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南方的態度

朝鮮年年幾波去京城的使團,按照朝貢線路要經過北平,對於北平的發展是看得見的,其中的利益他們也眼紅。

很早就有朝鮮使團的官員和隨行人員,在北平從事貿易行業,把北平的商品帶回朝鮮。

但朝鮮的官員和隨行人員們,已經不滿足小打小鬧。

朝鮮很窮。

但是兩班階層不窮,他們的地下有大量的銀子,以及有龐大的社會資源,屬於兩級社會。

“朝鮮的班臣盧順義、高金權等人,想要在北平開設商團.”

金忠不敢做主,來請示朱高熾。

朱高熾搖了搖頭。

見狀。

金忠以為朱高熾決絕了,說道:“我回去打發他們.”

朱高熾叫住了金忠。

“朝鮮的事情,我是有計劃的,既不能讓他們成為北平商團的競爭對手,但也不能把他們排之門外.”

金忠不太明白。

“全國一盤棋,在我的規劃中,有統一的標準,形成一套用工規矩,既滿足工廠的發展,又保障工人的地位和福利.”

“但如果允許朝鮮來北平開辦商號,他們招聘自己本國的人,不用遵守我的這套規矩,那麼在成本上,可以說沒有哪個商行是他們的對手.”

“不會吧,朝鮮人哪裡這麼聰明.”

金忠笑道:“朝鮮使團年年去京城,也沒有學會南方的水稻技術啊.”

大明南方的水稻技術,是宋朝培育出來的,和古代的水稻技術已經有了質的發展,是這個世界最頂尖的。

種植技術不只是栽培方面,有許多配套的工程,主要是灌溉體系。

沒有這個灌溉體系,光靠種植是不行的。

所以朝鮮一直到明末,都沒有學去大明的宋朝發明的新水稻種植技術。

朝鮮當下使用的技術,是古代中原地區流傳去朝鮮和日本的古種植水稻技術。

一直到後金崛起。

在後金屠戮遼東數百萬人口,先殺窮戶再殺富戶,此時大量的漢人湧去了朝鮮。

為朝鮮帶去了各項先進的技術,充足的先進人力,這個時期,特別是明朝滅亡的時候,大量的明人湧入了朝鮮。

朝鮮才學去了大明的種植技術,開始有了宋朝發明的水稻種植方式。

在清朝的時候,朝鮮人又開始在遼東部分地區種植水稻。

誰讓那時候的遼東沒人了呢。

偌大的無人區的遼東,朝鮮的百姓們慢慢的侵蝕。

所以又有了後世部分“學者”提出的觀點,東北的水稻技術來自於朝鮮人。

這是出於某種不能言明的原因發表的文章。

金忠當然不知道這些歷史,但是他不認為朝鮮有這麼高的學習效率。

“當然了,這個可能性很小,或者幾十年內不會出現,但還是需要警惕的.”

朱高熾有通盤的計劃。

工業模式他會引導數十年,這個過程中,什麼朝鮮人,日本人都不要想學過去。

除了這兩國自古學習中華文明的國家,東方其餘的地區,並不是這些地區沒有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而是無法自給自足,或者文明程度太低,朱高熾並不用擔心。

“那我回去拒絕他們.”

金忠說道。

“還是要利用的,允許他們投資北平商團.”

朱高熾笑道。

這些人。

以後都會是朝鮮的“大是大非沒有立場”“能獨立思考者”,為大明傳播世界文明之光。

二十年後,三十年後。

朝鮮有開始辦工廠,朱高熾就可以指責對方沒有人性,必須遵守大明的用工制度,從根上斷絕他們趕超的機會。

不過朱高熾覺得未來不會有這麼一天,存不存在都是回事。

金忠雖然不明白小王爺打的什麼算盤,但是已經知道該怎麼去做了。

幾位朝鮮勳貴,部分失望,部分滿意的離開了世子府,他們只能投資,不能參與建設商團。

既然無法親自參與,能獲得紅利也是好事。

朝鮮的資金只是少部分,朱高熾看重的還是南方。

遠洋海貿沒有恢復。

中國自古遠洋貿易物件的那些國家,目前還在鐵蹄之下,文明陷入倒退中,和未來的清朝一樣,陷入全面倒退。

而西方還在黑暗時期,愚昧時代。

跟誰去做遠洋貿易?

所以廣東福建,主要是東南亞貿易,體量並不算豐厚,他們的資金盤,只能說是屬於次等階梯。

真正的還要看江淮地區。

整個大明,江淮核心地區的經濟總量,佔大明的三分之二。

政告書,就是朱高熾拉攏南方力量的手段。

遍地金錢,來不來吧。

來。

當然得來。

一個北平的大開發,讓北平的商人們登上了大明頂級商團的行列,讓杜松,丁英永,馮勝之等南方商人成為了最大的商行。

就連陶傑這個在應天府開辦蒸汽機廠關門的商人,東山再起,不但解決了債務,還順風而上,成為江淮的大紅人。

更有祁勝安這等小商人,父親客死他鄉,本要家道中落的態勢,竟然也立起來了,成為南方不大不小的商行。

一個接一個的事蹟,聽起來像神話,而事實就是事實。

什麼掙錢速度都不如北平的開發模式。

哪怕當下大明最掙錢的鹽商,他們的掙錢模式,被北平開發模式甩下十倍不止。

這已經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

而是不加入這個模式,就會被商業上的對手們一個個甩下身後,最後被淘汰出局的生死問題。

如今是四省大開發,光啟動資金就高達一個億。

鳥槍換大炮。

只要是從商的人,就沒人會錯過這個機會。

和讀書一樣的道理。

讀書不就是為了科舉,哪怕嘴上說自己不在乎做官,實際上也是為了名。

名利名利,誰能拒絕的了。

所有想要參與大開發的商團,都要在北平登基,特別是向工民聯合部繳納保證金。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隨便加入的,必須有門檻。

這個門檻,是為了保障工民的權益。

短短的一個月。

北平新增加了五十餘家商行。

在北平興起了許多的行業,擔保行業,融資行業,商業介紹行業等等。

北平最有名的鹽商是杜松。

但是在江淮,杜松並不是最大的鹽商,最大的鹽商是韓家人。

韓家當家人韓策,親自來到了北平。

“只用自己的資本,是最原始的經商方式,絕對競爭不過別的商團.”

一家諮詢公司的東家,親自招待了韓家人。

天下最有錢的是鹽老闆。

鹽老闆掙錢快,資金雄厚,出手大方,是諮詢公司最喜歡的客戶群體。

“目前北平的商業模式,主要由商人們建立的商行,運作良好的局面下,可以向工業促進銀行,或者能源開發銀行申請經營性貸款,其次是抵押貸款.”

“不過韓東家的資產都在江淮,恐怕申請無法透過抵押貸款,而經營性貸款,韓東家也不符合條件.”

“哦.”

韓策笑著看向諮詢公司的東家。

在別人的地盤做生意,韓策懂得要遵守別人的規矩,按照別人的規矩來。

鹽商是最懂規矩的商業群體,在明初是如此,所以韓策第一時間請了北平最貴的諮詢公司。

東家沒有繼續賣弄,點出了問題就行了,都是聰明人,沒必要把事情搞得都不開心。

“我建議韓東家找一家擔保公司擔保,加上韓東家在糧票銀行存放的股本,利用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把攤子鋪開,此時就符合了經營性貸款的條件,有八成的把握,可以透過糧票銀行的稽核.”

“好,我請你們諮詢公司專門負責我商行的貸款專案.”

韓策痛快的說道。

諮詢公司的東家,露出開心的笑容。

果然是鹽商,出手痛快,給錢又多。

擔保公司。

成為了銀行向外地商人,進行抵押放貸的重要的環節。

只有擔保公司加入擔保,證明外地商人在外地資產的真實性,以及不會違約,銀行才會透過外地商人的抵押貸款。

相當於把違約的壓力,轉嫁給了擔保公司。

擔保公司願意承擔這份壓力,因為利潤巨大,金融的利潤,才是讓人瘋狂的。

但是想要成立一家擔保公司可不容易。

需要在內地有深厚的關係,能瞭解被擔保商人的實際情況,同時也不會輕易的為人擔保。

一張張的商貿關係網。

宋朝商貿發展出來的多邊化形勢,徹底在北平綻放了出來。

抵押,牙行,合本,借貸,中人等等各行形勢,一夜之間在北平露頭。

宋朝高度的文明,有全方面的體現。

例如擔保行業,有抵押人,質押人,保證人等,並且有法律上的詳細規定。

在擔保交易發生爭議時,宋代也制定了相應的訴訟制度,如適用《律師議》和《宋律疏議》等法律檔案,透過司法機構來解決爭議和保護各方合法權益。

如上種種,發展出了發達的社會商業信譽體系。

這些社會商業模式,比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商業模式要先進許多。

此時。

方孝孺的得意門生廖鏞,這位勳貴之後,奉恩師之命前來北平。

看著社會一片祥和的北平。

廖鏞手足無措。

恩師在京城跟他說北平正陷入民怨,對此廖鏞深信不疑。

可哪裡有民怨?

你們的地被收走了,你們衛所的權利被取消了。

說好的民怨呢?

廖鏞是勳貴之後,又背靠皇太孫一系,恩師是方孝孺,可謂是黑白通吃。

這位年輕人有幹勁。

終於找到了他想要找的人。

“小王爺過河拆橋,辜負了我們,當年不是我們支援燕王,燕王哪裡有今天,結果呢,我們什麼都沒有得到.”

衛所的千戶大罵。

廖鏞連忙小心道:“小點聲,小點聲.”

“前番都說聖人有易儲之心,我們不敢反對.”

“這是謠言,並不是真的,儲君是皇太孫,皇太孫又沒有犯錯,地位穩固著.”

“該死的謠言,可惜現在北平無人可以反抗小王爺,你來遲了一步.”

“不遲.”

廖鏞笑道:“我既然來了,背後有我恩師的主意,定然是有應對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萱錦爭

禮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