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三批主力軍團的抵達,明軍在倭國本島的軍隊人數接近二十八萬,豐富人力資源下,開始了對地方反抗勢力的掃蕩。

明軍的隊伍以哨為單位,原狗奴國境內部份的土地,因為最初被幕府奪走,最後被明軍收復,同樣成為了清查的物件,那些與幕府有交往的勢力全部要清除。

除了後方的打掃行動,前方也沒有鬆口氣,始終向幕府方面保持了壓力,不讓對方輕鬆。

這場打仗其實朱棣並沒有太過插手,朱能負責前線,張輔坐鎮中央,然後是趙安等一批出色的大將,還有朝廷源源不斷的補給和官員們的應對。

比起父親朱元璋,朱棣有個不錯的優點,與下屬的感情不錯。

朱能沒有因為自己最近的功勞而憂慮引起君主的猜忌。

“根據我收到的訊息,幕府的足利義嗣已經帶軍南下,與他的哥哥匯合,手裡大致有八九萬的兵力,雖然是新兵,但是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軍帳內。

幾十名將領圍著輿圖開會,一旁有文書把會議的動靜記錄下來,包括將領們的言論,以及會議的想法種種。

“正好下面各軍也集結差不多,物資補給也沒有問題,本部將認為可以發動新一輪進攻,以徹底消滅幕府為目標.”

趙安拱了拱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大多數的將領都支援趙安,因為當下的形勢有利於他們,朱能沒有因為趙安的原因就否決這個方案,大局為重同意了大軍出擊的決議。

幕府的使者派了一波又一波,大明皇帝只有一個要求,幕府向他投降,其餘一切免談。

如此沒有餘地,幕府只能硬著頭皮抵抗。

此次明軍出擊的路線分為三路一海。

一路從田邊城出發,算作北路軍;一路從八上城出發,算作中軍;一路從大阪城發出,算作南路軍;還有一路海軍沿著海岸線與南路軍交相呼應齊頭並進。

倭國本島什麼都不多,唯獨城池多。

因為遍佈地方勢力,所以修建了很多的土堡與土寨等防禦工事,歷史上一直到江戶幕府時代,元氣大傷的大名們無力違背幕府,施行了幕府規定的一國一城令,才把各地的防禦工事拆除。

如今倭國本島戰亂多年,海盜頻頻,各地的跺堡更是不知凡幾,幸虧大明軍隊不缺火藥,在大明軍隊的火炮面前,這些小跺堡熬不住幾輪炮擊。

每處拖延下來,此次進攻的速度比起上回要慢很多,再也沒有一日數城的好事發生,但是明軍也徹底消滅了堅決反抗的人。

“嘚嘚嘚.”

一群騎手到了朽木城。

朽木城並不是朽木建造的城池,而是城主是朽木氏,倭國古代時期有這個姓氏,到了後世卻沒有了,所以這個城池叫做朽木城。

如果嚴格按照中國的劃分取名,不應該叫做朽木城,而是應該稱為朽木堡。

中國內地的城池早就失去了軍事作用,準確的說,是損失軍事防禦能力,以增加生活容納能力,反而在邊地或者軍事重地等等地方,可以看到以軍事防禦為重的兵城或者軍堡。

倭國人自己叫的朽木城,其實屬於一座堡壘,修建在小山坡上,山坡下是村莊,百姓們生活在此,通往朽木城的道路只有一條環山而上的道路。

守兵們可以在城牆上居高臨下的射殺道路上的敵人,佔盡了地理優勢。

至於山下村莊的百姓們會不會遭受敵人的欺凌,那就要看敵人採取了什麼樣的心態,如果是抱著吞併土地的目的來的,那麼會約束手裡的武士們,如果是為了報復而來,那麼這不會約束手裡的武士們。

很明顯,當地早有準備。

明軍的硝煙已經到了他們這裡,本地的百姓們逃的逃,藏的藏,村裡只剩了一些孤寡老人。

朱瞻墉騎在馬背上,拿出水壺喝了一個水,然後放回去馬鞍的袋子裡,打量了下週圍的景色,倒也算是水秀山青之地。

“去告訴此地的城主開門迎接上朝.”

鄭雒領著人馬找到幾名婦孺,讓通譯和那些老婦溝通,十里不同音,倭國當然也是如此,不過通譯專門做這行,知道如何與這些人打交道,邊比劃邊緩緩的吐露言語,老婦們聽懂了。

等幾名老婦顫顫巍巍的上山而去,看著她們的身影,朱瞻墉好奇的問道:“你們說此地的城主會不會開門迎接我上朝?”

鄭雒信心不足,猶豫不定,武忠明直接回道:“大概不會理睬我們.”

“為何?”

“此地百姓的動靜,可見城裡已經做好了堅守的準備.”

武忠明推測道。

“是啊.”

朱瞻墉恍然大悟。

鄭雒也懊惱不已,自己怎麼沒有想到這一節,反應慢了一拍。

於是眾人耐心等待結果,結果自然是沒有人理會。

見狀,朱瞻墉也不生氣,他們本來就是探路的,瞭解哪些是打定主意反抗大明,哪些是準備投靠大明,原本沒有人敢派自己參與的,不過皇爺爺答應了自己,軍隊也只能支援。

整整幾百精騎用來探路,委實有些浪費,這已經都能發動一場小規模的戰爭了。

“回吧.”

朱瞻墉無所謂的說道。

下一次來就是步兵帶著大炮來了,他們這些騎兵為步兵探前方的道路,一個個的城池被兩種顏色標註,其中一種顏色需要大本營派出大炮,一種是歸附的。

習慣了朱瞻墉做派的武忠明等人不以為意,幾百精騎什麼也沒有做,然後就這麼走了。

後方朽木城的守兵們不可置信的望著留下的煙塵。

朱瞻墉有個好處,能聽勸和不多事,不讓做的自己就不會去做,也是他叔叔敢放手讓他在前線亂跑的原因之一。

過了幾日。

又來了兩三千名明軍,在山坡下襬好了大炮,不久後開始了炮擊,守軍連還擊的方式都沒有,只能被動挨打,不攻自破。

——

“咳咳咳咳咳咳.”

京都。

皇宮。

一陣咳嗽聲傳出,朱棣露出無可奈何的眼神,一陣接一陣的咳嗽,這平日裡不起眼的傢伙,當他連綿不絕起來能讓人痛苦不堪。

皇宮裡的景物經過了人們重新的佈置,大明工局搶修了半個月,儘量讓皇帝住的更舒適一些。

朱棣看了一些當地的書帖,沒多久就失去了興趣。

“你們把所有的東西都攔了下來,不讓別人吃一口,難道就不怕他們的不滿?”朱棣好奇的問道。

韓奇聽到皇帝陛下的詢問,面色大驚。

“臣等不敢.”

韓奇連忙解釋道:“大明工局比較起民間商行非常的弱勢,與他們競爭天然的不對等,是很不公平的,多年來,大明工局已經讓出了很多的利益,但是呢,大明工局也要兼顧自己的利益,為了保持平衡,所以在倭國方面表現的強硬一些.”

聽到韓奇的回覆,朱棣不置可否。

兒子推動工業社會一輩子,自己看了幾十年難道還看不懂不成。

但無論利益怎麼變,利益關係還是存在的,總不是左手換右手,右手換左手那幾套罷了,變得只不過生產力更發達。

就好像眼前大明在倭國如此規模的戰爭,如果不是因為生產力的發達,以前在聖明的君主也是做不到這等規模的。

“以前你們吃肉,他們喝湯,如今你連湯都不給他們喝了,豈不是逼著他們反抗你們?”朱棣笑道。

他不信京城的老大會不知道,既然老大知道卻不出手,那麼自己也不會出手,一切按照老大的心意去做吧。

自己老了,還能活多久。

當下所做的一切,除了為咱的老朱家,也想著多為天下社稷攢點福氣和底蘊。

天下最富裕的土地都在大明手裡,天下所有國家都是大明的藩屬國,還建立了宗藩體系,後人就算再敗家的那天,總還能留有棲身之地吧。

韓奇不知道皇帝的心意,嚇得冷汗直流。

作為大明工局的“年輕”大掌櫃,韓奇甚至被認為是大明工局第三位大掌櫃,唯一能競爭的就是高長芳,高長芳的資歷和威望都要高於韓奇,但是高長芳年齡太大了,他自己估計也不好意思出來爭。

此次大明工局在倭國的佈局由韓奇親自督導,也是一次證明。

韓奇也有自己的苦衷。

這些年來,大明工局明明佔據了絕對性的話語權,卻在許多方面不斷的萎縮業務,甚至影響到了核心業務行業,已經引起了內部巨大的不滿之聲。

對高珍大掌櫃的指責已經越來越明顯,很多人認為不應該再做出讓步,對於各商行集團,大明工局必須拿出自己的魄力。

什麼是魄力。

大明工局很多人認為他們代表了朝廷,也就是代表了大明。

所以韓奇此次才要獨吞倭國的利益,不再放手給民間商行,除了內部的呼聲,也有大明工局長久利益規劃的問題所在。

真要是獨吞了倭國的利益,加上正在趕超民間商行的高麗,以及南洋的開發等等,大明工局的體量哪怕什麼都不做,也可以躺在功勞博上吃三十年。

於公於私韓奇都要這麼做,可是這些道理不能講出來。

看見韓奇為難的模樣,朱棣揮了揮手。

“你也不要講了,朕就是向你提個醒,有時候啊,太安逸了不行,太安逸了人就廢了,人如果廢了啊,一切都是虛的.”

朱棣提點了韓奇幾句,就放了他離開。

朱棣等韓奇走後,重新躺回了榻上,忍不住又一陣的咳嗽。

這次咳嗽的時間很長,朱高煦輕拍父皇的後背,御醫們把燒好了的藥汁端來,望著難聞的藥碗,朱棣閉住呼吸一口氣喝完。

不敢長出氣,緩緩的躺回去,一動不敢動,過了那個勁,朱棣才放心。

想到此處,朱棣有些失神。

任自己是皇帝又如何,一個往日小小的咳嗽卻能令自己這般如臨大敵般的後怕,真是可笑可笑。

“老二啊.”

“父皇.”

朱高煦彎腰過來。

四十幾歲的朱高煦猶如一座小山,與多數人印象中的瘦弱不同,其實朱高煦非常的魁梧,雖然勇悍卻又滑頭,可見很難對付。

“你覺得先前那人有沒有聽明白咱的意思?”

朱高煦沉吟了片刻,雖然不明白父皇為什麼關心這個,卻還是如實說道:“此人既然能有第三代大明工局大掌櫃的呼聲,可見其必不是庸人,自然能理解父皇的意思.”

“是啊.”

朱棣感覺胸口滿是濁氣,想要長呼一口,卻又怕引起咳嗽,只能無奈壓下,忍著渾身的痛苦說道,“你大哥常說看得見問題,不代表能解決問題.”

見到父親的難受,朱高煦很難過,本想要寬慰下父親,有什麼話以後再說,可父皇一向主意堅定,朱高煦知道勸不過,反而耽誤時間。

“大明工局的問題太多了.”

“我看啊,你大哥當初從推出大明工局的同時不忘記推動民間商行,大致就是有了準備,可能也看到了今日的問題所在.”

“人又不是機器,怎麼可能做到萬無一失呢.”

“社會資源分配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上加難,想要做到恰到好處,豈是人能做到的地步,而以大明工局的體量,隨便一方面的疏忽,代價太大了.”

“兒臣相信大哥一定會有他的安排的.”

朱高煦認真的說道。

“是他,誰知道呢.”

朱棣先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自己老了,是該準備一些事情了。

大明永樂二十年夏。

明軍在木曾福島城徹底擊敗幕府軍,活捉了幕府大將軍,而天皇一家卻不幸葬身於大火之中,因為火勢太大,無人能上前救人。

此時。

蝦夷人也出現到了倭國北部,開始與明軍有了接觸,雙方都保持了剋制,沒有發生衝突,蝦夷人大多數選擇了退走,沒有冒著得罪大明的危險。

一年多的時間,幕府的敗亡,預示著明軍的徹底勝利。

捷報傳回了內地,引發了大明的熱烈歡騰。

而善後永遠是最麻煩的。

清理各地參與反叛勢力成為了主體,一支支的軍隊散去鄉間,開始了持久戰,同樣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場,大明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假天子:陛下駕崩,娘娘讓我幫個忙

橙子味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