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孫兒拜見皇爺爺

朱高熾沒有想到朱元璋會這麼快刀暫亂麻。

朱允炆被送去廣州番禺的速度,比他進入應天府的行程要快。

自己還在保持每日三十里的行軍時,事情就塵埃落定了。

這下子。

別說陳亨這樣的人,就連金忠,姚廣孝都在催促朱高熾,讓他不要在路上逗留了。

“急什麼.”

朱高熾搖了搖頭。

如今才剛進入三月,離六月份還有三個月。

現在就等著朱棣被封為太子了。

他這兩年的所作為所,早就把朱元璋得罪了個遍,朱元璋也從來沒怪罪過自己。

無論是真心實意,還是算計也好。

反正他不急。

應天府的確和北平不一樣。

山清水秀。

人口也多,到處都是人。

從徐州開始,朱高熾帶來的萬餘大軍,一路護送下,各地的官府都不敢怠慢。

糧食補給由地方供應,朱高熾則接見一批又一批的官員。

這可不是小事情。

接見的官員越多,眾人巴結上了小王爺,那麼朱高熾的威望就越高,會有更多的官員支援自己。

如此機會朱高熾可不會錯過。

一直到朱棣來信。

等到了朱棣的書信,朱高熾才沒有再耽誤。

其餘人朱高熾不信。

唯獨朱棣。

朱棣可從來沒有催過自己。

這是兩父子多年來達成的默契,既然朱棣都開始催自己了,那說明京城的確沒了問題。

“你去一趟山東.”

朱高熾仍然安排到。

“告訴我的二弟,任誰給他的書信和公文,他都不要離開山東,除非我的親筆信,否則他必須牢牢控制山東.”

“還有在山東的軍隊,同樣不能調走,只有我和父王的手令才行.”

從山東隨朱高熾南下的葛誠,正準備一起進入京城,卻又被朱高熾趕回了山東。

葛誠實在是佩服。

小王爺謹慎的性子,遍觀史書都是數一數二的。

葛誠無奈,只能領著朱高熾的命令返回了山東,本打算衣錦還鄉的盼望也落空了。

跟著小王爺進京,和日後自己單獨進京,動靜可是兩回事。

安排好了後手,朱高熾這才加快了行軍速度。

終於。

在京城外的二十里,朝廷的人來迎接。

到了這一步,朱高熾要和自己帶來的軍隊分開了,總不能帶著軍隊進皇城吧。

接下來看天命。

朱高熾嘆了口氣,鼓足了勇氣進京。

……

皇城的繁華不輸於北平。

而京城的人口不是北平可以比的。

寬廣的直道,各色的建築,別具一格的中式建築風味,看不到工字服,新式大衣,新工裝等等款式的衣服。

也看不到高樓大廈。

城市裡沒有鐵軌和公車系統,能看到不少的轎子,騎驢騾的人更多,人擠人到處是人頭。

大漢將軍高大威武。

朱高熾乘坐的轎子,從廂窗打量京城的景緻。

“比起北平,這裡的人口雖然多,但是缺少了一絲的效率.”

朱高熾暗想。

工人的假期雖然不少,但也比較寶貴。

人們在街道上行走的速度要快。

“來了,是燕世子.”

酒樓。

一群人圍著欄杆處,眺望直道上的隊伍,人們穿著長衫,讀書人的打扮。

“嘖嘖.”

“自古未有之事啊.”

一名長者感慨道。

“燕世子當眾說他自己是打下的天下,以後豈不是馬上皇帝.”

“真是一出鬧劇,滑天下之大稽.”

許多人知道燕世子今日入京,都趕來看看這位攪動大明的風雲人物。

“也就是聖人愛子心切,而燕王也是氣運加身.”

有人笑道。

聖人的幾個長子都死了。

這不是朱棣的運氣是什麼。

此時。

迎面來了一群太監,和隊伍的官員寒暄了一番,拜見了朱高熾,加入了隊伍之中。

百姓們當做稀罕的事情紛紛看個新奇。

而官員們面色複雜。

儲君說換就換,其中原本和儲君交織好了關係的人,心情忍不住的煩悶。

也有部分人期盼著。

能與新的儲君攀附上關係。

一朝天子一朝臣。

儲君也是如此,換了新的儲君,同樣是朝堂勢力的洗牌,誰都想要佔據更好位置。

御史景清面色複雜。

從當初知道黃子澄竟然打探過聖人的龍體,景清當即和黃子澄劃清界限。

維護儲君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手腕無法認同。

打探聖人的龍體,在景清眼裡已經是大不敬,沒有忠義的作為。

“黃子澄把希望放在聖人的龍體上,看來他的訊息是錯誤的.”

景清忍不住想到。

他前些時日見過聖人。

聖人不但面色紅潤,說話也比去年要中氣足了,哪裡有黃子澄從御醫口中探出來的樣子。

他是忠君的。

聖人龍體安康是景清願意的。

可聖人龍體安康,也意味著儲君的地位不穩。

畢竟聖人親自發出的旨意,誰也無法讓聖人收回,那麼下面的人又能如何呢。

就算皇太孫一系拉攏了不少軍中將領又能如何。

難道還有人敢造反不成。

“大勢所趨啊.”

景清喃喃道,“難道真的是天命如此麼,燕王有天命在身.”

朱高熾從廂窗看著外面的景色。

直道,兩旁的建築,樹蔭下的深井,讓開一旁的百姓,收起攤子的攤販們。

同樣。

無數的人正觀望著朱高熾。

朱高熾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是這樣的場景入京。

從最開始的時候,他想到的是跟在朱棣身邊,騎著馬率領大軍浩浩蕩蕩的入京。

“人算不如天算.”

“如今對於天下百姓是最好的,可是對於自己,到底未來如何,還要看朱元璋心意.”

朱高熾收回了視線。

越是靠近皇城,周圍的人口少了起來,多了些朱門大院豪宅。

已經看到皇城的輪廓,朱高熾有些緊張起來。

如果不是朱棣在皇城,更有他的書信,朱高熾是絕對不會這般輕易入京的。

當朱棣也要求他入京的時候,他就沒辦法反對了。

“希望朱元璋和歷史上一樣,有多麼放任朱標,就多麼放任自己吧.”

朱高熾只能如此想到。

這也是促成朱高熾進京的原因之一。

和平入京。

國家元氣不傷,有朱元璋和朱棣的支援,朱高熾可以放手進行大明的工業化社會推動。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從這方面來看,倒是利大於弊。

隊伍終於抵達了皇城。

皇城的大太監們小跑過來,遠遠的磕頭,恭請朱高熾下轎。

朱高熾跟著眾人,在人們的簇擁下從宮門進入了皇宮。

像個木偶似的。

進入宮門,朱高熾忍不住回頭看了眼。

熟悉的面孔都不在了。

……

大漢將軍們一身的威武。

威嚴的皇宮。

朱高熾謹慎的跟在太監們的身後,太監們告訴他,聖人和燕王在奉天門的東角門閣樓等他。

經過內五龍橋,朱高熾有些好奇。

南京的故宮他可沒有見過。

“呵呵,畏手畏腳的.”

高處。

朱元璋嘲笑道。

看著遠處的小身影,和想象中的豪傑一點也不像,走三步停一步的,像個什麼樣子。

“熾兒有時候的確如此,更像個市井之人,不過人們誇他接地氣.”

朱棣笑道。

“接地氣好啊.”

朱元璋感慨。

他早就已經按耐不住,想要見見這個與眾不同的孫子。

一個喊出要打下他的天下的孫子。

“咱們家就是百姓出身,接地氣才能受到百姓們的喜歡,繁文縟節那一套可要不得.”

朱元璋笑道:“咱就不喜歡官話,老百姓如何能聽得懂,豈不是給了官員們糊弄百姓的機會.”

“所以咱一向說大白話,下旨也是如此,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都能看懂,也能聽懂.”

“父皇聖明.”

朱棣拍著馬屁。

朱元璋無所謂的瞅了眼遠處。

“你們父子齊心啊,只有收到你的書信,他才會聽,才願意來京城.”

朱元璋感嘆。

朱允炆說的話雖然不好聽,但現實就是如此。

朱元璋甚至考慮自己晚年淒涼的樣子。

為了老朱家的家業,朱元璋並不算太在乎,自己都七十一歲了,家業如何保障才是最重要的。

可心裡難免有些嘀咕。

不會真落得史書上一些皇帝的結局吧。

留在史書中,成為後世人的笑談。

“父皇.”

朱棣又要跪下。

朱元璋不耐煩的揮了揮手。

一直看到朱高熾的身影進了東角門,朱元璋才說道:“你要牢記你說的話.”

“請父皇放心.”

“家給人足,斯民小康,不但是父皇對天下的期盼,同樣是兒子不敢忘的家訓.”

朱棣恭敬的說道。

都說朱高熾是個謹慎至極的性子,父皇又何嘗不是呢。

便觀父皇的一生,任何計劃都是做好了萬無一失的佈局,誰敢小覷父皇,最後吃虧的一定是他。

朱棣可沒覺得父親老了。

相反。

朱棣希望父親能長命百歲,看看自己做的如何,自己一定不比大哥差。

一家子都是古怪脾氣。

為了證明自己,朱棣一生都在平邊疆的反叛,為了穩定大明的邊疆,到死的那一刻都在路上。

“聖人、王爺,燕世子來了.”

太監引進來朱高熾。

朱高熾不敢亂來,連忙上前磕頭。

“孫兒拜見皇爺爺.”

“兒臣拜見父王.”

朱高熾恭敬的磕頭。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新長生殿之康熙與孝懿皇后

佟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