帖木兒汗國的統一,東方文明的衰敗,同樣開端於清朝的極致保守。

前者到後世都沒有脫離出來,因為沉淪的時間太久。

而東方文明能很快興起,因為中間有個明朝,保留了東方文明的一絲元氣,可明朝本身就不是建立在宋朝之上的,先天不足太多,保留了許多積弊,例如承襲元朝的人殉制度。

事物的興衰必然有因果,有因有果方為自然,不可能憑空出現。

大明發展到了如今,朱高熾想的是讓大明接下來如何繼續引領文明。

有的文明輝煌靠生產力發展。

有的文明輝煌靠劫掠與毀滅。

東方文明的輝煌向來不是靠毀滅出名。

一個保守和落後的大明,哪怕疆域再強大,在朱高熾的眼裡也只是僵蟲。

有德者而居之。

小到個人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幸福的活著,做一個不危害別人的人,與家人和睦的人,與友鄰相處的人,就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大到江山社稷同樣如此。

倭國的毀滅,大明多年來的戰爭,引起了不少大明學者們的反思,開始了關於大明應該如何引導宗藩體系,肩負天下社稷之責任。

大明的商船越來越遠。

發現了很多新土地,甚至跨越了大洋,到了世界的另一頭。

越來越多的國家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在商人們的誘惑和解釋下,或懂或不懂的簽署了與大明的宗藩體系約定,大明的名號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人們都知道了中國。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上國呢。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夢錢塘

好快的大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