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讓我們留名青史吧

廖鏞看到了不一樣的社會。

天津漕河碼頭的繁華,北平的不夜城,嶄新的高樓,更加寬廣的街道,公園,廣場。

到處修建的高大的水塔,巨大的鐘樓。

絡繹不絕的馬車。

騎著騾驢馬代步的人們。

密佈的鐵道網路,時不時看見的冒著蒸汽的火車。

街道上一家接一家的酒樓和食鋪。

各色的商鋪。

整齊的燈柱,街道商鋪掛著看不到頭的招牌,旗幟,燈籠,甚至街道上懸掛的繩索,下面有一排排的各色小旗子和裝飾。

街道上有路牌。

每條街道上有公共廁所。

街道上的人們絡繹不絕,穿著各色各樣的衣服,還有不少的女性婦女。

北京城的周邊郊區,修建了一片又一片的新城區,沒有擴建城牆,到處都是高樓。

最多的就是工地。

工地連著工地,一棟棟的房子正在修建中。

新的樓房鋪設更多新的技術,冬天使用蜂窩煤取暖的磚道,壓水井,集中供水的管道。

明亮的玻璃窗,乾淨漂亮的油漆。

農機店裡,廖鏞看到各色各樣的農機,一些是他在上看到過的古記載,一些是他未見過的。

一棟八層巨大樓房的北平圖書館,裡面有十萬本藏書,在大樓的廣場下,有巨大的水池。

在大樓的頂端,懸掛了水塔,還有奇怪的管子,說是防火用的。

防火廳。

幾十輛水車,水車車輛懸掛著抽水器,可以抽水後,人們利用壓力向高處噴水。

警衛廳。

從布政司脫離出來的衙門,負責維護地方治安,抓捕宵小等治安類的工作。

“這就是恩師所言的,北平要施行的小衙門嗎.”

廖鏞醒悟。

一個個衙門從布政司脫離出來,雖然還屬於布政司管理,但布政司的權利仍然被削減了。

廖鏞心裡的壓力大了起來。

欣欣向榮的北平,並不是應天府輿論中的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賣報嘍.”

“賣報嘍.”

賣報的孩童換了一批又一批。

流入北平的人口絡繹不絕,這些初來乍到,還未享受到北平工業化發展紅利的人口,仍然處於貧困線上。

他們許多人還在北平尋找機會,或者剛加入工作,還沒有改善生活環境的積蓄。

“來一份報紙.”

廖鏞說道。

找了一家酒樓,在大廳中點了兩樣菜,一邊看報一邊吃飯。

“報紙是改變輿論風氣的利器,看來我得跟恩師寫封信,提醒下恩師,北平報社在京城開的分號,要找個機會禁了.”

廖鏞因為家庭原因,沒有繼承家裡的爵位,目前只是散騎舍人,對此他是不滿的。

所以他選擇了投靠皇太孫一系,拜方孝孺為師。

這條道路是金光大道。

黑白通吃。

歷史上,此人坐火箭一樣升起,官至都督,此人的眼光和才能可見是有的。

報紙的威力,廖鏞很快就發現了。

在南方。

北平的報紙並沒有傳過去,所以南方的輿論是掌握在鄉紳手中的。

報紙上說誰好。

那麼很多人就會受到影響。

同樣。

在沒有報紙的地方,鄉紳們說誰壞,百姓們就會受到影響,認為誰是壞的。

在報紙上,廖鏞還看到了幾個人的名字。

“這些人竟然來北平了.”

鹽商的富,大明是人人皆知的,那些最大的幾家鹽商,名字也有許多人知道。

明初並不是人們古板的印象中,對商業是徹底抗拒的。

開中法就是明初對鹽商們的鼓勵。

對朝廷,邊軍,鹽商都帶去了好處,獲得了鹽商們的積極參與,能制定這條法律,會不知道鹽商有多富麼。

廖鏞看到了這些人的名字。

“看來鹽商們是支援北平模式的.”

北平的社會,高度的流動性,是無法管控人口的,廖鏞穿著尋常的衣服,彷彿一名南方來的讀書人。

北平也有大量南方來的讀書人,並沒有引起旁人的好奇。

之前接觸過的幾名衛所官員,要麼是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可以利用但不值得重用。

要麼是接受現狀的,並沒有反抗的勇氣,廖鏞一時之間,有些無從入手的困惑。

於是他很快離開了北平,坐車鐵道上的火車,去了山西和陝西。

在廖鏞離開的當天。

調研司。

社會理論研究室,一名工作人員拜訪了劉通。

這位最早一批向報社投稿,成為職業投稿人的作家,並且獲得過文化獎的大作家。

“劉大師,您年初發表的一偏對未來社會推論的文章,掀起了文學上的新流派.”

“不敢當.”

劉通客氣的說道。

“今日來打擾劉大師,因為我們部門是新成立的,專門研究社會發展理論.”

“聽說過,但是具體要做什麼,並不是很瞭解.”

劉通很熱情。

新成立的部門,在社會上聘請許多有名的人,有出名的理數家,有出名的發明家,醫學家等。

劉通是新時代的模範人物,對此一直在關注,今日被人找上門來,心中忍不住的激動。

“是這樣的.”

“我們部門成立的目的,是聘請社會上的賢達人士,透過各方面來計算社會的發展情況,根據各方面的資料得出推論,交給上面參考.”

“您是文學大師,是對未來社會理論推論的奠基人,因此特誠邀您加入我部.”

劉通恍然大悟,不好意思的說道:“我的那篇文章,其實很多都是錯的,許多已經被現實否定.”

北平的土地革命,以及四省開發大專案,直接改變了社會模式,又一次的大變,讓劉通根據前幾年社會發展做出的推論,大多數都成為了笑談。

“犯錯是正常的,要是人人都能推算出未來也不現實.”

工作人員不以為意,主動解釋:“根據評級,每個月會給不等的補助,並不需要坐班.”

“我們部門為劉大師準備的是每個月三角錢的人才補貼金,平時什麼也不幹,也會照發不誤.”

這麼好的事,三角錢對於現在的劉通不算什麼,但劉通也沒有到視金錢如糞土的地步。

於是劉通同意了工作人員的聘請。

加入後,劉通才知道這個部門的龐大。

有好些個團隊。

劉通分配的團隊,是一位理數家帶隊,向社會人口分配預估數字模型推算的小組。

他的職責是散發他的腦洞,對未來社會做出推論,補充這個小組的模型構架。

團隊的辦公室在中華重工總部區。

因為人員的原因,每個專案組都不在一個地方,劉通所在的專案組,有龐大的資料室。

劉通看到了更多屬於保密型別的資料,有未來的工業發展計劃,有未來的軍事改革計劃,未來的鐵道建設計劃等等,甚至還有宗藩體系大計劃。

在閱讀這些資料之前,劉通簽了一份保密條例,上面有嚴格的措施和處罰。

劉通根子正,沒想過背叛北平,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壓力,痛快的簽訂了保密條例。

看到了這些資料,劉通才曉得,自己之前的推論是多麼的淺薄,內心有些不好意思。

在他們的隔壁,是工農人口分配專案小組。

劉通在專案組呆了半個月,看完了所有的資料,不用再來報道,在家中又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做出了巨幅的未來社會推論圖。

他提出的一些問題,還有別的人提出的問題,綜合考慮後,其中部分問題引起了重視。

調研司呈交給了朱高熾。

“所以我才推動商人的力量.”

“人力有限,人算不如天算,為了保障社會的穩定,商人的群體是必須存在,並且給予大力支援的.”

朱高熾解釋道。

眾人聽完朱高熾的解釋,這才恍然大悟。

中華重工明明可以吞下全部的產業,卻在朱高熾的堅持下,把部分行業交還給社會。

“商人們的資本集中,掙錢的速度遠高於普通百姓,並且這個速度會越來越快.”

“在保障壯大中間層社會模型的理論下,對於商人們同樣會制定各種規章制度與社會責任要求.”

“高額遺產稅只是其中一項而已,還有各項與中華重工看齊的工人待遇和生活環境.”

“最終要形成無論是中華重工內,還是重工外的工人,沒有區別的模式.”

蛋糕大了。

分割蛋糕的還是那些群體。

在如何分配的過程中,保障民眾分配到最大的一塊,勢必會得罪很多人。

只有社會各界達成了默契,才能最終遵循這個規矩。

西方現代化社會。

是西方工人在幾百年的壓迫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運動,才讓社會各界達成了這個默契。

那麼大明呢。

百姓的幸福從來不會天上掉下來的。

正如世界沒有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

朱高熾想要當這個救世主,當然知道自己未來遇到的阻力會有多大。

“恐怕會讓許多人不滿的.”

金忠提醒道。

金忠是人才。

小王爺這麼做,哪怕內部都會有許多人不滿。

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許多進步的地主和讀書人,以及商人們,主動加入了這個過程。

他們的實力發展的很快。

這個階層永遠不會消失,只會有新的變化。

北平沒有資深勳貴,沒有根深蒂固的大地主階級,所以朱高熾面對的阻力小。

但是不代表其他地方沒有。

而屠龍者終成惡龍。

現在朱高熾沒有對外宣佈高額遺產稅,但是遲早會宣佈的,宣佈的那天,哪怕是忠心耿耿的張德輝,誰敢保證他心裡不會滋生不滿。

因為按照朱高熾心中的遺產稅制定方法,張德輝死後留下的遺產,要收整整一半的稅。

朱高熾看著眼前的金忠。

靖難功臣。

何嘗不是他的助力呢。

這些中下級軍官,加入了新軍的組建中,在衛所將領權益被剝奪的時候,他們並沒有受到影響。

金忠的家族早已經衰敗,同樣是朱高熾可以大用的人。

只是在這批人的成長中,朱高熾要警惕的是,不讓他們快速的墮落為傳統勢力。

“有金先生,葛先生,有朱能他們這批將領,只要我們內部團結一心,外部的阻力並無法動搖.”

朱高熾笑道。

聽到小王爺如此推心置腹的話,金忠感動至極,士為知己者死,王爺是給他機會的人,而小王爺是培養他的人。

“小王爺放心,屬下必定誓死相隨.”

朱高熾信任的拉起金忠的手。

來到大明這些年,從十五歲的少年,到二十一歲的年輕人,舊日彷彿還在眼前。

“讓我們留名青史,成為後人敬仰的先民吧.”

“小王爺之願,也是我所願也!”

金忠大笑道。

朱高熾露出微笑。

不流血的變革,他從來就沒有幻想過。

更不提如此的大變革。

把蛋糕的利潤,讓老百姓拿大頭,是史無前例的鉅變,必定會有流血發生的。

從當初決定在北平引導中國模式工業化發展,創辦中華重工的那天,朱高熾就知道自己會面對什麼。

大明工業化發展的道路,絕對不會向西方一樣,成為利益階層向百姓們吸血的更高效率工具。

英國工人的壽命,比英國農民的平均壽命還要降低十歲。

這是什麼概念。

慘無人道啊。

只有最開始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阻力反而會變得越來越小,否則工業化培養出來的利益階層,實力會更加的強大,那時候靠個人的引導是無法調頭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人物錄

傳承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