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無形的差距

中華重工工人子弟中學。

學校已經放假。

不過在體育場裡,有近百名二年級的學生們,正在緊張的排練。

有站著的學生,也有坐著的學生。

坐著的學生們的面前,一張大鼓,一張小鼓,還有兩個懸掛的銅鑼,手裡拿著兩根小棒槌。

站著的學生們拿著大號,小號,豎排竹琴等樂器。

十幾名樂課老師指揮著。

“後天就是中秋盛典,你們報名參加,經過了三個月的排練,流了多少的汗水,就是為了後天的盛典,不為了別人,只為了不辜負自己,諸君堅持到底啊.”

說話的樂課老師,來自於北平劇院的樂師,從來沒有想到自己能成為先生。

他的心中,眼前的孩子們都是了不得的人物。

孩子們都喜歡上他的課。

因為他們最能感受到尊重。

中學二年上半年的課程非常的緊張,壓抑的學生們喘不過氣來,下半年的課程突然大幅消減了。

他們從繁重的學業中解放了出來。

短短的三個月,他們參與了一次戶外工廠參觀活動,辦了一次學校秋季運動會。

甚至學校的告示欄上,鼓勵學生們成立自己的社或者行。

古代就有社與行的民間組織。

例如鐵匠們的鐵家行。

這些鐵匠們會定期參加這種類似後世的行業交流大會,才能有古代技術的強盛。

光靠父傳子,是不可能有古代技術的輝煌成就的。

明代的五鍊鐵,九鍊鐵這些鍊鋼法,同樣是福建的鐵家行,鐵匠們交流最終發明出來的技術。

例如宋末元初的數學家。

他就去南方和許多數學家交流過數學內容,最後寫出了大名鼎鼎的數學書籍,這些都是有歷史記載的。

明代的李時珍也是如此。

包括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

也是組織了無數的行業交流大會,許多有治水經驗的人參加進行交流,透過實地勘察等等,才有了這項偉大的工程。

周王。

他就是當代植物學草藥學交流大會的組織人之一。

大明許多相關的植物學家和草藥學家,在周王的組織和資金下,經常進行行業學術交流,才有了未來一本又一本的醫學寶典。

只是這些歷史上的記載沒有出現在教科書上,反而後世現代西方的學者們,把這些東西大書特書。

例如十七世紀的瑞典醫術交流大會等等,冠上他們現代化的詞語,就顯得很文明瞭。

看得許多人當成了至寶,證明東方古代落後西方古代的證據。

其實這也是後世東西方對古文化的兩種態度。

一個追捧,一個批判。

造成的不同的印象。

一直到開始倡導復興偉大中華文明,才逐漸有了一些對古代文明稱讚的文章。

總之。

學校鼓勵學生們自發成立社和行的舉動,並沒有讓學生們感到陌生。

小學的蹴鞠活動和竹球活動,在課程漸少的環境下,中學生們自發的興起。

對社會活動的主動參與性,北平現在的學校,遠比後世的氣氛要高很多。

畢竟北平沒有要追趕的緊張風氣,因為大明就是世界第一,身後更沒有競爭對手。

學生們在學校吃完了中飯,午休後又排練了一個時辰,然後才從學校離開。

學校修建了宿舍,開始施行封閉式學校管理。

但現在是放假。

除了留宿的孩子,住在北平的孩子們選擇了回家。

中華重工工人子弟中學公車站。

一輛馬拉火車駛來。

鋪設在磚石上的鐵軌,只露出淺顯的鐵軌。

孩子們笑鬧著登上馬拉火車。

他們有紅色的公車牌。

紅色的公車牌,代表他們是學生,購買了學生包月票。

隨著北平城的交通需求,已經修建了公交系統,以馬拉火車為主的公車為主。

公車上人很多,孩子們站在過道上。

當抵達一個新城區,幾名孩子從火車上下來,各自告別返回自己的家中。

“父親,娘,我回來了.”

沒有聽到父親的聲音,從廚房裡走出來婦人,臉上有抱怨。

“不好好讀書,時間都浪費在了亂七八糟的事情上頭,我看你明年怎麼辦.”

明年就是中學三年級了,畢業年。

北平開始興建大學。

但是大學的門檻很高,只要少部分孩子可以成為大學生,其餘的孩子們會進行分配。

婦人的家裡不缺吃喝,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大學。

少年沒有說話。

讀不讀大學對他而言是無所謂的,相反,他更想早點加入社會,對社會充滿了希望。

婦人的抱怨,一直持續到晚餐。

劉通從書房裡下來。

“父親,您寫的文章,我們學校的先生看後很佩服,先生專門交代了兒子,向父親發出問候.”

少年崇拜的看向父親。

劉通平靜的點點頭,在二樓的書房,他聽到樓下夫人對兒子的抱怨,緩緩的說道:“只有進入更大的平臺,才能掌握更多的資訊.”

“你在學校做的事情,我並不反對,但是希望你明白,早日找到自己可以堅持的事情.”

“為父希望你能讀大學,但這是為父的希望,你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值不值得你為之奮鬥,旁人是無法判斷的.”

“兒子畢業後想要參軍.”

少年大聲的說道。

“參軍是為了什麼呢.”

“為了我大明!”

“先生說了,我們偉大的大明,需要保衛偉大的人,兒子要當偉大的軍人,保衛偉大的大明.”

“很偉大的志向,父親為你驕傲.”

劉通鼓勵。

婦人慾言又止。

他們的家庭,生活水平很高。

兒子要去當兵,婦人捨不得,當兵多危險,要是有個萬一,婦人眼睛紅了起來。

“你獲得過文學大獎,有北平人才津貼,還參加了你不說名字的專案組,不也是為大明做貢獻.”

婦人抱怨說道,一邊哄著坐在椅子上的幼兒。

“老大子承父業,學你的道路不好麼.”

劉通笑了笑,“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天賦,我的這條道,老大能走是最好的,可他想要走別的道,如果我非要他走我的道,誰知道二十年後,三十年後,他能不能成功呢.”

“未來的事情交給未來吧,我們要做的是過好當下,當兵不失為一條好出路,起碼保障了人生的下限.”

“我和我的朋友們約定好了,大家一起去當兵,誰也不會當逃兵的.”

少年認真的看向母親。

婦人不理會大兒子,她還是不希望兒子去當兵。

是啊。

在生活富裕後,誰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當兵呢,他們家在軍隊又沒有關係等著繼承,而北平每年都有戰事發生,可不是後世的和平年代。

但是北平不一樣的。

軍人地位的提高,是全方位的,不是空洞的口號。

和後世早期一樣。

當軍是好出路。

晚上。

小兒已經睡著了,婦人才向丈夫抱怨。

劉通笑了笑。

“大學是新事物,並不代表比當兵的出路要好.”

劉通是北平的大文學家。

大學的建設,他是參與過討論的。

所以比起眼前的婦人,下意識的認為讀大學就可以做官,而劉通知道大學的未來規劃和方向。

未來大學的建設,是結合技術司,半工半學的教學形勢。

學生們會學很高深並且枯燥的課程,沒有天賦的孩子跟不上,只有真正的有天賦的孩子,才能達到大學的學習進度要求。

劉通看了那些內容,他認得字,但是合起來一句話都看不懂。

如此高深的教學,他不認為自己的孩子能跟得上。

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學生會參加各個七級技術人員主導的研發團隊,最終成為七級以上技術人員的徒弟。

這些徒弟們透過各項的考核與他們的論文,出師後才會被定為一二三級不等的技術人員。

等他們有了新的發明或者研究,才會逐漸升級起來。

聽到不是做官,婦人才住嘴了,不過還是擔憂,“當兵不是不好,可是我們家的孩子,又何必去當兵呢,畢竟萬一有個不好.”

劉通默默無言。

他沒有很高的覺悟,但是雖然不支援兒子去當兵,但也不會反對兒子去當兵。

並且當兵的確是條不錯的出路。

兒子是中學畢業生,只要在軍中表現良好,很容易成為武官,以後不論是留在軍中,還是退伍後分配工作,都會有大的前程。

無形的差距已經誕生了。

在北平很多百姓停留在努力工作的見識時,劉通這類的家庭,已經知道如何規劃自己孩子未來的道路。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而在向上發展的社會,因為無數的機會,導致這些問題並不會突出,只有陷入發展平緩的社會,才會冒出這些問題。

到如果社會發展倒退,這些問題就會變得尖銳起來,成為致命的問題。

第三天。

北平綜合大場。

人山人海。

天還未亮的時候,已經從四面八方湧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流。

北平的百姓們。

各地的官員們。

那些抱著好奇心,從遠處提起那趕來,在北平逗留不少時日的鄉紳們、讀書人們。

容納二十萬人的北平綜合大場,所有人都被這個宏大的建築的規模而震撼。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閻王小正太,從復活扶蘇開始的上下兩千年

一更獸也有觸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