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

自生火銃發出炒豌豆般的聲音,一連串的聲音下來,遠處騎著馬的武士掉了下來,在土地上翻滾了數圈後一動不動。

幾名明軍騎士慢慢的靠近,把那人圍了起來。

“死了?”

“是不是他.”

“有點像.”

“帶回去讓人辨認.”

短暫的交流後,那人被搬運到馬背上,運回了城裡,由城裡的本地人指認後,確認了是當地有名的武士,終於被抓捕了,雖然此人已死。

這樣的事情在各地都在上演,各地的反抗並不少,但是大明有充分的準備,數十萬大軍除了主力,其餘皆分散各地,加上吸收的人口,施行了長期的清繳政策。

效果很好,與別的地區不同,原倭國奉行尊強文化,越強越尊敬,當徹底正面擊潰了倭國的自信後,整個國家開始改變了觀點。

剩餘活下來的人們開始了反思,認為大明是對的,原來幕府是錯的,所以應該改正的是自己。

他們出門遇到大明人會非常的尊敬。

本地的女子以和大明人睡覺為榮。

彷彿一個節點,徹底擊潰幕府半年後,剛還在勉力清繳地方的明軍,突然間發現一切都變了,越來越輕鬆,越來越有些迷茫。

百姓們學習大明人的舉止,看到大明人喝茶,他們也以喝茶為高尚,看到大明人喝開水,他們也立馬學起來喝開水,只不過普通百姓沒錢。

“難怪老大跟咱說,說不定會有驚喜,原來驚喜在這啊.”

朱棣喃喃道。

一生征伐,去了很多的土地上,什麼樣的風格沒有見過,惟獨倭國倒是蠍子拉粑粑獨一份,讓他大開眼界了一番,還有這樣的國家存在。

“這不跟狗一樣麼,你越是怕他,他越是狠,你要是兇起來,他倒是夾著尾巴跑了.”

已經要變為東瀛王的朱高煦不可思議的說道。

“二叔說得對,這個國家還就奉行狗.”

親自為皇爺爺和叔叔倒茶的朱瞻墉聽到朱高煦的話後,忍不住的笑道。

“無論如何,省了我們很多功夫.”

朱棣無所謂。

大明的方針是不會變的,這是長子很早就制定好。

大明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財力消滅倭國,不是為了當地的百姓帶來幸福的生活,而是因為這裡屢次侵犯上朝,所以要給予不可挽回的教訓。

既然如此,那麼倭國是激烈也好,恭順也罷,大明都不會改變原來的既定方針。

只是呢,如此恭順的倭國,對於大明原來的方針落實更加的輕易,更有利於大明,朱棣何樂而不為呢。

筑紫島和二名島,也就是原來的九州島和四國島,島上的人口已經所剩無幾,第一批五萬人口的移民,多數安置在這兩個島嶼上。

第二批十萬規模的移民也剛剛抵達,同樣安排在這兩個島嶼上。

同時,東瀛都司與近畿都司,中部都司,關東都司的人口遷移工作也在依次展開。

最後所有的人口遷移到東北都司,原倭國現大瀛島最北地區,也是當下倭國最貧瘠的地區,與北海道隔海相望。

這個計劃是巨大和漫長的,東瀛都司和近畿都司最先啟動。

東瀛都司因為狗奴國的原因,等於把原狗奴國搬遷過去,為了補償,給予了許多的權利,說起東北都司本質上有點類似宣慰司。

但是仍然規制為都司,說明在大明朝廷是有長期計劃的。

然後用這套班子與大明流官體系建立的地方秩序,接收大瀛島全國的人口,至於能否承載住等考慮,並不在大明的考慮之中。

對於戰敗者還給予安置,天下也只有大明才這麼文明瞭。

朱高熾沒有反對這個計劃,後世人家自詡文明之光不也是這麼做的麼,至少自己沒有要在海上建一塊地讓別人搬過去。

東北都司當下雖然比較貧瘠,但後世裡發展起來後也是很富裕的土地。

各項工作有條有理的展開。

五十萬大軍徹底集結大瀛島,加上派來的官吏,很快建立了完善的秩序,讓朝廷的方案順利的落實,無論是城池還是鄉野都不能避免。

經歷過戰爭的軍隊不到二十萬,後期調來的軍隊啥也沒有撈著,只能做些維持穩定的日常工作。

每條道路上設立關卡,保障遷移人口。

人們帶上家鄉的物資,大包小包的扛在身上,走向那未知的地方。

“噼裡啪啦.”

鞭炮聲音響起,軍營裡又有一名軍人結婚了,根據臨時出臺的法律,允許大瀛道上的軍隊成婚,沒有人願意明媒正娶東瀛女子,但是納妾還是有人願意的。

許多人看中了當地最美麗的小姐,願意納對方為妾,免除了對方遷移之苦。

一時之間,那些抱怨沒有撈到戰功的軍士們也不再抱怨了。

其實這也是官員們故意的。

土地這麼多,可是移民的人口還不夠,等待的效率太慢了,現在有現成的幾十萬人口,留下一半也是不錯的,這些人再把老家的家人帶來,等於憑空多出了幾十萬的人口。

升官的升官,退役的退役。

許多退役計程車兵選擇留了下來。

海外退役士兵的群體已經是不可忽視的比例,關於退役後如何組建自己的莊園等等經驗,早就是軍中普及的事情。

所以許多人開始招募本地知根知底的老實小戶,挑上三五戶成為自家的僕人,獲得一塊幾百畝的土地,短短的時日就成為了莊園主。

寫信讓家裡的婆娘帶著孩子來的,又趕回去與未婚妻成婚的,加上納妾的,短短的半年裡,東瀛都司近畿都司就熱鬧了起來。

土地上不光恢復了生產,也開始有了歡笑,一年前還充滿了戰亂,如今徹底平復了下來。

在大明朝廷有力的治理下,很快開始生機勃勃。

綠油油的土地裡,開始了大豐收。

內地移民的百姓也多了起來,他們一戶數十畝不等,不如退役士兵的待遇,但是來自於山區或者貧困的百姓們,有了幾十畝地過上了溫飽的穩定生活,感覺非常的幸福。

有了糧食就是有了收入。

柴米油鹽醬醋茶。

穿衣服、帽子、鞋子、讀書、出門、生日、過節.

有了錢就開始花銷,逐漸的攀比,不能比別家更差,市場慢慢的也就大了。

這就是每戶至少數十畝土地的意義。

如果每戶幾畝十幾畝土地,也不過是吃飽肚子而已,帶來不了什麼消費,如今不同了,這些都是商機,特別是那些莊園主們。

他們不光要過好,還要過得體面,是市場消費重要的一環。

這與西歐國家把自己的貧民送去新大陸,貧民們靠著自己的勞動,一代代的開拓下來,搖身一變成為莊園主,為本國商人帶去了生意的繁榮是一樣的道理。

莊園主和農夫兩者之間的消費能力具有質的變化。

只不過大明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因為大明的實力更強大,不需要浪費老百姓的生命,十個老百姓活一半,甚至更少。

在朱棣回大明後,大瀛島的發展不但沒有停滯,反而非常的高速發展起來,除了工業化的反哺,還有人均資源的激增。

大量的人口遷移去了東北都司,其餘的筑紫行省、二名行省、東瀛都司、近畿都司、中部都司、關東都司有了大片的富庶土地。

為了補充勞動力的空缺,各地官府開始控制遷移人口的速度。

大批的女性被吸收,加入了建設之中,也竭力的把士兵們留下來,面對巨大的誘惑,許多計程車兵選擇了退役,留在了當地。

永樂二十年的時候,遷移大瀛島全年人口是十餘萬的話,永樂二十一年就達到了二十餘萬,永樂二十二年突破了四十萬。

十年裡移民五百萬的總目標,看起來已經不成問題。

所有人都看得見大瀛島的市場潛力,大明工局的吃相太難看了,連合眾的供銷樓都無法進入大瀛島,只有大明工局的供銷樓才行,行行業業被大明工局壟斷。

內地市場的競爭最激烈,大明工局許多行業萎縮,而大明工局內部有嚴苛的制度,許多的大管事苦不堪言,危在旦夕。

如今大明工局東邊不亮西邊亮,各業務一下子在大瀛島全面恢復,態勢已經是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期,各管事的壓力大減。

負責人韓奇的威望一下子漲了起來,經過推論後,關於明年第三任大掌櫃無疑花落此人。

高珍開始了善後工作,專門請了老友高長芳。

兩人在輝煌亮麗的庭院裡敘舊。

看到高長芳的臉上沒有太過不服,高珍有些好奇,忍不住問道:“難道你真不在意?”

高長芳聽到老友的詢問沒有遮掩,笑了笑說道:“說不在意是假的,畢竟輸給了後生,我的老臉上豈能有光,只不過我很滿足.”

高珍點了點頭,拿起酒杯與對方碰了碰。

是啊,幾十年前,他想都不敢想今日的成就。

高長芳見老友陷入了回憶沒有打擾他,他也開始了暢想,依稀記得他和好友去密雲出差的時候,為建立密雲分割槽做準備,那時候兩人還為如何與當地的衛所指揮使打交道而忐忑不已。

衛所指揮使啊,平日裡兩人接觸不到的層次。

幾十年過去,大明工局無論外面如何評價,實際上無疑是大明國內巨無霸般存在,衛所指揮使反倒是自己接觸不到的小人物了。

人啊,最怕的是不滿足。

只要懂得滿足,那麼幸福就會很多。

高長芳就覺得很滿足,很幸福,雖然外人認為他輸給小輩臉上難看會不高興,導致高長芳也很無奈覺得不高興,但並不影響高長芳的心態。

永樂二十一年,高珍去世,韓奇提前擔負起了大掌櫃的責任。

這一年。

大明工局的業務遍佈西部七省、塞南塞北、內地、高麗、南洋、大瀛島、海外,也是大明工局規模再一次藉助大瀛島走上快車道的時期,人們的臉上滿是笑容,一片欣欣向榮。

韓奇提出了每旬三假制度,也就是說每個月放九天假。

在那些需要全日的行業提出了三班輪流制度,也就是每個人每班工作四個時辰,包括了吃飯時間。

建立了內部的子弟小學、食堂、醫館、運動場、大場、歌劇院、舞劇院。

舉辦了第一屆全體大明工局蹴鞠杯,第一屆全體大明工局竹球賽。

大明工局無論海內外的工作人員們,臉上散發著熱情的笑容,每個人充滿了自信和自豪,笑聲彷彿固定在了他們的臉上。

社會上人人都想要進入大明工局體系內工作,成為大明工局人。

短短的一年裡,大明工局在大瀛島開業了三百餘家供銷樓,暢銷大明工局體系的商品,然後才是大明工局體系外的商品。

全方位的興盛,大明工局猶如盛開的烈焰,最刺眼的存在,充滿了炙熱。

物資高度發達下,被稱為工局體文風也在社會上盛行起來。

那些大明工局體系內成長起來的詩人、小說家、歌唱家、戲劇家已經是一股龐大的力量,影響了社會上的發展。

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不離開大明工局大工廠區,從生到死完成他幸福的普通一生。

永樂二十二年。

大明工局第一家養老院正式開業。

韓奇大掌櫃的名聲,受到了高度的擁戴,成為了知名度最廣的大掌櫃,人們認為在他的領導下,大明工局走上了史無前例的高度。

同樣。

永樂二十二年。

絕島聯合體商幫的煤炭產量突破到了新高度,佔據了南洋大鐵道一半的供應需求,廉價的能源供應,讓南洋鐵道的運輸成本達到了最低廉的時期。

競爭從南洋煤礦開始。

大明工局掌握了海量的煤礦資源,國內的不提,高麗的也有不少。

但是離南洋太遠了,運輸成本放在平時倒不顯眼,如今有了絕島的競爭,大明工局的壓力就大了起來。

海洋輪船的運輸下,運輸成本並不比鐵道成本高,甚至更加低廉,而絕島的煤礦不光開採成本低,質量也非常優秀,使用絕島的優質煤,效能要好一倍。

南洋各都司、宣慰司大多數選擇來自絕島的煤礦,直到交趾行省宣佈達成與絕島的採購煤礦計劃,這是南洋第一大市場區,大明工局在南洋與絕島的煤礦競爭正式落敗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中華帝王錄

使用者15243686

聖時龍光

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