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找到了對付北平的關鍵

北平城很小。

元朝的大都被徹底推倒了,新建立起來的燕王宮並不大,還不是後來的紫荊城。

原來的建築物並沒有動它,在原北平城外,有新的城市,這裡沒有修建圍牆。

和大興縣,通縣的新城區緊密的聯絡在一起,新的城市居住了至少十萬人。

上萬間的新房子修建了起來,多半是兩層的樓房,樓房對著大街,樓房後有院子。

農村的富餘人口被吸收到大興縣為主的工業區工作,高效密集的鐵道,讓工人們有了新的購房需求。

他們在這裡成家,生孩子,工作。

五年的時間下來,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人需要購買自己的房子,他們也有這個實力。

工作的穩定和高待遇,讓他們有底氣買房子,哪怕目前暫時還不夠,有的人會去找家人親友藉助。

工程部專門修建新城市。

道路,林園,草地,樹木,房屋,學校,供銷社,水塔,公廁,站臺,醫館,藥鋪,商鋪……

戴德彝和通判張吉甫兩人逛著新城。

“這裡的房子不愁賣,甚至因為房源缺少,有人想買還買不著.”

張吉甫對北平很熟悉。

軍工聯合辦接管了軍事的一切,包括倉儲。

張吉甫再也不用像前兩年那樣,對著朱高熾介紹倉庫的情況,但是他也沒有閒著。

他現在兼任軍工聯合辦的管事,負責督查方面的事務。

新城的街道用大塊的石磚鋪設,又平又直,不比應天府的大道差,道路兩旁種植了大樹。

戴德彝已經震驚不起來了。

這些日子,他見了太多的不尋常的事物。

城市沒有城牆,讓他沒有安全感,“為什麼不建城牆?”

“城牆的經濟作用不大,出於軍事需要,而且城牆的修建成本很高,需要佔用極大的資源,包括日後的維護.”

“小王爺認為不如把這份極大的資源投入到軍隊建設中,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又節省了社會資源,用節省下來的社會資源,可以提高更多社會的發展.”

戴德彝不認同,“強大的時候自然不需要城牆,可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

“而且沒有城牆的保護,草原上的韃靼入侵內地,老百姓靠什麼躲避呢?”

“邊疆修建發揮軍事作用的城堡,北平已經不算北疆,所以不需要城牆.”

張吉甫解釋說。

戴德彝還是無法認同,但也沒有繼續多言。

和人們預料的不一樣,他並沒有直接去衛所查案,而是選擇留在了北平城。

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人們並不清楚。

每隔一段距離,正街顯眼的地方有公廁。

和內地不同,北平街道上的女性不少,公廁也分男廁女廁,由專門收糞的工人負責清潔。

“收糞的行業雖然讓人避之不及,但是這個行業利潤大,只要忍得住惡臭,就能獲得很好的報酬,在宋朝時,靠著這個行業養活了許多的大富.”

“北平之前原是按照規制用的徭役,讓服徭役的老百姓,分配一部分來城市收集糞便,然後分到農戶手中.”

“後來小王爺和藩臺商議後,取消了這項徭役,分包給了願意接手的商人.”

張吉甫是北平的老官員,對北平上上下下的變化知根知底,任何事物都能說上個一二。

普通的老百姓,哪怕是工人,也無法像張吉甫對資訊接觸的更加全面,這是他的官位導致的。

官員,註定了比老百姓接受到更多的資訊。

“看來你們的藩臺,很支援小王爺啊.”

戴德彝敏銳的問道。

“談不上支援,這裡是北平,王府的話影響力更大,聖人多次下旨加權王府.”

張吉甫答非所問。

這種敏感的話題,他可不會落下話柄。

“這是中華重工打造的城市經濟,聽說是未來的必然之路.”

張吉普很快轉移了話題。

“每片新城為中華重工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工程部根據總部的指令,沒有因為市場的需求而提高房價.”

“買房子的人多過現有的房子,怎麼解決的呢?”戴德彝好奇的問道。

他深知老百姓怕吃虧,更怕不均。

有些事情的邏輯,市井的道理是無法講通的。

例如這房子分配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引起許多的不滿。

“根據工廠的需求,會用抽籤的方式和工人的資歷來獲得購房指標.”

“那些結婚的,有孩子的優先考慮.”

“然後有部分的指標會流向市場,提供給中華重工之外的人.”

“根據中華重工的規劃,北平的各個新城區,要至少吸收五十萬人才算完成初步的目標.”

“五十萬人.”

戴德彝忍不住重複唸了遍這個數字。

張吉甫笑道:“當這裡有了五十萬人,也說明了中華重工第一階段工業化任務完美達成.”

“反正啊,現在中華重工的規劃,不瞭解其中道道的人,是越來越無法理解的.”

“聽說裡頭有很多的講究,預示了很多的變化和成果,具體怎麼回事我也不懂.”

戴德彝點了點頭,心中暗想,難怪練子寧在應天府辦工廠的速度遠遠不及北平。

看來燕王世子的才能,超過人們的想象,所展現出的東西,並不是表象這麼簡單的道理。

“你願意去應天府嗎?”

戴德彝突然問道。

張吉甫聽到戴德彝的問題不知所措,很快心底生起了一股莫名的情緒,有被人認同的驕傲,也有些憂慮。

“你不願意?”戴德彝見張吉甫久久沒有回答,誘惑道:“工部的練子寧想要在應天府模仿北平,但是缺少有經驗的官員.”

“你我打交道雖然短短几日,不過你對北平的熟悉,我相信練子寧需要你,你去了工部也會有更好的前程.”

最終。

張吉甫搖了搖頭,氣餒的笑道:“我雖然知道北平許多的事物,但是其中的道理卻不太明白,就算去了應天府,也不過是照貓畫虎而已,反而最後讓人笑話.”

戴德彝沒有再勸。

在北平的這段時間,他有些明白為何燕王離開了北平,而北平仍然穩定。

原來北平還有一個人物。

燕世子。

此人和燕王一樣的關鍵,有燕世子在,北平不會因為燕王的離開而陷入混亂。

“北平要打仗了.”

張吉甫終於說了心裡話,“戴兄是偉岸之人,理應明白現在的北平不能亂.”

戴德彝點了點頭,他沒有要從軍隊入手的想法。

他的前任在軍隊碰了大跟頭。

任何事情顧慮最大的是第一次,既然有了第一次,那麼第二次,第三次都無所謂了。

那些“兵變”的軍士被燕王府保了下來,給了軍隊底氣。

他如果繼續去衛所,恐怕下場就是第二個葉希賢。

離開了新城,戴德彝去拜訪了顏鈍。

這位明明是布政司布政使,一省官員首腦的人,卻低調的讓人下意識的忽視。

顏鈍得知戴德彝找上門,露出了苦笑。

他沒有拒絕戴德彝。

兩人在布政司衙門的公房見面。

一個坐在案臺後,一個坐在前方的背椅上。

“看來顏藩臺是個做實事的官員,並不會顧全大局.”

戴德彝開門見山。

顏鈍平靜的問道:“大局是什麼呢?”

戴德彝靜靜的看著顏鈍,顏鈍也安靜的看著戴德彝。

他們都是國子監出身。

都是三十來歲的,朱元璋打造的中堅層官員。

是朱元璋打算的自己死後,他為大明留下的一批年富力強,具備深厚管理國家經驗的官員。

這是他老年的佈局,從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死後就開始的。

這批官員還沒有真正走上前臺,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在洪武二十九年,多在三十歲到三十五歲之間。

未來強盛輝煌,民生富足的永樂盛世,不只是朱棣打造的,還有許多的官員在地方,無數勤勞的老百姓們共同構建的盛世。

在那時候。

就連出生的殘疾人也會被地方上的官員專門檢查。

如果是眼疾,則會安排只需要出力的工作,如果還能有勞動力,則會安排他們能做的工作。

務必讓他們從小學習,掌握未來生存的本領。

如果實在是沒有勞動力的殘疾人,則會命他們的父親養在家裡,如果沒有至親則會命令他們的親族。

如果親族也沒有,就會養在大明在各地城市修建的機構中,在機構裡養豬養雞鴨閉門不出了卻殘生。

這些殘疾人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根據官府對他們從小的安排和學習本領,渡過官府為他們安排的一生。

這批官員有像張璉那樣貪生怕死的,也有像張吉甫這樣隨波逐流的官員。

當然地方上也有更多像蘇觀這些投靠權勢的官員。

但也有像顏鈍這樣的官員。

“什麼是大局?”顏鈍再一次質問戴德彝。

戴德彝說不出話來。

在沒有看到北平之前,他可以說出許多的大道理來回答顏鈍,但是現在的戴德彝說不出口。

“我的大局就是百姓,百姓生活安康,就是我的大局.”

顏鈍大聲的說道。

“上任北平的三年,本部臺只做了一件事.”

“帶領百姓們開墾田畝.”

“開墾了一百萬畝,再開墾了一百萬畝,我沒有別的本事,只會幹這一件事.”

朱棣的心願是國富民安,並在他當皇帝后下詔昭告天下,但也有很多讀書人也是這樣的心願。

在五百年後。

同樣有無數的讀書人前仆後繼為了民族而奮鬥。

戴德彝嘴角翹起無聲的笑了笑,沒有繼續多說什麼,最後離開了布政司衙門。

他終於知道高勉,葉希賢真正失敗的原因了。

他們以為他們只跟王府鬥爭,想當然的以為自己有文官的支援。

其實啊。

他們連敵人有哪些都沒有摸清楚。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這才是勝利之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羽林心學

羽林威

萬族大興

傲來花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