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皇太孫殿下

“阿嚏……”

東角門的暖閣。

朱元璋仰起頭,突然打了個大大的噴嚏,聲音如雷。

正等著平身的朱高熾被嚇了一跳。

不是啊。

老朱不是要死了麼。

這是要死的樣子?

朱高熾不敢抬頭,心裡滿是疑惑,光這聲大噴嚏,朱高熾覺得朱元璋還有得活。

朱棣無語的看著父親。

朱元璋沒有發出聲的大笑,暖閣的太監們都看見了燕世子被聖人一個噴嚏嚇抖了的樣子。

“起來吧.”

朱元璋淡淡的說道。

朱高熾起身,然後才看到朱元璋的模樣。

雖然不至於說莊嚴,但也不是馬臉。

關於朱元璋的異相圖。

其實從嘉靖時期開始,民間大為的流傳起來,包括朱棣不是馬皇后所生等等的野史,也在大量的誕生。

可見民間的社會風氣已經發展到了何種的高度。

明中期社會風氣的發展,為萬曆時期,各種新思想和代表小市民階層誕生的書籍提供了土壤。

任何事物的發展,絕對不是憑空而來的。

明末的資本主義萌芽思想,也絕對不是明末突然就發生的,而是隨著發展而逐漸變化的。

而清朝一直要到清末,被英國狠狠的敲了一棍子,然後太平天國運動發生,才算是鬆動了清朝在南方的禁錮。

可惜。

這個時候已經太晚了。

無論是社會風氣,還是人們的思想等,經過數百年的扭曲,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辮子精神深入人心,百年都難以根除。

在明朝的時候,人們就敢罵皇帝,不光嘴上罵,還要寫書罵,連皇帝都是如此,更不用說大臣。

從西方文明敘事的角度來看,可以褒獎為中華文明充滿了抗爭精神。

“咳咳.”

朱棣見兒子一直盯著朱元璋看,忍不住咳嗽兩聲。

朱元璋下意識的摸了摸自己的下巴。

懷疑自己臉上有東西?

朱高熾又確認了一件事。

朱棣喜歡摸下巴的習慣,原來是遺傳朱元璋。

“你在北平的動靜,又是興兵,又是當眾說自己不遵守規矩,因為你是打下的天下.”

“如此的豪氣干雲,怎麼咱一點也看不出來啊.”

朱元璋露出探究的眼神。

種種事蹟堆積出來的形象,朱元璋一直以為眼前的孫子,成長為了何等豪傑。

朱元璋一生見得最多的就是豪傑。

“嘿嘿.”

朱高熾傻笑:“在皇爺爺面前,孫兒萬不敢造次.”

巴結的模樣,連朱棣都看不下去了。

朱元璋忍不住搖頭。

的確充滿了市井之氣,如果不是現實發生的事,朱元璋都要懷疑眼前的孫子是不是被掉包了。

比起做出的事業,眼前孫子的氣勢太不相符了。

在朱元璋想來。

能有如此手腕和氣度的人,做出這麼宏大的事業,必定是驚世之人,氣度非凡。

朱高熾當然明白朱元璋在想什麼。

中國模式可不是他朱高熾發明出來的。

是真正的先烈們摸索出來的。

朱高熾自己何德何能敢與他們相比,先烈們的氣度,那肯定堅定至極的人物。

自己不過是對於民族充滿熱愛的普通小百姓。

所做的事也不過是站在先烈們的肩膀上,抄著他們的作業而已。

先烈們從來不畏懼任何困難。

朱高熾有自知之明。

欺軟怕硬。

他就是這樣的人,也準備一直這麼做下去。

誰軟就欺負誰。

誰硬氣就拉攏誰加入。

那些軟弱者要麼繼續軟下去,要麼硬氣起來,否則就乖乖的被他統治即可。

朱高熾要和硬氣者一起打造一個盛世大明。

也只有硬氣者們。

他們才能保證完美的制度真正的落實下去,敢於對社會的陰暗面做鬥爭。

那麼完美的制度就不會被掏空,最後流於形式,成為空洞的口號而已。

硬氣者才是民族的未來。

歷朝歷代都有許多良好的制度,最後卻沒有用。

為什麼。

因為要靠人來執行啊。

就像英國從法國引進的專利法,從最開始的沒人在乎,權貴們照舊搶奪工匠的發明。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工匠主動保護自己的權益,開始與權貴們鬥爭。

工匠們發起的官司越來越多,早期有諸多的鬥爭失敗,可大量硬氣者前仆後繼的奮鬥下,終於贏得了勝利。

必然。

有些人等著別人去奮鬥,他們等著坐享其成。

那麼這個社會這種人越多,這個社會也就越無可救藥,正是辮子精神。

朱高熾很乖順。

他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而形勢變了。

至少在皇城裡,朱元璋是強者,也絕對是硬氣的人,一個碗當上皇帝,硬氣的不能再硬氣。

“那些話都是因為關心父王,所以孫兒才口不擇言,皇爺爺原諒孫兒吧.”

朱元璋愣了愣。

有些不知道說什麼了。

自己都做好晚年淒涼的準備了,畢竟那番氣度的人,必定是殺伐果斷的豪傑。

朱元璋喉嚨動了動,最後看向了朱棣。

朱棣不好意思的露出笑容。

沒辦法。

這是他兒子不是麼。

“老大從小就是這樣憨厚.”

朱棣小聲的說道。

朱元璋忍不住問道:“那他怎麼敢在北平做許多事?”

“因為父皇.”

“關咱什麼事情?”

“父皇如何對待的大哥,咱就如何對待的老大,老大想要做事,咱是他親老子,自然極力支援他.”

朱元璋想起了朱標。

又想起了前往廣州番禺的朱允炆。

“你也不錯.”

朱元璋向朱棣露出了笑容。

朱棣差點眼睛溼潤起來,父親的一句話,讓他觸不及防。

第一次。

他覺得享受到了當初,父皇對大哥的關愛。

朱元璋沒有再理會朱棣,嚴厲的看向朱高熾。

“你還是要多讀書.”

“讀書不光讓眼界開拓,還能養自身氣度.”

朱元璋吩咐道。

朱高熾傻眼了。

讀書當然是好事。

但是讀書累啊。

進入了社會的人,哪怕嘴上再說要撿起,如何想要重回學堂,可真正能做到的才幾個人呢。

讀書可比工作要辛苦多了。

合著鬧了這麼久,自己好不容易進京,原來是為了讀書。

所以就是為了大老遠從北平跑到南京讀書。

朱高熾求助的看向朱棣。

朱棣大笑。

“父皇聖明.”

“熾兒不喜讀書,有了父皇留在身邊教養,想必能扭轉一二.”

朱棣就這麼出賣了自己。

朱高熾有氣無力。

第二日。

朱元璋上朝,身邊帶著朱棣。

朱棣被封為太子。

監國。

朱高熾被封為皇太孫,並且下旨從全國挑選賢才入東宮教授皇太孫讀書。

舉國譁然。

朱棣被封為太子,人們已經有所預料。

但是人們沒有想到,聖人竟然會指明朱棣監國,更多的人被東宮教授皇太孫讀書的旨意所吸引。

沒有人可以忽視這道旨意。

“這是聖人在為皇太孫鋪路啊.”

有讀書人說道。

皇太孫。

不在是朱允炆,變成了朱高熾。

“太子正當壯年,而聖人早早的就開始培養皇太孫,為皇太孫培植親信.”

“十年二十年下去,皇太孫就是有史以來最穩固的國本,誰也無法動搖.”

隨著旨意的昭告天下。

天下人都在討論應天府的變局。

原來那些還在為朱允炆抱不平的輿論,一夜之間被壓了下去,人們都在感嘆聖人對皇太孫的看重。

山東。

朱高煦也被好訊息打蒙了。

大哥慎之又慎,所有人都跟著擔心起來,結果彷彿一拳打在棉花上。

各種好訊息不斷。

先是朱允炆被改封為越王,只是可惜被封去了廣東,到底是個隱患。

對於大哥。

朱高煦有些羨慕。

大哥的風頭太讓人驚歎了。

被朱高熾趕回來的葛誠,意有所指的說道。

“小王爺本就深得王爺的重用,如今再有聖人的培植,這就是冉冉升起的皇太孫一系啊.”

葛誠強調道:“是史無前例,比當初太子一系還要龐大的勢力.”

朱高煦聳了聳肩。

“我大哥不是小王爺了,是皇太孫殿下.”

聽到朱高煦的懂事,葛誠露出笑容。

如今天下大定。

哪怕是北平系的文武,也不希望再有任何的意外。

已經是最完美的結局了。

天下大喜啊。

隨著朱棣被封為太子,許多官員選擇了辭官。

兵部尚書茹瑺。

辭交了兵部尚書的職位。

在離開京城前,他去祭拜了前太子朱標一番。

在守靈士兵的注視下。

茹瑺一一擺上自己的貢品,以及自己寫的奠文,邊哭邊燒,聞著動容。

他是太子少保。

受前太子之恩情。

如今愧對於前太子,更無顏待在朝堂,而且茹瑺有自知之明。

他掌領兵部尚書一職,太過重要了。

恐怕新朝容不下他,沒有人會放心的,他也沒有臉留下來,更不在乎現在的權勢。

“太子啊.”

“今日一別,臣恐怕再也不能來了.”

茹瑺整理了自己的儀容,在太子陵前重重的磕了三個響頭,然後孤寂的離開。

不日。

茹瑺帶著自家的隨從,拒絕京城好友們為他舉辦的離別宴,悄無聲息的離開了京城。

兵部尚書是國之重器。

金忠被朱棣從北平調來,擔任兵部尚書,並且為東宮太子太保。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人物錄

傳承紅色基因