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高樓大廈的震驚

山東。

一處不知名的鄉村,鐵道的修建計劃經過此處。

白日裡。

農戶們在田間辛苦的忙著農活,遠處的工地上,工人們同樣在工作。

一名管理人員負責採購。

從各地的農戶手中採購蔬菜瓜果,如果能有雞鴨鵝等家禽,那是更好的了。

這天。

管事往周邊看了看,村莊裡的人不多,悄悄走入了一戶農家。

農戶辛苦啊。

一戶幾畝地,十幾畝地,一年才能有多少收入呢。

工人最低階別的,也是十二元一年的工錢,比農戶們一年的收入要高三倍。

這個高出的三倍,意義是不同的。

除了滿足同樣的食物需求,等於工人手中有了積蓄,能拿出現銀出來。

多少農戶一年忙到頭也見不到些許碎銀子。

“打死他!”

突然間。

從周圍湧出了一幫百姓,扛著鋤頭等,揪出了衣衫不整的管事,還有痛哭的農婦。

“你.”

一名漢子氣的說不出話來。

又恨自己的婆娘,更恨眼前的管事。

“去死吧!”

在鄉親們面前失去了尊嚴的漢子,打死了求饒的管事,那名偷漢子的婆娘也沒有好結果。

鄉紳出來看了看,搖了搖頭。

“世風日下啊.”

“今日只有老周家被偷人,明日說不得就是別家了.”

鄉紳幾句話就把百姓們的憤怒勾了起來。

又一處鐵道工程隊遭到了阻攔。

沒有地頭蛇支援的鄉村工程,放在後世也是難以順利進行的,何況在古代呢。

任何事物都容易發生衝突,更有如今鐵道工程隊施工隊伍先犯了錯。

“那名管事罪有應得,但這不是我們施工隊做出的行徑,源頭有債有主,你們打死了他,怎麼牽連到我們這裡.”

施工隊伍的大管事,親自出面和憤怒的民戶們溝通。

鄉紳不怕事。

上次的事情,鄉紳躲得更深,並不直接出面,只是背後鼓動民戶們。

一輩子呆在鄉里的民戶們知道的事情不多。

在鄉紳的宣傳下,態度激烈,差點又和此處的施工隊動起手,最後施工隊伍的大管事選擇了退讓,才避免了再一次的流血事件。

但是。

此處的工程停了。

大明律。

對於姦夫淫婦地方上是可以採取私刑的。

這已經比元朝的要鬆了不少。

更有後世清朝,規定如果丈夫沒有捉拿到姦夫,丈夫還要挨板子的,對於通姦處罰的嚴厲可見多深。

地方官府偏袒地方,百姓們背後又有大戶們的鼓動。

朱高煦有些後悔來山東了。

相比較大寧,來山東遇到的麻煩程度,讓朱高煦這位年輕人焦頭爛額。

前番剝奪了大戶家財的事,不但沒有敲打住大戶們,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反彈。

山東布政司衙門的官員避而不見。

楊鏞又出門公幹去了。

“他孃的,管不住自己褲襠,害了自己不說,惹來了這麼大的麻煩.”

朱高煦非常惱火。

這件事說破天,地方百姓也沒有做錯。

唯獨在遷怒施工隊這件事上,法律上站不住腳,但是獲得輿論同情的他們,是被別人支援的。

誰讓偷人的人是施工隊的人呢。

山東按察司按察使曲能,更是痛罵中華重工,說中華重工破壞了地方的安寧與和諧。

“我突然理解了父王.”

袁容來了。

他奉朱高熾之命,前來山東協助朱高煦。

朱高煦見到了姐夫,滿肚子的苦水,“當年咱們王府家的護衛竟然被外人插手,父王屁都不放一個.”

“現在看來,一個半死不活的皇太孫一系,都能讓我焦頭爛額,何況當年的太子一系呢.”

袁容氣度越來越沉穩,安慰道:“郡王能有這份認識,看來真如小王爺所言,成長的很快啊.”

“楊鏞,曲能這批官員,都是當年從國子監擢升出來的一批人,身上皇太孫的標籤明顯,肯定是不會輕易妥協的.”

朱元璋當年為朱允炆鋪路,不只是軍方和朝廷,更有地方上的人員調動。

在辦理藍玉大案的時候,順便在全國調換了大批的年輕代官員。

包括北平的布政司顏鈍,也是屬於這批官員中的一員。

計劃不如變化快,也造成了朱元璋願意聽取朱高熾的計劃,放棄殺人的念頭。

因為這散佈全國的大批官員,已經是明朝官員階梯隊伍中的年輕代了。

本就是從國子監擢升,越級提拔起來的官員。

幾年下來好容易才鍛造出來的隊伍。

“郡王沒有亂了陣腳,已經做的很好了,事情一件件的來應對吧,我來就是幫助郡王的.”

朝廷需要培養下一批的儲備人才,北平也在培養儲備人才。

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高熾,都需要時間。

而在這個過程中,工業發展的計劃又要保障順利完成目標,這就需要許多的政治智慧。

北平中秋盛典。

一份份的邀請函發出去各地,請各地官員前來北平參加盛典。

為了這次的盛典,中秋節放假五天。

工廠放假,學校放假。

在放假的第一天,北平城就人山人海,各個集市爆滿。

街頭上。

汪洋大海,人們只能牽著牲口在道路中間步行,各行其道的行人,已經擁擠到了街道中央。

各城門口的柵欄處,以及街坊的柵欄處,那些寄放牲口的商行早已經沒了位置。

人們只能牽著自己的牲口,到處尋找可以寄放的商行。

“燕王府可以寄放.”

“不會吧?”

“真的,我的牲口就是寄放到了燕王府,不過收費有點貴.”

“貴點就貴點吧,我牽著我家的馬,都找了半天了.”

“長史府也可以寄放.”

“別找了,北平城裡的所有衙門,中秋節都可以寄放牲畜和行李.”

幸虧牲畜必須戴糞兜,否則北平城就會成為糞城。

這可是未來西方人來到大明後,最為驚歎的一點,這麼多人口的城池,還能保持乾淨整潔,讓西方人如何不感嘆是理想國呢。

“這幅畫怎麼賣?”

各色各樣的攤子上,賣畫的攤子,有人看到了燕子圖案,停留下腳步。

那人沒有穿工衣,一看就知道是鄉下來的。

在北平。

鄉下來的可不是貶義詞。

百畝的田地,放在以往那是地主啊。

那人一口氣買了三幅燕子的圖畫,小心翼翼的捲起來放入馬鞍的袋裡。

隔壁。

“中.”

“中.”

一名外鄉人連連點頭,站在攤子前,“這價實惠,俺買了”。

以往街道上很難看到的孩子們,彷彿突然全部跑上街。

他們假日裡也穿著精美的校服。

他們就像北平城綻放的花朵。

集體環境裡成長。

孝德仁義禮智信。

他們對父母尊敬、關愛和孝敬,對祖先充滿崇敬和尊重。

具備良好的品德和行為操守。

正直、誠實、正義、勇敢。

對他人仁慈、寬容和關愛。

孩子們熱情的告訴外鄉人,北平有哪些好玩的,哪裡的酒樓好吃,如果遇到刁難,需要去哪裡能解決問題。

和諧、親情、友情。

他們非常遵循社會習慣和行為規範。

在街道上必定靠右行。

對攤販也很尊重,注重自己儀式和禮儀,有維護社會和諧的責任感,會指出那些沒有遵守靠右行的人,並且沒有膽怯。

他們說話非常有調理。

張嘴閉嘴就是智慧、學識,誠實守信等一套套的言語。

北平。

傳說中的北平。

劉達看呆了。

這裡的人不興坐轎子,因為人工越來越貴,工業吸走了大量的人口,沒有人願意去當傭工。

入鄉隨俗,山東布政司左參政劉達,受到長史府的邀請,參加北平的中秋盛典。

乘坐的馬車上,透過馬車車廂的窗戶,看著人擠人的北平,車伕都只能下來牽著馬。

實在是走不動,只能跟著人流緩緩而行。

“不是說北平民怨甚深嗎.”

劉達沒看到印象中的場景,在他的想象裡,北平城應該死氣沉沉才對。

與他聽到的描述不一樣,眼前看到的景色,北平不但一片祥和之色,行人們更是熱鬧。

“這是什麼,這麼高的房子?”

“官人有所不知,這棟大廈是糧票發行銀行總部大樓,也是我們北平最高的建築.”

“有十三層高呢,樓頂很高的塔是水塔,我們使用的糧票,都是來自於這裡.”

車伕笑著說道。

劉達伸出頭,往上望去,十二層高的大廈,在劉達眼裡驚為天人,更有那“高聳入雲”的尖水塔。

糧票發行銀行總部大樓。

十三層樓高,總部工作人員高達一千七百多人,並不像車伕所言,這裡有生產糧票。

生產糧票的工廠,並不在這裡。

幾大糧票銀行的發展,成為搶奪高等人才最狠的地方,連中華重工都搶不過,更不提其餘的民間商行。

也為改造府學,州學,縣學,包括社學提供了有利的助力。

無數的就業崗位,可以解決太多的社會問題。

“如此北平,豈有對手.”

劉達第一次來北平,他不懂工業上的道理,但是他並不傻,看著一棟棟的樓房,劉達心裡升起了古怪感。

那些反對北平的人,真應該來看看。

在如此力量的面前,誰能抵抗的了啊。

“難怪北平的讀書人沒有什麼聲音,原來早就被吸收乾淨了,如此的用人需求.”

劉達感嘆。

明初的讀書人,待遇可不如明中期。

明規則潛規則,明中期的讀書人待遇太高了,待遇這麼高,自然就眼睛朝天。

明初的讀書人,中進士的必定是少數,舉人的身份已經無法成為進入官場的護身符。

大量的讀書人抵擋不住這些誘惑。

讀書人是人才。

放在哪個時代都是如此。

新城區一棟接一棟的樓房,北平城一幢皆一幢的大廈。

城中的馬拉火車,在城市鐵軌上行駛。

劉達自認自己的眼界開闊,天下就沒有他不知道的道理,但是當他見到了北平,被北平的力量震撼住了。

“原來還能這樣.”

劉達望著北平的公車系統,那些十幾層的樓房,生出了無力感。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大唐萬里一孤城

長腿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